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会加速糖尿病吗(怀孕会加速糖尿病进程吗)
喝水血糖都会升!准妈妈可长点心
今年出生的“猪宝宝”肯定不少。然而,营养专家却提醒准妈妈,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给孕妇带来很多“甜蜜的负担”。如果您年龄超过3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应该在孕期注重均衡饮食,即便喝水、饮汤也要注重时段,保持合理的体重增长,切勿以为“一人吃两人补”,不幸患上糖尿病。
吃双份餐,胎儿健康受威胁
怀孕前,没有患糖尿病的孕妇,早期血糖通常都是正常的,血糖增高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因此会导致胎儿在8、9、10月胎龄过度发育,胰岛素过度分泌,增加巨大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流产、早产风险。如果孩子体重过大,将来成年后肥胖和患糖尿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所以,怀孕后应科学饮食,切勿觉得应该吃“双份餐”,要很好地控制血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田爽医师说,孕期,孕妇体重增加12公斤为适宜,从中期开始,要以每周体重增加400克不超过1斤,孩子出生体重6斤左右为目标。
九分饱,少吃甜食
绝不是婆婆妈妈说的那样,怀孕后是两个人的分量,应该多吃,要吃双份。田爽医师说,孕妇进食原则应该适量均衡。适量就是不要吃十分饱,九分就差不多了。饿了咋办?可以吃黄瓜、番茄、胡萝卜这些既有营养、含糖分又很少蔬果。
其次,要少吃甜点心、饮料和水果,因为这些东西含有大量的糖分,吃了以后很容易被吸收、转化,体重会明显上升。当然,水果也不能吃太多。现在有一些水果的含糖量也很高,多吃也会让体重增加很快。
控制饮食的同时还要适当运动。孕期最简单有效的运动方式就是快步走,最好每走半小时,走完有出汗、心跳明显加快为准。
饭水分离,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除了合理饮食,正确喝水也很重要。可能有人会问,水又不含糖,怎么会影响血糖数值?田爽医师说,水本身确实不会升糖,孕妇每天的饮水量一般有1700-1900ml,要想足量饮水又能控制血糖,一定要注意饭水分离。
这是什么意思呢?饭水分离是指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汤,也不要吃粥、汤粉等,这些汤汤水水进到胃里,食物会特别容易被消化吸收,血糖自然就会升得很快。而牛奶、豆浆这些液态食物,同样要跟饭分开喝。
如何正确喝水?田爽医师说,要大量的喝水一定要注意时间,餐前一小时,餐后两小时才可以大量喝水,如果饭后口渴,喝一两口润润喉咙就可以,千万不要大量喝!大家学会了吗?
Tips
孕妇在怀孕24周以后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如果三次中的任何一次检测结果超过正常值,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值:
(1)空腹血糖5.1-7.0mmol/l(含5.1mmol/l);
(2)1小时血糖10-11mol/l(含10mmol/l);
(3)2小时血糖8.5-11.1mmol/l(含8.5mmol/l)。
#健康中国行动2030# 孕妈视力下降?原因竟是糖尿病
锐减的记忆 不变的甜蜜
回甘时候那一抹上扬的嘴角
是幸福 是幸运 也是骄傲
甜的不是糖
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尽全力的拥抱
但别忽略随之带来的
“甜蜜伤害”
璐璐(化名)今年32岁
正处于哺乳期
近3月来,觉得自己视力逐渐下降、时有视物变形
有次她在宝妈群中聊得正嗨
突然发现手机屏幕上的字体像一群小蝌蚪乱舞
形态七扭八歪,抬头看家里布置也像眼前放了面哈哈镜
璐璐心里一惊,想起自己很久没有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眼底检查了,该不会又是眼底出了问题吧?
其实早在璐璐孕初期就有过一次视力下降,在妇科大夫的建议下,她来到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糖网中心进行眼底筛查,接诊的专家是张妍春主任。经过张主任的追溯询问和检查后了解到:璐璐患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2年,怀孕3月。结合病史及检查,诊断她为双眼糖尿病黄斑水肿,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中度)。并向璐璐说明她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糖网继发的黄斑水肿。
简单来说,糖尿病黄斑水肿就是长期高血糖破坏了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内的液体漏到了血管外,这些液体一旦堆积到黄斑区,就会造成局部水肿隆起(见下图),而黄斑是视网膜上视力最敏锐的部位,因此会直接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张主任告诉璐璐怀孕会加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同时要更严密频繁地进行眼底检查。对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目前眼球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临床更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因为璐璐有孕在身,考虑到抗VEGF药物对胎儿发育可能潜在的不良影响,眼内注射激素类药物较抗VEGF风险更小,其缓释剂控制水肿的效果也更持久。璐璐接受了张主任提出的治疗方案,眼内注射了地塞米松缓释剂后没多久,她的黄斑水肿就明显缓解,视力恢复到了正常。但由于种种原因璐璐没能坚持复查眼底。
如开头所述,璐璐目前的眼部症状已经影响了日常生活,她倍感沮丧,于是再次来到眼科门诊,检查视力时璐璐发现双眼视力只有0.12,见到张主任,她焦虑地几乎哭出来。经检查,璐璐这次确实是糖尿病黄斑水肿再次复发了,更糟糕的是,她双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快速进展,已经从中度非增殖期进入增殖早期。璐璐这次再也不敢怠慢,积极按照计划接受眼部系统治疗,在最近一次复查中,她的视力已经恢复到了右眼1.0,左眼0.6!当看到笑容再次出现在璐璐和家人的脸上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的医生也由衷地为璐璐感到高兴。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璐璐的眼部病情快速进展
并不是个例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10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至2021年,全球20-79岁的成年人中有5.37亿(10.5%)糖尿病患者,我国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高达1.41亿,至少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相关的眼病,其中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最为严重,该病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工作年龄人群中首位致盲性眼病,而全球超过50%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或失明发生在亚太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育政策开放以及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肥胖或超重比例升高,我国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孕妇将面临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
那么做为女性糖友
面临着备孕生娃的人生大项
我们到底该如何预防
全身及眼部严重后果的发生呢?
