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多尿的中药(糖尿病多尿的中药方剂)
胃中消渴、多饮多尿?五味中药帮你滋阴降火,调理脾胃更健康!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总有人抱怨“喝水像牛,跑厕所像兔”?一天到晚水壶不离手,可嘴里还是干得像撒哈拉沙漠,胃里又像点了把火,烧得人心烦气躁。
更离谱的是,晚上睡觉起来上好几趟厕所,床还没捂热就得跑,搞得第二天精神恍惚,连早饭都没力气嚼。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别装,咱们可都知道这种事不好意思说出口,但其实这种现象,不是“熬夜上火”那么简单!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把这事掰开了揉碎了聊。别急着翻白眼,先听我讲个小故事。
我有个老邻居张大妈,今年63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唯一爱好就是泡个枸杞茶,跳跳广场舞。可最近她总跟我吐槽:“哎呀,这天干得我嘴巴都快冒烟了,感觉胃里跟烧锅炉似的,一天喝十杯水都不顶用!”我一问,果然,口干舌燥,还老跑厕所,胃口也不太好,饭吃两口就觉得腻,整个人没精打采的。张大妈自以为是天气干燥惹的祸,可我一看,明摆着就是典型的“胃中消渴”!
听到这儿你可能一头雾水:“胃中消渴”是啥玩意?别急,咱们慢慢说。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医里很常见,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阴虚火旺,脾胃失调”。
而调理的关键,也不是单纯地多喝水、少熬夜、吃点清火药就能解决,得从根上抓起。今天咱们就用五味中药,带你走出这个“胃中消渴”的迷局,让脾胃更健康。
先说说“胃中消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简单来说中医认为,消渴症状的根源在于阴虚火旺。人的身体就像一个锅炉,正常情况下,“水”和“火”得平衡着来,才能既暖身子又不至于烧干锅。
可如果你平时饮食不规律、爱吃辛辣、熬夜刷剧,还总是情绪紧张,锅里的水就会越来越少,火却越烧越旺,嘴巴干、胃里烧、喝水多尿也多,这些症状就都来了。
更要命的是,这种“阴虚火旺”往往还会伤到你的脾胃。脾胃就像咱们身体的“大厨”,负责消化吸收食物,把它们变成营养供全身使用。可如果火把“大厨”烧得满头大汗,它就会罢工:胃口下降、消化不良、饭后胀气,甚至嘴巴发苦、皮肤发黄,都可能找上门来。所以胃中消渴看似是“喝水问题”,实则是脾胃出了毛病。
那问题来了,既然是阴虚火旺导致的脾胃失调,我们该怎么调理呢?别急,中医里早就有办法,五味中药就能帮你搞定。
第一味:沙参,润肺养阴的“好帮手”
提到沙参,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它在中医里可是个大明星,尤其擅长对付像张大妈这样的“口干舌燥”。沙参性凉,能润肺生津、清热养阴,对付“锅里没水”的问题特别拿手。特别是那些胃里烧得慌、总觉得渴的人,一碗沙参汤下去,立马感觉清凉不少,就像夏天给锅炉里加了一瓢冷水。
第二味:麦冬,滋阴降火的“小能手”
麦冬这种东西,别看个头小,作用可一点不小。它跟沙参是“黄金搭档”,一边补充身体的津液,一边给你降火消炎。尤其是那些睡觉老醒、喉咙干得像冒烟的人,喝点麦冬泡的茶,准能感受到“灭火器”的威力。
第三味:石斛,专治胃里的“小干锅”
你有没有发现胃不舒服的时候,整个人都带着一股燥气?石斛就是专门对付这种“胃火”的高手。它能滋阴清热,养胃生津,特别适合那些胃口不好、饭后烧心的人。记得有一次,我给张大妈推荐了石斛泡水喝,没几天她就跟我说:“哎呀,胃口好像开了些,这东西还真管用!”
