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血糖长期不控制(糖尿病血糖长期在十五左右会怎么样)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点刺激的——20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结果血糖高得像“坐过山车”,反复住院,最后竟然查出是一种“罕见病”?!这到底是啥情况?糖尿病不都是中老年人才容易得的吗?难道是奶茶自由惹的祸?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事儿讲清楚!

20岁小伙血糖失控,医生一查:不对劲!

故事的主人公小李(化名),20岁,大学生,平时也算“养生派”——不怎么吃甜食,偶尔熬个夜,饮食也算正常。可最近,他总觉得口渴得要命,一天能干掉五六瓶矿泉水,尿频得像水龙头漏水,人还越来越瘦,体重直接掉了十几斤!

家里人一看不对劲,赶紧带他去医院,结果一查——血糖高得离谱,直接飙到20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之间)!医生当场就让他住院,说这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年轻人也得糖尿病?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专属”,但其实,年轻人得糖尿病的也不少,尤其是现在奶茶、炸鸡、熬夜三件套,真是“糖尿病培养皿”

不过,小李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既不是胖子,也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更别说啥暴饮暴食了,那为啥血糖还能飙这么高?医生一看病例,觉得哪里不对劲,赶紧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结果出来后,大家都惊了——这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而是“1.5型糖尿病”!

啥是“1.5型糖尿病”?比1型、2型还“神秘”!

你可能听过1型糖尿病(胰岛素完全缺乏,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常见于肥胖、年纪大的成人),但1.5型糖尿病(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估计听都没听过吧?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披着2型糖尿病外衣的1型糖尿病”。刚开始看着像2型,能靠口服降糖药控制,但随着时间推移,胰岛功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悄悄摧毁,最终变成必须依赖胰岛素的“真·糖尿病”

所以,1.5型糖尿病=“潜伏期更长的1型糖尿病”,一般在30-50岁才被发现,但小李20岁就中招了,算是比较“倒霉”的例子。

误把1.5型当2型?治疗方式完全错了!

因为1.5型糖尿病前期和2型很像,很多医生可能会先给患者开口服降糖药,但这其实是个坑!因为1.5型的本质是“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如果不早点用胰岛素保护胰岛,等到完全衰竭就晚了!

所以,1.5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吃口服药,可能会导致血糖越来越难控制,最终不得不住院!这也是小李反复住院的原因——他一开始被误诊为2型,吃了降糖药,但血糖根本压不住,最后才发现是1.5型。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1.5型糖尿病?

如果你或者身边有人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体型偏瘦,家里没有糖尿病史,血糖总是控制不好,那就要警惕是不是1.5型了!

医生一般会做这些检查来确诊:

  1. C肽检测(看胰岛功能)
  2. GAD抗体检测(看是不是自身免疫攻击胰岛)
  3. 其他自身免疫标志物(比如IA-2A抗体)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那十有八九就是1.5型糖尿病了!

确诊了1.5型糖尿病,该咋办?

别慌!虽然1.5型糖尿病“隐藏”得很深,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还是可以“稳住血糖,不让它狂飙”的!

1.尽早使用胰岛素

关键!关键!关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5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功能逐渐衰退,早点用胰岛素,可以减轻胰岛负担,延缓衰竭速度

2.合理饮食,稳定血糖

少吃高GI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包、含糖饮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这样血糖不会突然飙升。

3.规律运动,别过度

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过度运动可能让血糖忽上忽下,所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安排运动计划

4.定期监测血糖和胰岛功能

别等到血糖飙升才慌张!定期测血糖、C肽水平,看看胰岛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别让“伪糖尿病”把你骗了!

很多年轻人得了1.5型糖尿病,刚开始以为是2型,结果吃错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到血糖彻底失控才发现问题。所以,如果你年轻、瘦、血糖飙升又控制不住,一定要警惕是不是1.5型!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诊 拖延!早点确诊,科学管理,咱们照样能活得潇洒自在!

参考文献:

周伟等. (2023).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管理》. 中华糖尿病杂志, 15(2), 89-95.

医学科普网. (2024). 《1.5型糖尿病:你真的了解吗?》. 在线访问。

我患糖尿病7年,从不吃药,血糖稳定无并发症,就靠这“五不”

#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有一位患者,7年的糖尿病史,从不吃药,但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发展并发症,院里的一些病友会经常去请教他是怎么做到,今天,就请以患者自己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一下他的控糖故事吧!

我是在7年前体检后发现空腹血糖8.4mmol/L,餐二血糖14.8mmol/L,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了糖尿病,我想,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高热量、高油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度)、过度肥胖是导致高糖的主要原因。

当时确诊后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降糖,并建议我住院,但我拒绝了,我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大量的学习控糖知识,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跟医生提出想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

在7年的坚持与努力下,我的血糖状况越来越好,各项指标也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的主治医师曾说“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你身上都发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7年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

常有病友问我,这7年的时间里我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在没有服药和打针的情况下,我一直坚持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糖,做到定期监测血糖、严格控制碳水、坚持运动、保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复查,虽说偶尔也会出现高血糖情况,但我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坚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到现在,并且努力认真的去做?

