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和风湿病(糖尿病和风湿病共患如何治疗)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健康解码」糖尿病、风湿免疫病人群有关结核病防控的问题

1.糖尿病、风湿免疫病这两类患者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结核病吗?原因是什么呢?

刘晓清:首先,糖尿病以及风湿免疫疾病患病人群在我国基数很大。同时结核病也是一种危害较高的传染类疾病。并且据临床统计,患有糖尿病及风湿免疫病人群较没有这两类疾病的人群患结核病的几率高二到五倍。原因在于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类所导致的疾病,这类疾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进而引发的。所以人体免疫力的高低在是否感染病原体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糖尿病的人群和风湿免疫病人群的免疫力普遍较低,故更容易患有结核病。

2.在临床当中是否存在糖尿病、风湿免疫病共患结核病患者被漏诊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刘晓清:漏诊情况确实存在,因为这类疾病历史较长,但研究时间较短。并且人们对这种疾病重视度欠缺,极其容易忽视。在糖尿病以及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时,会忽视检查是否同时患有结核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是否经常咳嗽,低烧,或者存在盗汗以及体重下降等现象,这类现象如果出现很有可能患上了结核病,需要及时去医院感染科进行及早诊断治疗。

3.糖尿病、风湿免疫病患者人群如果感染了结核菌,这部分人群是不是比健康人更容易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如何最大限度避免这部分人群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刘晓清:首先结合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并不是都变成了活动性结核,通常会分为两种情况。假如感染的量菌量很大,加上患者的免疫功能低,很有可能变为活动性结核。但同时一部分人群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以后,没有明显症状,为潜伏性结核感染。这种潜伏性结核感染指结核菌进来以后没有症状,但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并没有把结核分枝杆菌完全杀灭。虽然,潜伏性结核感染占结核感染的绝大多数。但是如果这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后,潜伏性结核感染就会变成活动性的结核。可见,糖尿病的患者,首先其免疫功能低,同时血糖高的时候,对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提供了更快的繁殖的能量,所以细菌繁殖的又快就更容易活动。而风湿免疫病它本身免疫功能是紊乱的,在治疗风湿免疫病的过程中,还会经常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更加降低了人体免疫功能。导致结核菌变为活动性。

降低变为活动性肺结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病人需要积极的控制血糖,做到管住嘴,迈开腿,适当的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这些做法对提升免疫功能作用非常大。

4.还有哪些手段可以进行结核病的预防工作?结核分枝杆菌有疫苗吗?

刘晓清:首先,新生儿出生当天会打卡介苗。对于保护新生儿以及青少年的结核发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糖尿病和风湿免疫病人群这类免疫功能偏低的可以通过检查手段去进行预防。例如结核菌的皮试,伽马干扰素释放实验,或者通过影像手段,如拍胸片,CT等进行排除活动。如果潜伏变为活动性肺结核,就及早治疗。如果发现体内存在潜伏性结核杆菌,需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要求,进行预防性口服药物治疗。

【嘉宾简介】

刘晓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 常务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 临床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负责人

【栏目简介】

《健康解码》是新华网大型原创健康科普视频栏目。关注大众保健意识,倡导健康智慧生活。栏目邀请各大三甲级医院、权威机构专家录制,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早诊早治、养生误区解读、科学保健知识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解读,轻松幽默,深入浅出。每集节目以三维动画与演播室录制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全方位、立体化解码健康的奥秘,节目短小精悍,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得实用、科学的健康知识,有益身心。

很多人喜欢吃的这东西,真的能延年益寿、防癌抗病?深度调查

马上就要迎来农历新年,走亲访友少不了要准备年货。这两年的年货市场,主打“健康牌”的保健食品成为顶流,以调节肠道微生物著称的益生菌更是被捧上了天。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益生菌”,就有几十种产品可供选择。商家更是宣称,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可达到延年益寿、增强免疫、防癌抗病的目的。

肠道菌群有什么用处?益生菌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新民晚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市面上的各种益生菌食品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现象:“益生菌”成健康万金油

