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不是严重疾病(患糖尿病严重吗)

彭医生聊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一半是吃去世的?医生告诫:糖尿病不节制,3个后果很严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糖尿病是一半吃出来的。”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但它的背后道理却值得深思。吃得太多、太甜、太精细,还不好好控制,真的很容易让血糖“失控”。

从而引发一系列让人后悔莫及的后果。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确诊后还不节制。今天咱们就聊聊糖尿病不节制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以及怎么在生活中注意,减少“吃”出来的隐患。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血糖高了。正常情况下,我们吃的食物会转化为葡萄糖,提供身体能量。而胰岛素就像“钥匙”,把这些葡萄糖送进细胞里“发电”。

可如果胰岛素这个“钥匙”不好用了,或者分泌不足,葡萄糖就会在血液里“溜达”,血糖就高了。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身体各个组织,就像河水泛滥,伤害堤坝一样。

如果血糖失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血管的损伤。血管是身体的“高速公路”,一旦损坏,很多地方都会“堵车”。比如眼睛、肾脏、心脏、神经等,都是糖尿病的重点“攻击”目标。很多人一开始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忍一忍就过去了。

可谁能想到,糖尿病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比你想象得复杂得多。眼睛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很多糖尿病患者视力模糊,总以为是老花眼或者近视加深了,其实可能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糖会让眼底的血管变得脆弱,甚至出血。

一旦视网膜受损,恢复起来很难,严重的甚至会失明。别小瞧视力问题,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不重视,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晚了。

再说肾脏。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高血糖会让肾脏的负担变重,时间一长,肾小球受损,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很多患者一开始没症状,等到发现蛋白尿、浮肿时,肾功能可能已经下降了。严重的甚至需要透析。肾脏问题不是小事,一旦出现问题,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

还有心脏和血管。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就像“生锈”的水管,高血糖让血液变得黏稠,容易形成斑块,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和心血管疾病没啥关系,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风险比普通人高得多。一旦发生心梗或者脑梗,后果不堪设想。神经损伤也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很多患者手脚发麻、刺痛,甚至感觉迟钝,这就是糖尿病神经 病变的表现。

神经损伤会让患者对痛觉、温度的敏感度下降,比如脚上磨出了泡,没感觉,结果拖成了溃疡,甚至感染、坏疽,严重的可能需要截肢。糖尿病足就是这样来的,听着吓人,但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那糖尿病到底怎么“吃”出来的?

其实,问题就出在饮食不节制上。比如吃太多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长期摄入过量,或者爱喝含糖饮料,不爱运动,体重超标。

这些都会增加胰岛素的负担,时间一长,胰岛素耐受性变差,血糖就容易升高。还有些人喜欢一顿吃得很饱,暴饮暴食,也会让血糖波动更大。

有些人觉得,我少吃点糖就没事了。但其实,不光是糖,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如果一顿饭吃了三碗米饭,血糖照样会飙升。所以,不是说不吃糖就能完全避免糖尿病,平衡饮食才是关键。那怎么吃才能减少“吃”出糖尿病的风险呢?

其实很简单,掌握几个小技巧就行。比如,主食要适量,可以用粗粮代替一部分精米白面,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蔬菜要多吃,尤其是绿叶菜,它们的糖分低,还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肉类可以选择瘦肉、鱼肉,少吃肥肉、加工肉制品。还有,尽量少喝含糖饮料,改喝白水或者无糖茶。

除了吃,运动也很重要。运动能让肌肉更有效利用葡萄糖,帮助降低血糖。很多人觉得运动很难坚持,其实不用太复杂,每天走一走,或者做做家务,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关键是要持之以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有些人可能会问,那遗传因素是不是无法避免?确实,家族有糖尿病史的人风险会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

通过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一样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所以,不要因为有遗传因素就放弃预防,主动调整生活方式,才能更健康。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靠一两天的努力就能解决的。血糖控制得好,生活质量就高;血糖控制不好,各种并发症接踵而来。很多人觉得节制很难,其实只是习惯的问题。刚开始可能不适应,但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身体轻松了,整个人也更有精神了。

说到底,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吃得健康、动起来,远离糖尿病并不难。哪怕已经确诊糖尿病,合理管理血糖,也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千万别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后悔,健康是靠一点点积累的,而不是一两次努力就能换来的。

参考文献:

李延兵. 《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杨文英. 《糖尿病基础与临床》.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王建华.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1.

张勇. 《糖尿病饮食与营养》. 科学出版社, 2020.

刘平. 《糖尿病患者生活指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慢性病头号诱因!与多种严重疾病密切相关!国家出手→

你是不是在为自己的身材焦虑呢?是不是使了大劲也掉不下几两肉呢?这两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9日下午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要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这条新闻冲上热搜,一众网友纷纷表示,体重问题国家看到了,可不允许你再胖下去了!还有人说,设立“体重门诊”,很可能挂不上号啊!

五年,飙升了10个百分点!

