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神经病变医生(糖尿病神经病变吃什么药最好)

李药师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50%的糖尿病人会出现神经病变,新专家共识介绍5类药物,为你说清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中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超过11%,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血糖升高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健康和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高血糖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除了可能带来的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外,糖尿病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人值得警惕的慢性并发症。

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国外一项持续25年的队列研究中,通过临床诊断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45%,而如果用更敏感的神经传导测定法诊断时,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则升高到60%到75%。而我国的一项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多中心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生神经病变的患病率53%。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如何发生的?都有哪些症状?

关于高血糖影响神经系统健康,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主要与高血糖,脂质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有关。

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神经营养信号缺失,从而抑制神经轴突生殖,加速细胞凋亡,糖尿病导致的微循环障碍,会引起缺氧,从而造成神经元等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促使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

千万不要认为糖尿病多年后才会引起神经病变的并发症,临床实践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在糖尿病发病的前期就发生,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当在确诊糖尿病后,每年都应该接受一次神经病变的筛查。

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症状呢?通常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对称性多发性感觉神经病变,最开始影响下肢远端,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向上发展,形成典型的袜套样和手套样感觉,而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多数都会伴有各种各样的疼痛感,常见的为灼痛、电击样疼痛、锐痛,也可能是酸痛,瘙痒,冷痛和诱发性疼痛,糖尿病神经病变若影响到大神经,则可能会导致麻木,位置感觉异常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还有约一半左右的神经病变是无症状的,如果未及时识别,会增大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风险,无症状者通常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或神经电生理检查做出诊断。除此之外,糖尿病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病变,累积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方面,还可能出现泌汗功能障碍,无症状低血糖,瞳孔功能异常等等,同样也值得特别注意。

如何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想要减少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积极控制血糖,当然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和重点。对于控制血糖,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首先是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在发现血糖升高之初,甚至是还没有发展为确诊的糖尿病时,就对血糖进行积极的控制调理,不论是对于减少糖尿病发病风险,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都有明确的获益,而如果糖尿病问题很久了都不知道,甚至是病情较严重,同时还存在多种共病(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的患者,再去强化血糖控制对于预防神经病变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另一点在尽早的同时,在保证身体耐受和尽量控制低血糖风险的前提下,应该尽量严格的控制血糖,相关大型临床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初期进行强化血糖控制,能够大大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神经病变的发生几率。因此,如果能够在糖尿病初期,做到长期平稳的控制血糖水平严格达标,也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方面。

除此之外,生活调理,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合理饮食,积极加强运动锻炼,本来就是加强血糖控制的生活调理方式,而这两个方面如果做好了,同样也有助于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防治。除此之外,肥胖,甘油三酯升高,吸烟,高血压等都与神经病变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性,因此,积极控制血脂血压,戒烟,控制体重等,也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专家共识给出5类药物

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还是针对神经病变的病因进行了的相关治疗,除了控制血糖的降糖药以外,在我国新发布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介绍了5类针对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简单为大家汇总分享一下。

1、营养神经药物

大家耳熟能详的甲钴胺,就属于此类药物。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活性代谢产物,用药后更容易进入神经细胞内。甲钴胺能够促进神经元内核和蛋白质的合成,对于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都有明确的促进作用,能够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在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临床上甲钴胺有注射和口服两种剂型,可以结合情况使用。

2、抗氧化应激药物

α-硫辛酸是常见的药物类型。硫辛酸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因子,能够抑制脂质氧化,增加相关血管的血流量从而增强神经营养,还能提高神经钠钾ATP酶的活性,也具有清除活性氧簇和自由基的作用。对于改善神经病变症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样也有口服和注射两种剂型。

3、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

代表药物是依帕司他,作为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能够抑制多元醇通路异常,改善代谢紊乱,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观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依帕司他单药长期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并延缓病程进展,尤其是对于血糖控制良好,微血管病变轻微的患者。依帕司他还适合与硫辛酸、甲钴胺等药物联合应用,均优于单药治疗。

4、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前列地尔等前列腺素类似物药物就属于此类。这类药物能够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磷酸腺苷含量,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营养神经系统,改善神经病变症状的作用。除了前列地尔以外,能够口服的贝前列腺素钠,以及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等,都属于此类药物。

除了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类似物类药物,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还包括己酮可可碱,胰激肽原酶、巴曲酶等药物,就不一一赘述了。

5、改善细胞能量代谢药物

乙酰左卡尼汀属于此类药物。这个药物由肉碱乙酰转移酶催化生成,可促进细胞能量合成,能够刺激脑内有氧代谢,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减轻细胞兴奋毒性作用,通过减少突触的谷氨酸浓度,起到减轻痛觉过敏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疼痛,还可改善神经纤维再生和振动知觉,该药属于口服药物,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较少。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研究发现天麻素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梁晓春教授、张倩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中药天麻的主要成分天麻素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的周围神经功能,并减轻坐骨神经病理损伤,这一作用机制主要与恢复周围神经的能量代谢稳态有关。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杂志《植物药学》(Phytomedicine)上。

中药天麻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于2023年被纳入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平肝熄风等功效。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活性成分,目前临床已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脑血管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常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肢体感觉异常、肌肉无力萎缩等,是导致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截肢、全因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

