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导致的视力模糊(糖尿病导致的视力模糊可以治疗吗)
- 1、糖尿病眼病,视力模糊,别再乱用眼药水了,做好这两点最重要
- 2、糖尿病患者出现视力模糊是怎么回事?如何应对?早了解早预防
- 3、糖尿病患者视物模糊除与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有关外,这6个原因及对策你也得知道
糖尿病眼病,视力模糊,别再乱用眼药水了,做好这两点最重要
糖尿病眼病,视力越来越模糊,很多患者会使用眼药水来缓解,但往往会发现刚开始有点效果,之后却越来越不明显,甚至病情还会加重。
这主要是因为阴虚燥热灼伤了眼部脉络。糖尿病人机体气血运行不畅,长期如此,耗损气阴,燥热内生,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濡养眼部,血溢脉外形成瘀血,阻塞眼部脉络,从而使糖尿病人出现视力模糊的现象。中医讲久病入络,糖尿病患病时间越长,眼部脉络越容易瘀滞,视力模糊也会越严重。这时候用眼药水是不起作用的。
所以糖尿病人一旦发现糖尿病眼病,有两大治疗重点:
一方面,眼部脉络,既要濡养又要疏通。通过调理气血的运行,打通眼部脉络的瘀堵,让气血能够顺畅地在眼部流通,为眼部组织提供充足的养分。另一方面,注重滋阴明目。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阴虚的情况,而阴虚会进一步影响眼部的健康。通过滋阴的方法,可以补充体内的阴液,改善阴虚状态,从而达到明目、保护视力的目的。
我曾接诊过一位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十来年了,视力模糊症状的出现也有半年多。患者刚开始用一些眼药水,但只能短期内缓解一下,整体效果不佳,而且视力越来越差,还伴有眼睛干涩、口渴多饮、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我看他舌干红,少苔,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肾阴虚兼血瘀。
在治疗上,我重用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配合枸杞子、菊花明目,再加入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打通眼部脉络的瘀堵。接着加入密蒙花、谷精草进一步明目,再加入石斛、麦冬滋阴生津。然后加入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改善失眠。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视力模糊的症状逐渐减轻,其他症状也有所改善。
当然了,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不可擅自服药。
糖尿病患者出现视力模糊是怎么回事?如何应对?早了解早预防
视力模糊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之一。如果不加以控制,糖尿病会对眼睛的不同结构造成进行性损害,包括视网膜和晶状体。当眼睛受到影响时,可能会出现模糊,甚至可能发展为永久性视力丧失。
本文介绍了糖尿病患者视力模糊的症状和原因以及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性眼病。
1.症状糖尿病性眼病是一组可以长期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眼部问题。视力模糊是其常见的特征,也可能伴随其他症状,这取决于眼睛的哪个部分受到影响。糖尿病性眼病可能累及双侧(影响双眼)或单侧(只影响一只眼睛)。
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细胞负责光与电之间信号的转换,并传给大脑。长期糖尿病会损伤视网膜。其症状包括:
- 视力模糊;
- 飞蚊症(在你的视野中存在漂浮的斑点或线等);
- 视力波动;
- 在你的视野中出现黑暗或空白的空间;
- 视力丧失。
这种眼病指的是黄斑(负责中央视力的部位)的视盘区域内积液和增厚,进而危及视力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可发生于任何阶段、任何严重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内中央部位肿胀可导致视力更显著地降低,但它通常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延伸而不单独发生。其症状包括:
- 视野中心模糊;
- 视野中心的波浪线;
- 颜色褪色;
- 视野中心视力丧失。
青光眼是一组眼部疾病,会损害连接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不受控制的糖尿病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可引起和/或加速青光眼。
青光眼的症状包括:
- 视力模糊;
- 眼痛或眼压高;
- 眼睛红;
- 头痛;
- 看到灯光周围的彩虹色光晕;
- 隧道视野;
- 盲点;
- 恶心或呕吐;
- 视力丧失。
白内障是眼睛晶状体混浊,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在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中,它们往往发生在更早的年龄,而且往往更严重。其症状包括:
- 视力模糊;
- 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不见东西;
- 看到灯光周围的光晕;
- 视力丧失。
所有糖尿病性眼病的核心是持续的高血糖水平。这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眼睛结构造成损害。
对眼睛某一部分造成的损害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眼部并发症和/或加速原有眼疾的进展。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如何发生的?高血糖会对毛细血管造成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细血管内糖分的积累会导致毛细血管壁粘在一起,从而限制了血液流向身体不同器官。血液流向眼睛后部的限制可引起视网膜疤痕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2)糖尿病黄斑水肿是如何发生的?视网膜血管的阻塞会导致它们膨胀,从而形成被称为微动脉瘤的微小凸起。当这些血管壁继续变薄时,它们会开始向周围组织渗漏液体,导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展。
