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儿童1型糖尿病治愈(儿童1型糖尿病自愈可能大么)

老胡科学 0
文章目录:

激动!1型糖尿病或被治愈,胰岛移植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通过在胰岛移植中加入一种特殊的血管细胞,大幅提高了胰岛细胞的存活率,并在小鼠实验中彻底逆转了糖尿病。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1型糖尿病的治疗,可能正在迎来一场革命。

目前,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依赖于每日胰岛素注射。病人终身受限,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高血糖或低血糖的风险。而胰岛移植是最接近“治愈”这个病的方式,理论上,只要成功移植胰岛细胞,病人就能重新分泌胰岛素,实现血糖自我调节。

但现实是残酷的。

胰岛移植有几个核心难题。

第一,移植的胰岛细胞很难存活。由于胰岛是高度依赖血管的微小组织,缺乏充足的血流供应,它们很快就会坏死。而目前FDA批准的移植方法,是将胰岛细胞注入肝脏门静脉,这种方法的存活率并不理想,大部分病人在几年内就会失去移植细胞的功能。

第二,免疫排斥问题无法回避。胰岛细胞是外来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它们。现在的解决方案,是让病人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但这样做的代价是,病人变得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癌症风险。

第三,移植部位的问题。肝脏注射法虽然是目前的主流,但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细胞散布不均,难以管理,而且如果出现并发症,取出移植物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合适的移植部位,比如皮下、肾包膜或者大网膜,但血管供应不足,导致这些方案都没有真正成功。

现在,这项新研究,似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他们开发了一种特殊的血管内皮细胞,叫做R-VECs(重编程血管内皮细胞)。这些细胞的来源是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但经过改造,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存活能力。

实验发现,R-VECs能迅速与宿主血管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微循环系统,给移植的胰岛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细胞甚至能“学习”胰岛内皮细胞的特性,适应周围组织,起到天然支持的作用。

实验结果是明确的。

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中,接受R-VECs 胰岛移植的小鼠,几乎全部恢复正常血糖水平,并维持至少20周以上。而仅仅接受胰岛移植的小鼠,效果远远不如前者。

换句话说,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移植的成功率,而且在实验动物身上,几乎达到了长期存活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这次移植并不是在肝脏,而是在皮下进行的。

皮下移植,相比传统的肝内移植,具有几个明显优势。

  1. 皮下组织比肝脏更容易取材和管理,如果出现并发症,撤回移植组织也更容易。
  2. 免疫抑制策略可能更灵活,未来如果能结合基因工程手段,让胰岛细胞和R-VECs“隐形”于免疫系统,或许就能真正实现无免疫抑制移植。
  3. 更接近可规模化生产的移植方案。如果未来能通过干细胞技术大规模制造胰岛细胞,并结合R-VECs,可能就能为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可负担的治疗方案。

但别高兴得太早。这项研究目前只是在小鼠身上验证了可行性。要真正应用到人类身上,还有不少难关要过。首先,R-VECs的长期安全性需要验证。虽然目前看起来,它们在小鼠体内没有异常增生的迹象,但在人类体内如何表现,仍然是个未知数。其次,如何获取足够数量的高质量R-VECs?目前这些细胞来自人类脐静脉,未来是否可以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制造?如果要用于大规模治疗,如何降低成本?第三,如何避免免疫排斥?即便皮下移植更可控,但只要细胞是外来的,免疫系统就不会善罢甘休。是否可以结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制造“隐形”胰岛细胞?或者使用患者自体细胞来制造R-VECs?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胰岛移植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过去,胰岛移植是一个高度受限的治疗手段,仅用于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而且长期效果有限。但现在,这项研究给出了一个新的方向:结合组织工程和血管工程,在皮下构建一个完整的“人工胰岛组织”。

如果最终成功,这不仅意味着1型糖尿病可能被治愈,还可能彻底改变再生医学的格局。

毕竟,如果R-VECs能支持胰岛存活,那它是否也能支持其他组织存活?比如心肌组织移植?肾小管再生?甚至大脑神经修复?这项技术的潜力,远不止糖尿病。

当然,现在讨论这些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最终改变世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1型糖尿病的病人,不再需要每日注射胰岛素,不再受制于血糖波动,不再担心并发症的威胁。

