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黑脚(糖尿病 脚黑)
血管堵塞,双脚先知?提醒:双脚若有4种迹象,别当小事忽视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缺钱,而是血管不通!你以为自己还年轻,吃嘛嘛香、喝嘛嘛爽,殊不知,血管里的“垃圾”已经偷偷堆成了“堵车高峰”!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等到心梗、脑梗找上门,才惊觉这条“生命高速路”早就拥堵不堪。而事实上,血管堵塞早有预警!双脚,就是最先拉响警报的“信号灯”!
如果你的脚出现了以下4种异常,不要再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只是没休息好”了,赶紧警觉起来,别让小问题拖成大灾难!
1. 走路没几步,腿脚酸软?可能是血管在“求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走路没几分钟,小腿就酸胀无力,甚至疼痛? 休息一下,好像能缓解,但再走几步,又不行了。这不是年纪大了,也不是运动少了,而是你的下肢动脉可能已经“堵”上了!
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其背后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
这病的本质,就是给腿部供血的动脉发生了堵塞,血液流不过去,肌肉缺氧,就会喊疼。而且,这病不只是腿的问题,它和冠心病、脑梗是一家子,如果放任不管,腿可能会坏死,甚至心脏、脑子也可能随时“熄火”!
一个真实的案例——2019年,一位55岁的公司职员,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唯一的问题就是“走路没劲儿”。他以为只是缺钙,买了钙片猛补,结果半年后,脚趾竟然发黑溃烂,医生一查:下肢动脉严重堵塞,腿差点保不住!
这才知道,原来腿痛不是小事,而是“血管堵车”在敲警钟!
怎么办?
别等到脚趾发黑才后悔!如果你走路没几步就腿酸、脚痛,先去医院查查下肢动脉彩超,看看血管是否通畅。
中医讲究“通则不痛”,可以通过针灸、活血化瘀的中药调理,如丹参、川芎、红花等;西医则有扩张血管的药物,严重的甚至需要手术“疏通”。但最关键的,还是控制血脂、血糖、血压,别让血管继续“淤堵”!
2. 双脚冰凉,盖被子都不暖?血管可能已经“冻住”了!
脚冷,不一定是天气冷,可能是血液流不过去! 尤其是,你明明穿着厚袜子,盖着厚被子,脚还是冰得像块石头,这时候就要警惕了——你的末梢血液循环可能出问题了!
西医解释:下肢血管一旦狭窄,血液流动受阻,脚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温度自然下降。
中医角度来看,阳气不足、气血不畅的人,也容易手脚冰冷,这类人通常还伴有怕冷、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一个典型的病例——2021年,一名刚退休的女性患者,平时手脚冰冷,尤其到了冬天,脚冷得像冰块一样。
她以为只是“寒气重”,泡脚、搓脚、贴暖宝宝,结果一点用都没有。后来去医院一查,竟然是下肢动脉硬化导致血流不畅,脚部缺血严重! 这下才明白,温暖的袜子永远捂不热已经堵住的血管!
怎么办?
双管齐下,活血 温养! 西医建议:查查血管健康状况,控制三高,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推荐:艾灸涌泉穴、太溪穴,泡脚时加点生姜、肉桂、艾叶,既能暖脚,又能活血。
3. 脚趾变色?别等到“黑脚”才后悔!
健康的脚趾,应该是粉嫩的,按压一下能迅速恢复血色。 但如果你的脚趾越来越苍白、发紫,甚至发黑,那就不是“血气不足”这么简单,而是血管堵得不轻了!
临床上,许多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最早的症状就是脚趾颜色异常。
他们的血管已经被糖尿病“折磨”得千疮百孔,血液根本送不到脚趾,最终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
真实案例——一位60岁的糖尿病患者,脚趾头一开始只是有点发紫,他以为是鞋子太紧,没在意。
等到疼痛加剧,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下肢血管已经完全堵死,脚趾缺血坏死,不得不截掉两根!医生叹息道:“如果早一点发现,他的脚趾还能保住。”
怎么办?