“选酸奶要选添加益生菌的,对肠胃好,年轻人都买这种。”在某超市,奶制品柜台的促销员把添加了益生菌的酸奶摆在显眼处,向记者推荐。放眼整个货架,类似这样主打“益生菌”的风味发酵乳和乳酸菌饮料足有十多种。

在电商平台上,益生菌产品更是种类繁多,有饼干、软糖、固体饮料,还有各类膳食补充剂。商家鼓吹益生菌产品对便秘、腹泻、抗衰、过敏有帮助。市民黄女士说,她在业主群里看到过不少老年朋友的“健康分享”,对益生菌评价很高,有的益生菌产品还宣称可以改善阴道细菌感染。市民杨女士说,他们全家每天早晨起来都要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因为听说这类产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20世纪初,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俄国细菌学家梅契尼科夫将“益生菌”和“健康”结合起来,之后,益生菌渐成流行。我国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最初认识,或许是由日本品牌养乐多带动的。21世纪之初,该品牌开始在国内进行活菌型乳酸菌饮品推广。

实际上,肠道菌群的“奥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最经典的便是食材的发酵,比如制作酸奶。酸奶中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酵母菌、乳酸杆菌等,可以帮助分解、转化牛奶中可能引起腹泻的乳糖等物质。这些益生菌进入肠道后,还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帮助肠道内其他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最近几年,当益生菌成为“风口”后,大批消费品牌涌入益生菌赛道。但消费者不知,截至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益生菌都是以普通食品的资质存在,带有“蓝帽子”(获得保健品批文的保健食品)标签的益生菌少之又少。简单说,市面上买到的益生菌产品绝大部分都是食品,并不能治疗疾病。即使是保健食品,广告也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宣传,不能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

有媒体报道称,此前,养乐多就曾因虚假宣传被罚45万元。该公司宣传文案显示,肠道内的有益菌会随人体正常排泄而流失,所以需要每天补充活性益生菌,这种说辞会使人误以为每天都要额外服用益生菌。此外,“小小一瓶足足含有100亿个以上的干酪乳杆菌代田株,每天一瓶可满足一天所需的益生菌”产品宣传,也会使人产生误解,忽略其他菌属和菌株对人体的作用。

问题:数量品种标识不清

面对形形色色的益生菌产品,市民徐先生一头雾水,“乍一看都含益生菌,只知道对人体有益,但就算看配料表,也搞不清楚说不明白。”徐先生的话代表着广大消费者的困扰,也说明了国内益生菌市场的现状。

国内曾对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状况进行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6%的消费者能识别几种常见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等。超过60%的消费者不知道乳酸菌和益生菌的区别,甚至34%的消费者认为乳酸菌就是益生菌。

“很多人都在谈论益生菌,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益生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陈萦晅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目前公认权威的益生菌定义,是2001年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即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也就是说,能够达成功效的前提,就是益生菌产品被摄入后,能够“活”到肠道产生功效。

简单来说,益生菌想要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特定功能的菌株、有足够量的活菌到达肠胃、对人体产生明确的健康好处等基本要求。

尽管国内益生菌市场火热,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消费者常看到的“乳酸菌”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微生物分类名称,只要能发酵产生乳酸的菌,都属于乳酸菌。但乳酸菌和益生菌并不能划等号,只有健康功效经过科学验证过的、特定的乳酸菌菌株才可以称为益生菌。

再比如,市场上很多产品包装标识不清,标注的是出厂时含有多少活菌,而不是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数量。那些动辄8000亿(CFU)、1万亿(CFU)的总活菌数量,到消费者手中会不会全军覆没?并没有明确的说法。“益生菌在达到肠道前就会暴露在胃酸和胆汁内,这些酸性或碱性环境会导致部分菌群在到达小肠或结肠前就已死亡。因此,从专业角度来说,益生菌的稳定性很重要。”陈萦晅说。