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微创手术,在皮下植入一个由胰岛细胞和R-VECs组成的组织,然后,重新拥有一个健康的胰岛功能。

4岁儿童查出糖尿病?1型糖尿病:青少年健康的隐形挑战

近日4岁儿童查出糖尿病上了热搜,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在医院这种情况并不少见,1型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悄然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疾病。胰岛素是体内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它负责将血糖转化为能量供身体使用。然而,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这一转化过程因胰岛素的缺乏而受阻,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二、1型糖尿病的症状与危害

1型糖尿病的症状通常较为典型,包括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口干、恶心、呕吐、腹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长期的高血糖会对患者的眼睛、肾脏、心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而且1型糖尿病更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应多加注意

对于青少年患者而言,1型糖尿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冲击。由于需要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以及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患者可能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方面,来自父母的一些特定遗传基因会增加患病风险。自身免疫因素方面,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细胞被破坏。环境因素则包括病毒感染、化学因素等,这些因素可能触发或加剧自身免疫反应。

四、1型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

虽然1型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监测血糖、合理饮食和运动等综合管理手段,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1. 药物治疗: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通过注射或胰岛素泵等方式补充胰岛素。

2. 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患者需学会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并根据血糖读数调整饮食、运动和胰岛素剂量。

3. 合理饮食:结构化膳食有助于促进血糖达标。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避免暴饮暴食。

4.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五、预防与关爱

预防1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与支持同样重要。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校和社会也应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包容、友爱的环境。

中国团队重磅突破:干细胞“治愈”1型糖尿病!一文整理3大细节

2024年9月底,一则“世界首例!中国团队成功‘治愈’1型糖尿病”的消息登上了热搜。

这是由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以及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自体多能干细胞制备出胰岛细胞组织,并通过将其移植到一位中年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而实现了让该患者摆脱掉胰岛素的“功能性治愈”效果。

也正是由于该案例的成果极其显著,其也以论文的形式刊发在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细胞)》上。

该研究结果刊登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Cell》

医学上,1型糖尿病在青少年甚至儿童时期就可以发病,确诊年龄常常<30岁。而一旦确诊以后,会被认为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可问题是,在经过了数十年的胰岛素治疗以后,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都不得不面对“胰岛素剂量越来越大”、“血糖控制越来越差”以及“严重低血糖频繁出现”等诸多问题。

因此,当听到干细胞技术有希望“治愈”1型糖尿病的时候,相信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都是非常期待的。

那么,问题来了:

  • 这里所使用的“干细胞技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技术,与大家印象当中的干细胞有何差异?
  • 通过干细胞制备出来的胰岛细胞组织又是怎样“移植”到人体的?需要做很大的手术吗?
  • 还有就是,在“移植”以后,需不需要长期使用其他的药物呢?

这篇文章就来详细整理一下,上述这些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大家很可能会关注的细节问题。

一 这是一种什么“干细胞”?

一说起“干细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在出生时可以储存起来的脐带血干细胞”,又或是“能够从骨髓、血液以及脂肪组织当中提取出来的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等。

但其实,在这个案例当中所使用的并不是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干细胞”,而是【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

事实上,从这种细胞的名字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自体”:就是细胞的确来源于我们自己的身体,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机体对这些细胞的“兼容性”与“耐受性”;

第二,“诱导”:意思是说这些细胞原本并不是“干细胞”,而是需要经过一些特殊的技术处理以后才变成了“干细胞”。因此,它们与那些储存或提取、分离的“干细胞”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而这一步“诱导”的过程,也正是这项技术的核心所在;

第三,“多能”:顾名思义就是存在分化为多种不同组织器官的潜能。当然,在该案例当中,科研人员最终是让这些细胞“定向”分化为了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胰岛细胞组织。

事实上,【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已经算不上是很新的技术了。

早在2006年的时候,一位日本科学家就首先报道了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来“诱导”干细胞,并且,2012年,他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过,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诱导”干细胞有可能带来一些安全性风险,并且,难以精准控制“转基因”与“重编程”的程度与效果。