千万别等到脚趾坏死才后悔! 如果你的脚趾颜色异常,赶紧去医院检查血管,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要定期检查下肢血流情况。中医调理可以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但最重要的,还是控制血糖、血脂,避免血管继续受损!
4. 脚上的伤口迟迟不愈合?血管堵塞让伤口“难上加难”!
小伤口不愈合,是血管堵塞的“最后通牒”!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皮肤一旦受伤,血液会迅速输送营养,帮助修复。
但如果血管堵塞,血供减少,伤口就会久治不愈,甚至溃烂。
糖尿病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血管堵塞、神经损伤,导致脚上的小伤口愈合困难,最终可能发展成严重的感染,甚至截肢。
怎么办?
脚上有伤口,一定要尽早处理! 西医建议:定期检查血管健康,避免感染,必要时进行血管重建手术。
中医讲究“气血充足,方能生肌”,可以用黄芪、当归、赤芍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写在最后:血管通,人才活!别等身体“报警”才后悔!
人这一生,拼的是运气,活的是血气。
血管一旦堵住,生命的齿轮就会卡壳。双脚是血管健康的晴雨表,任何异常都不能掉以轻心! 养护血管,不是等到出事才急救,而是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定期检查,别让血管成为“定时炸弹”!
参考文献: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疗指南》
2.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
3. 《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周围血管病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老友记!姜大卫买云吞暖哭秦煌,网友:真正的友情胜过千万子女
77岁姜大卫带云吞探望养老院老友!秦煌含泪吃光:这份情谊比山重
“一份云吞,让80岁的‘老顽童’秦煌泪洒养老院!当亲生子女缺席他的80大寿,昔日老友姜大卫却带着热气腾腾的云吞赶来。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网友感慨:‘真正的亲人,未必有血缘!’”
两份云吞背后的泪目现场
2025年3月12日,77岁的姜大卫与导演李力持前往香港某养老院探望老友秦煌。姜大卫特意带了两份云吞面——这是秦煌念叨了十几年的“心头好”。当热气腾腾的云吞递到面前时,秦煌激动得眼眶泛红,连汤带面吃得一干二净,哽咽道:“这味道让我想起年轻时拍戏收工的夜晚……”
从邵氏到养老院的半世纪情谊
邵氏时代的并肩奋斗
姜大卫与秦煌的友情始于1970年代。两人同为邵氏电影公司演员,姜大卫以武侠小生闻名,秦煌则以《射雕英雄传》的“老顽童”周伯通成为经典。彼时他们常在片场分享盒饭,姜大卫笑称:“他总抢我的鸡腿,现在轮到我给他送云吞了!”
TVB岁月的相互扶持
2000年后,两人转战TVB,在《法网狙击》等剧中合作。2019年秦煌因经济困难向姜大卫求助,后者不仅借款解围,还为其介绍演出机会。网友翻出旧照感叹:“这才是‘兄弟’二字的重量!”
80岁秦煌的孤独与坚韧
健康危机:多次跌倒与糖尿病折磨
自2024年在酒店跌倒后,秦煌因糖尿病双腿肿胀发黑,需依赖轮椅。养老院期间又两度摔伤住院,医疗记录显示其脚踝溃烂需每日换药。面对镜头,他仍乐观自嘲:“我现在是‘黑脚阿伯’,但还能活到90岁!”
亲情疏离:子女缺席80大寿
2025年2月28日,秦煌80岁生日当天,子女及昔日情人Mary均未现身。他强装豁达:“孩子们要上班嘛!”却对记者偷偷买来的云吞面破防:“十几年没吃了,年轻时想去哪吃都行……”
老龄化困境与友情的治愈力
网友共鸣:老龄化社会的缩影
话题#老顽童的云吞面#登上热搜,阅读量破3亿。网友留言:“十分钟的路程对老人却是奢望”“我们都会老去,谁来给我们买云吞?”
