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奶奶糖尿病送什么(糖尿病长辈送什么)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制服糖尿病 这些“新武器”已经用上啦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众多人正深陷“甜蜜”的负担中。长期服药、没完没了地皮下注射胰岛素,动不动就不受控制的“甜蜜的杀手”,让许多糖友感到“心累”。近日,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通过先进的糖尿病“3C”治疗,为许多门诊糖尿病患者以及全院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安全地控制住了血糖,糖尿病人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极大优化。

通讯员 蔡逸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聪明”的胰岛素泵,只有身份证大小

今年80岁的张奶奶(化姓),因为便血来到中大医院普外科就诊,被诊断为直肠癌,需要尽快进行手术。但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外科医生面前:张奶奶患有2型糖尿病10年,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治疗,血糖波动大,如果贸然接受外科手术,患者就得面临着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伤口难愈合及肠外营养等各种困难和并发症。对于张奶奶这样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患者,靠传统的降糖方式很难保证在手术后全身代谢状态的安全。

那么,如何帮助张奶奶有效地控制血糖,顺利接受手术呢?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全院血糖管理小组专家会诊,使用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治疗有效新技术——胰岛素泵。最终,经过胰岛素泵的治疗以及内分泌医护团队全程精细化的管理,张奶奶的血糖被成功控制住了,如期接受了外科手术。

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王尧主任医师介绍,胰岛素泵是一种特殊的胰岛素输入装置,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很便于佩戴。相比注射笔的单次注射,胰岛素泵采用人工智能控制,通过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胰岛素的方式,能最大程度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确保稳定而安全地控制血糖,并保持术后全身代谢水平的稳定。

携手人工智能,三招制服“甜蜜杀手”

除了用胰岛素泵取代传统的皮下注射胰岛素外,对“甜蜜杀手”的监测也同样可以插上“科技的翅膀”。在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正与人工之智能携手,高效管理“甜蜜杀手”。

王尧主任医师介绍,传统的血糖检测犹如“盲人摸象”,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时的血糖就足够了,但这只反映了患者某一具体时间的点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对1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波动和难以察觉的低血糖状态,是威胁他们健康和预后的重要杀手。

正如战场上的“哨兵”,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间接反映血糖水平,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医生便可以通过安装在手机、电脑上的糖尿病管理软件,看到实时血糖监测数据,并及时干预急剧波动的血糖和高、低血糖的极值,调整胰岛素泵的胰岛素输注剂量。

糖尿病“3C”治疗,打通科室之间的壁垒

王尧主任医师介绍,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Real-time CGM)、胰岛素泵 (CSII)和糖尿病管理软件(CareLink)整合为一体,专业上称为糖尿病“3C”治疗。

据悉,自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成立全院血糖管理小组以来,通过糖尿病“3C”血糖管理系统成功打通了科室之间的壁垒。“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系统的管理,使得处在系统中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状况得以监控,并通过专业团队的指导,实现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解决了非内分泌科室的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难题,保证了原发病治疗过程的顺利。大量的调查资料显示,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床位周转率,节约住院费用。”王尧主任医师说。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住院患者,以下四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也同样可以接受胰岛素泵治疗:

1、1型糖尿病患者和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

2、需要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新诊断或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

3、2型糖尿病患者伴应激状态。

4、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及糖尿病患者孕前准备。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判断是否适合用胰岛素泵治疗,患者可以到内分泌科室请专科医生评估,不可擅自更换自己的糖尿病治疗模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扬子晚报

医生发现:一旦患上糖尿病,身体往往会有这几种异常,别忽视了!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糖尿病就像一个潜伏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盯上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群,日常要是不怎么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也懒得动一动锻炼身体,那血糖一旦升高,各种麻烦事儿就可能接踵而至。

问题的关键在于,糖尿病初期的时候,症状常常如同隐藏在云雾中的星星,隐隐约约,不太容易被察觉。等到身体明显有反应,发出信号时,好多人却因为缺乏警觉,没能及时注意到。​

这不,周奶奶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前往她常去的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对周奶奶来说,可真是个好地方,在这里,她学会了摆弄手机,跟上了时代的小尾巴,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这天,她刚迈进教室,就听到旁边几位老同学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一个让她好奇心瞬间爆棚的话题。​

“你们听说了没?最近网上都在热议,糖尿病的症状其实很早就有迹可循,身体通常会出现四个明显症状,要是发现了,可千万别不当回事儿!” 其中一位老同学神神秘秘地说道。​

