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糖尿病慢性病(合肥2020糖尿病医保报销政策)
刚刚通知!合肥人这笔钱要交了!9月1日开始
重 要 通 知
2020年合肥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即将开始
具体的参保指南
往下看
哪些人可以参保?
(一)本市户籍城乡居民;
(二)非本市户籍,持有本市居住证且在原籍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及其未成年子女;
(三)在肥各类学校学生;
(四)随在本市工作的外籍专家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
缴费标准是什么?
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830元/人
其中:
财政补助550元/人
个人缴费280元/人
集中参保期是什么时候?
2020年9月1日至12月31日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集中缴费期
如何参保?
1、上年已参保居民可以登陆“合肥医保”微信公众号,点击“居民参保”,通过“微信”支付方式,自行参保缴费;也可以到户籍地或居住地社(村)居委参保登记。
2、新参保居民持户口本或居住证,到户籍地或居住地社(村)居委参保登记。
3、一周岁以内新生儿凭户口本在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办事处办理。自出生之日起3个月内办理参保缴费的,从出生之日起享受医保待遇;超过3个月参保缴费的,自缴费之日起享受医保待遇。
4、医疗救助对象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全额或者定额代缴。
关于门诊待遇
★基层普通门诊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普通门诊费用,按60%报销。单次限额分别为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20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元;年度上限100元/人。
★大额普通门诊
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普通门诊费用(不含慢性病门诊),政策范围内医药费用单次达到200元且年度累计超过500元的,超过部分按照60%比例报销,年度上限为2000元/人。
★慢性病门诊(57种慢性病种)
按病种分别设定年度支付限额,限额下按医院级别规定的报销比例报销。
申报时提供病历、出院记录(或疾病诊断证明)和相关检查报告单等。经参保地经办机构组织医疗专家鉴定,符合准入标准的,次日起享受待遇。
★“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
未纳入门诊慢性病保障范围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干预控制的城乡居民参保人员,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具的诊断证明,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建档,次月起享受“两病”门诊待遇。报销比例为50%(甲类药品和集中带量采购药品按60%比例报销)。年度上限分别为高血压360元/年、糖尿病480元/年。
关于住院待遇
起付线及支付比例:
关于生育待遇
参保产妇住院分娩定额补助1200元。
妊娠期、分娩期因并发症住院治疗的按照普通住院待遇执行,不再享受分娩定额补助。
关于大病保险待遇
起付线:1.5万元。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医起付线为0.75万元,分段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
温馨提示
❥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异地转诊人员、异地急诊抢救人员经备案后持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享受异地就医待遇。
❥在异地急诊抢救收治入院起3个工作日内通过急诊备案电话向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备案。
市本级:62883378
肥东县:67758628
肥西县:68843507
长丰县:66661686-6
庐江县:82567075
巢湖市:82629791
❥备案时提供本人社会保障卡号(或身份证号)、治疗医疗机构名称、疾病诊断、住院时间等信息。
(工作日9:00—17:00)
重要提醒
安徽省医保局:慢性病一次处方药量延长至3个月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为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大程度减少我省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特殊病人群流动、聚集造成疫情感染的风险,1月31日,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医保门诊慢性病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于医保门诊慢性病从鉴定办证、门诊带药、异地结算、报销周期、服务保障等五方面提供便利。
按照要求,在鉴定办证上,鼓励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医保门诊慢性病申请、鉴定及办证提供便利,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各统筹地区可通过医保信息系统或互联网渠道、电话传真等方式,受理参保人员医保门诊慢性病申请。逐步将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结算的就诊记录,作为医保门诊慢性病鉴定证明材料,减少或取消书面证明材料。慢性病卡(证)可采取邮寄等方式送达参保人员,逐步过渡到通过信息系统标识慢性病身份。
在门诊带药上,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参保人员,病情稳定并需要长期服用固定药物,且符合长期处方制度规定的,医保支付实行按长期处方结算。参保患者医保门诊慢性病一次处方药量,可在遵循医嘱的条件下延长至3个月,减少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入院取药引发疫情感染风险。