娱乐圈的温情样本
除姜大卫外,TVB演员陈炜每周出资请按摩师为秦煌理疗,林伟多次护送其就医。这种“非血缘亲情”引发社会对养老互助模式的思考。
个人评论:当友情成为生命的锚点
秦煌的故事撕开老龄化社会的隐痛
- 物质保障≠幸福:每月1.5万港元津贴难抵精神孤独;
- 传统孝道重构:当子女因忙碌缺席,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能否填补情感空缺?
- 互助养老启示:姜大卫们的行动证明,社区关怀与友情网络或成养老新解法。
正如秦煌吃完云吞后那句“比山还重”,这份情谊不仅温暖了他的胃,更照亮了无数人对老年生活的期待。
云吞的温度与岁月的答案
从邵氏的鸡腿到养老院的云吞,姜大卫与秦煌用50年写下友情的注脚。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衰老与孤独的洪流中,一份热气腾腾的关怀,或许就是对抗时光最温暖的武器。
(本文综合《搜狐新闻》《网易订阅》等报道,引用截至2025年3月13日。)
世界上那些纯肉饮食的民族,心脏病糖尿病很少,为什么?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免责声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只做信息分享,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请随意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编辑字数5077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你是不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吃肉,但每次吃肉都提心吊胆。
没错,很多人在描述自己对吃肉的态度时,往往是五味杂陈的:
一方面非常想吃,并且想敞开来多吃点,可另一方面又挺害怕吃肉,尤其是饱和脂肪含量颇高的五花肉,因为吃它们,就可能长胖、得心脏病、患癌症……
这种又爱又恨的心理状态,让很多人一度很纠结,总之,吃肉、或者不吃,一直是内心很纠结的一个问题。
反而,当他们面对诸如全麦面包、黎麦、燕麦、西兰花、生菜、芦笋等以植物为基础的食物时,吃起来就放心多了,随便吃,也不害怕。
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植物富含营养素,并且纤维丰富,而且关键都是低脂肪的,可以说是『超级健康』了。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肉类真的十恶不赦吗?真的可能导致心脏病,糖尿病吗?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坚定的持着这样一个想法,即『地球是平的』,当麦哲伦开船成功绕地球一圈回到原点后,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人们才开始感叹道:哦,原来,地球是圆的。
而今天,我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些赤裸裸的现实:实际上,地球上那些几乎只吃肉的民族,他们身体还挺好的,甚至很少见到糖尿病,更别说心血管疾病了。
那些几乎只吃肉的民族吃肉到底健不健康?现代科学家做了无数研究,最后也没有定论,我们经常为此争得不可开交。
但是,地球上有一些人,是没有选择的,他们的条件只允许他们吃肉,比如说下面这个民族,可以说说最知名的吃肉民族。
→因纽特人
又被称为爱斯基摩人,他们生活在北极圈地区,那里极其寒冷,常年冰雪覆盖,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所以,他们的日常膳食,主要是各种肉类,比如海象、海豹、驯鹿、鸟类、三文鱼、鲸鱼等等,当然,还有它们身上的油脂,比如驯鹿下巴附近的肥油。
分享海象肉,图片来自theconversation
这些食物,为因纽特人提供了一年至少10个月的营养,到了夏季,他们才有可能吃到些许的植物,比如浆果,比如根茎。
他们的饮食中,几乎没有什么植物类食物,纤维含量极低,而蛋白质和脂肪又高得可怕,这样的饮食模式,会让美国农业部、心脏协会、癌症协会瑟瑟发抖,因为按他们的认知,这妥妥的会长胖,会得糖尿病、心脏病啊。
但是,研究者Gottman在1956年至1958年间,进行了大型死后(尸检)研究,探究了阿拉斯加原住民心血管疾病的真实发病率。
对比数据显示:与当时的美国相比,传统的阿拉斯加因纽特人(基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尸检研究)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约为美国人的1/15至1/18。