此外,不同的菌生存环境不同,大多数益生菌无法在常温条件下长期保存活力,我国南北温差可以高达70℃左右,如何使益生菌在温度和环境不断变化的运输、存储和销售条件下保证其活力和功效?如何使花高价买来的益生菌补剂不是只“吃了个寂寞”?陈萦晅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要尽量选择有良好信誉公司生产的益生菌产品,并注意查看是否标识有保质期内的活菌数量和保存条件。

仁济医院消化科 黄兴 摄

提醒:单独补“菌”意义不大

仁济医院消化科在国内较早对肠道菌群进行持续研究,发现其与胃肠癌早诊和预防的关系,但陈萦晅主任医师也表示,治疗疾病使用的益生菌药物可以改善某些患者的症状,对健康人并没有明显的作用。如果没有不舒服,我们无需在意肠道菌群的状况,更不必专门去检测肠道菌群。

而且,益生菌的种类很多,功效各不相同,单纯补充一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在肠道内,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单独补充某一类菌,是否能够长期在机体内稳定存在还要打个问号,更别提能否发挥特殊功效了。” 陈萦晅说。

陈萦晅还告诉记者,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人体保持均衡的肠道菌群是关键,而抽烟饮酒、吃腌制食品都可能会对肠道菌群产生“杀伤力”。其次,适当的运动、健康的作息对肠道菌群的健康也非常重要。此外,她还建议大家对广谱抗生素要慎重使用,避免因滥用药物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对于调节肠道菌群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延缓衰老这一热门话题,仁济医院消化科医生谢元鸿曾在一篇科普报道中指出,有相关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紊乱与令机体衰老的相关疾病有关联,甚至检测出某些特定细菌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提前判断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但是,这些都还处于研究阶段,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找到更多数据和证据,并找到各种干预的方法。

上述医生都表示,与其过分在意益生菌的效果,不如更加注重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即科学膳食、积极运动、充分睡眠和良好心态,这才是保持健康的肠道菌群秘诀。

干预肠道菌群能治疗疾病

你知道吗?我们的肠道内有庞大的细菌家族,它们与机体共生,与身体的正常代谢息息相关。正常情况下,人肠道内的细菌不会引起疾病,反而会帮助身体分解和转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帮助机体抵抗一些致病菌的侵袭,甚至可以分解一些对身体有害的毒素。

在临床上,干预肠道菌群的确能够治疗某些疾病,而且,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特定的肠道菌群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治疗效果包括化疗、免疫治疗等有一定的关联,甚至与很多非消化道疾病也有密切且复杂的关系,比如糖尿病、风湿病等,甚至可能影响情绪和行为。

“在消化科,益生菌已是一种常规的药物,我们经常会处方给来就诊的患者。”仁济医院消化科陈萦晅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生病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抗生素,之后会出现腹泻、腹胀或者便秘等。这是因为应用抗生素或者特殊药物,有可能会使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一系列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患者就会到消化内科来就诊。针对这种抗生素引起的肠菌紊乱,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

此外,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或者胃肠道敏感容易腹泻的情况下,消化科医生也会给患者开一点益生菌服用,以改善症状。

临床上还遇到过有些患者,因为口臭前来就诊。“医生,我有口气,看了广告后服用了益生菌,但是并没有改善。”面对患者的疑问,陈萦晅表示,有口气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很多人对此有误区。这里面可能涉及到消化道的问题,但也可能是牙周炎,我们不可忽视的口腔内细菌的作用。

临床上,有人将人工筛选后的健康肠道菌落整体制成药物,通过患者口服或者内镜投放等手段,植入患者肠道内,也就是肠道菌群移植。本报就曾报道过这样的病例,在营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菌群移植技术,将健康人体粪便中的细菌提取加工并输入到患者的肠道内,重建和加固肠道内的菌群结构,从而纠正患者的肠道功能。

