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几岁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般几岁)

儿科医生小怪 0
文章目录:

你多少岁得糖尿病?在这个年龄之前患糖尿病,其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本内容为故事性医疗科普文章,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

"医生,我还没到40岁,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小林坐在诊室里,眼神中充满了不解与惶恐。作为一名IT行业的高管,他每天忙于工作,经常熬夜应酬。这段时间他总觉得口渴难耐,动不动就想上厕所,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了好几斤。

我轻轻叹了口气,翻看着他的检查报告:空腹血糖1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高达8.9%。这些数据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

"年轻人得糖尿病的情况越来越多了。"我放下检查单,直视着小林的双眼,"你知道吗?研究表明,40岁前确诊糖尿病的患者,死亡风险比正常人高出近3倍。"

小林瞪大了眼睛,握着检查单的手微微发抖,记得去年我接诊过一位35岁的患者,她是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她来就诊时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变。那时她说:"我一直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没想到这么年轻就中招了。"

这让我想起最近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全球范围内40岁前确诊2型糖尿病的人数正在激增,这些年轻患者面临着更大的健康风险,他们发生心血管疾病、肾病等并发症的概率显著升高。

回到诊室,我给小林详细解释了他目前的情况:"你属于青年发病型2型糖尿病。这类患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过度肥胖、熬夜、压力大、运动少、饮食不规律。"

"我确实......"小林有些羞愧地低下了头,"每天工作到凌晨是常事,饭点不固定,经常叫外卖,应酬也多。"

"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关键在于及早发现、科学管理。"我拿出一张纸,开始为小林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更为重要。"

青年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比老年患者,他们面临着更长的病程,这意味着并发症的风险更大,研究发现40岁前确诊的患者在确诊后20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达30%。

我建议小林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戒掉夜宵,规律作息。同时要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比例。

"医生,我能活多久?"小林突然问道。

这个问题让诊室陷入短暂的沉默,许多年轻的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扰,实际上早期干预和良好的血糖控制完全可以过上与常人无异的生活。

"只要你能严格遵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寿命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关键是要重视早期预防和及时干预。"我告诉他。

随访半年后小林的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他每天准时下班,开始跑步健身,体重也降到了正常范围。最重要的是他的血糖控制得很好,糖化血红蛋白降到了6.5%。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上医治未病。年轻人要格外注意预防糖尿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保持理想体重,这些都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它正在悄悄袭击着年轻一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惕,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时间会证明那些在年轻时就开始关注健康的人往往能收获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健康从来都不是年龄的专利,它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细心呵护。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你多少岁得糖尿病?在这个年龄之前患糖尿病,其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医生,我才35岁,怎么就被查出糖尿病了?”李先生皱着眉头,手里攥着体检报告,仿佛那几行血糖数据是人生的判决书。站在他对面的内分泌科医生王主任,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这个年龄不算早了,我最近接诊的最年轻患者,才23岁。糖尿病的年轻化,比你想象得更严重。”

听到这里,李先生怔住了。他本以为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专利”,自己不过是偶尔熬夜、应酬多了点,怎么会和这种“终身病”扯上关系?而医生接下来的话,更让他背后一凉:“研究表明,在45岁之前患糖尿病的人,死亡风险比同龄健康人要高出两倍以上。患病越早,这种风险越难逆转。”

糖尿病,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它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听听另一个故事。几个月前,王主任接诊了一位28岁的年轻女孩小赵。她是个典型的“都市白领”,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不吃早餐、外卖当三餐,周末则宅在家里追剧或打游戏。

某天,她突然感到口渴难耐,一天喝了五六瓶矿泉水还觉得嘴巴干,体重也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起初,她以为自己只是“上火”或“减肥成功”,直到一次晕倒后被朋友送到医院,才得知自己已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

医生告诉她,她的血糖高得让人难以置信,空腹血糖超过20mmol/L,而正常值应低于6.1。这对于一个不到30岁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小赵的父母都没有糖尿病史,她的发病完全是“后天作出来的”。

王主任当时郑重地告诉她:“在30岁之前患上糖尿病的人,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比50岁后患病的人高出3倍以上。如果你不改变生活方式,这病会比你想象得更快带走你的健康。”

小赵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前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4亿人,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40岁之前就确诊的。

数字背后,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糖尿病早发,意味着更长的患病时间,还会带来更高的死亡风险。