3)青光眼和白内障是如何发生的为了弥补流向视网膜的血液流失,新的血管可能会开始生长。这些较弱的血管很容易破裂并出血到眼睛的中部。这不仅会造成疤痕,还会使眼压升高到危险的高水平。眼内压过高是青光眼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高血糖还会导致晶状体的沉积物开始积聚,引起晶状体结构发生变化,继而加速了白内障的发展。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得青光眼或白内障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
视力模糊除了可以由糖尿病性眼病导致外,它也可能是糖尿病治疗本身的结果。
在改变糖尿病药物或治疗计划几天或几周后,人们经常会感到视力模糊。这些变化会导致短期血糖飙升,进而导致眼压升高。压力的变化会增加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导致视力模糊。一旦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眼压就会降低,视力就会恢复正常。
4.如何治疗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性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在早期,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经常检查你的视力状况。你还可以通过药物、饮食和锻炼来控制你的糖尿病。
你还需要控制血压和胆固醇,这两者都会导致糖尿病性眼病。香烟也应该戒掉,因为烟草烟雾会导致血管进一步狭窄,增加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的风险。
如果您持续视力丧失或有疾病进展的风险,可能需要其他治疗。这可能涉及:
疾病
治疗方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抗-VEGF注射(用于防止新的毛细血管生长)
- 激光光凝(用于减缓或阻止毛细血管渗漏)
- 玻璃体切除术(用于通过切口从眼睛中部取出血液)
糖尿病黄斑水肿
- 非甾体抗炎眼药水
- 抗-VEGF注射
- 黄斑激光手术
- 皮质类固醇植入物(在眼睛内植入类固醇颗粒以减少炎症)
青光眼
- 处方滴眼液(包括-受体阻滞剂、前列腺素等)
- 碳酸酐酶抑制剂(通常用于治疗青光眼的口服药物)
- 激光治疗
- 引流管
- 青光眼手术
白内障
- 处方眼镜
- 白内障手术(用人工晶状体代替眼睛的晶状体)
糖尿病性眼病的主要问题是视力下降和可能失明。事实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各国20-74岁盲人失明的主要因素。
目前全世界有2.8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约1/3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其中,还有1/3的人有威胁视力的眼部合并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另一个可能的并发症是视网膜脱离。它可以自发发生,如疤痕形成或新血管的生长可以使视网膜脱离底层组织。视网膜脱落需要立即就医,以避免严重的视力丧失或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糖尿病性眼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 长期糖尿病;
- 血糖控制不佳;
- 高血压;
- 高胆固醇;
- 吸烟;
- 怀孕。
如果你患有糖尿病,你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你的眼睛是否有任何异常变化,无论你是否有症状。
如果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医生会建议你做一些检查和检查。
全面的眼科检查可能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 视力测试(使用视力表);
- 眼压计(用于测量眼压);
- 视网膜检查(通过扩大瞳孔来检查视网膜);
- 最佳相干断层扫描(一种用于生成视网膜图像的成像测试);
- 荧光素血管造影(使用注射造影剂对视网膜成像)。
如果你有糖尿病,你的视力有任何变化都应该去看医生。也就是说,如果你遇到视网膜脱落的任何迹象和症状,你应该立即就医,包括:
- 视力突然的、严重的变化;
- 漂浮物的突然增加;
- 突然的闪光;
- 突然变黑了,好像有一扇帘子遮住了你的眼睛;
- 在你的视野中看到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视力模糊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那些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持续的高血糖会对眼睛结构造成进行性损害,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青光眼或白内障。
糖尿病性眼病的主要治疗是通过药物和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血糖控制。可能需要额外的治疗来修复损伤或防止对视网膜、黄斑、视神经或晶状体的进一步损伤。
如果你正在接受糖尿病治疗,你最好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检查眼睛的结构或功能是否有任何变化。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每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就应该每年做一次眼科检查。
#图自网络、侵删#头条挑战创作赛#
糖尿病患者视物模糊除与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有关外,这6个原因及对策你也得知道
患者男性, 25岁,因发现血糖升高3年,视物模糊1个月到我科住院,入院时随机血糖28.5mmol/L,空腹血糖16.3mmol/L,患者诉刚住院的时候,眼睛看物体还是清楚一些,现在血糖下来,眼睛却越来模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引起视物模糊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应对?
