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逆转五驾马车(糖尿病逆转问题)

糖尿病逆转邹教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的“十驾马车”,竟能逆转生死?

糖尿病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三大顽症之一,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与癌症,但其发病率居三大顽疾之首。

老“五驾马车”控制高血糖,新“五驾马车”防治并发症。老“五驾马车”地位不减,老“五驾马车”与时俱进,已经成为糖尿病防治的公认理论基础。包括“教育、饮食、运动、药物、监测”这五个要点。

如何逆转糖尿病?➡️➡️关注我,我都能帮你解决!!

1、教育是核心

只有懂得糖尿病,才能战胜糖尿病:若是你无法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也就不会重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因此,要正确看待这一疾病,保持好良好的心态;同时,要多通过看书籍、听讲座等形式学习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去管理、控制好疾病的发生。每一位糖友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饮食是基础

合理膳食,可以帮助糖尿病人减轻胰岛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控制体重范围,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糖指标的目的。科学饮食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合理控制饮食总量;平衡膳食;定时、定量进餐;少数患者少量多餐。

3、运动是手段

适当的运动,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建议做一些如散步、跳舞、登山、慢跑、跳绳、游泳、打太极、骑自行车等常见的运动,运动的方式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

4、药物是武器

如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仍无法控制好血糖,那就需要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合理联合7大类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在进行药物治疗时,患者应遵从医嘱,合理用药。

5、监测是保障

积极的病情监测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监控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延缓并发症发生。对于血糖监测频率,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每天监测2次,已达到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4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1-2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1-2次;另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等监测,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自己的健康指标,更好地控制病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五驾马车”与时俱进

老“五驾马车”主要作用于血糖的控制。它对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有限。因此,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需要全面评估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并进行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

新的“五驾马车”,即控制胆固醇、控制血压、血糖管理、体重管理、抗血小板治疗,这是对老“五驾马车”的补充和完善,对于控制糖尿病具有更加全面的指导意义。

1.控制胆固醇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紊乱是甘油三酯(TG)升高、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维持健康血脂水平、控制血脂紊乱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取,增加n-3脂肪酸、膳食纤维、植物固醇/甾醇的摄入,减轻体重(如有指征),增加体力活动。

同时,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一般的糖尿病LDL-C低于2.5、高危人群低于1.8、合并冠心病患者低于1.4;如果达不到上述目标,需要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从而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和死亡的风险。

2.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或伴发病之一,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50%伴有高血压。

控制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是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心理平衡等。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超过120/80毫米汞柱,即应该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血压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可考虑开始降压治疗;收缩压≥160毫米汞柱时,必须启动降压治疗。血压目标小于130/80毫米汞柱。

3.血糖管理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好坏,决定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糖升高的程度和高血糖存在时间长短是影响上述并发症的关键。血糖管理有4个维度: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都要达标。如果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合并冠心病、肾病和心衰的患者,应该优先选择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

4.体重管理

糖友不胖不瘦最关键:体重指数低于19的糖友,要增加肌肉增加体重;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伴发症。肥胖不仅与2型糖尿病有关,而且还是许多慢性病的源头,如打鼾、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乳腺癌、大肠癌等。

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甚至手术等方法,努力将体质指数控制在最适宜的范围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体质指数<24。

5.抗血小板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多项临床试验和分析证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

如果你有以下问题⬇️⬇️⬇️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

都可以关注我,跟我聊聊

邹大进教授授权发布

糖友们!五架马车不是并驾齐驱!要有主有次!

现代治疗糖尿病,人人皆知的疗法有5种,被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好多人误以为方方面面都做好就可以控制血糖了,却不知马车跑的要有快有慢,有要先跑,有要后跑的!

五架马车指的是治疗的五个方面: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其直接作用的是饮食、运动和药物三个要素,糖尿病教育和血糖监测只是一个辅助检查手段,是确保饮食、运动、药物可以正确发挥作用的手段。

糖尿病的短期治疗中是以控制血糖为主的,那总是以控制血糖为主吗?

