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甲减症状(糖尿病引起甲减怎么治疗)
甲减合并糖尿病的症状你都知道了吗?
导语: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原发性甲减合并率较高,提示糖尿病与甲减关系密切。那甲减合并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危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甲减合并糖尿病的症状表现:
1、面色苍白,眼睑和颊部虚肿,表情淡漠,痴呆,全身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非凹陷性水肿,毛发脱落,手脚掌呈萎黄色,体重增加,少数病人指甲厚而脆裂。
2、神经精神系统: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嗜睡,反应迟钝,多虑,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腱反射迟钝,跟腱反射松弛期时间延长,重者可出现痴呆,木僵,甚至昏睡。
3、心血管系统:心动过缓,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低,心音低钝,心脏扩大,可并发冠心病,但一般不发生心绞痛与心衰,有时可伴有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重症者发生黏液性水肿性心肌病。
4、消化系统:厌食、腹胀、便秘。重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胆囊收缩减弱而胀大,半数病人有胃酸缺乏,导致恶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
5、运动系统:肌肉软弱无力、疼痛、强直,可伴有关节病变如慢性关节炎。
6、内分泌系统:女性月经过多,闭经,不育症;男性阳痿,性欲减退。少数病人出现泌乳,继发性垂体增大。
7、病情严重时,由于受寒冷、感染、手术、麻醉或镇静剂应用不当等应激可诱发黏液性水肿昏迷或称“甲减危象”。表现为低体温(T〈35℃),呼吸减慢,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四肢肌力松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发生昏迷,休克,心肾功能衰竭。
8、呆小病:表情呆滞,发音低哑,颜面苍白,眶周浮肿,两眼距增宽,鼻梁扁塌,唇厚流涎,舌大外伸四肢粗短、鸭步。
甲减的常见治疗方法有哪些
1、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引起甲减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机体的甲状腺激素缺乏,所以可以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在补充了甲状腺素制剂后,可以快速奏效并且疗效显著,而继续服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制剂,还可以对患者稳定病情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甲状腺激素制剂有左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片两种。
2、病因治疗
如果患者有病因可去除,应进行病因治疗。如因为药物而导致的甲减,在减量或停用后,甲减可自行消失。缺碘性甲减患者应给予补碘,而高碘化物导致的甲减应停用碘化物。如果是下丘脑或垂体有肿瘤,在进行了肿瘤切除术后,甲减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些有病因可循的甲减治疗中,在原发病得到治愈后,甲减也会消失或者减弱。
3、中医治疗
对于甲减的治疗方法还有传统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甲减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药物的调理和疏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也是甲减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结语:甲减是一种内分泌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体内代谢水平出现紊乱,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孕不育、心脏衰竭和粘液性水肿昏迷等不良表现,严重危害了患者身心健康。一旦确诊为甲减,一定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尽早治疗,避免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糖尿病、甲减患者准备好“接招”了吗?
