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发病率全国(糖尿病发病率全球)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0
文章目录: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排行榜:这里遥遥领先!为何越有钱的地方越高?

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发病率越来越高,增长态势十分惊人。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8亿,位居全球首位。从地域上看,我国各省份糖尿病患病率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北高南低,北京的发病率位居首位!

一项耗时3年的大规模研究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北方要明显高于南方。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省份是北京市,高达25.87%,其次分别为天津市(24.11%),上海市(20.33%),浙江省(16.08%)。如此一看,这糖尿病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富贵病”,当真是越有钱的地方,糖尿病的发病率越高。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呢?

1. 饮食结构“西化”:高糖高脂的“甜蜜陷阱”

越是有钱的地方,美食诱惑就越多。再加上在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下,很多人没时间自己做饭,那就靠外卖,靠下馆子来解决,各种西式快餐、糕点、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等,越是精致美味,陷阱就越深。长期大量摄入这些食物,会使得胰岛β细胞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受损,无法有效调节血糖水平,就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2. 压力与睡眠不足:代谢紊乱的“加速器”

无论是“北漂”还是“海漂”,只要是漂去大城市的人,那都是为了挣钱去的,而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大城市的人所面临的压力,都不是我们能想象的。长期的高压、紧张工作,过度劳累、熬夜等,不仅会导致压力激素升高,抑制胰岛素分泌,还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升高血糖,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研究表明,睡眠<6小时者,糖尿病风险增加37%。

3. 久坐不动:现代生活的“隐形杀手”

想象一下每天疲于奔命的自己,哪还有空去运动,即便下班有时间休闲,可能也只想静静地坐着吃个饭,刷个手机。久坐不动的工作模式,再加上大城市便捷的交通方式,人们的日常运动量必然是大大减少。而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引发肥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使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总而言之,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想要当有钱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要我说没那个富贵命就得认命,毕竟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二、出现这些症状,提醒你该去查个血糖了!

糖尿病虽然不是什么绝症,但其危害却是不容小觑的,长期血糖升高会让全身器官“遭殃”,诱发肾病、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而急性并发症更是随时可能“引爆”,要了患者的命。提醒各位,尤其是高危人群,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查个血糖。

1. 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 ①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的人群。
  • 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家族中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的人群。
  • ③孕期患妊娠糖尿病或分娩过体重≥4kg巨大儿的女性,其日后患糖尿病风险也显著上升。
  • ④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者常会相伴而行,尤其是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
  • ⑤长期不良生活方式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健康生活的人群要明显增加。
  • ⑥年龄≥40岁者,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血糖调节能力变差,患糖尿病风险增加。

2. 出现以下症状要当心!

①频繁口渴、多尿:总是感觉口干,喝水后很快又想喝,夜间频繁起夜。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大脑产生口渴感,饮水量增加,再加上肾脏试图通过排尿排出多余糖分,从而导致尿量增加。

②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没有刻意减肥,但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这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导致葡萄糖无法被细胞利用,身体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体重下降。

③疲劳乏力:即使睡眠充足,仍感觉疲惫不堪,精力不足。这是因为血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供能,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而引起。

④视力模糊:看东西模糊,尤其是突然出现的视力下降。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影响屈光能力所致。

⑤皮肤瘙痒或感染:皮肤干燥、瘙痒,尤其是下肢;伤口愈合缓慢,容易感染。这与高血糖损害皮肤微循环和神经功能,降低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三、想要血糖平稳,每天坚持这些小事!

想要预防糖尿病,控制血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一些简单易行的小习惯,坚持下来,糖尿病会离你远远的!

1. 饮食控制:每餐七八分饱,避免暴饮暴食,平时要多吃蔬菜、豆类、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精制糖和高脂食物。每日3餐 2次加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热量。吃饭时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可延缓血糖上升。

2. 规律运动:每天30分钟“代谢重启”,最适合的运动方式还是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也可结合深蹲、俯卧撑等抗阻训练,增强肌肉代谢能力。日常生活中也要多走路,减少久坐时间。

3. 充足睡眠: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适度午睡,同样有助血糖管理。

4. 减压放松:学会情绪管理,缓解压力,注意劳逸结合,适时地给自己放个假。

5. 定期监测:30岁过后每年做个体检,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查个血糖。

我国糖尿病30年调查报告发布,2021年患病总人数超1.17亿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0月7日,《1990年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国家负担及危险因素分析: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在《糖尿病杂志》(Journal of Diabetes)发布。

分析显示,1990年至2021年的三十余年间,我国糖尿病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呈现总体增长趋势,糖尿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中老年男性面临更大的疾病负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死亡人数超过17.8万。从糖尿病类型来看,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负担。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期,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而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在过去三十年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可归因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改善、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生存期的延长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和长时间久坐行为等因素。除此之外,人口老龄化是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糖尿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这可能与近年来医疗服务的改善和医疗保健的进步有关。

从性别角度来看,1990至2021年间的大多数年龄段分析中,我国男性的伤残调整寿命年高于女性,这种差异或与男性暴露于肥胖、吸烟、过量饮酒、久坐行为等危险因素的程度更高有关。2型糖尿病的伤残调整寿命年高发期是50岁至74岁,65岁至69岁达到峰值。1型糖尿病疾病负担最高的人群是中年人,尤其影响40岁至44岁的成年人。论文提醒,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监测,特别注重提高中老年男性的健康意识,并鼓励该人群定期检查血糖。

责编:王真

主编:邱越

校对:陈龙飞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我国糖尿病30年调查报告:患者数超1.17亿人,死亡率显著下降

我国糖尿病30年调查报告近日在国际医学期刊《糖尿病杂志》发布。报告显示,1990年至2021年的约30年间,我国糖尿病总体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糖尿病死亡率显著下降。

报告中介绍,1990年至2021年,我国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糖尿病总体发病率达到十万分之244.57。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人,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而我国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此外,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30至39岁为6.5%,40至49岁则高达11.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为32.2%,治疗者控制率为49.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报告分析,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30年中呈上升趋势,归因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生存期的延长,以及久坐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人口老龄化也是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则与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的改善和医疗保健水平的进步有关。

目前,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数量庞大,预示着未来发病率可能将持续上升。从糖尿病类型来看,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负担。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期,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柴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