我的控糖心得分享

控糖七年多,一路走来,控糖关键在于多学习、多听、多问、多思考、多运动。

以下是我的5个控糖心得分享

1、不断学习控糖知识,摆正心态。

2、管住嘴,按时按点按顺序进食。

3、迈开腿,坚持并合理进行运动。

4、按医嘱定时复查。

5、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面对高糖,其实我在此收获了很多,比如说让我养成了勤勤恳恳做事,不偷懒不拖延的习惯;遇事积极处理,不躲事的态度;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小变化,比以前更懂得了珍惜。

如果你有任何糖尿病问题,都可以评论区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控糖##糖友#

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隐藏在青春里的危机

20岁,正是人生最意气风发的年纪。

有人在大学图书馆埋头苦读,有人背上行囊四处旅行,还有人初入职场,憧憬着未来的辉煌。

可是谁能想到,有些人的青春,却被一种看似普通的疾病无声吞噬。

小宇,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爱吃甜食,熬夜打游戏,把奶茶当水喝,炸鸡做夜宵。"年轻嘛,快活最重要!”这是他的口头禅。

而他没想到,自己的身体早已悄悄拉响警报。

他总是口渴得厉害,一天能喝掉好几瓶饮料;吃得不少,却越来越瘦,总感觉疲惫不堪。"可能是最近太累了吧。"他安慰自己,却没想到,一场漫长的折磨才刚刚开始。

2.反复住院,血糖为何失控?

第一次住院,医生告诉他:“你的血糖高得吓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过12%!”(正常值一般在4%~6%)。

这意味着,他的血糖长期处于危险水平,血管、神经、器官都在悄悄被侵蚀。"怎么可能?糖尿病不是胖人才得的吗?”小宇满脸疑惑,可医生的回答让他哑口无言:“糖尿病可不只是胖人的‘专利’,你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

调整饮食,规律用药,他以为自己能控制住病情。

可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又因为高血糖并发酮症酸中毒(DKA)被送进急诊。

血糖像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控不住。

医院的病房白墙冰冷,他望着天花板,心里充满疑问:“为什么别人得糖尿病能控制住,我却一再恶化?”

医生这次没有再让他掉以轻心,而是安排了更详细的检查。

最终,一个罕见的诊断结果,彻底改变了他对自己的认知。

3.不是普通糖尿病,而是LADA!

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他:“你得的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而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LADA,全称为LatentAutoimmuneDiabetesinAdults,是一种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特殊类型。

它的特点是:

· 起病缓慢,不像1型糖尿病那样突发,而是像2型糖尿病一样,最初还能依靠口服降糖药控制。

· 自身免疫破坏,体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只能依赖胰岛素治疗。

· 容易被误诊,很多患者一开始被当成2型糖尿病治疗,但后续血糖控制越来越差,才发现真正的病因。

小宇恍然大悟——难怪自己的血糖怎么都控不住!

4.误诊的代价:拖延治疗加速病情恶化

LADA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隐匿性

许多患者像小宇一样,最初被当作2型糖尿病治疗,医生只开了口服降糖药。

但LADA患者的胰岛β细胞正在被免疫系统一点点摧毁,口服药只能短暂控制血糖,最终还是会走向胰岛素依赖。

拖延治疗的后果,就是病情恶化加快,胰岛β细胞被彻底摧毁,血糖失控,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果能早点确诊,就不会让病情发展得这么快。"医生的这句话,让小宇后悔不已。

5.生活方式的讽刺:你以为的“没事”,其实是慢性自杀

小宇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忽然觉得很可笑。

他曾经嘲笑那些每天跑步、吃健康餐的人“太矫情”,觉得自己年轻,想吃就吃,想熬夜就熬夜。

可现在,病床上的他,才发现,那些曾经被他轻视的健康习惯,才是真正的“自由”——而他所谓的“放纵”,不过是给自己挖坑罢了。"以前的‘自由’,换来的是今天的枷锁。"

他终于明白,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

不良习惯不会立刻要了你的命,但它们会像蚂蚁啃噬大厦的地基,一点点摧毁你的身体,直到你再也撑不住。

6.走出误区,如何科学管理LADA?

确诊LADA后,小宇开始真正认真对待自己的病情。

他学到了几个关键点:

· 及早使用胰岛素:LADA患者的胰岛β细胞正在被破坏,越早用胰岛素,越能保护剩余的β细胞,延缓病情恶化。

· 避免单纯依赖口服药:有些降糖药对LADA患者作用不大,甚至可能加速胰岛β细胞的衰竭。

· 低GI饮食 规律运动:少吃精制糖、加工食品,多吃粗粮、蔬菜,配合适量运动,稳定血糖。

· 定期监测抗体和C肽水平: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胰岛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拖延。

7.结尾: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年后,小宇已经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血糖。

他不再为了短暂的快感暴饮暴食,而是学会了爱惜自己的身体。

他终于明白,健康不是“等到有空了才去管理的事情”,而是一场需要终身投入的投资

夜幕下,他跑完五公里,站在街头深呼吸。

灯光璀璨,城市依旧喧嚣,而他的内心,第一次感到踏实。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这次,他不会再迷失方向。

写在最后: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了解它。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警惕LADA,避免走上误诊与拖延的弯路。

健康,从今天开始,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治进展》.202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