天麻素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和抑制MMP9发挥对DPN大鼠的周围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天麻素可显著改善DPN大鼠的机械痛阈值、热敏感性、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轻坐骨神经病理损伤(脱髓鞘病变、轴突病变),并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进一步通过多组学方法探索了天麻素发挥上述作用的可能机制。其中,转录组学分析提示调节能量代谢是天麻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主要途径;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进一步发现,天麻素主要通过调节能量代谢中的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以恢复周围神经能量代谢稳态;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研究进一步在体外验证了天麻素一方面可以直接结合MMP9,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激活AMPK抑制MMP9表达,改善高糖培养雪旺细胞的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周围神经保护作用。

第一作者:宋玮

北京协和医院生物标志物研究平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6项,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累计被引频次1700余次。2022年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第一作者:赵炳佳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住院医师,师从梁晓春教授,所在课题组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共同通讯作者: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共同通讯作者:张倩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院校级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7篇,累计被引频次600余次。

糖尿病人出现这4种症状,可能是神经病变的表现,要警惕!

63岁的王先生在十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平时每日应用胰岛素早晚各注射一次来控制血糖,半年前的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提示8.3%,其主治医生叮嘱他,血糖控制不佳,平时要注意饮食,加强监测,并且根据他的血糖监测结果帮他进行了胰岛素的用量调整。

王先生在后来的日常饮食上严格遵医嘱,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医生不让吃的甜食和油炸食品也绝对不碰。

王先生虽然吃得少了,但是他却总感觉肚子胀,常有打饱嗝的现象,而且吃完饭两三小时后也还是觉得胃胀,总觉得食物没下去;大便也不那么痛快,不仅三四天才能解一次,每次解的时候都很困难,需要在卫生间努力二十多分钟。家人在知道王先生的情况后,陪同他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在了解到王先生的情况后,为其进行系列检查,最终王先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医生提醒,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血糖控制好坏等密切相关,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以远侧对称性神经病为主要表现,麻木、疼痛、痛觉过敏、肌无力等。

除此之外,患者的胃肠道系统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不适。

糖尿病已成为最困扰国人的慢性病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即每4例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例来自中国。

而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分为弥漫性神经病变、单神经病变、神经根或神经丛病变三种类型,而弥漫性神经病变又分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

其中DSPN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约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DSPN。

另外,多达50%的DSPN可能是无症状的,如果未被识别且未实施预防性足部护理,则增加患者足部受伤的危险。

01

糖尿病患者出现这4种症状时,要警惕神经病变

01手脚麻木、疼痛

手脚麻木、疼痛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0%~20%。

初期主要影响感觉神经,仅表现为感觉减退,容易被患者忽视,可发生肢体远端部位的烫伤、烧伤等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四肢末端起始对称性出现麻木、疼痛、针刺感、蚁走感、踩棉花感或是痛温觉异常等,一般是从双足或双手的手指开始,由远端向近端逐渐蔓延,形成典型的“袜套样”和“手套样”感觉。

疼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刀割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候犹如截肢样巨疼痛,可有昼轻夜重,有时有触觉过敏出现,当运动神经累及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一旦发生,往往是不可逆的,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02消化系统问题

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肠神经,降低胃蠕动,导致胃排空延迟或胃幽门-十二指肠动力异常等,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

当神经病变造成胃瘫痪时,医学上习惯性的称为胃轻瘫,是指胃里面的东西没法排到肠子里,患者可能会常感到没胃口、嗳气、恶心、呕吐、腹胀等,一吃东西肚子就饱。

当小肠发生病变时,可能突然发生腹泻,少的每天 3~5 次,多的一天 20~30 次,一般以晚上更严重,量很多,像水泻,但是一般没有腹痛、便血,出现这个情况还要注意是否因双胍类药物引起。

如果是大肠发生病变时,最为常见的可能是便秘,甚至引起肠梗阻,有的患者便秘与腹泻可交替出现。

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但其实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

03出汗异常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受损,影响汗腺的正常调节功能,进而引起排汗异常。

这种异常可表现为局部出汗增多,如头部或躯干出汗,而四肢尤其是下肢排汗可能减少甚至无汗。

这种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以减轻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针灸、电生理疗法等辅助治疗手段。

04心血管症状

当糖尿病引起自主神经病变猴,可出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率的变异性差,导致迷走和交感神经累及,出现无痛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衰等,甚至还可导致猝死。

这种情况,一般通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可发现异常。

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等代谢紊乱,都可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导致心血管疾病。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

1. 有效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空腹、餐后、糖化血红蛋白蛋白尽量都控制在正常值内。

2. 有针对性的应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应激的药物,可以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

3. 定期进行筛查及病情评价,特别是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

4. 应用药物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控制血脂、血压、尿酸,控制代谢紊乱等,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

5. 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上要控制,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及谷物等,一日三餐要按时吃,细嚼慢咽;适量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如打太极拳、瑜伽、散步等。

6. 加强足部护理,坚持每天洗脚,水温不宜过高,使用中性润肤霜,防止脚部干裂,以降低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

[2] 陈广垠编著,糖尿病家庭医生百科[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

[3] 李乐愚主编,林泽宏,梅全喜副主编,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1.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表现#

@有来医生,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