在异地结算上,各统筹地区要健全完善医保信息系统,医保门诊慢性病省内异地就医费用原则上实行联网即时结算。已开通医保门诊慢性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统筹地区,要保持信息系统稳定,提高在线结算率;未开通即时结算的,可通过微信、QQ、电子邮箱等互联网渠道,收取参保患者就医证明材料扫描件,先行按规定结算费用。参保人员通过邮寄等方式,或在国家宣布疫情解除后3个月内补正就医证明材料原件。因疫情防控需要,在统筹地区外临时居住的医保门诊慢性病人员,在当地定点机构的购药费用可按规定纳入报销。
在报销周期上,参保患者因疫情防控等客观原因,造成年度医保门诊慢性病医药费用未能及时报销的,不受统筹地区基金决算年度等因素限制,医保结算时间可延长至国家宣布疫情解除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等报销周期参照本规定执行。
在服务保障上,各窗口单位要落实通风、消毒、体温检测等必要措施,保护办事群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应尽最大可能提供“不见面”服务,及时公布医保门诊慢性病服务的联系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及其他互联网服务账号,安排专人负责、专人值守、专人答复,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医保服务畅通。
茆先龙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吴碧琦
“甜蜜杀手”别小视,这家祖孙三代皆患糖尿病,医生看了都摇头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合肥市目前管理着18万例糖尿病患者。爷爷62岁患上糖尿病;儿子46岁患上糖尿病;孙子20岁患上糖尿病,在合肥市滨湖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尚全的门诊中,像这样祖孙三代都患上糖尿病的家庭并不少见。他表示,糖尿病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和家庭生活方式影响,并且不断年轻化。
祖孙三代成“糖友” 孙子20岁得糖尿病
今年82岁的牛大爷,患2型糖尿病已经20年,现在天天口服3种降糖药,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前两天来到合肥市滨湖医院检查时,刘尚全发现,牛大爷又带了一个孩子一起来检查。
为什么说“又”带来一个,刘尚全说,此前牛大爷已经带他的儿子来检查过一次,儿子在46岁时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他的儿子觉得家族有糖尿病家族史,自己交际广泛,经常在外吃饭,比他父亲早20年得糖尿病很正常。”刘尚全说道。
“但是他的孙子才20岁,体重80多公斤,测量血糖后竟然也发现了糖尿病。”刘尚全告诉记者,一家三代人都患上糖尿病,并且不断年轻化,显然是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
牛大爷曾表示孩子从小就整天打游戏、不运动,只喜欢喝可乐,上大学后更是当起了“宅男”。好在经过治疗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后,孙子开始了“少吃多动”的生活方式,目前体重已降到74公斤,血糖控制理想。
遗传因素和家庭生活方式是影响因素
2018年11月14日是第12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刘尚全认为,这个主题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一个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常常改变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计划、感受、经济状况等,甚至拖垮一个家庭。
刘尚全称,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性,具有共同遗传基础者,罹患糖尿病风险大;同时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影响也十分巨大,家庭成员间的生活方式高度相近,糖尿病家族聚集性自然常见。
“虽然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生活改善,饮食上摄入大量高热量导致肥胖,继而造成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才是导致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诱因。”刘尚全提醒,凡是家族中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罹患糖尿病,自己就更应该注意“少吃多动”,从年轻开始预防糖尿病。
识别“伪装”的低血糖 避免前功尽弃
在控制糖尿病的过程中,合肥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制与健康教育中心副科长孙锋提醒“糖友”们,要防范低血糖。他表示,人的大脑依赖葡萄糖来提供能量,低血糖后,大脑缺乏能量来源,一旦低血糖昏迷,没有及时救治,对大脑的损伤将是永久伤害,甚至死亡。“有的糖尿病患者降血糖几十年,却毁在了低血糖的一瞬间,前功尽弃。”
孙锋介绍,事实上,几乎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过低血糖的经历,表现有多种,起初是心慌出汗、饥饿感。这其实是身体在报警,提示体内糖不足了,及时补充糖分,症状一般都能缓解。但是也要学会辨析一些“伪装”的低血糖,也就是说,心慌、失眠的情况出现,很有可能就是“不典型”低血糖前期表现。
“糖友都需要限食,但很多糖友没能掌握限食的原则,或进餐不及时,导致餐前低血糖。其次,由于运动消耗大量的体能,加上糖友本身需要限制食物的总量,若过度运动就会消耗过多的能量,血糖会急剧降低。”孙锋说道。
“合理的控制糖尿病,是在不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情况下,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因此,孙锋建议规范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不要私自购买各种保健品、成分不明的中药或中成药等。糖友需加强自身的血糖监测,合理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