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五期(糖尿病五期会出现什么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分期?
1期:轻度非增生期,眼底仅有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
2期:中度非增生期,介于轻度到重度之间的视网膜病变,可合并视网膜出血、硬渗和(或)棉絮斑片。
3期:重度非增生期,眼底病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a、每象限视网膜内出血≥20个出血点;
b、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串珠样改变;
c、1个象限视网膜微血管异常(IRMA)。
4期:增生早期,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乳头新生血管,或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血。
5期:纤维增生期,出现纤维膜,可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血。
6期:增生晚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纤维膜。(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糖尿病的5个阶段,快来对照你到哪里了?
二型糖尿病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在临床上,为了好区分通常分为5个阶段:
隐形期、前期病变期、早期并发症期、延迟并发症期、失代偿期。
一般到第2个阶段,就必须要积极治疗调理了。
快来对照你到哪个了?
糖尿病隐形期
这个阶段是我们常说的“糖调节受损”时期。虽然血糖开始有些偏高,但是还没到真正的糖尿病。这时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管理,就有可能把病情扭转过来。
糖尿病前期病变期(1-3/5年)
这个阶段是糖代谢变得不太稳定,不过基础胰岛素分泌还是可以的。
所以这个阶段是治疗的黄金时机,恢复逆转的机会非常高。
糖尿病早期并发症期(3/5-8/10年)
这个阶段是胰腺受到了损伤,糖代谢已经影响到了各个器官,甚至会出现并发症的症状,比如手脚麻木、四肢发冷、视力模糊或者尿液里有少量蛋白质等。
这时必须要积极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看看能否改善症状和体质。如果控制得当的话,10-20年内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糖损伤问题!
糖尿病延迟并发症期(8/10-15/20年)
这个阶段胰岛功能越来越差,血糖很难被控制住,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也都开始出现了。
比如说眼底出血、蛋白尿、身体水肿等,很多人在这个阶段西药已经无法控制血糖了,依赖注射胰岛素,中医治疗调理。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认真地控制血糖,积极治疗并发症及不适症状。
糖尿病失代偿期(20年以上)
这个阶段并发症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残疾或者死亡。
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朋友们,就必须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要定期去医院做眼睛、心脏、肾脏、皮肤等各方面的检查,以防万一。
当然糖尿病的分期并不是绝对的,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并发症出现时间也取决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病史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有四期,看看你处于哪一期了
糖尿病可以分成四个时期,我把这四个时期按照《三国演义》历史的发展顺序给大家捋一下,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形象的认识吧。
在糖尿病的每一期,其防守和治疗的方法还是有所区别的。
一、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严格来说,糖尿病前期还不属于糖尿病,但若从预防糖尿病的角度看,这个时期非常重要。
糖尿病前期可以对应于《三国演义》的官渡之战时期。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官渡之战的胜败,应该站在当时曹操、袁绍等人的角度看问题。当时候,谁也不知道官渡之战究竟谁会胜利,就是看谁的策略更佳一点了。
糖尿病前期也一样,究竟是发展成糖尿病,还是终身停留在糖尿病前期,再或者是回归到血糖完全正常时期,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态度。
如果满不在乎,糖尿病前期很快会转变为糖尿病;如果能及时改变生活方式,悬崖勒马,那也完全有可能终身不进展为糖尿病。
二、初诊糖尿病
当空腹血糖大于7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时,就已经迈入糖尿病人的行列了。当血糖刚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时,一般还不会有糖尿病并发症,因为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病,其并发症需要在发病5年后才开始出现。
初诊糖尿病期我比喻成《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之后,那时候三足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要想回退是已经不可能了。如果已经诊断了糖尿病,这个“帽子”永远是摘不掉了,不过可以通过让血糖正常使你免受高血糖的伤害。
三、糖尿病并发症早期
糖尿病诊断5年后,并发症就开始出现了,不过这时候的并发症大多比较轻微,如果能一直稳定在这个状态,也不会对糖尿病人造成太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就如《三国演义》中的汉中之战之后,三足鼎立正处于最鼎峰状态,如果三家都能保持恒定,三国历史可能会持续很久。
四、糖尿病并发症晚期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有的人血糖管控一直很好,他可能永远是个糖尿病期或糖尿病并发症早期;有的人血糖控制很差,逐渐进入了糖尿病并发症晚期,心脏、肾脏、眼睛等等的并发症接踵而至,而且呈持续加重的趋势。
这个时期就如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蜀国的状态,逐渐衰落了,最终会走向灭亡。
总结:并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会经历上面的四个时期,这主要取决于你控糖的决心和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