“我也只听了个大概,具体是哪四个症状还不太清楚,不过感觉事情挺严重的,咱们上了岁数,可得多留个心眼儿!” 另一位老同学附和着。​

周奶奶一听,心里 “咯噔” 一下,像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揪住。她平日里一直挺注重自身健康,可也明白岁月不饶人,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偶尔会冒出些小不舒服。尤其是最近,她总觉得嘴里干巴巴的,像被撒了一把盐,渴意如影随形,老是想喝水。而且,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安生,得起来上好几次厕所,这一连串的状况,难道真像老同学说的,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周奶奶越琢磨,心里越不踏实,坐立难安。她暗自思忖,不能再这么干着急了,得赶紧找个人问问清楚。思来想去,她决定去医院找自己的老朋友李医生,寻求专业的解答。​

李医生和周奶奶相识已久,平日里,家里人要是有点头疼脑热、小病小痛的,周奶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李医生瞧一瞧。这次也不例外,周奶奶一走进医院,脚步匆匆,径直朝着李医生的诊室走去。​

一推开门,周奶奶就迫不及待地开口了:“李医生,我今天在老年大学听大家说,得了糖尿病的人,身体会出现四个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是真的吗?我最近老是口干,上厕所也比以前频繁,是不是身体出啥问题了呀?” 周奶奶满脸焦急,语气中满是担忧。​

李医生看到周奶奶,微笑着起身,热情地招呼她坐下,然后耐心地说道:“周奶奶,您先别着急,糖尿病确实是个需要咱们重视的健康问题。不过啊,这所谓的四个症状,也不能一概而论,不一定就都是糖尿病的表现。”​

李医生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解释起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呢,就是尿量增多。得糖尿病的人,身体里的血糖水平就像脱缰的野马,蹭蹭往上涨。肾脏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就不得不加快工作节奏,拼命把多余的糖分排出体外。这一忙活,尿量自然就跟着增多了,尤其是在夜晚,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周奶奶听得十分认真,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对对对,李医生,我最近晚上起夜的次数明显变多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得了糖尿病啊?” 周奶奶眼中满是期待,希望从李医生那里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李医生看着周奶奶,温和地笑了笑,安慰道:“周奶奶,多尿确实是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但您也别太紧张。尿量增多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比如说您最近喝水喝得多了,或者膀胱出现了一些小状况。所以啊,光凭这一点,还不能确定您就是得了糖尿病,还得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那第二个症状呢,就是口渴感强烈,总觉得口干舌燥,怎么喝水都不解渴。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过高,就像在身体里撒了一把干燥剂,会导致身体脱水。身体里的细胞们就像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急需水分来平衡过高的血糖。” 李医生继续说道。​

“您刚才说自己最近口干得厉害,这有可能是身体在向您发出缺水的信号,但这也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捣的鬼。要想确定是不是糖尿病,还得去做个血糖检测才行。” 李医生补充道。​

“还有一个常见症状,就是食欲大增,老想吃东西。得了糖尿病后,虽然身体里的血糖含量很高,可胰岛素这个‘运输小能手’却没办法正常发挥作用。这样一来,葡萄糖就像迷失了方向的小船,无法顺利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 李医生形象地比喻道。​

“身体察觉能量供应不足,就会不停地给大脑发送‘饥饿信号’,患者自然就会感觉特别饿,总想着往嘴里塞东西。可奇怪的是,即便吃了不少,体重却不增反降。” 李医生说道。​

周奶奶听到这儿,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满脸疑惑:“这可太奇怪了,吃得多怎么还会瘦呢?” 周奶奶实在想不通其中的缘由。​

李医生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身体里的糖分无法被细胞有效吸收利用,都白白地排出体外了。所以,即便吃了很多食物,身体却没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体重自然就有可能下降了。”​

“最后一个症状是容易感到疲劳。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糖分利用出现障碍,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整个人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提不起精神,感觉特别疲惫,稍微活动一下就累得不行。” 李医生继续说道。​

周奶奶听了,不禁叹了口气:“唉,李医生,您这么一说,我最近还真是老觉得浑身没劲儿,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的。” 周奶奶回想起自己最近的状态,越发觉得不安。​

李医生微笑着说:“周奶奶,您最近感觉疲劳,有可能和您的生活习惯、睡眠质量有关系,不一定就是糖尿病造成的。但是,如果您这几种症状老是反复出现,还同时伴有口渴、多尿、食欲大增这些情况,那可就得赶紧来医院检查一下血糖了。”​

周奶奶听完李医生的一番话,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一半,她恍然大悟:“原来糖尿病的症状是这么回事啊,多尿、多饮、多食、多疲劳,这四个‘多’我可得牢牢记住,以后得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了。” 周奶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