为什么年龄会成为糖尿病的“隐形杀手”?关键在于,糖尿病是血糖升高的问题,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像一只不易察觉的“慢性毒蛇”,会悄悄侵蚀你的血管、神经和器官。而年轻时患病,意味

20岁确诊糖尿病的人,可能在30岁时就出现肾病或视网膜病变,而50岁才确诊的人,可能要到70岁才面临这些并发症。更可怕的是,很多年轻人对糖尿病的危害毫无概念。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年纪轻、身体好,对疾病有“天然免疫力”。殊不知,这种侥幸心理,正是糖尿病的“温床”。

就像小赵一样,很多人在确诊之前,早已被高糖生活“围困”早餐用奶茶代替,零食是甜品和炸鸡,运动是滑动手机屏幕,睡眠则被熬夜取代。而这些习惯,让他们的胰岛功能迅速透支,还让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糖尿病帮凶”趁虚而入。

糖尿病的年轻化,是生活方式的问题,还和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医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越年轻时患糖尿病,其胰岛素分泌功能损伤往往越严重,恢复的可能性也越小。

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刚出厂时就遭遇了严重的撞击,再怎么修理,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这,正是为什么早发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远高于中老年患者的原因之一。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患病年龄这么重要,那有没有一个‘安全年龄’呢?”遗憾的是,答案是否定的。糖尿病不会因为你超过某个年龄才变得“安全”。它的危害,始终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晚患病,健康受损的可能性越小,生活质量也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哪怕只是推迟几年,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或许有人会觉得,“死亡风险”这个词过于沉重,似乎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但事实是,糖尿病的危害,从来不需要等到“死亡”才显现。很多年轻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几个月后,就开始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甚至需要依赖药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更严重的是,这种“慢性折磨”会让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受到巨大冲击,抑郁和焦虑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阴影。

听起来很可怕,但糖尿病并非不可控制。王主任常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是:“糖尿病是一种需要你和它‘谈判’的疾病。如果你能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坚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它完全可以被很好地控制,甚至让它‘沉睡’。”

科学研究也表明,通过健康干预,超过一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不妨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你多少岁得糖尿病?也许你会觉得,这不是一个“能选的选项”。但你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无形中决定着这个数字的大小。你选择了一杯奶茶,而不是白开水;你选择继续坐在沙发上,而不是出去散步。

你选择熬夜追剧,而不是早早入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可能正在为你的身体埋下一颗“糖炸弹”。

想象一下,30年后的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吗?还是会为当初的无视和侥幸而后悔?答案掌握在你手中。

健康,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糖尿病的故事,或许不能完全由你自己书写,但你却可以决定它的开头,以及它的发展方向。愿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选择,书写出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未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是1型还是2型,年龄并不是“金标准”

很多人会觉得2型糖尿病是大人得的,1型糖尿病是小孩子得的,这种根据年龄来简单粗暴划分并不准确。在江苏省人民医院2019年第十三届南壹社“5G夏日创造营”里,就有一对父女同患1型糖尿病,确诊时间不过相隔几个月而已。

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提醒,判断糖尿病是1型还是2型,年龄并不是“金标准”。另外,靠症状来诊断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迟了,现代医学已经完全可以提前从“数据”来判断疾病,因此规律的体检不能少。

在南壹社“5G夏日创造营”里,有一对情况比较特殊的父女,陈先生和女儿雯雯(化名)。陈先生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是在2018年1月份。

“回家没多久,我就发现雯雯也不太对劲,喝水特别多,上厕所也多,于是带她去医院查了一下,几个月后女儿也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陈先生说,雯雯马上升小学二年级,年龄小还不太懂病情,有时候看同学吃饭吃得香,什么都想吃一下。确诊1型糖尿病后,雯雯必须开始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一天要打上四针,饮食也必须要控制,于是陈先生在学校旁租了间屋子,由奶奶来专职照顾她,也方便帮雯雯注射胰岛素。

“很多人觉得2型糖尿病是大人病,1型糖尿病是小孩病,其实两者并没有那么界限分明。”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涛告诉记者,他曾经遇到过打了17年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省人医确诊其实是2型糖尿病,17年的胰岛素其实都“白打”了。

而在青少年中,1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确实是1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但是10岁-20岁之间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现在2型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他就曾遇到过15岁的少年,体型很苗条,看着像1型糖尿病,最终证实是喝糖水饮料给喝出来的2型糖尿病,改变生活方式后,血糖也回去了,不用到注射胰岛素的地步。

“要最为准确地判断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得测胰岛功能、做免疫和基因检测。(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