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猕猴桃图片(猕猴桃糖尿病人可以吃吗?怎样吃)
猕猴桃是糖尿病的禁忌?辟谣:糖友做好这三点,就可放心吃
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很多患者得了糖尿病之后,就饮食特别注意,什么都不敢吃。甚至有些连水果都不吃,认为水果甜,吃了会升高血糖。
52岁的老张最近就是这样,自从3个月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之后,就饮食特别注意,基本上甜的东西都不敢吃,连他最爱的水果猕猴桃都不吃了。最近复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都可以,经过水果店的时候,老张就很想买点猕猴桃吃,但又非常纠结,害怕血糖。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猕猴桃呢?
糖尿病不能吃猕猴桃?辟谣:做好以下3点,放心吃
糖尿病患者并不是说什么甜的都不能吃。而是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有科学、健康、均衡的饮食结构。对于水果,是可以有选择性地吃的。猕猴桃虽然比较甜,但是它的升血糖升高值其实并不高,糖友可以一次的少量吃,比如说一次吃半个没有问题。类似猕猴桃一样的水果还有像苹果、石榴等,虽然很甜,但抗氧化的作用是非常强的,这些成分长期摄入,可以帮助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不怎么甜的水果,其实含糖并不低,升血糖指数有时反而更高,比如不甜的荔枝、鲜桂圆、香蕉等,这些其实对人体来说升糖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这些食物对于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血糖不稳定的时候尽量要避免。
(1)血糖控制好的时候才能吃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猕猴桃的,但是要注意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再去吃,其他的水果也是一样。猕猴桃的总含糖量约8~14%,升糖指数大概是50~52,属于中等含糖量和升糖指数的水果,而且由于猕猴桃中水分比较丰富,升糖负荷偏低,如果在血糖稳定的时候吃,对血糖影响不大。
(2)适量吃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A、E和钾、镁、纤维素,还含有叶酸、胡萝卜素、钙、叶黄素、氨基酸、天然肌醇等,适量地吃,能促进组织对葡萄糖利用率提高,平稳血糖,这个适量是指通常每天在150克~200克左右。
(3)吃的时机
因为进餐时,血糖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一般不建议在餐前或餐后吃猕猴桃,要在两餐之间吃,比如餐后2小时或者餐前1小时。
结语
总之,饮食均衡,不超量才是糖尿病患者的合理饮食计划,猕猴桃并非不能吃,如果一味营养缺乏反而不利于控制血糖以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所以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血糖稳定达标,同时注意上述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放心吃适量的猕猴桃。
#谣零零计划# @头条辟谣 @头条健康
糖尿病人吃猕猴桃,还有这个好处
糖尿病人吃水果的时间,我们常常会说用餐时不能吃,必须两餐之间吃。还有就是餐前不吃水果,会害怕引起餐前高血糖,更担心伤胃。但是,如果餐前30分钟,甚至餐前1小时吃呢?对于那些没有胃病,消化能力正常的人来说,也会有损害吗?有没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有初步研究提示,
对胃肠功能正常,但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来说,餐前吃水果,尤其是猕猴桃,可能是会有好处的。
研究者征集了30名身体健康的华人受试者,并让他们按随机顺序分别吃3种餐食:
对照:
先喝250毫升的白水,30分钟后吃含有65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
第一组:
先吃含有25克碳水化合物的猕猴桃(大约相当于200克猕猴桃),等30分钟后,再吃含有40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大米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特意调整到和猕猴桃一样的水平上,都是13%)。
第二组:
先喝含有25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等30分钟后,再吃含有40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
餐前吃的食物,被称为「餐前负荷」。也就是说,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用含25克的猕猴桃和大米粥当餐前负荷。
餐前先吃点东西,可以消除身体对食物的迫切渴求,也可以提前动员与控制血糖有关的胃肠激素和胰岛素,故而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
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和不吃餐前食物只喝水相比,无论是大米粥还是猕猴桃,只要是作为餐前食物,都起到了降低餐后血糖反应的效果,而猕猴桃的效果比大米粥更好。
在实验中,先吃猕猴桃时,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降低了29.8%,而先喝大米粥降低了12.4%。猕猴桃降低餐后血糖反应的效果达到显著水平(P=0.047)。从血糖峰值来看,先吃猕猴桃的降低效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换句话说,先吃猕猴桃真的非常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对胰岛素进行测定发现,餐前吃猕猴桃的时候,胰岛素出动的速度最快,而胰岛素浓度曲线峰值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先吃猕猴桃时,身体可以用较少的胰岛素达到更迅速、更有效的血糖控制效果。
三种吃法的饥饿素、胰高血糖素和GLP-1变化没有显著差异,饱感分值有所上升,但第二餐的实际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先吃水果或先喝粥,并不会影响食欲,不会让人额外多吃。
很多人可能会说:以前只知道猕猴桃维生素C特别多,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处!
味道酸甜可口,又能补充维生素,还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很多因为要控制血糖而不敢吃水果的人,是不是已经心动了?