第四味:黄精,让脾胃“干活更卖力”
黄精这个名字听着像补药,其实它最大的作用是“补脾润肺”。脾胃虚弱的人经常感觉吃啥都不消化、肚子老胀气,这时候来点黄精,能让“大厨”重新打起精神,消化吸收能力嗖嗖提升。
第五味:甘草,调和阴阳的“润滑剂”
甘草是中药里的老熟人了,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和调和”。不管是胃里烧得慌,还是脾胃功能紊乱,它都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让其他药材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些药材怎么吃才有效?”别急,我给你支个简单的招:五味中药炖汤法。你只需要准备沙参、麦冬、石斛、黄精和甘草各10克,加上适量的清水,用小火慢炖一小时,就可以做成一锅滋阴降火的好汤。每天喝一小碗,坚持一段时间,保证你的胃口和精神状态会有明显改善。
当然喝汤归喝汤,生活习惯也得跟上。熬夜、辛辣油腻的饮食、长期压力过大,这些都是导致“胃中消渴”的罪魁祸首,得一点点改过来。记住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日积月累养出来的。
最后再给你提个醒: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口渴、多尿、胃里烧得慌,甚至伴有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是不是有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中医调理好,但它的前提是明确诊断,千万别盲目用药。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突然觉得“胃中消渴”这事其实并不复杂?五味中药润阴降火,脾胃调好了,身体自然就跟着舒服了。别忘了,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身边总喊“嘴干胃烧”的朋友,说不定就能帮他们解开健康的“死结”呢!
参考资料:
1.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黄帝内经》灵枢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女子糖尿病肾病水肿反复,中药温补肾阳康复,糖尿病中医经方疗法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高血糖。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人体的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而导致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 (GFR) 进行性降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是多因素参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以及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
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1期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2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GFR高出正常水平,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控制血糖良好,病情可以长期稳定。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糖尿病早期发病隐匿,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不适,不易被发现。有的人发现血糖升高也不会重视。由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或糖尿病后期大血管、小血管、微血管出现硬化,最终发生肾损伤。出现肾小球硬化伴尿蛋白排出,肾脏结构、功能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受损,早期肾功能指标通常没有异常,肌酐正常。这时采用中医疗法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多数可以康复。如果不重视,等到肌酐升高后,往往肾功能损伤比较严重,单靠西药或中药治疗效果都不佳,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控制病情。
女子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水肿肾损伤,中药治疗控制稳定
患者xxx,女,51岁,有,糖尿病11年病史,一直服用降糖药。3年前3月的一次体检,发现尿中有微量白蛋白,当时也没太在意,没有听从医院的建议,觉得药物吃多了会对身体带来影响,只服用降糖药。
2022年1月,连续一周夜尿增多,出现水肿,特别是手和脚肿了不消,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发现是糖尿病引发了肾脏并发症。服用西药一段时间不见好转,听说糖尿病肾病控制不好很容易发生肾衰竭。这才感到问题严重。为了尽快控制病情,在朋友的介绍下,同年2月来到了某医院就医。
初诊患者自述患糖尿病 10多年,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症见:双下肢水肿,神疲乏力,倦怠嗜睡,面色萎黄,怕冷,视物昏花,口干,欲饮而饮不多,腹胀,腰酸,肢体麻木,夜尿多,尿有泡沫,便溏,舌苔黄腻,脉沉细。血压:155/90mmHg。尿常规:蛋白( )。肌酐偏高136umol/L,肾功能其他指标正常。
因为患者湿气太大,身体虚弱,水排泄障碍,发生水肿。观察舌头有齿痕,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苔黄腻。中医辨证为阴阳两虚,水湿内蕴。治法以温阳益阴、活血利水为主。方用右归丸加减,组方药:制附片、桂枝、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当归、泽兰、桃仁、红花、益母草、水蛭等。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同时用西药控制血糖、血压,配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用上方服药后,水肿渐消,精神好转,恶寒减轻,复查尿常规示蛋白( )。调整药方继续服药,1个月后,尿蛋白转阴,水肿消了,肾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出院回家继续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医生表示,患者由于阴阳两虚导致水湿内蕴,中药方的主要作用是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方中以制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臣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补养精血。诸药配合,共奏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之功。