下面有“四个注意”送给大家
1.注意糖尿病患者青春期及妊娠期
糖尿病患者青春期及妊娠期均会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的进程,在妊娠期,糖网的发展速率大概是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2倍!而糖网本身是糖尿病最具破坏性的眼部并发症,可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备孕期、妊娠期及分娩后需要增加眼科随访次数,必要时及时干预治疗是延缓病情发展的有效方式,必须引起女性糖尿病群体的极度重视;
2.注意孕前准备
备孕时应监测、控制血糖,内分泌就诊调整降糖药的使用,将血糖控制到正常,HbAlc<6.5%。同时要围绕糖尿病并发症进行诸如眼底、肾功等进行全面早期筛查,眼底筛查如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根据情况先接受必要的眼科治疗,待病情稳定、糖网进展风险降低后再怀孕;糖网病情严重伴发玻璃体出血或大片增殖膜时,应推迟妊娠时机,积极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
3.注意孕时维持
除定期检测血糖外,孕期在饮食上需控制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但要避免能量限制过度,2014年我国糖尿病合并妊娠指南提出:妊娠早期能量摄入应保证不低于1500kcal/d,妊娠晚期则不低于1800kcal/d,饮食计划应遵循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而对于已经继发糖网或心脏疾患的患者,不可采用常规的运动降糖疗法。不管眼部原本有无糖网病变,都需更严密地定期检查眼底,否则就如同文中的璐璐,妊娠期间身体代谢变化可能会大大加速糖网发展,产生不良视觉后果;
4.注意产后随访
产后的宝妈仍要进行眼底及全身情况的检测,记住,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其并发症的控制也任重而道远,如果母亲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慢性指标控制不佳,眼科随访更要加强。
孕妇体重疯涨是吃的多吗 孕妇体重涨太快怎么办
怀孕之后很多孕妈妈会发现自己的体重疯涨,不免担心会影响宝宝。而且对于第一次怀孕的孕妈妈来说,也不太明白状况,不知道体重疯涨的原因。那么,孕妇体重疯涨是吃的多吗?
一、孕妇体重疯涨是吃的多吗
一般来说,孕妇体重疯涨和饮食是有关系的,很多孕妈妈在怀孕之后就会停工,然后在家待产,这期间家人会让孕妈妈好好休息,不要干活,然后为了尽快保证宝宝的营养会做一些比较滋补的东西给孕妈吗吃。加上怀孕之后体内激素的变化,孕妈妈胃口也会变,有的孕妈胃口大开,体重疯涨是必然的事情。
孕妈体重疯涨有风险,如果怀孕期间体重增加过快,尤其是在怀孕中后期如果出现每两周体重增加超过1公斤时,很容易出现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于一些带有糖尿病基因的或者是特别偏好甜食的准妈妈而言,怀孕期间饮食结构不合理很有可能出现妊娠糖尿病。孕妈妈过度补充营养,体重增加过快的同时也会让胎儿体重过重,从而出现巨婴的可能。胎儿过大过重容易出现难产的现象。因此孕期也要合理饮食,避免猛吃猛补,适度运动。
二、孕妇体重涨太快怎么办
1、减少摄入血糖指数高的食物。为了避免孕中晚期胰岛素抵抗与体重增加堆积的脂肪互相加重进入恶性循环,应该大力推进孕期营养指导,降低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
2、控制体重,健康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含糖类食物少吃,水果每天只吃一个,坚持少食多餐,加餐可以考虑各种营养的搭配,控制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在12.5kg左右。一日三餐一定要有规律,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
3、适当运动,以不累为准。准妈咪可以在每天的晚餐后坚持散步,既能够为准妈咪的生产储备能量,又能够帮助准妈咪消耗多余的热量,帮助肠胃消化。
4、学会放松,以平常心迎接生产。压力越大,准妈咪越容易肥胖起来。对此,所有的孕妈咪要学会放松自己,选择健康的方式释放负面的情绪,以平常心迎接宝宝的到来。
综合上述,孕妇体重疯涨和吃的多还有饮食不规律有很大关系,孕期的孕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合理饮食保证健康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