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糖尿病遗传孙子(奶奶糖尿病遗传几率)
糖尿病除了遗传,还有哪些致病因素?看完这4点,你会有很多收获
邻居家一家人都偏肥胖,从奶奶到孙子都是别人口中的“胖纸”。而最近这些天,奶奶身体不适,去了医院,一查就查出有糖尿病。当奶奶出现糖尿病之后,爸爸也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有糖尿病,不仅如此,他还担心若自己也同时患有糖尿病,那会不会把糖尿病遗传给自己的孩子?
其实对于疾病遗传而言,这是许多人都有的担忧,因为许多疾病都有典型的遗传易感性。那么,对于糖尿病而言,这个疾病真的有遗传吗?看完这4点,你会有所收获。
1.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性
其实糖尿病是有典型遗传倾向的一个疾病,就拿1型糖尿病来说,它是存在明显的遗传抑制性的,就它所体现的家族发病倾向而言,有1/4~1/2的患者,都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而在2型糖尿病中,也已经发现了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比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等。所以,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子代或多或少都需要提高警惕。
2.遗传不是糖尿病的唯一诱因
当然,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并不是只有遗传因素,也就是说遗传很关键,但并不是全部。糖尿病的发生还有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比如感染某些病毒、存在免疫系统异常等,这些都有可能会诱发糖尿病的出现。
3.多因素协同管理,可预防糖尿病
如果非常担心糖尿病遗传性,那么就基因而言,是没有办法产生改变了,这时应该从环境因素着手,比如2型糖尿病主要跟肥胖有关系,那我们就应该尽量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加强运动、保持饮食的均衡性等,这也是积极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4.一旦出现,要积极治疗
很多人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是很复杂的慢性病,治疗过程也很痛苦,于是干脆不治疗了,想着开心一天是一天。其实这种心态有其乐观之处,但并不可取,如果放任其不管的话,糖尿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就很容易会导致很多并发症出现,比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这些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会减少患者的生存期、威胁患者生命。
【本图文由“医者荣耀”新媒体独家出品,作者彦页,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祖孙三代都患上糖尿病 发病年龄一个比一个低……
2018-11-12 11:2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王波 通讯员 庞赟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被糖尿病缠上的确是件麻烦事,因为这就意味着与做一个吃货无缘,再也不能无所顾忌地吃美食了。
不仅如此,糖尿病还具有遗传倾向性,这不赵老先生一家祖孙三代成了“糖友”。
今年86岁赵老先生,患2型糖尿病已经23年,现在天天口服3种降糖药,血糖控制稳定,也没有明显的心脑肾并发症,但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与赵老先生退休后才罹患糖尿病不同,儿子赵先生在44岁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赵先生对自己罹患糖尿病态度超然,“我有糖尿病家族史,自己又交友广泛、胡吃海喝,比父亲早20年得糖尿病很正常。”如今,赵先生虽然明显减少了应酬次数,但不良生活方式仍然存在,血糖控制远不如父亲到位,因此降糖药物用量超过父亲。
可是,孙子小赵的发病年龄降低到了24岁,发现糖尿病时体重为96公斤,BMI达到31.7 Kg/m2,随机血糖高达31.2mmol/L,还伴有尿酮体阳性,不得不一开始先接受胰岛素治疗。说起小赵,赵先生感同身受又很无奈:“孩子平时不听劝,从小就整天打游戏、不运动、只喜欢喝可乐,不得糖尿病才怪”!好在经过治疗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后,小赵开始了“少吃多动”的生活方式,目前体重已降到74公斤,降糖药物减为一种,血糖控制理想。
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
宁大附院内分泌科主任毛玉山博士表示,这表明糖尿病与家庭的密切相关,一是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性,具有共同遗传基础者,罹患糖尿病风险大;二是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影响巨大,家庭成员间的生活方式高度相近,糖尿病家族聚集性自然常见。虽然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生活改善,饮食上摄入大量高热量导致肥胖,继而造成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才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诱因。
去年,宁大附院联合宁波10 余家医疗单位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宁波糖尿病治疗现状不容乐观。从调查结果看,近1/4 的糖尿病患者未用药物治疗,而且超6成患者的餐后血糖处于不达标状态。
调查还发现,近一半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40%的患者伴随有血脂异常。但两者的治疗状况呈现“冰火两重天”: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的比例高达90%,总体血压达标者超过50%;而服用降脂药者只占62%,且血脂达标者仅两成。另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不重视各种并发症的定期检测,动脉硬化、眼底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接受调查的患者中,伴有动脉硬化的高达61%;但是从调查结果看,进行过眼底检查的患者不足10%,接受过颈股动脉斑块检查的患者仅1/3。
不过,随着糖尿病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已经开始重视该病的防治。
父母是糖尿病患者,遗传给孩子的几率到底有多大?一张图告诉你!
为人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尤其是自己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等终身疾病,在自己饱受疾病折磨得同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这对于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看下一代受苦的父母来说无异于是一种身心的摧残。
糖尿病会遗传吗?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向红丁主任医师说:糖尿病是会遗传的。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1型和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遗传对发病的影响略高于环境,占50%~60%。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感性,易感性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就一定得糖尿病,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20.0%。往往有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对糖尿病了解比较多,对糖尿病的危害及糖尿病的预防知识比较了解,他们防患于未然,平时就比较注意饮食起居,反而不得糖尿病。即使血糖有了轻度增高,他们也会积极采取措施,使病情不但不发展,而且能缓解。所以说,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但又是可以预防的。
怎么预防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主管护师俞萍说:
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并且难以根治,但是在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上注意还是可以预防的。
1.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2.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
3.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而到了晚期,疗效往往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