提醒,糖尿病超过五年的患者需要定期体检,并且在饮食上,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肾毒性药物,要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这样有利于减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保护肾功能。
糖尿病的中医经方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据IDF(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糖尿病总体发病率超过10%,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1亿,是全球第一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血糖明显增高时就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者多饮、多食、多尿;一少者身体消瘦,肉少。如果血糖持续升高会发生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因此,应积极控制血糖。
据中医专家张振忠介绍,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自古就重视消渴的治疗,消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完善了消渴辨证和治疗,经方治疗糖尿病口渴多饮,理法方药完备,效果卓越。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中医通过观察患者口渴情况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口干多饮,喜热饮多为寒证、虚症,喜冷饮热证、实证;口干而不多饮,多为阳虚、瘀血、痰湿;口不渴多为气虚、阳虚或者正常体质。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对应肺、中消多食对应胃、下消多尿对应肾。口渴多饮的患者在《伤寒论》中用经方治疗。辨证治疗方法:
1、肺热津伤口渴证。主证:糖尿病,口渴多饮,身体多壮实,口燥咽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生津 除烦止渴。方药:白虎汤加减。组方药: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加减:口渴甚者加芦根、麦冬、天花粉;乏力甚者加太子参、黄精。生石膏,清热生津止渴。
2、胃肠燥热口渴证。主证:糖尿病,口渴多饮,喜冷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心烦腹胀,舌苔正黄,脉滑数有力。治法:清热泻火 润燥止渴。方药:增液承气汤。组方药: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等,加减:服药大便仍燥结者合大承气;口渴甚者加玉竹、天花粉。中药锦纹大黄,清热泻热通便。
3、肝肾阴虚口渴证。主证:糖尿病,口渴多饮,五心烦热,腰膝酸痛,头晕耳鸣,体型偏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补肝益肾 滋阴止渴。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组方药:山茱萸、山药、地黄、茯苓、丹皮、泽泻,加减:气虚甚者合生脉饮;阴虚火旺甚者加知母、黄柏。生地黄滋阴清热止渴。
4、水饮内停口渴证。主证:糖尿病,口干口渴,但不多饮,身体沉重,下肢浮肿,头目眩晕,胸闷心悸,舌体胖,舌苔白腻,脉弦滑。治法:温阳化饮、祛湿止渴。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组方药:茯苓、桂枝、甘草、白术等,加减:浮肿加泽泻、车前子、冬瓜皮;胸闷加葶苈子、枳实、薤白。中药茯苓,健脾利湿。
(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2400字)
胃中消渴,多饮、多食、多尿,五味中药,滋阴降火,补中带清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是腐熟食物的脏腑,喜润而恶燥。如果胃里边有了热,相当于胃这个这个锅被不断添材烧煮,胃里的食物就会不断被高温蒸煮,变得极其腐烂,所以,胃中有热的人,吃得多饿得快。
同时,热盛内炽,烧灼胃中津液,会把胃这个锅里的水蒸干,出现胃阴虚的情况,这时候人就会出现口干口渴,不停地想喝水。但喝水又很难补上这个津液,赶不上火蒸发水的速度,越渴越喝,就是不解渴,甚至出现口苦现象。
中医上,水液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后,上输于肺,由肺通过自身宣发与肃降的功能负责输布全身,滋润五脏六腑,多余的水下降到肾与膀胱二次代谢,废水排出体外。
但胃中有热,不停烧灼津液,就没有什么水能上输肺部以供调配,于是肺也变得干燥起来,不停地要求身体及时不停地补充水分,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人就不停喝,又不解渴,出现腹中嘈杂,人特别能喝能吃,饿的快,吃喝完就尿,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特点,实际上就是胃中消渴的表现。
这种情况,有一种情况就是肾水亏虚,不能制火,导致胃火过旺。调理上就要少泻胃中之火,而大补肾中之水,肾水生,胃火便也没有了。分享一个方子,闭关止渴汤,组成:石膏、玄参、麦冬、熟地、青蒿,清胃火,补肾水,主治消渴证。
方中只有三味清胃火的药,麦冬、石膏、麦冬,但其用量比起滋阴补肾之药玄参、熟地还是要少,同时麦冬还能补益肺气,增强肺的肃降至肾的能力,五味合力,补足肾水,肾水足,肾火就不能上行,胃火自安,消渴自散。
分享仅供参考,不做诊疗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医院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