即使在最近的1980年代,格陵兰因纽特人的死亡人数中,也只有3.5%是由于心脏病。
为了更好保存,因纽特人把捕来的鱼晒干,图片来自foodbeast
再者,在20世纪50年代,阿拉斯加地区的八家医院检测出5例糖尿病患者,却从未见过因纽特人得糖尿病。
“生命统计报告显示,1919 – 1951年间,阿拉斯加地区因糖尿病导致35人死亡,但其中没有一人是因纽特人”
In the 1950s, only five diagnoses ofdiabetes had been made from eight hospitals serving Alaskan Inuit, ‘Five hospitals had never seen diabetesmellitus in an Eskimo’.12 More importantly,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 showed 35 deaths due to diabetes in Alaskain the years 1919–1951, but none of these were in Eskimos
可以这么说,在1950年之前,糖尿病是在因纽特人中,几乎不存在。
→俄罗斯北部的楚科奇人
位于俄罗斯楚科奇人的饮食主要包括海洋哺乳动物,特别是海象,鲸鱼和海豹肉,还有它们的脂肪,内陆楚科奇人的主食是驯鹿肉和其脂肪。
楚科奇人在迁移,图片来自arcticrussiatravel
、他们的饮食结构,有点和因纽特人类似,也很少发现心脏病等慢性病。①
2013发表的一篇《楚科奇的健康与社会:概述》(Health and society in Chukotka: an overview)报告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研究描述:
人们发现,楚科奇本地成年人,越来越多的消费现代加工的市场食品(植物类为基础),却减少了对传统食物(肉和脂肪为基础)的摄入,这导致肥胖,糖尿病和癌症的负担增加。②
The increasing use of market foods anddecreasing consumption of traditional foods among Chukotka native adults wasfound to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ing burden of obesity, diabetes mellitus andcancer.
→西伯利亚游牧民雅库特人和鄂温克人
西伯利亚游牧民鄂温克人以驯鹿为主食,类似游牧民族的雅库特人也是以肉食为主,他们几乎没有心脏病。
但是,苏联解体后,许多当地生活在城镇的人,开始吃现代食品(以植物类为基础),到今天,约有一半的雅库特人超重,1/3的人患上了高血压。③
Siberian nomads such as the Evenk reindeerherders and the Yakut ate diets heavy in meat, yet they had almost no heartdisease until after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when many settled in townsand began eating market foods. Today about half the Yakut living in villagesare overweight, and almost a third have hypertension.
→东非牧民(马赛人,桑布鲁人和伦迪尔人)
这些都是生活在非洲肯尼亚,还有坦桑尼亚的牧民部落,饮食结构相似。
以马赛人为例,他们的传统饮食,几乎完全由牛奶,肉类和血液组成,其中,2/3的热量来自脂肪,每天摄入600-2000毫克的胆固醇。
这样的饮食结构,大多数人想都不敢想,那么他们的心血管情况到底怎样呢?
马赛人,图片来自espn
1964年,研究人员对400名马赛男性和其他妇女儿童,进行的实地调查发现,很少或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或化学证据。④
A field survey of 400 Masai men andadditional women and children in Tanganyika indicates little or no clinical orchemical evidence for atherosclerosis.
