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药预防糖尿病(中医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金融界 0
文章目录:

最新!我国学者发文权威杂志JAMA,中医药可预防糖尿病,降低41%的风险

中医药复方证实可一定程度上预防糖尿病!

2024年6月3日,医学顶刊《JAMA》子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医学一区top,IF=39)在线发表了由贾振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连凤梅教授作为共同通信作者的FOCUS研究,题为:“Jinlida for Diabetes Preventio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Multiple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The FOCU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通过“津力达”对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干预研究,揭示了津力达颗粒在降低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罹患糖尿病风险方面的显著作用。

中医药复方能否预防糖尿病?

糖耐量异常则是介于正常血糖水平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属于糖尿病前期的一种,表现为人体对糖的转化能力下降,虽然身体对糖的代谢已经出现了异常,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的,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这类人群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军。

是否可以阻碍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归?西医可以、运动饮食可以、中医药是否可以?

这次,研究团队就中医药复方“津力达颗粒”开展了研究。

津力达颗粒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由17种中药成分组成,于2005年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既往临床研究发现,津力达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糖波动,促进血糖达标。

该研究于2019年6月至2023年2月在中国21个城市、35家医院开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的设计方法,并以糖尿病发生率为主要评价指标。

最终纳入889名符合条件的,年龄18~70岁糖耐量异常合并腹型肥胖,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任一指标异常的参与者。

按照1: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885例被纳入全分析集:津力达组442例、安慰剂组443例。

受试者在接受标准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体力活动等)的基础上,每天按照1袋/次,3次/日的剂量口服津力达或安慰剂,中位随访时间达2.2年。

该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是否发生糖尿病。

津力达降糖效果显著

通过近4年随访后(中位随访2.2年),研究结果显示,27.83% (123 of 442)津力达组 和 42.66% (189 of 443) 的安慰剂组发生糖尿病;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的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了41%(风险比, 0.59; 95% CI, 0.46-0.74; P < .001).

津力达组与安慰剂组糖尿病发生时间的Kaplan-Meier曲线

此外,如津力达组的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津力达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也是首个证实中成药能用于治疗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的药物!该研究不仅提升了中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为全球数亿糖尿病高危人群带来了新希望。

据统计,此前尚无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中成药可以降低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风险。该研究成果的发表,成为首个证明中成药可以降低该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临床循证医学试验,为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望帮助高风险人群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从而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负担。

闲来郑语

最近几年,中医药临床研究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不过,一直以来,中药的研究很难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可以说除了单体和针灸以外的中医药研究很难在高分期刊上发表。

中医药如何现代化?是靠那些所谓的组学、信号通路吗?是靠那些发表在中国特色的SCI杂志的STTT或者 Science Bulletin 证明自己吗?显然不是,我认为,中医药,无论是针灸、还是复方,要证明疗效,还得是中医药循证,用数据说话。

这篇中医药能够发表JAMA 大子刊上,显然它做到了!中医药预防糖尿病,我认为,它确实有效!

不过,老郑我还是一声叹息!

我说中医药人尤其是顶级学者,要更加正面直视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在当前常规西药、甚至运动饮食就可以控制糖前期的情况下,要敢于硬碰硬,和西药比较,和其它有效的措施比。我不认为27.83% 津力达组 和 42.66% 的安慰剂组糖尿病发病率的差距是令人激动人心的。

与安慰剂比较,统计数字上的有效性,不应该是院士、大师们吆喝中医药有效性的证据。大师们,请拿出更硬的证据来!

一家之言,我还是非常认可中医药疗效的!!!

(文章和图片来源:医院论文与统计分析)

本文源自证券之星

防治糖尿病需要中医药智慧

近日,在“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中医药老年糖尿病防治与健康管理社区服务‘德年堂模式’”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国医大师占堆、唐祖宣、林天东为其颁发了奖状。‘德年堂模式’”在解决防治老年糖尿病和照护老年重大慢病群体这两大社会性难题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工作提供了中医药智慧和中医糖尿病健康管理集成创新模式。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带一路标准与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缪嘉军秘书长从“突出的创新性”视角对“德年堂模式”进行解读:一是用创新的办法解决突出的糖尿病防治难题。通过将科普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中医诊疗与血糖日常监测结合等方法,特别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取得非常显著防治服务效果;二是用多学科融合的办法解决糖尿病防治世界性难题。三是形成专家“共识”是医学专业领域创新性价值受到认可最好表达。