1.高血糖状态
- 在高血糖作用下,眼部周围细胞、组织容易出现缺血和缺氧症状,造成眼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加,使周围的毛细血管失去正常的屏障功能。
- 其次则是由于‘高血糖记忆’的机理,眼部周围的组织细胞已经适应了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所以当血糖正常后,眼部的组织细胞却还未调节过来,所以看物体却更加模糊。
- 此外,血糖波动造成晶体渗透压的变化,使晶状体时而松弛时而紧张,从而导致看物体近视或老花。
对策: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是预防眼底病变的重要措施,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在正常范围内,HbAlc<6.5%。
2.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会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对眼部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引起视网膜周围的微血管病变,会使眼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壁损伤,加之血液呈高凝状态,更容易造成血栓和血瘀,甚至血管破裂。
对策:
1.糖尿病病人一定要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眼部血管的病变,导致眼周血管痉挛,从而加重眼底出血的情况。
2.使用一些通血管或防止血栓的药物:如血栓通。
3.定期到医院做检查视力及眼底、瞳孔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眼部病变。必要时可做荧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眼底检查无异常的患者,一年检查眼底1次,有异常者应根据医生的要求检查眼底,每半年或3个月检查1次,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
3.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的神经病理改变广泛,主要可累及周围神经、自主神经、颅神经,脑及脊髓也可受累。但对眼部神经的主要影响是会引起缺血性视神经的病变,眼外肌麻痹、调节障碍和神经萎缩。
对策:
严格控制血糖并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和治疗神经病变的重要措施。
尽早完善各类检查:如神经肌电图,眼部彩超等。
使用一些神经修复药:
B族维生素类、甲钴胺: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善神经元的代谢合成;
抗氧化应激药物:硫辛酸,改善神经的传导速度;
改善微循环药物:前列地尔,改善血液的黏稠度;
醛糖还原抑制剂:依帕司他等。
4.高血压
高血糖损害了眼底微血管的自动调节机制,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更易受到高血压的侵袭,由此导致内皮损害,渗透性增加,视网膜渗出和水肿,最终导致毛细血管无灌流,组织缺血缺氧,新生血管生成。
同时血压升高可以影响视网膜血流,导致视网膜高灌注,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对策:1.平时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饮食上做到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2.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血压的控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还应密切注血压变化。
5.蛋白尿及微量蛋白均可以促进DR 的发生
蛋白尿的出现提示有广泛的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糖尿病肾脏病变能够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研究者对一组出现肾脏病变的 1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视网膜组织学检查 , 最后检查结果显示所有严重蛋白尿的肾衰竭者都伴随着视网膜病变,并且病变程度也很严重。这说明了 1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脏病变具有联系性。
- 还有一项以 946 例 1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分析 , 其结果显示 1 型糖尿病患者患有肾脏病变者发生视 网膜病变的概率是没有肾脏病变患者的 5 倍。
以上研究说明了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病变能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预测评估。
对策:定期检查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6.妊娠期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代表过去4-8 周平均血糖水平,是反映糖尿病较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而血糖控制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长期高血糖使毛细血管外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生和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狭窄闭塞则会导致视网膜组织缺氧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的引起视网膜脱离。
妊娠期由于本身代谢特点,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倾向,眼底改变可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增加。
对策:
1.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正常化是保证妊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血糖失控的孕妇,早产、宫内生长延迟以及死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于拟怀孕的血糖控制不佳的妇女,最好在妊娠前就严格控制血糖。
2.定期检查眼底,孕前属轻度DR的妇女妊娠期视力丧失的可能性较小,对此类孕妇,每3个月检查一次眼底就够了;对于中度DR ,则每4-6周就应进行1次眼底检查;如果有恶化表现,应增加到每两周检查1次。如果有高危因素存在,应立即实行激光光凝治疗。
5招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重在早期筛查和积极预防,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
2.低脂、低盐、高蛋白饮食,适当食用植物油,可以减少“硬性渗出”,并对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利。对肥胖型糖尿病病人,还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降低体重。
3.一旦发生视网膜病变,应避免剧烈或大运动量的活动,防止引起或加重眼底出血。
4.高血压是早期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积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5.本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所以初发的2型糖尿病和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病人,不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借助眼底镜、裂隙灯、三面镜等仪器检查眼底,这是早期发现本病的最好方法。
血糖正常,看东西却模糊是何因
回到本文开头的案例,通过一些列客观检查基本排除了该患者存在糖尿病明显并发症。
所以,该类患者视物模糊的原因就是血糖浓度的急剧变化引起前房液渗透压及眼睛晶状体屈光度的改变所致,往往随着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1-2周患者视力完全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作者:瞿彩英护士 审校:张美彪主任医师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家代谢性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