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风湿关节炎(糖尿病风湿关节炎怎么治)
医生辟谣:5种常见疾病根本无法治愈,说能治好的,都是想骗钱
“医生,我听说这个世界上有五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是哪五种啊?”
前两天一个患者来医院检查的时候,向我提出了上面的疑问。尽管现在我们的医疗科技在不断的更新当中,但是还是有一些顽固的疾病无法完全治愈,而这个时候就有很多的骗子依靠患者的求生意识来进行诈骗,所以患者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那么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糖尿病。
近年来,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逐渐增加。糖尿病是由多病因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和利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类的疾病。糖尿病的类型主要分为四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而对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所引发的疾病,因此要终身服用胰岛素。
而关于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的原因还没有找到依据,因此无法对症下药,彻底根除。只能通过长期的服用药物和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做到饮食均衡,适当运动,才能够控制好血糖。当然在长期的疗养下,只要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患者就和普通人无异。
2、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也是我国很难治愈的一种疾病,一旦患者出现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就会产生全身关节疼痛的症状,尤其是在下雨前后,关节所产生的疼痛感是十分剧烈的,且容易出现红、肿、胀的状况。并且这种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寒冷、潮湿等因素也容易诱发此病。而我们也只能依靠药物进行治疗,一旦出现感染的状况,就要结合抗生素一起进行治疗。
这类疾病经常于老年人身上发生,它不能够完全被治愈,只能够通过合理正规的治疗来保证不再复发,尽量保证关节不存在畸形的状态。所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患者一定要多加注意,在下雨等寒冷潮湿的天气里,一定要注意保暖,还要预防感染。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强锻炼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饮食方面也要多吃一些清淡生冷的食物,及时补充蛋白质和豆类,少吃一些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否则也会对关节形成刺激。
3、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高血压也是无法被完全治愈的一种疾病,只能通过药物治疗再配合上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才能够尽量避免血压升高的情况。这主要也是因为血压升高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遗传、肥胖、环境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诱发血压升高。
而一旦血压升高,患者也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反应:心悸、心慌、心跳加快、四肢无力、嗜睡等,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诱发其他多种疾病。而高血压又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它的治治疗进程也相对来说较为缓慢,患者需要服用药物来稳定血压,防止血压波动。同时也要有健康的饮食,积极锻炼身体,这样才能够使血压保持在一个平稳的范围内。
4、艾滋病。
说起艾滋病,可能会让很多的人都心生恐惧,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传播性强且治愈不了的疾病,因此一旦患上这类疾病基本上也就无望了。但好就好在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只有三种,分别是性交等体液交换、血液传播、母性遗传等,所以如果和艾滋病患者正常交流是不会得这种疾病的。而一旦得了艾滋病,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在7到8年的潜伏期之后,患者可能就会出现淋巴结肿痛、恶心、瘙痒等症状。因此,这也就要求患者在进行性交前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否则的话这种病一旦沾染上,整个人生也就被毁了。
5、尿毒症。
当患者出现尿毒症的状况的时候,是由于多种晚期肾病综合反映出来的临床结果。而尿毒症也是急慢性肾衰竭的最终过程。这主要是因为肾脏被损害后,就无法将身体内部的一些毒素物质排泄出去,从而对体内的电解质的平衡造成影响。近年来我国患尿毒症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它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而且并不能完全被治愈。而在治疗方面,它主要可以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三种治疗方式进行。但不论用哪一种方式治疗,尿毒症最终都是要坚持长期服药的,无法被根治。
综上所述,这五种疾病都无法被完全根治,但是如果患者在坚持药物辅助和日常饮食方面相配合,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也能够延长寿命。再加上我国现代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相信在科学医疗人员的研究下,不久的未来也一定能够有所进步。但是也有一些骗子利用患者想要求生的心理,声称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治愈疾病,但是实际上都是骗人的。而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五种疾病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疾病也不能够完全被治愈,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辨别,及时向医生咨询,以免被骗。
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既能够解开患者最开始提出的疑问,也能让很多人更加了解到这些疾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旦身体出现异常状况,就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药物或进行手术治疗,遵从医嘱,千万不能盲目用药听信谣言。
“伪科技”产品被谁买走了
甩一甩“暗物质洗发水”洗出的浓密秀发,穿上能强身健体的“石墨烯内衣内裤”,坐在“想瘦哪里瘦哪里”的“纳米按摩椅”上,走进量子“返老还青”舱……这些乍一听让人惊掉下巴的产品,实际上已多次被相关领域专家“打假”——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说,到目前为止,暗物质的作用我们还无从得知,科学家正致力于弄清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国材说,石墨烯确实只有几纳米厚,够轻薄,但是造价极高,一条内裤如果用完全单层的、纯的石墨烯做,至少得几亿美元。
日前,中消协发布了一则消费警示称,所谓“量子产品”是“伪科技”,这也让其他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伪科技”产品被再度关注。当下,贴着“高科技”标签的养生保健产品频频出现,一些不法商家借此吹嘘产品有神奇效果忽悠消费者,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你身边有人买过“伪科技”产品吗?
