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有家族糖尿病(男朋友有家族遗传病还要嫁吗)
糖尿病是典型的“夫妻病”?如果其中一人得病,另一个人怎么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早已悄悄潜入很多中国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餐桌越来越丰盛,但“甜蜜的负担”也随之而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糖尿病竟然被称为典型的“夫妻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真相?如果夫妻中一人不幸“中招”,另一人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为什么糖尿病被称为“夫妻病”?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夫妻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的家庭中,如果夫妻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另一方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具体数据显示,夫妻双方共同患病的概率高达26.5%!也就是说,夫妻间的糖尿病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生活方式的“同步化”
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通常是高度一致的。比如,一方喜欢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另一方很可能会“陪吃陪喝”;一方缺乏运动,另一方也容易变得懒散。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2型糖尿病的温床。
遗传因素的叠加
如果夫妻双方都有糖尿病家族史,那么他们的后代患病风险会更高,而夫妻彼此也可能因为遗传背景而更易患病。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的遗传性在2型糖尿病中尤为明显,尤其是父母双方均患病的情况下,子女的患病概率高达50%以上。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夫妻生活中,情绪和压力会互相传递。如果一方患病,可能会引发另一方的焦虑、抑郁,进一步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进而提高患病风险。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研也显示,慢性病患者的配偶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情绪压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并非只是简单的“血糖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内分泌专家宁光教授曾指出,糖尿病的真正“杀手”是其并发症。数据显示,我国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病例中,超过70%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举个例子,北京协和医院曾接诊过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王先生(化名)。他患糖尿病多年,但一直不重视控制血糖。
直到某天突发心梗被送入急诊,才发现他的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医生表示,如果早期能够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这一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夫妻一方得病,另一方应该怎么办?如果夫妻中一人确诊糖尿病,另一人切勿掉以轻心。以下是几条具体的建议: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即便另一方暂时没有确诊糖尿病,也应主动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多选择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
推荐饮食搭配:
主食:粗粮(如燕麦、糙米、玉米等)代替精制米面。
蔬菜:多吃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
蛋白质:优选鱼类、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水果:尽量选择低糖水果,如柚子、草莓、猕猴桃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健康饮食对糖尿病管理的作用不亚于药物治疗。而夫妻共同调整饮食,不仅能降低患病风险,还能增进感情,一举两得。
2. 一起养成运动习惯夫妻间可以选择适合双方的运动方式,比如饭后散步、瑜伽、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注意事项:
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
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不要过度劳累。
糖尿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以备低血糖时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发现,规律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是糖尿病防治的“天然药物”。
夫妻一方确诊糖尿病后,另一方应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监测血糖情况。特别是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更需要每年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体检建议: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查。
对40岁以上人群,建议增加糖耐量试验(OGTT)。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数据,早期糖尿病的干预效果显著。如果能够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80%的患者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变化可能会对配偶造成压力,因此夫妻双方都需要学会减压。可以通过聊天、旅行、培养共同兴趣爱好等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中医调理对夫妻双方的帮助中医在糖尿病的管理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改善体质和缓解并发症方面。以著名中医李连达教授的研究为例,中药配方如玉泉散(人参、黄芪、山药、葛根等组成)对调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有一定疗效。
推荐中药食疗方:
山药薏米粥:山药50克,薏米30克,煮粥食用,有助于健脾益气。
苦瓜茶:苦瓜切片晒干,用开水冲泡,可辅助降血糖。
不过,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夫妻间的共同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和心理压力,都会让它成为“夫妻病”。当夫妻中一人确诊糖尿病时,另一人更需要引起警惕,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情绪,共同守护健康。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互相扶持,用实际行动对抗糖尿病,让生活更甜美,而非血糖更“甜蜜”。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内分泌科研究报告
纪立农教授,《糖尿病与健康饮食》
宁光教授,《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
李连达,《中药调理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会遗传吗?专家: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极目新闻记者 姚赟
糖尿病会遗传吗?11月6日下午,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表示,很多研究都显示,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发布会现场(记者姚赟 摄)
郭立新介绍,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更强一点。后天的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
什么是环境因素呢?首先就是生活方式。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是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的加剧,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另外是运动,如果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保持身体的机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或者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
郭立新称,提倡避免久坐,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前期,可以进行及时的干预,能够阻止糖尿病的进展,“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家里人得了糖尿病,会遗传吗?该怎么做才有效预防?
糖尿病会遗传吗?父母得了糖尿病,我该怎么办?
糖尿病,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随着父母或祖辈的患病,突然变得近在咫尺。你是否也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糖人”?别慌,这篇文章将为你解答疑惑,并提供实用的预防指南。
一、糖尿病会遗传吗?
答案是:会,但并非绝对。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确实存在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祖辈患有糖尿病,那么你患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更高。但遗传只是因素之一,后天的生活方式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该做哪些检查?
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建议定期进行以下检查:
空腹血糖检测: 这是最基础的筛查手段,可以反映你目前的血糖水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这项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你的糖代谢能力,帮助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这项指标可以反映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其他检查: 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还会建议你进行血脂、血压、肝功能等检查,以全面评估你的健康状况。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
即使你有糖尿病家族史,也无需过度担忧。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你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健康饮食: 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坚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戒烟限酒对预防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都有益处。
定期体检: 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四、父母得了糖尿病,我该如何照顾他们?
学习糖尿病知识: 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才能更好地照顾父母。
督促他们定期复查: 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鼓励他们健康饮食、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给予他们心理支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儿女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五、健康总结
糖尿病虽然不可治愈,但可防可控。即使你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必过度担忧。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定期体检,你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拥有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