不止如此,现代流性疾病,诸如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他们那里几乎不存在。
而且,马赛人,桑布鲁人和伦迪尔人,基本都不存在超重和肥胖的问题,马赛男性平均身高约5英尺7英寸(约170.18cm),体重134磅(约120.6斤),桑布鲁人的平均身高相似,体重126磅(约113.4斤),而典型的伦迪尔男子,平均体重仅为121磅(约108.9斤)。
→ 北美平原印第安人(以前的)
北美平原印第安人,尤其是黑脚印第安人,他们是大平原的游牧猎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是水牛和麋鹿,肉类和动物脂肪占他们日常饮食的80%-90%,另外,他们还吃少量的浆果、蔬菜、蛋类和根茎。
19世纪北美平原印第安人每日食源表格⑤
但是,他们的肌肉很结实,也很少出现牙齿腐烂、骨胳畸形和关节炎的问题。
屠宰水牛的平原印第安人,图片来自nativeamericannetroots
在2010年一篇题为《传统与糖尿病预防:美国原住民的健康之路》(Traditions andDiabetes Prevention: A Healthy Path for Native Americans)的报告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⑥
不到100年前,糖尿病在原住民社区中几乎不为人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住民健康服务中心,才开始报告出现糖尿病病例。(因为吃了更多现代食物)
Less than 100 years ago, diabetes was virtuallyunknown in native communities. It was not until after World War II thatdiabetes cases began to be reported by IHS providers.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这些以肉类和脂肪为主食的人群,却不可思议的比现代人都健康,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非常低。
可是这样的吃法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健康”饮食,是完全倒置的呀?
真的如此么?如果非要刨根问底追溯传统,你会发现,人类的迅猛发展,其实就是从吃肉开始的。
250万年前人类以肉和脂肪为主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人类的饮食习惯,你会发现,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以精制米面糖这些高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实际上,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而且还有点诡异。
大约在2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保持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习性,并且以肉类和动物脂肪为主食,偶尔采集一点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植物当作“点心“。(肉类让人的大脑从体积到复杂程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越来越聪明)
图片来自WikimediaCommons
然而,《人类简史》中描述过,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才逐渐进入农业社会,“主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90%的热量,开始来源于被驯化过的植物,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等等。
吃了几百万年的动物油脂和肉类,却在短短1万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甚至完全倒置的变化,无论对人类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还是代谢系统,都可能是场灾难。
但是,虽然以植物类食物为基础,人类对肉和动物脂肪,也都还没有害怕的心理,大多数人还是有肉就放心吃,从来没有觉得肉有什么不健康的。
直到近现代,一场关于『糖和脂肪』的大战,扭转了几百万年的历史,一帮被糖业协会操纵的科学家,集体诋毁脂肪、诋毁肉类,在那场糖脂大战中,制糖业大获全胜。
从此,低脂饮食开始被大规模推广,流行起来。
肉类,特别是动物脂肪成了不健康的食物,被诬陷导致心脏病等慢性病,几十年来,肉类一直背着这个黑锅。
很多人开始害怕吃肉,而开始吃更多的低脂肪、高碳水的食物,因为这个错误的饮食习惯,人类为这个选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自19世纪80年代前后,世界各国的肥胖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上升,与此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癌症……
关键的瘦龙说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想为肉类和动物脂肪,写出一个个密不透风的论据,这只是一些事实证据,并非科学研究。
肯定有很多人会diss说,这些人都寿命短啊,其实,之前我的文章就写过,他们寿命短的主要原因是:婴儿死亡率、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疾病、瘟疫等因素。相关阅读→爱吃肉的因纽特人,为什么寿命很短?
对于这样的饮食方式,目前还没有非常科学全面的研究,但是,这些以前或者现在,都真真实实存在或者发生的事实,可能会给你一些提示,吃肉本身问题不大,问题出在现代的饮食结构上。
如果肉和动物脂肪会导致心脏病、肥胖、癌症等等,为什么文中以其为主食的人,却很少,甚至没有遇到过这些病症。
我要思考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现代人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真的是吃肉、吃脂肪吃多了吗?还是吃米面糖等高碳水主食、加工食品吃多了?
如果能让对肉类和动物脂肪一直有偏见的你,有了新的看法,这篇文章就算成功了。
最后,一定要提醒大家,虽然肉类和动物脂肪很健康,但是,并不是谁都可以多吃的。
文章中吃肉类和动物脂肪多的人,他们的其他食物吃得很少,比如说米面糖,加工食品。
如果你看完之后,就开始大量吃肉,并没有减少米面糖、加工食品等高碳水食物,可能会得不偿失哦。
(叨叨完了,是不是又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