“伪科技”太普遍 老年人、年轻人都“入坑”
“我们家的‘伪科技’产品都数不过来了。”
市民王勇今年40岁,他的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非常相信所谓的“高科技”产品,通过各大电商平台、电视购物、健康讲座,购买了不少打着“高科技”名号的“伪科技”产品。
“比如量子水杯,说是可以改善水质,释放氢离子,以此达到瘦身、改善便秘的效果。还有腰腹部带有芯片的内衣,说是通过磁场可以改变人体循环。甚至是普普通通的鞋垫、老花镜,加上量子的概念,都能让她心甘情愿地买。”王勇说,自己其实可以理解母亲追求保健、追求健康的心理,有时也不好多说什么,但看着这些产品,自己经常感到无奈。
6月18日我们发出了关于“伪科技”产品的调查问卷,受访者多为“80后”“90后”。对于生活中的“伪科技”产品,51.82%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多,38.18%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多,10%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少,选择“没有”的受访者为0。
其实,被忽悠的不仅是老年人,许多年轻爱美的人士也掉进了这个“坑”。此前便有穿搭类博主曝光,市面上的一些所谓量子、磁力、石墨烯内衣,宣称可以加速身体血液循环,以达到瘦身、保暖、改善体态等效果,但实际上并没有用。
“我就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买过两条腹部带有‘量子芯片’的所谓提臀收腹裤,收到货后发现芯片位置做工比较粗糙,摸上去只是一块普通的塑料片,穿着上也没有对体型起到宣传中的改善。”市民赵敏说,她曾相信过不少“伪科技”产品,比如号称贴在穴位上就能减肥瘦身的磁疗贴、能吹出“鱼子酱精华”的吹风机等。“这些产品的销量非常高,随便打开一家店铺月销都在几万件,可见上当受骗的人并不少。”赵敏表示,这次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让她彻底打消了购买披着科学外衣的“智商税”产品的念头。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2.73%的受访者说身边很多人都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54.55%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少数人上过当,15.45%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有人购买,仅7.2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没人被忽悠过。
广告词太“高深” 消费者“宁可信其有”
中消协披露,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消费者王先生2021年2月花300元购买了一个“氢量子泡脚盆”,宣称可以排出身体毒素,但是使用后却没有任何效果,最后在渑池县消协的调解下进行了退货;上海市消费者杨先生花4万元购买了一款“量子床垫”,商家宣称该床垫可以治疗腰痛,但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并没有效果,最后只得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披上“高科技”外衣的“伪科技”产品,有些靠低价诱人,有些价格并不便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上当?有声音认为,这是由于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科学认知并不匹配。
“对于老年人来讲,他们相信科技,但又不具备那么多科学常识,所以面对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更容易上当受骗;对于年轻人来说,科技改变生活已经是常态,他们也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市民汤一凡表示,自己家中老人也曾购买过所谓的能量项链、能量手环,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健康,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试试看。
汤一凡说,商家也正是瞄准了现代人对于养生的追求和对高科技的信任,所以才肆无忌惮地推出这些产品,而消费者很容易被广告中的虚假宣传蒙蔽。
记者在某电商网站上搜索已被中消协敲定为“伪科技”的量子类产品,发现其详情页面均有许多“高大上”的名词,如量子水杯结构具有“阴极”“阳极”“离子膜”;量子鞋垫中含有“太赫兹矿石”“脉冲芯片”;量子眼镜运用了“纳米银”“远红外线”。这些产品在宣传中几乎包治百病,对脑血栓、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关节炎、白内障等均有奇效。
