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59是糖尿病吗(血糖59算高吗)
糖尿病的8个征兆,吃饭时间很重要,这点要记牢!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身体的一些表现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我们要学会识别,及时发现,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这样大多数患者其实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可能是糖尿病的8个征兆
1
体重骤降
要是短时间内没特别原因体重就突然减了4.5公斤以上,那么就有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2
视线模糊
视线模煳其实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警讯,因为当血液中血糖高,就会改变晶状体与眼睛。在发现自己视线扭曲怪异时,不要觉得一切都没事,就一定要重视起来,赶紧去医院看医生!
3
胃口变大
无来由、又不断变大的胃口也是另一个怪异却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因为胰岛素在肌肉、脂肪与其他组织中会运作不太顺畅时,胰脏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而高量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头脑,让你感到饥饿。所以当你的饥饿感很重,吃得很多时就要小心了。
4
伤口难愈合
糖尿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导致疮或伤口的愈合时间比较久。
5
疲劳感
如果你的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甚至完全分泌不出胰岛素,身体就会没有能量,也会让你感觉比以往还要累。
6
脚步疼痛或麻痹
脚步疼痛或麻痹可能只是血液循环不良,但若不是这些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的神经损伤,导致脚痛或麻痹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往上扩散。
7
尿频
如果你一个晚上就要起3次,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血糖升高,身体就会想要制造更多尿液把糖分排掉,所以你会比一般人还要频繁地跑厕所。
8
常常口渴
有了尿频症状,你也会越来越口渴,就会比较常跑厕所、尿得多。因此也会变得很容易口渴,喝得多。
糖尿病可防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国际上中国著名的大庆研究明确显示:健康良好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短20-30年间,糖尿病在中华大地上如春笋般的滋生成长并迅猛扩散,具有泛滥成灾之势。上世纪80或90年代的糖尿病尚属于“富贵病”,然而到了2000年后,就明显平民化、大众化了。
现如今,我们亦不能回到从前了。美味佳肴能不享受吗?肯定不能!转行做体力劳动可行吗?肯定不行!
那么该如何防止糖尿病发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十点:
1.适当调整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
2.讲究“慧吃慧动”,防止体重超重与肥胖;
3.适当运动,依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4.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5.定期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具体方式依据自己嗜好而定;
6.偶尔结伴外出旅行,放飞自己心情;
7.定期化验血糖:包括餐前、餐后与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8.定期检测血脂谱,避免脂毒性诱发糖尿病;
9.定期测血压,防止发生代谢综合征;
10.与医务人员成为好朋友,了解医学常识,交换意见与个人想法。
吃饭时间很重要
2023 年 6 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 8 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 点后吃早餐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9%。研究人员表示,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研究分析了超 10 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为 43 岁。研究发现,早上 8 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 7 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也会稍微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时时刻刻关注自身健康。
以上图文等内容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创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约见名医
血糖9也会低血糖?糖友那些与普通人不同的血糖标准,你知道吗?