这也使得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然而,这一次,我国的科研人员则是采取了一种不同的策略---利用“外源性化学小分子”来“诱导”干细胞。

利用“外源性化学小分子”来“诱导”干细胞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完全可行的。由“外源性化学小分子”所“诱导”出的干细胞同样能够稳定地分化为胰岛细胞组织,并且,在移植回人体后还可以长期存活并持续分泌出具有血糖调节活性的胰岛素。

根据报道,该研究当中的这位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移植以前平均每天需要注射54±0.9单位的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但血糖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而在接受移植以后,这位患者对于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就开始明显减少;从移植后75天开始,实现了完全脱离胰岛素注射;截至论文发表时,该患者已经完全脱离胰岛素超过1年。并且,在移植后一年左右,该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水平甚至降到了4.76%。

毫无疑问,这很好地从现实层面上证明了,我国科研人员创新性利用“外源性化学小分子”来“诱导”干细胞的策略的确获得了成功。

当然,由此大家也不难推测出,制备这种干细胞所需要的成本肯定是很高的。这可绝对不是把细胞从身体里“抽出来”,然后再“打回去”,这么“简单”的!

二 如何“移植”?

一听到“移植”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肝脏移植、肾脏移植等“开膛破肚”的场景。似乎,只有一场“大手术”,才配得上“移植”二字。

但其实,报道当中的这位1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经历“这么大的场面”。这一次的“移植”呢,则完全属于一项微创的医疗操作。

简单来说,就是在超声或核磁共振的影像引导下,利用细针将制备好的胰岛细胞溶液给注射到腹部皮肤与肌肉之间的一块软组织区域当中(腹直肌前鞘下)。之后,这些新的胰岛细胞会长期“定植”于这一区域,并从这里向全身源源不断地输送胰岛素。

在超声引导下,利用细针将移植物注射入腹直肌前鞘下

对此,科研人员也专门解释了这样“移植”所能带来的几点好处:

第一,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第二,对患者创伤较小。要知道,病程长达数十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未必能够耐受一场“大手术”;

第三,方便后期对移植细胞组织进行观察与追踪,必要时,也更方便移除。

总而言之,大家并不需要过于担心“移植”的手术过程。目前来看,科研人员已经设计出了能够保证操作便利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微创解决方案。

三 “移植后”还需用药吗?

关于这个问题,仅从当前这个病例当中还无法得到非常确切的答案。

这是因为,即便是来源于自己身体的细胞,但在经过一系列的“诱导”操作以后,是否会被我们的免疫系统所“攻击”,答案很多时候仍是未知的。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移植到身体里的细胞,有可能需要在移植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坚持服用【免疫抑制剂】。

不过,这一次所报道的这例患者在早前接受过肝脏移植的手术,因此,她本就在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这也使得科研人员很难从她的身上去分析,究竟移植以后需不需要长期使用【免疫制剂剂】。

此外,这些经过“诱导”的干细胞还被认为存在着衍化为肿瘤细胞的风险。所以,在后续的观察期当中,科研人员也持续监测了这位患者体内多项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

好消息是,目前来看,该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均处于正常范围,并且,也没有发现存在其它与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说到这里,关于这一次利用干细胞“功能性治愈”1型糖尿病的几个主要细节就都比较清楚了。

但必须承认的是,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暂时是回答不了的,比如:这整套治疗的总体费用多少?以及,它何时能够大规模应用于临床?

客观来说,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只是初步的,必须要积累更多有效的病例以后,才能真正判断这项技术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向临床。同时,也只有整套治疗方案更加标准化以后,才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它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当然了,该病例的巨大成功无疑证明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继续向前探索的一条路径。


【参考文献】

1,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s under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 《Cell.》 2024 Sep 20:S0092-8674(24)01022-5.

2,世界首例!中国医生成功“治愈”1型糖尿病,自体人CiPS细胞分化胰岛移植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医脉通 医脉通内分泌科 2024.10.10

3,事关糖尿病治疗,我国科学家取得突破 《人民日报》 2024年9月28日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头条创作挑战赛##头条首发大赛##长文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