汤一凡认为,现在商家纷纷推出这类“伪科技”产品,除了大众推崇高科技理念,也与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不够、虚假宣传查处不够严格、商家在鼓励科技创新大形势下“钻空子”客观因素有关。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91%的受访者认为购买“伪科技”产品是因为大众对高科技功能有需求,52.73%的受访者认为大众被商家虚假广告迷惑,46.3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宁可信其有”心理,且部分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贪图便宜。而在客观层面,51.8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对保健品的管控存在法律盲区,47.27%的受访者认为商家利用鼓励科技创新政策“钻空子”。另外相关科普力度不够、商家缺失社会责任、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查处不及时等,也是大家认为这类产品频现的原因。
监管要加强 让“真科学”赶走“伪科技”
“伪科技”产品会带来什么后果?它们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扰乱了健康的市场秩序,甚至会让部分有就医需求的消费者耽误病情。
“其实在实体店很难看到这类‘伪科技’产品的销售点,反而是各大电商平台、微商卖得多。所以我认为这些商家也很清楚自己登不上大雅之堂,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着重关注微商、电商渠道,杜绝伪科学产品大肆流通。”市民储存认为,除流通渠道需要监管外,还要关注广告信息发布平台、售卖平台的审核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尤其应加强对带有“高科技”标签产品的监管力度。
储存认为,目前“伪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的需求的确十分强烈。相关部门或有资质的商家也应该看到这一需求,加快创新脚步,研究出更多真正依靠科技力量改善人们生活的“真科学”产品。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4.5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精准施策,加强对“高科技”标签产品的监管,52.73%的受访者认为商家要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另外,加快创新步伐满足消费者需求、倡导宣传科学理性的消费观等,也是应对当下“伪科技”产品横行的举措之一。
街采
市民王女士
我没听说过身边人买“伪科技”产品,但在公园遛弯的时候碰到过卖所谓“量子鞋垫”的商贩,很多老人会被吸引。这类“伪科技”产品之所以有市场,也是因为瞄准了老年群体看重养生、保健的心理,而老年人恰恰容易被蒙蔽。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老年人持续上当受骗。
市民王先生
这种产品对年轻人来说应该是吸引力不强,但老年人对科学技术的了解程度比较浅,盲目信任所谓的“高科技”,可又没有正规途径去查询产品真伪、功能,会被商家广告迷惑。我认为应该加强对虚假广告的监管,不要传播这类骗人的信息。
市民孙先生
我看到过不少“伪科技”产品的广告,确实很迷惑人,老年人更是分辨不清。其实我挺理解老年人买这些产品,无非是想把身体保养好少给子女添麻烦。我觉得子女应该承担起责任,多陪伴老人、讲解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扭转老人的思维。
市民陈先生
其实“伪科技”产品早就出现过了,无非是一些普通生活用品加上高科技概念的套路。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买,也是因为大家对“科技感”比较推崇。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对带有“高科技”标签的产品严加把关,以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和期待。
微观点
“高科技”宣传不可轻信
中国消费者协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条件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和追求品质消费。为了迎合消费需求,市场上涌现出一些打着“高科技”“健康”等标签的所谓“量子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如量子护肤品、量子保健品、量子美容仪、量子鞋垫、量子水杯、量子吊坠、量子内裤等,“量子产品”几乎已经渗透到了所有常见的消费品领域,这些产品往往宣称拥有比较强大的功能,如“改善缓解身体各种疾病”“打通内循环”,或是叠加“量子能量”“负离子”“太赫兹”等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概念。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等媒体也曾多次就“量子产品”概念进行澄清。一些购买了所谓“量子产品”的消费者也表示使用后并没有宣称的效果。由此可见,当前市场上所谓的“量子产品”名不副实,广告中的神奇功效也涉嫌虚假宣传。