其实研究发现猕猴桃还有很多其他好处,比如促进肠道运动而预防便秘,减轻腹胀不适感,改善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肠道菌群,促进蛋白质消化,有利预防贫血等。其血糖指数较低,含较多叶酸和钾,适合糖尿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甚至有新研究提示,睡前一小时吃猕猴桃还可能有利睡眠。
只是要提醒一下,正因猕猴桃促进肠道运动效果较强,所以容易腹泻的人不要吃。它也含有较强的蛋白酶,胃病患者餐前不宜多吃。此外,猕猴桃也是过敏原,对它有过敏反应者应避免。
最后还是要在强调一下,胃肠功能正常的糖友可以餐前吃水果,,胃肠功能不好的不建议尝试哦!
糖尿病能吃猕猴桃吗?这份糖尿病也能吃的水果清单,一定要收藏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点的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人能不能吃水果是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有些糖友认为水果不是主食,可以放心大胆地食用;有的糖友轻信“偏方”,认为西瓜、柚子等水果可以根治糖尿病而大量食用;有的糖友谨小慎微,害怕吃水果会影响血糖,从此敬而远之...
其实,以上各种做法都是比较片面的,吃与不吃水果必须根据自己的病情决定。
也就是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既要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严格控制饮食,又要立足个体,区分利弊,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
答案是,可以吃,一般糖尿病人不敢吃水果,因为是担心水果的甜味影响血糖。实际上,水果口感很甜,主要与水果中的果糖有关。相比葡萄糖和蔗糖而言,果糖对血糖的影响小,需要的胰岛素也少。
这是因为同样是单糖,人体肠道不能直接吸收果糖,要把它转变成葡萄糖后才可吸收,所以食入同等量的果糖后,血糖上升较慢,即水果中的果糖产生的血糖反应低于葡萄糖。
同时,水果中的纤维素对稳定血糖也有帮助,因而多数水果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例如,樱桃、橙子和柚子等血糖生成指数都低于 40。
因此,糖尿病人可以适量吃水果,前提下得根据自己的血糖情况而定的,也不可过量食用。
那么血糖在什么范围下才能放心吃水果?新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矿物质(如K. Ca、Mg. Zn等),水分,可溶性纤维索(果胶),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果糖及淀粉)等均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水果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较多,食用后易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升高血糖。
因此,水果并非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食用,当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空腹血糖≥11.1mmol/L,24小时尿糖定量≥10克时,应禁食水果。
当空腹血糖≥8.3mmolL,24 小时尿糖定量≥5克时,应尽量不食或少食水果;
对于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即空腹血糖≤7.5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10 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 7.5%时,才可以考虑适量食用水果。
具体界定范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为要综合考虑药物或并发症等因素,需要在医生的专业建议下食用水果的。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先将西红柿、黄瓜等当水果,等血糖平稳后再吃水果。
糖友在什么时候吃水果,血糖最低?一般建议在餐后或两餐之间吃水果,即上午9~10点、下午3~4点。这个时候吃水果,既不影响正餐的消化,又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起到缓冲饮食的作用。
目前,对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主要是能量的控制,即总热量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均衡选择各种食物。
因此,吃水果不能过量。推荐每日水果量为150~200克,具体量化就是小橘子两个,或中等苹果一个的量,如果在两餐之间吃水果,主食量就应该相应减少,一般吃150~ 200克水果,应减掉25克主食(生重)。
不但要看水果中糖的含量,还要看水果中糖的构成,根据《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查阅《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筛选出以下水果供糖尿病患者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且血糖反应低的水果。
糖友适宜吃的水果:黄瓜、西红柿、樱桃、青桃、橙子、苹果、柚子、柠檬、李子、葡萄、猕猴桃、柑橘、菠萝;
需慎重食用的水果:香蕉、石榴、、甜瓜、橘子、梨、芒果、荔枝、西瓜和草莓;
糖友不宜食用的水果:红枣、柿子哈密瓜和黄桃,尤其不建议吃山楂、鲜枣、沙棘、椰子、金丝小枣、干枣、蜜枣、葡萄干、桂圆等干果和果脯,它们]糖含量较高容易升高血糖。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血糖的个体化差异很大,有的可能吃了含糖量低的水果反而血糖升高速度很快,有些则相反。
所以,糖友在在吃水果前及吃水果2小时后测血糖或尿糖,对了解自己能不能吃此类水果,吃得是否过量,还是很有帮助的。假如血糖波动大或出现异常,还是要暂时忌口或更换水果品种。
总之,只要结合自身情况,用正确的方法,糖尿病友就可以放心地享受美味的水果
参考文献:
[1] 苏健,覃玉,潘晓群等.新鲜水果摄入与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6):660-665.
[2] Du H, Li L, Bennett D, et al. Fresh fruit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incident diabetes and diabetic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 7-y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Chinese adults. PLoS Med. 2017 Apr11;14(4):e100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