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小李为了控糖可谓是下了不少功夫,每天不仅坚持运动,而且饮食也非常严格,以清淡的素菜为主。
但某天下班后,小李去健身房运动了半小时,准备运动完就餐,但就在他结束洗澡时,忽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而且下肢发软。
小李不敢怠慢,立刻打车到了医院。一检查发现自己的血糖到了9mmol/L,但医生却告知他是因为低血糖才导致这些症状,这让小李百思不得其解,血糖到了9为何还是低血糖。
而医生也耐心解释,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后更容易低血糖,这是因为运动会刺激身体释放大量的胰岛素。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稳定,容易出现胰岛素过量而导致低血糖。
运动还会影响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可以加快糖原的分解,让身体更加依赖血糖提供能量。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没有进食或者血糖控制不好,就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所以说作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了解低血糖的诱因,做到及时预防。
一、不同人群,判断低血糖有不同的标准1、正常人群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水平应该维持在3.9-7.2mmol/L的范围内。如果血糖水平降低到低于3.9mmol/L,就被认为是低血糖。
2、65岁以上老人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血糖的标准值方面要比普通人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和代谢机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此时,低血糖的定义为:空腹血糖小于3.9mmol/L,或进食后血糖小于6.1mmol/L。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低血糖的定义为:空腹血糖小于3.3mmol/L,或进食后血糖小于5.6mmol/L。
3、1和2型糖尿病患者
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发生低血糖的情况。这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意味着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从而导致低血糖。尽管要求更严格,但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标准应该在3.9-7.2mmol/L左右,因为若低于这一范围,就会增加低血糖昏迷发生的风险。
相比之下,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高血糖,因此低血糖的标准范围可以适量扩大。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标准范围为4.4-6.1mmol/L。
4、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往往会增加患者的胰岛素耐受性,导致其血糖水平较高因此,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宽到9-11mmol/L,达到调节血糖的目标,同时又保证心脑血管系统不会遭受损害。
二、糖尿病患者引发低血糖,五大诱因要知道1、空腹饮酒
酒精可以干扰肝脏对葡萄糖的生成与释放,同时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的作用异常,导致血糖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空腹饮酒会加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肝脏功能往往不如健康人,肝脏无法有效地将酒精代谢分解,进而产生过多的乳酸和酮体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如头晕、出汗、乏力等。
2、高强度运动
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需要更多的葡萄糖。而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中缺乏足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不能很好地被身体利用,使得运动后血糖水平降低。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需要控制药物的剂量。有些药物,比如胰岛素和二甲双胍等,在运动后的效果会发生改变。为了避免低血糖的风险,他们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以适应不同的运动强度。
3、两餐间隔时间长
当人进食后,消化道会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上升。而没有进食时,人体通过肝脏释放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水平。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肝脏中保存的葡萄糖水平往往会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不稳定。
如果两餐之间间隔时间过长,人体就会分泌一些应对空腹的激素,这会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进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导致低血糖。
4、营养不足
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不能正确利用血糖,导致血糖过高。为了控制血糖,患者需要限制食物中糖分和淀粉质的摄入,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
长期以来,缺乏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会使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储存糖变得非常低,没有足够的糖来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行,进而出现低血糖症状。
三、日常三点,教你良好避免低血糖1、控糖不宜太严
如果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过于严格,那么他们容易在注射胰岛素之后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会导致心悸、出汗、颤抖、头晕等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昏迷和死亡。
其次,控制血糖过于严格还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糖类和脂肪摄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膳食纤维、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如果糖尿病患者将控糖过度到忽略其他营养素,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肌肉失调、贫血等。
2、定时定量进餐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按时进餐,保持每天三餐规律,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要避免过长时间禁食,及时进食能够稳定血糖,并避免引起低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在进餐时应该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因为碳水化合物会在人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对血糖水平影响比较大。
因此,建议患者在进餐时,可以选择一些低GI(血糖指数)的食物,例如全麦面包、糙米饭、蔬菜水果等,能缓慢释放葡萄糖,可以保持血糖稳定。
3、运动量不宜过大
建议患者在运动前进行血糖监测,以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如血糖过低,建议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其次,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优先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行、慢跑等,以便于适应身体的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一般不宜过长,最好分段进行,以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水平,患者还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搭配适当的食物,如低脂肪乳制品、水果等,以补充能量与营养,同时帮助维持血糖平稳。
参考资料[1]吴晓燕,魏毅,牛金易.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 中国现代医生,2014(26):58-59.
[2]王翰青,申红成. 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与治疗探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7,46(7):827-829.
59岁糖尿病患者,每天吃菜不吃米饭、降血糖,半年后身体怎么样?