前边我们说了,控制血糖只是监控疾病的手段。前期以降糖为目标,是因为虽然糖尿病发病的病因很复杂,但根本是因为胰岛素出现相对或绝对缺乏,或者产生胰岛素抵抗。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就会导致无法产生胰岛素,进而引起糖尿病。而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尿糖增加,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所以,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目标,但是对于漫长的糖尿病治疗过程来说,控制血糖只是短期内目标,血糖正常,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才会降低。

控制饮食是最主要最主要的一驾马车!

其实一些糖尿病患者,如果病情较轻,只需要控制饮食就可控制病症,甚至是消失。血糖、尿糖也会恢复正常水平。不需要胰岛素治疗,也不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病情较重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若饮食控制良好,也可以促进疾病的好转,缩短病程。

在采取饮食控制时,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饥饿感,有许多患者无法坚持,会因此而放弃饮食治疗。对此,我们并不是坚决不让患者吃,而是要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比如患者可少食多餐;可用粗杂粮代替精细粮;可以多吃一些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先吃菜类等副食,再吃主食。

多做运动有利于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运动不能盲目而长时间,任何事情不能一蹴而。,适当而有规律的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和组织对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利用。

如果做到了“达标”和“护心”,就不怕病情得不到长期良好的控制。

血糖应该尽量“达标”,维持在正常水平内。不应认为越低越好,血糖处于正常值之内为糖尿病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应当尤其受到重视!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达25%,应当重视与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及时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高危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应该采取改善血脂异常、降低高血压等措施预防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血栓等病症。

控制饮食,运动起来,驾好这两辆马车才能跑的更快、更远、更强!

【健康谈】发生糖尿病前,有个逆转的黄金时期,管理血糖的“六驾马车”要牢记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9年11月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20-79岁成人中约1.164亿患糖尿病,居世界首位。①

与高发病率不相符的是,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有30%~40%,在2013 年全国调查中,我国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②。

也就是说,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有6-7个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糖尿病!

2019年11月发布的最新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

糖尿病有个逆转黄金期

正常血糖发展为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过渡状态,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这一时期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时期。在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高达2亿。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而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主要依靠检测血糖发现。

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异常(IGT)。母义明教授表示,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并<7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并<11.1mmol/L则称为糖耐量异常(IGT)。比起单纯空腹血糖高或单纯餐后血糖高,二者兼有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要更高。

糖代谢状态分类(WHO1999)

糖尿病前期是发展为糖尿病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患者干预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群生活方式干预非常重要,科学干预后大部分可以逆转恢复到正常血糖。如果不加以注意,每年约10%~20%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并且病情发展越到后期,恢复起来越困难。

除了有糖尿病前期史外,以下都属于成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每年应至少1~2次检测血糖:

  • 年龄≥40岁;
  • 超重或肥胖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 静坐生活方式;
  •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 高血压或血脂异常;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管理血糖牢记“六驾马车”

以前糖尿病综合管理有“五驾马车”,其实应该是“六驾马车”,除了传统的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外,患者心理干预也非常重要。

1、心理干预

糖尿病患者首先要进行心理干预,既不宜过度害怕,也不能放任不管。要让患者对疾病有客观的认识,对疾病控制有信心,才能配合治疗,过度担忧反而容易引起其他疾病。

2、糖尿病教育

患者及家属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知识,才能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积极进行疾病预防。

3、医学营养

糖尿病防治总体来讲是生活方式干预。医学营养治疗通过帮助患者制定营养计划,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定合理的总能量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促使患者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4、运动治疗

糖尿病患者可以结合身体基本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一般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即可。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慢走,60岁以下可以选择快走,年轻人可以适当选择打球、跑步等运动。

5、血糖监测

患者可以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在家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此外,病情监测还应包括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监测,患者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血脂检查以及全面的心、肾、神经、眼底等相关检查。

6、药物治疗

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只有极少数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平稳控制血糖,因此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目前糖尿病治疗药物包括口服药和注射制剂两大类,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年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

由于糖尿病常在40岁以后发病,又经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者先后发生,60%以上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血压异常至少合并一个,因此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易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多发性神经炎等多种合并症。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