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分型(糖尿病分型图片)

央视新闻 0
文章目录:

央小新小百科|糖尿病的1型、2型和并发症

据统计

2021年,全世界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其中大约90%为2型糖尿病

你知道糖尿病1型和2型之间的区别吗?

糖尿病容易引起哪些不良后果与并发症?

《央小新小百科》下集

带你一探究竟!

戳视频↓

这些问题的答案

你get了吗?↓↓↓

胰岛素抵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靠的“外援”是什么?

糖尿病复杂多样的并发症有哪些?

据统计

2021年,全球糖尿病导致大约670万成年人死亡

平均每5秒钟

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

第二大“健康杀手”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要早早提上我们的健康日程

远离“甜蜜负担”

共同面对这场全人类的

抗“糖”挑战!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策划丨何芊漪

编导丨陈毅

脚本|周佳艺

分镜设计丨周佳艺 朱灵萌

动画合成|郑瑞

统筹|刘莹 戴广宇 武贺

顾问|武曦蔼

糖尿病有哪几个类型

糖尿病分为哪几个类型?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共分为四种类型,分型主要是根据不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

1.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发生机制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被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出现血糖明显升高。其发病率很低,患病率约为2型糖尿病的十分之一。发病机制除了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外,还和自身免疫有关,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内常存在破坏胰岛的自身抗体,包括例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等该型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体型偏瘦,起病急常伴有三多一少症状,有酮症酸中毒倾向。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

2.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我们大多数成人糖尿病都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缺乏。这些患者往往对胰岛素作用抵抗,至少是在起始阶段,但往往是终身存在。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起病较缓慢。疾病初期甚至整个病程中患者的生存都不依赖于外源胰岛素。尽管其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但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故血糖仍高。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不肥胖的患者也多有腹部脂肪增多。该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友的直系亲属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以免出现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程度常不足以引发受患者重视的糖尿病症状,因而多年得不到诊断,然而他们已处于发生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中了。

3.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指妊娠期初次发现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其发病机制是和妊娠期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得孕妇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出现血糖升高。妊娠期血糖升高与怀孕期间的母亲和胎儿的许多疾病如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胎儿生长受限、流产和早产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于妊娠妇女目前推荐24-28周要进行糖尿病筛查,避免血糖升高对母体及胎儿造成不利的影响,妊娠糖尿病母亲生产后还要重新评估糖代谢状况并进行终身随访(具体会单独章节介绍)。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此类糖尿病在临床当中比较少见,诊断时应用专业知识比较多,在此不再具体展开。

糖尿病的不同分型:1型2型,症状不同

说到糖尿病,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有典型的症状“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是一种身体不能产生或者正确使用胰岛素而导致的功能紊乱性疾病。最常见的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它们的病因、症状,都是有区别的。

起病时体重

1型糖尿患者起病前体重多为正常或偏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前体型肥胖,明显超重。发病后,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年龄

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40岁。青少年、儿童发生糖尿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40岁。

临床症状

1型糖尿病患者症状明显,有明显的“三多”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2型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三多”症状,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检查后才知道患病,无法确定具体发病时间。

糖尿病治疗及预防

糖尿病治疗中,“五驾马车”十分重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心理改善;药物改善;饮食改善;运动改善;血糖监测。

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在遵医嘱规律用药的同时积极配合日常生活方式的调理。

其实,对于糖尿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预防。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遗传因素无法避免,但部分危险因素比如肥胖、进食过多甜食等因素可以积极预防。

饮食

尽量少吃加工肉制品,比如火腿、腌肉等等。糖果、巧克力、奶茶等含糖较高的食物也应该尽量减少食用。日常要均衡饮食,可以吃杂粮饭,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保证食材的卫生。

运动

通常建议每周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慢跑、骑自行车等等,都是比较好的运动方式。

现在不少办公室工作者需要久坐,建议尽量在午饭后走一走,坐一段时间后站起活动。

作息

规律作息是预防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睡眠的时长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