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也是“三九”的第三天。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三九”常常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光。寒冬时节,糖尿病、甲减等疾病的患者病情最易加重。那么,内分泌科患者如何做好自我保健,平安过冬?听听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哈尔滨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爽怎么说。
据刘爽副主任介绍,糖尿病患者受凉时,机体会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缩,导致相应器官和肢体的缺血,严重时可能会诱发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问题。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四点原则应对寒冬。第一,提高御寒能力。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和足部的保暖。应增添足够的衣服,避免皮肤外露。由于糖尿病患者抵抗力相对比较低,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预防感冒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出现感冒,感冒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肺炎,同时也会影响到血糖的控制,血糖控制不好也会影响到感冒以及肺炎的治疗。第二,合理进补,控制总热量。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注意控制量,对于摄入的总热量的控制,是保持血糖平稳的基础。由于冬季气温下降,人的胃口大开,火锅、肉类、烧烤等食物摄入量增加,有人还会偏爱油腻食物,不正确饮食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第三,科学锻炼,增加室内运动。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一环,也是冬季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早晨锻炼时间不要选得太早,避免由于早晨气温较低,遇冷空气刺激突然发病。早餐前最好不要空腹锻炼,需要少量进食后再运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下午锻炼更为适宜,开始锻炼时应等身体微热后再逐渐减衣,锻炼结束时,应擦净身上的汗,立即穿上衣服,防止着凉感冒。受室外冷空气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同样有助于控制血糖。第四,保湿“功课”要做足,取暖方法有讲究。冬季天气干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容易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双下肢瘙痒、神经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问题。糖尿病患者在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湿,特别是小腿、脚部等脆弱敏感部位,以免脱皮、皲裂。洗澡、洗脚后要记得及时涂抹护肤。即使瘙痒症状加剧,糖友也不能随意抓挠。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多伴有神经病变,对温度不敏感,在使用取暖产品时,如热水袋、电暖气、电热毯应格外注意,避免发生低温烫伤。
“除糖尿病外,寒冷还对甲状腺、性腺等疾病有影响。”刘爽副主任表示,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产生的热量不能满足机体要求,冬季畏寒怕冷尤其明显。多数患者在寒冷季节没有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替代剂量,致使甲减病情加重,而有一些亚临床甲减患者未服用药物,冬季更易发展成为临床甲减。此外,季节变换易引发女性生物钟紊乱、情绪多变,进而影响激素水平,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寒冷来袭,女性朋友注意防寒保暖,切勿盲目爱美受冻,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哈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凯旋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
糖尿病患者要小心甲状腺疾病(甲减篇)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给大家介绍了甲状腺疾病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它是常见的功能异常性疾病之一。而本期主要来介绍另一种,它叫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甲减早期症状分四个方面。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主要分为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OH)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
在成年人,甲减典型症状经常在几个月甚或者几年后才显现出来。甲减早期症状多变且缺乏特异性,主要分为这四个方面:
低代谢症群
主要表现为易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行动迟缓。因血循环差和热能生成减少,体温可低于正常。
精神神经问题
轻者有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计算力减退。嗜睡症状突出,反应迟钝,重者可表现为痴呆、幻想、木僵、昏睡或惊厥。
皮肤问题
皮肤粘液性水肿为非凹陷性,常见于眼周、手和脚的背部以及锁骨上窝。粘液性水肿面容为颜面虚肿、表情呆板、淡漠。鼻、唇增厚,舌厚大,发音不清。皮肤干燥发凉,粗糙脱屑。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粘液性水肿昏迷危及生命,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未获治疗者。
心血管问题
甲减患者在应用甲状腺激素治疗期间心绞痛会出现或者加重。研究显示10%患者伴有血压增高,久病者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亚临床甲减需及时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亚临床甲减患者通常无甲减症状或有轻微的甲减症状,所以发病隐匿,不易察觉。但是它的患病率却逐年上升,且在甲减患病率人数中占比极大。根据2010年我国十城市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调查,甲减的患病率为17.8%,其中亚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6.7%。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我国甲减年发病率为2.9%。
假使亚临床甲减不及时治疗,将会出现很多危害:
(1)发展为临床甲减。
(2)引发血脂代谢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鹿特丹研究”发现,亚临床甲减与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等因素一样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9和3.1。亚临床甲减总胆固醇水平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且高总胆固醇血症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与TSH水平呈正相关。
(3)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可能影响后代智力。妊娠期未治疗的亚临床甲减对母体和胎儿均有不良影响,包括自然流产、早产、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低体重儿、死胎、胎儿智力和运动发育受损。同样的,妊娠期临床甲减也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
另外,亚临床甲减与代谢综合征之间也有着联系。
在体重方面,甲减患者由于新陈代谢慢,营养物质生成大于消耗,会造成体重增加。
在血糖方面,甲状腺疾病与糖尿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二者可相互影响。甲减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显著相关,其主要机制为细胞膜葡萄糖转运体下调及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SCH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组分相关;对已确诊2型糖尿病(T2DM)者,血糖控制情况改变预示着SCH或其他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所以,对于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来说,甲减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亚临床甲减症状不明显,很难察觉出来。因此,建议糖友每年进行血清TSH的检测,筛查甲状腺功能是否存在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