据了解,全国已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了以量子科技为噱头的违法违规企业经营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中消协敦促相关经营者要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通过切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品质消费的需求,而不是通过“伪科技”噱头和虚假宣传所打造的“海市蜃楼”来欺骗消费者。同时,中消协呼吁相关电商平台,要切实承担起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对平台内销售的违法违规“量子产品”进行彻底清理,净化网络购物市场生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最后,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要保持理性,不轻信商家单方面的宣传,主动了解产品知识,提升辨别真伪的能力。对于自身难以分辨的,可向亲朋好友或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等单位咨询,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别再为“伪科技”交“智商税”
媒体评论员 汪灿
要真正铲除“伪科技”产品生存的土壤,首要在守住消费者这一最后防线,让消费者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到那一天,任凭商家吹得天花乱坠,人们心里牢记“这种产品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科学,定是商家的忽悠”的认知,所有名不副实的产品才能真正消失。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要消费者深挖固有认知。
以曾经风靡一时的“量子阅读”为例,商家宣称,接受培训的孩子拿着书一遍遍快速反复翻阅,就能过目不忘。上过小学的人都该知道,这是多么荒诞的事,但为何一些家长就信了?还是因为有些人在教育焦虑之下,总想着给孩子省去学习艰苦和漫长的过程。这种对学习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意忽视,背后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急功近利心理。这也是“量子产品”屡屡“割韭菜”成功的根源,总有人想付出更少、收效更快、收获更多。扭转这种不可取的心态,是第一步。
其次,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获取、辨别信息的能力。有专家表示,量子技术对实验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所需经济成本也比较高昂,还难以普遍应用于民用领域,当前所有打着“量子 日用品”旗号的,一般都是炒作概念、招摇撞骗。这种权威信息,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普及力度、媒体及时报道,但终究要让信息的终端——每一位消费者,准确接收到并牢记于心。另一方面,对于打着“量子”幌子传播虚假消息的网站和平台,也有必要加强监管。
当然,提醒消费者不断提高自己防坑的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监管责任要压实,严厉打击各类坑蒙拐骗、虚假宣传的行为。
记者手记
别把高科技当“安慰剂”
“脑洞”有多大,“概念”就有多新。
其实,有些“伪科技”产品的噱头,还真是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就拿石墨烯来说,作为“新材料之王”,在电学、光学、磁学、生物医学、储能等各大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公认为“未来材料”和“革命材料”。
这么好的材料,用在内衣裤、羽绒服上,怎么就成了“伪科技”?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国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石墨烯导热性能好,所以散热快,保暖功能无从谈起。其次,石墨烯确实只有几纳米厚,够轻薄,但是造价极高,生活用品上很难应用。就算用纯的石墨烯做成衣服,也很难有宣传的功效。而按照市面上几百元的商品价格来测算,用碳粉或极少量的石墨烯粉体的可能性更大。
这次中消协点名的“量子”类产品,套路也是如此。当水杯、鞋垫、衣服都贴上“高科技”标签,你以为生活已经被科技无死角覆盖,殊不知覆盖生活的只是商家的“脑洞”。
我们从未停止对高科技的追求,也不该停止。但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不该把高科技当成“安慰剂”,商家更不该以此收割“智商税”牟利。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来源: 济南日报
注意!已致1死2感染!这种病高发,死亡率近100%
近日,深圳市3位市民被鱼蟹扎伤并导致感染创伤弧菌,症状较为严重。截至当前,其中两位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大幅好转,而另一位患者则因就医不及时,抢救无效身亡。