李医生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没错,周奶奶。糖尿病早期症状往往就体现在这几个‘多’上,但这些可不是判断糖尿病的绝对标准,具体还得通过专业的血糖检测才能确定。”​

“周奶奶,您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那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还有啊,要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天出去散散步、打打太极,对身体都有好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帮助您控制血糖,还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呢。” 李医生关切地叮嘱道。​

周奶奶听得连连点头,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太感谢您了,李医生,我这下可明白了。以后我一定好好注意饮食,早睡早起,争取把身体调养得棒棒的,不让这些症状找上门!” 周奶奶的语气中充满了信心。​

李医生也笑着送周奶奶出门:“周奶奶,您要是身体再有啥不舒服,可千万别拖着,随时来找我。记住,健康得靠咱们平日里点点滴滴的积累,可不能等出了问题才想着去补救。” 李医生的话语中满是关怀。​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身边的长辈,或者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周奶奶这样的情况呢?对于预防糖尿病,你又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呢?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不花钱的降糖药物是什么?看这里就知道了

家住石门的刘奶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糖尿病病龄了。不过,刘奶奶的血糖一直都控制得很好,去医院体检,连医生都表扬她简直是糖友们的“榜样”。刘奶奶是不是吃了什么厉害的降血糖药?还是自己有什么独门秘方?一起去了解一下。

“吃的就是医生配的普通降血糖的药,每天打胰岛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花钱的降糖药物!”说起自己的抗糖史,刘奶奶起了精神。“牛奶喝纯牛奶、鸡腿清炖、每天公园散步,打太极!”本来,小编倒还真以为有那不花钱的降糖药,却没想到原来是这么调皮的刘奶奶。

我算是看出来了,刘奶奶生活规律,自制力极强,健康的饮食加上合理的药物治疗,才使得糖尿病这只“猛兽”一直“封印”在刘奶奶体内。如何做到既品尝美食,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来看看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朱芳英是怎么说的。

首先一点,不管怎么吃,血糖尽量保持在:空腹7.0mmol/L左右,餐后8.0mmol/L左右。

谷物类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1、谷类、薯类和杂豆,是日常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每天应该吃250~400克;

2、选择多样化,粗细搭配,适量选择全谷类制品;

3、“不吃或少吃主食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4、土豆、山药、红薯、南瓜的食物淀粉含量较高,可以偶尔代替主食。

保证蔬菜的摄入

1、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多数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

2、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

3、要限制炒菜用的油量,一般每人每天25毫升左右;

4、一个人一年的用油量不超过20斤。

糖友如何吃水果

血糖控制,水果可适当加餐: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病情稳定(不经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情况)

吃水果的最佳时间:两餐之间或者餐后2小时。坊间说法“水果不能立刻在餐后吃,否则会使血糖水平更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荤菜

(1)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瘦畜肉或禽肉,鱼类能提供优质蛋白,可适当多吃一些;

(2)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不宜过多食用;

(3)建议每天吃半个至1个鸡蛋;

(4)乳类宜选择无糖、低脂乳制品,每日保证300克;

(5)对于肾功能好的,大豆类对降低血糖和血脂也有良好的作用,每日推荐量30~50克,也可吃5~10克坚果替代相应的大豆。

油脂类和盐的摄入

1、每日油脂类摄入量应不超过25~30克;

2、在允许范围内尽量选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葵花籽油、豆油、玉米油、橄榄油、茶油、菜籽油等;

3、应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不要使用动物油、猪油等;

4、警惕看不见的油脂--坚果类要少吃;

5、食盐的摄入量每日不应超过6克。

食物的红绿灯

红灯食物(要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鸡皮、鸭皮、油炸鸡腿、油爆虾等;

黄灯食物(要少吃):坚果类、水果;

绿灯食物(可以多吃):各种绿叶蔬菜,黄瓜、大番茄、水、茶。

运动的注意事项

1、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运动时间30-60分钟;

2、早饭或者晚饭后半小时再运动,不能空腹运动;

3、外出运动时必须携带糖果、饼干;

4、可在运动前后各喝一杯水;

5、不建议进行以下运动:打篮球、跳绳、举重、游泳等;

6、严重糖尿病足、有急性感染、血压未控制、血糖不稳的暂时停止运动;

7、最好在运动前后测一个血糖作对比。

别嫌麻烦,没办法,谁让自己是糖尿病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养成习惯了,也就没那么难了。

嘉宾介绍

朱芳英: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