记者:左妍

来源: 新民晚报

阴冷潮湿让风湿病患伤不起 不同关节炎治疗大不同

早春的广州,气温突降,又风又雨,让人冻得直哆嗦。这种天气让风湿关节炎的病人遭罪不少。

目前,各大医院的风湿免疫科病人增加不少。风湿免疫科专家提醒,遇到这种忽冷忽热的恶劣天气,关节炎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尤要注意保护关节,必要时戴护膝,或者戴上手套,以免关节疼痛肿胀的症状加剧。

风寒湿冷,不是病因却会加重病情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蔡小燕指出,“尽管风湿病的病因与‘风’与‘湿’毫无瓜葛,它们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有关联,但风寒湿冷会令患者病情加重,不少关节炎患者会在这种寒冷潮湿、气温变化大的天气感觉关节更加疼痛。据统计,90%的类风湿病患对气候变化、环境变化敏感,阴雨、寒冷、潮湿易使关节肿胀症状复发,这应该与患者关节部位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有关。”

蔡小燕指出,患有关节炎的人,由于患病部位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损伤,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较弱,对空气压力、温度、湿度的变化不能及时作出防御性反应,致使患病的关节部位温度降低,关节腔内滑液黏度增加,血液循环和关节液回流不畅,导致症状加重。所以关节炎患者对天气变化比较敏感。

不同关节炎,治疗和保健大不同

关节炎有多种,每种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一样。不同关节炎,治疗和保健大不同。蔡小燕指出,当你出现关节痛时,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做好鉴别诊断,千万别自己乱用止痛药。

蔡小燕说,常见的关节炎有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两者虽然都有关节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但是其病因不同,因而治疗也完全不一样。

骨性关节炎主要是软骨受损,最常见的是膝关节,一开始只是上下楼梯时出现疼痛,严重者在平路上行走也会疼痛,而休息后好转。治疗的重点落在镇痛和保护软骨上。

类风湿关节炎通常发生在手指、手腕等小关节上,患者早晨起来会觉得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晨僵现象)等,病情严重时手指会变形。这个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抗风湿治疗。

目前,鉴别诊断这两个疾病已经不是难事。蔡小燕说,当患者出现多关节的肿痛,尤其是手指、手腕出现肿痛,一定要警惕类风湿关节炎。

根据患者的症状,加上一些血清学指标,比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很容易在早期就诊断出类风湿关节炎。

自选风湿药 风险大后果很严重

一旦出现关节肿痛的症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的风湿科治疗。

然而,不少人得知自己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后,不是在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反而喜欢“找秘方、觅神药”,希望某种药物能迅速根治。为了迎合这种心理需求,一些不法分子发布虚假不实的广告,宣称发明了根治该病的“新药”、“新仪器”。很多人经不起误导诱惑而频频上当,结果不但花了不少冤枉钱,而且耽误了治疗的时机,关节最终还是破坏和变形了。

有名女患者才30来岁,手和膝盖都出现了肿痛,被诊断出类风湿关节炎后,她到处找偏方、擦油针灸,结果几年下来,病情不但没有好转,甚至发展到无法走路,只能坐轮椅了。

蔡小燕指出,还有的患者以为久病成医,经常自己选购药物或托亲朋好友从港澳或国外买一些所谓“特效药”治疗。实际上,这些药的组成仅仅是地塞米松(一种不宜长期服用的长效激素)和消炎痛等。这些药物非但不能真正缓解病情,长期使用还会带来胃肠损害(甚至消化道出血、穿孔)、骨质疏松、感染、糖尿病等不良反应。

所以说,自选风湿药不仅危险,而且会使原本简单的病情变得复杂,后续治疗更加棘手。

小贴士

单纯止痛,不行!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控制症状”,而是“缓解病情”,阻止关节破坏,防止残废。

目前,强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要规范化,老百姓熟知的止痛药和激素,这些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对症处理,治标不治本,而且还有较大的副作用,因而不推荐单纯使用这些药物。

蔡小燕指出,要控制病情,预防关节变形,临床上使用最多的就是抗风湿药物,即DMARDs,这一大类的药物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图/视觉中国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