2型糖尿病逆转或缓解一直是糖尿病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备受糖尿病患者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王宏才教授表示,2023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大会中医药与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逆转研究前沿论坛首次提出了中医药与健康管理结合逆转2型糖尿病的主题。在论坛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提出“态靶辩治”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系统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提出用“四观三防”中医核心理念融合中医药与健康管理解决糖尿病的问题;国医大师唐祖宣提出中医就没有糖尿病是终身疾病这个命题,中医药对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因认识有两条,叫“多谷而病”和“情志失配”,因此治疗糖尿病就要从自身生活方式改变做起。健康管理是围绕“指标”进行的干预,与中医生活契合度非常高,“德年堂模式”是逆转2型糖尿病探索的核心内容。武汉德年堂董事长李强表示,此次获奖说明“德年堂模式”在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学术领域获得一定认可,同时,该模式的创新性体现在为糖尿病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未来,他们将陆续开展“逆转”糖尿病生活方式训练营、讲好糖尿病的故事以及抗糖明星评选活动,将“德年堂模式”的积极成果回馈到有需要帮助的糖尿病患者。(董慧)

来源: 光明网

中西合璧、共筑心脏守护线

老人脸肿、脚肿是心衰的表象吗?得了心衰如何来治疗?这些是我们日常门诊时经常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患者前来就诊的原因之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衰?

心衰全称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并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花费和预后差的特点,是目前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力衰竭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一般癌症(大肠、前列腺、膀胱及乳房癌)都差,在诊断心力衰竭5年后死亡率大约为50%,3~6个月内的再入院率达27%~50%。

心衰有哪些临床表现?

当患者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要警惕是否存在心衰。心衰最为常见的临床特征有呼吸困难、水肿、心悸、气促、乏力和咳嗽。人的心脏可分为左心和右心,因此,心衰也可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两种心衰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下图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

左心衰表现

右心衰表现

左心衰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多出现于夜间或活动时,严重时患者无法平睡,只能坐着才喘得出气,这就是端坐呼吸。而右心衰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肝大和厌食,其中肢体的水肿是最为突出表现之一,这种水肿专业上称为上行性水肿,就是先从脚肿,而后小腿、大腿、腹部、最后到面部的水肿。

得了心衰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心衰急性加重时,治疗主要以强心利尿扩血管为主,这些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并不能改善预后,主要在医院进行短期的治疗。而慢性心衰则需要患者的长期坚持,这里介绍三种可以改善预后的药物,它们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代表药培哚普利)、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倍他乐克)和醛固酮拮抗剂(代表药螺内酯),这三种药物的长期运用可以使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所以,作为心衰患者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长期坚持这三种药物的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心衰方面的治疗有哪些优势?

一、强调“治未病”的疾病预防理念:即在没有发生心衰的时候就应该积极治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各种心脏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高脂血症。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高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只有积极有效地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才能预防心衰的发生,防患于未燃。

二、强调“中西并重、内外结合”:在规范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多运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法来治疗心衰,常用的方剂有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和实脾饮等,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党参、丹参、葶苈子、泽泻、五味子、瓜蒌壳和薤白等。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中医外治法如中药熏洗法减轻下肢水肿、盒灸中脘穴治疗减轻纳少腹胀、温灸足三里振心气以减轻心悸气促、练习五禽戏以改善心脏功能等。

三、新型中药制剂方便有效:急性期使用中药静脉制剂,如参芪扶正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针对气虚、气阴两虚或心阳虚的患者分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慢性期使用口服中成药,如芪苈强心胶囊以益心气利水湿、参松养心胶囊以调心养心、麝香保心丸芳香通络、通心络胶囊强于活血通络都能对心衰患者产生有益的作用。

总之,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具有高患病率、高花费和预后差的特点。在现代规范治疗基础上,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中医辨证,选择有效的中药处方、开展中医外治及康复、配合中成药,一定可以更好地控制好心衰、提高生活质量,度过健康有活力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李军:主任医师,就职于昆明市中医医院,任心血管病、内分泌病科行政副主任。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痛风、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及甲状腺突眼)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持参与完成了昆明市科技局项目“糖周灵胶囊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云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糖周灵胶囊的院内制剂研发”、昆明市重点项目“昆明地区中医预防保健相关技术研究”的子项目-糖尿病中医体质研究、昆明市重点项目“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痛风、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及甲状腺突眼)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四肢麻木可能是这三大病症的先兆

如何分辨阴虚和阳虚体质?看您属于哪一种?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