59岁的湖南陈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半年前,陈先生在手机上刷到一个专家讲“生酮养生法”的视频。专家说了,这个方法既容易坚持,还很省事。
具体该怎么操作呢?很简单。平时只需要控制米饭、面食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改吃一切的肉类。
这样的话,当身体缺乏葡萄糖供应的时候,就会优先消耗脂肪,产生酮体。
陈先生看到这里,不免心中一动。原来,陈先生的糖尿病史已经有五六年了,每天都需要吃降糖药。但是自己的体重控制并不好。
“要不试一下这个生酮养生法?不用饿肚子那么难熬,只是把大米饭、面条这种主食换成肉来吃嘛。感觉还是蛮营养、蛮健康的。专家都说好,肯定没问题。”陈先生暗暗下了决心。
第二天,陈先生跟家里人打了招呼,准备开始执行生酮养生法。他开始不吃米饭、不吃馒头、馒头等主食,顿顿吃鸡肉、鱼肉、猪肉、牛肉等肉类。
一开始,陈先生还不习惯每天没有米饭、馒头吃,总感觉“菜饱”不如“饭饱”。鱼肉、虾肉这种白肉虽然营养价值高,但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这种养生法怎么也有点容易饿肚子啊。
为了抵挡饥饿感,陈先生只能多吃牛肉这种更耐消化的肉类,再多吃很多菜来填饱肚子。如此忍耐了三个月之后,陈先生发现自己的裤子变得松垮垮了。
他对着镜子一看,自己的腰围好像小了一圈。原先的裤子,都变得大了。陈先生有些欣喜,再去称了下体重。果然,自己多年减不下去的体重,下降了不少!
美滋滋的陈先生,甚至忽视自己走路脚软,像踩在云朵的感觉。一切,不过是控制体重,降血糖的表现罢了。
见到控制体重的效果如此明显,陈先生再接再厉,继续限制饮食。反正这么吃了三个月之后,陈先生的饭量有些下降,变得慢慢适应这种饮食法。之后的几个月,还是陈先生的家里人先发现了异常...
原来,家里人开始发现陈先生的记忆力好像出了点问题。前脚刚跟他说了一件事,后脚他就能忘了。休息日在家的时候,陈先生看似是在看电视、玩手机,但也不能真正集中精神。
另外,陈先生整日整夜的发蒙、打瞌睡。家里人把他摇醒,他的眼神依旧发直。问他怎么回事,陈先生只是说有些困乏,没休息好。
偶尔一次两次这样,家里人还能接受。时不时如此,家里人怀疑是陈先生的身体出问题了,便借口复查一下基础病,带着他去了医院检查。
到了医院之后,医生给陈先生做了多项检查。可是结果并不乐观。
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多项身体指标都亮了红灯,超出正常值两倍多。甚至,尿酸也变得非常高。
距离上一次检查,仅仅才过去了大半年。医生看到这些数据,也觉得很诧异,询问患者最近的情况。
一听到患者的“生酮养生法”,医生皱着眉头说:“你这么搞,体重是降了。身体里面全部乱套了。”
为什么不吃米面主食,体重立马掉下来了?
为什么不吃米饭、馒头、面条这种主食,只靠吃菜、吃肉来喂饱,体重会迅速下降呢?
其实,这种方式就是极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实现两大效果:
01抑制食欲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肉类、蛋类食物也能起到让人体的饥饿感不那么强烈的作用。
02 分解脂肪
由于我们的身体会分解碳水化合物为为葡萄糖,之后为身体供能。极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体内糖原被消耗完毕之后,脂肪就会燃烧,转换成脂肪酸、酮体。
这么一来,脂肪燃烧的越多,体重下降的也越多。
听起来似乎很健康的样子。但问题是这样的饮食结构也蕴含着很高的风险。
危害一:肌肉流失
长期如此极端饮食,会导致肌肉流失,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下降。
危害二:酮症酸中毒
体内的酮体属于偏酸性的物质,长期极端饮食,酮体不断增加,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
危害三:心血管损伤
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的食物,饱和脂肪含量过高,果蔬、谷物摄入过低的话,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健康受损。
危害四:低血糖导致的脑细胞受损
身体缺乏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之后,血糖有可能下降,从而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长期以往,低血糖容易导致脑细胞受损。
对于孕期、哺乳期女性、肝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的人群来说,极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对身体极为有害。
对于“糖友”来说,什么食物可以替代主食?
土豆、玉米等粗粮的升糖速度比较慢,有利于控制血糖。但是糖友们需要注意,粗粮、细粮互相搭配使用,对身体比较好。
Dr.X说
极端的饮食结构所带来的“好处”都是暂时的。时间一长,身体健康就会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