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型糖尿病的研究(肾性糖尿病诊断标准)
世界肾脏日|30%~50%终末期肾病由糖尿病引起,防透析先降糖
今天是第17个世界肾脏日,今年肾脏病日的主题是“人人关注肾健康,吾爱吾肾,知识强肾”。过去几十年中,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增加了1倍,糖尿病所致的肾脏疾病发生率也逐年攀升。目前全球30%-50%的终末期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糖尿病肾脏疾病也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步入肾衰透析的首要原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吾爱吾肾、知识强肾”!
作者介绍:吴海婷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肾小球疾病的诊治。
审核专家:秦岩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免疫净化和细胞治疗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委员,亚太免疫肾脏病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肾脏时间生物学,膜性肾病的遗传和免疫发病机制,特殊血液净化的临床应用等。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表现都有哪些?经典的糖尿病肾脏疾病以尿中蛋白增多为首发表现,尿蛋白从少量逐渐发展至中大量,并逐渐出现肾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筛查蛋白尿的常用检查是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ACR)。如果ACR≥30mg/g,且重复三次中有两次异常,又没有泌尿系感染等其他原因,就需要警惕糖尿病肾损害,需要及时就诊。有些人可能知道蛋白尿患者会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腿脚和颜面水肿,但没有这些症状不代表就是正常,还是要通过检测才能明确。
如果尿检查正常,是否就说明没有糖尿病肾脏疾病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蛋白尿,或者只有很少量蛋白尿,但已经出现了肾功能衰退,在血化验检查上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这也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糖尿病的病友还应当定期复查血肌酐来监测肾功能。
不一定。
除了糖尿病,还有其他一些疾病可能导致尿蛋白异常,比如同样以中老年人发病为主的膜性肾病、淀粉样变等,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案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完全不同。因此,如果体检发现蛋白尿,应该及时到肾内科就诊,请医生帮助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有时候实在判断困难,会建议做“肾穿刺活检”协助诊断。
首要的治疗是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经常合并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肥胖等代谢性疾病,这些因素也都会造成肾脏损伤。因此,应全面控制“三高”“四高”。
现在降糖、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就是医生们的任务啦。在诸多种药物中,有两大类药物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明星药物,因为它们可以降低尿蛋白、保护肾脏。ACEI及ARB类药物是常用降压药,还能有效降低尿蛋白。即使不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应用,也能起到减少蛋白尿的作用,是降蛋白尿的一线治疗用药,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另外,近几年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也有大型临床研究支持其具有降低尿蛋白、保护肾脏的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利尿消肿及降压作用,但同样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来指导应用。
血糖:我们通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来评估,因为它能反应过去平均三个月的血糖水平,而不受单次的血糖波动影响。各国专家都推荐HbA1c<7.0%。但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用药不规律、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应当酌情放宽目标。
血压:根据2021年的糖尿病肾脏疾病国内指南指出,建议6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目标血压<140/90mmHg,65岁以下糖尿病患者目标血压<130/80mmHg。
尿酸:血尿酸的控制目标是<360umol/L。
血脂:大多数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病友都绕不开使用降脂药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全身血管,应尽量控制好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21年的糖尿病肾脏疾病国内指南中推荐极高危患者将低密度脂蛋白LDL-C控制在<1.8mmol/L,高危人群控制在LDL-C<2.6mmol/L。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有了这些理想标杆,但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个体化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目标,进一步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方案,使得各项达标,减轻肾脏负担。
自我的生活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饮食调整这套“组合拳”可以帮助改善血糖、减少并发症。
运动方面,通常建议每周至少3次,每次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比如慢跑、骑车、游泳、俯卧撑,还可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每个人的基础身体状况不同,也要注意咨询专业人士、量力而行。
饮食方面也是有很大学问。通常情况下,推荐低钠饮食(氯化钠<5g/d);减少饱和脂肪酸(如猪油等动物油)和反式脂肪酸(如人造黄油、人造奶油)的摄入。碳水化合物方面建议尽量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碳水化合物。而对于存在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还应限制蛋白的摄入量,可以在临床营养科医生的帮助下优化自己的食谱。
糖尿病肾脏疾病可防可控,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越能保护我们的肾脏,避免慢性肾衰竭的发生。所以,赶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提倡早期筛查、定期复查,规律用药、健康生活、护肾强身!
香港中大研究:6个糖尿病人就有1个肾功能急剧下降
中新网12月21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每6名糖尿病患者中,便有1人会出现肾功能急剧下降问题。有患者曾被医生警告有可能要在两年内接受俗称“洗肾”的血液透析治疗,最终要以药物控制和减肥双管齐下才能令衰退情况得以缓和,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体变化。
据报道,糖尿病是香港最常见的都市病之一,若患者未能控制好血糖,便有可能出现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及视网膜病变等多种不同慢性并发症。
中大医学院的最新调查更发现,糖尿肾病的问题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严重。
60岁的麦先生原本是运动健将,也不抽烟不喝酒,却在34岁时确诊二型糖尿病,之后他虽一直有注意饮食,却在2004年时在没有预兆下被医生告知他的肾功能衰退,有可能在两年内需开始洗肾。他在2012年接受胃绕道手术,体重也由125公斤减至87公斤,血脂、血糖和血压等指数才回复正常,肾功能衰退情况维持稳定。
糖尿肾病的临床表征为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即只剩余15%至25%肾功能。
中大的研究团队在1995年至2007年间追踪6330名肾功能没有受影响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发现香港每6名糖尿病患者中,便有1人出现肾功能急速恶化的情况,肾功能急速恶化问题最严重的病人,普遍是男性、吸烟者与长期糖尿病患者。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肾脏科教授司徒卓俊表示,肾功能衰退的速度取决于血糖和血压控制、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年过40岁的成人肾功能平均每年下降1%,糖尿病患者则为2%至12%。
他指出,检测肾功能主要通过验尿和验血检测“尿液蛋白与肌酸酐比值”和“肾小球过滤率”两项指标。
不过,现在常规验血未必包括“肾小球过滤率”,强烈鼓励糖尿病患者验血时要特别检测有关指标,从而监察肾功能。司徒卓俊说:“平日亦应多加留意自己是否出现小便愈来愈少或带泡、脚肿、容易疲倦、出现高血压等变化。”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与机制
摘要:文题释义: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 mL/(min•1.73 m2)和(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高于30 mg/g持续超过3个月。临床上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囊泡,发挥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干细胞治疗研究。
背景: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临床治疗效果仍然有限。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目的: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一般治疗策略、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和临床应用,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的肾脏保护作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阐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diabetic nephropathy,diabetic kidney diseas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筛选相关的研究性论文、综述和论著,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整理出62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试验开展较少,且临床疗效有限。动物实验证实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并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具体机制包括减少肾脏细胞凋亡、调节自噬、改善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纤维化等。
https://orcid.org/0000-0003-4987-3120(王书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肾病, 临床试验, 动物实验, 机制, 综述
引用文本:王书韵, 谢君辉, 余学锋.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与机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1): 153-158.
阅读更多请登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官网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