“从地域上来说,我国的东南沿海,包括深圳在内都是创伤弧菌感染比较高发的地带。”接诊上述患者的医生,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治医师付艳玲介绍,作为一种高度急重症的疾病,创伤弧菌感染48小时内患者的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如果超过72小时都未经有效治疗,死亡率能接近100%。
夏日是感染高发期
病情发展会按小时计
“创伤弧菌感染是一个高度急重症的疾病。”付艳玲说,“一般认为,创伤弧菌的病情发展会按小时计算,每小时后,患者的肢体肿胀都会出现明显进展。它的致死率很高,根据相关文献显示,48小时内患者的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如果超过72小时都未经有效治疗,则感染的死亡率将会趋近100%。”
此外,付艳玲表示,创伤感染在夏季较为多见,而温暖的海水则是创伤弧菌的“乐园”。对此,她进一步指出,从地域上来说,我国的东南沿海,包括深圳在内都是创伤弧菌感染比较高发的地带。
目前,创伤弧菌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即被鱼虾在内的海生生物刺伤导致皮肤感染,或在皮肤有创口的情况下接触海水。此外,生食海鲜也有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创伤弧菌。
面对这种发病急、致死率高的感染类型,付艳玲认为,做好预防是关键。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应在处理鱼虾时尽量戴上手套,避免被鱼虾刺伤;此外,如果皮肤有伤口的话,尽量避免去接触海水;而为了避免胃肠道传播的发生,我们建议尽量不要生食海鲜。
前期感染后局部皮肤刺痛、麻木
表面消毒难以做到有效杀菌
创伤弧菌的前期症状主要以局部皮肤的刺痛、麻木为主。随着时间发展,一旦症状快速加重,并进一步出现发热、寒战、皮肤肿胀明显加重甚至出现典型的血性大疱样皮损等症状,则很有可能是创伤弧菌感染。
不少患者反映,在刚刚受到创伤时,伤口局部会有刺痛、麻木的感觉,但是很多人并不太会在意。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肿胀一旦突然增大很多,甚至出现发热这些症状,那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感染了创伤弧菌。
由于创伤弧菌病情进展快,患者应在创伤后第一时间进行清洗,并且一旦出现症状应保持高度警惕,如果症状进展较快,则应第一时间选择就医。
“这种被海鲜刺伤的情况,大部分创口比较深,只经过表面的消毒难以做到有效杀菌,所以我们建议要密切观察,如果红肿症状进展非常迅速,并同步出现发热症状,一定要及时来医院就诊。” 付艳玲建议。
早期就诊危害小
出现脓毒症后需送医抢救
“创伤弧菌的感染发展非常快,对于创伤弧菌感染,我们的抢救一定是争分夺秒的。”付艳玲介绍,面对疑似感染创伤弧菌的患者,医院首先会提取引流液或血液进行病原体检测,来确认患者的具体感染类型。对于一些还处在感染早期的患者,及时有效的抗生素就可以起到作用。
“对于及时来医院的患者,我们会按照现有指南推荐联合使用抗生素,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监测。” 付艳玲说。
另外,如果肿胀面积很大,对于肿胀明显,出现皮肤瘀斑或坏死,出现张力性水疱或血性水疱的,还要请外科协助评估是否进行切开引流。如果病人来的时候已经出现脓毒症的表现,我们还要进行积极抢救,甚至把病人送至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只是被海鲜刺了一下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所有悲剧的源头,都来自于一种致命菌——海洋创伤弧菌。
海洋创伤弧菌,号称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是海虾、海鱼、螃蟹、牡蛎等海鲜体内外一种常见细菌。
人如果生吃带有这种菌的海鲜,或身上有创口触碰到,都可能被感染。
海洋创伤弧菌的毒性很强,可引起伤口感染和原发性败血症,患者初期会出现发烧、红斑、皮肤发黑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皮肤组织会大面积坏死,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怎么防止被“致命菌”盯上?
1、戴手套,防止扎伤
很多虾蟹的壳体尖锐,手套最好戴厚一点。
如果身上有伤口,最好别触碰海鲜,也尽量别在海水中游玩。
2、海鲜别生吃,一定要煮熟了吃
有些海鲜生吃虽美味,但你不知道它身上藏了多少致病菌。因此,海鲜一定要彻底煮熟。
3、万一被海鲜扎伤
如果伤口不深,首先应该将血挤出,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再用医用酒精或碘伏消毒清创。
如果伤口比较深,建议简单处理后去医院治疗。因为伤口过深,很容易创造一个厌氧环境,让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趁虚而入,侵袭神经系统,甚至致死。
海洋创伤弧菌可以感染任何人,而以下几类人特别受海洋创伤弧菌的青睐,一定要多加小心:
酒精性肝硬化
慢性肝炎
酗酒,但没有肝病史
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
有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衰竭等慢性疾病
转自成都日报
来源: 国际旅游岛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