关于国人的健康和体重,全球最大规模的民生感受型调查《美好生活大调查》十几年来持续关注。2024-2025年最新调查显示,每3个中国人里就有1人感觉自己体重增加了。与五年前相比,感觉体重增加的人竟然飙升了10个百分点。网友们纷纷辣评:“当年嘴硬‘我没胖’,如今只能承认‘我膨胀’了。”

中年人深受体型管理困惑

大调查发现,有32.39%的人表示,体重和体型管理是自己的健康困惑,46-59岁人群对此感受最深,就连18-25岁的年轻人都有28.52%的小伙伴也为此烦恼。

从不同城市来看,受体重困扰最多的是二线城市的人们。

体重异常已成为慢性病的头号诱因,与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等严重疾病密切相关。

懒和没时间不是借口!

都说管理体重最好的方式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但人们常常在“知道太多”和“做得太少”之间反复仰卧起坐。说到运动健身,只有14.13%的人休闲时间选择运动健身,“没时间”是最常见的借口,还有31.79%的人表示懒,难坚持。没有共同的伙伴、缺少科学的指导、社区健身器材不足等原因也是制约人们不愿动起来的因素。

快和肥肉说拜拜!

体重增长本身或许不是错,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挽救”。值得庆幸的是,大调查发现,为了健康,有近半数的国民已经将“规律饮食,营养均衡”列为健康生活的重点,有33.92%的人要增加运动时间,还有三成的人要增加户外活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认识到是不够的,别让健康的flag躺在收藏夹里!趁着春光正好,快行动起来!

回顾一下,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旨在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并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提升肥胖症治疗效果,改善长期预后。

让我们一起加入这场全民健康的行动,让健康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标签!

转自:央视财经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糖尿病患者一般能活多久?别让恐惧蒙蔽双眼,答案可能不一样!

#糖尿病患者一般能活多久?#

隔壁张大爷确诊糖尿病十年了,每天饭后坚持遛弯,血糖稳如老狗,快七十岁了爬楼梯比年轻人还利索;可小区王叔才确诊三年,顿顿红烧肉配米饭,药想起来吃一下,行不起来就算了,上个月突然肾衰进了医院。这两位糖友截然不同的经历,其实道出了一个关键事实: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糖尿病”本身这三个字其实没啥必然关系,关键看你到底怎样对待它!

糖尿病其实就像个债主。你偶尔欠点小钱(血糖波动),它懒得理你;但要是天天赖账不还(长期高血糖),它就开始拆你家房子(破坏血管和器官)。英国有项追踪了30年的研究说得实在:同样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能老老实实控糖,寿命和最健康人群的差距只有2-3年;但要是满不在乎随它发展,可能要比健康人少活十几年!这中间的差异,全藏在每天的细节里。

糖尿病人对寿命影响最大的头号杀手其实是并发症。有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不碍事,不知道高血糖这玩意儿总是背后耍手段,能把血管泡成“蜜饯”——又硬又脆。要是在心脏血管搞破坏(冠心病),搞不好哪天就心梗了;要是盯着肾脏猛攻,早晚让你必须一周跑三次医院透析;要是把脚部神经和血管整废了,一个水泡都能让人截肢。最狠的还是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分分钟能要人命!不过这些问题的发生绝不是“天注定”,你的生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选择。

很多人不知道,探测血糖就像给身体装防火墙。举个例子,如果每天早上测个空腹血糖,相当于检查家门口有没有小偷踩点;餐后两小时再测一次,就是看看门锁有没有被撬动的痕迹。那些常年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三个月平均血糖的指标)控制在7%以下的糖友,心脏病风险能降四成,肾病风险砍七成,这才是真正保命的核心科技!现在有些智能设备能24小时监测血糖波动曲线,遇到异常直接报警,比定时监测更管用。

生活方式可不是老生常谈。你以为按时吃药就够了?太天真!我曾见过一天三顿大碗面配甜饮料的老糖友,血糖像坐过山车,五年不到就眼底出血。真正的控糖高手,餐桌都有一套秘密武器:用小碗分装主食,先喝汤吃菜再动米饭,每顿必配绿色的叶子菜。就连吃水果都讲究——苹果挑酸的吃,葡萄换成草莓蓝莓,用三色食材搭配降低升糖速度。还有运动,别以为必须跑马拉松,饭后靠墙深蹲10分钟、边走边举矿泉水瓶这些小动作,也能把血糖压下去。

对有些糖友来说,糖尿病反而成了健康大转机!以前顿顿炸鸡啤酒的赵哥,确诊后戒酒戒烟规律作息,五年减了30斤,脂肪肝高血压全好了,连阳痿都痊愈了。用他的话说:“糖尿病就是身体给的最后通牒,逼我换个活法。”医生常说糖尿病是“夫妻病”,全家跟着调整饮食后,儿女的血糖血脂指标也跟着变漂亮了,这病倒成了维系家庭健康的纽带。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糖尿病不是死刑判决书,它更像一场需要全力以赴的生存游戏。有人把它当“摆烂游戏”,结果三环都没闯过就被淘汰;但认真治疗、饮食控制、定期检查的患者,能一路通关到99岁。所以说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从来都是自己把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