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研究目的及意义(糖尿病研究思路)
糖尿病的治疗迷思:除了打胰岛素,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选择什么?
糖尿病,这个被现代社会称为“世纪病”的慢性疾病,早已不再是罕见病,它悄然改变着世界各地数百万人的生活。特别是2型糖尿病,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它的患病率不断攀升。糖尿病患者往往会面临“必须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固有观念,而“糖尿病无法治愈,只能一生依赖药物控制”的想法更是常见。
然而,糖尿病的治疗远不止于胰岛素这一种选择。事实上,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综合性的管理方案,每个患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糖尿病治疗的误区,并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糖尿病治疗的全貌。
@康复Therapy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困惑之一便是:“我是不是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就只能打胰岛素了?”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这种误解尤为普遍。
胰岛素的角色与误解胰岛素是人体内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起着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的作用。然而,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出现高血糖,是因为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弱(胰岛素抵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腺几乎不再分泌胰岛素,因此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并非唯一的治疗方案。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立刻依赖胰岛素,早期治疗往往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来有效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帮助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或提高胰岛素的作用。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
- 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出,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二甲双胍常常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 SGLT-2抑制剂:通过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帮助血糖排出体外。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食欲,帮助控制血糖和体重。
对于一些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确实可能需要加入胰岛素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解法”。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往往被视为无法治愈的疾病,许多人认为它注定需要终身服药。然而,事实上,糖尿病并非不可逆转的。特别是对于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
糖尿病的可逆性: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尤其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重,许多患者可以成功将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甚至实现“不依赖药物”的长期控制。
多个国际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减重、低卡饮食和高强度的运动,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甚至使胰腺重新恢复部分功能,从而避免了药物或胰岛素的使用。
成功案例:生活方式干预的力量例如,英国的DiRECT(Diabetes Remission Clinical Trial)研究就证明了,通过控制饮食和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在12个月后,约有一半的患者成功“逆转”了糖尿病,恢复了正常血糖水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可以“治愈”,而是需要持续的干预和管理。患者需要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复发。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完全不能吃糖,甜食就成了禁忌食品。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完全拒绝糖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糖的摄入量和选择合适的糖类来源。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南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会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不是完全“封杀”甜食。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完全忌口糖类食品,而应选择**低血糖指数(GI)**的食物。例如:
- 全麦面包、杂粮、豆类等,它们的糖类会缓慢转化为葡萄糖,较为平稳地释放能量。
- 水果:某些水果(如草莓、蓝莓)含有较少的糖分和较高的纤维,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
同样,适量的甜食是可以纳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计划中的,但需要注意总热量的摄入量,并结合每日的血糖水平来合理安排。
误区四: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没有什么帮助运动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很多患者常常忽视运动对血糖控制的积极作用。事实上,规律的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运动不仅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还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帮助血糖的代谢和利用。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至1小时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并增强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如何运动才最有效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运动时,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低冲击力运动,如步行、瑜伽、太极等,通常较为安全,并且容易长期坚持。
误区五:糖尿病患者不需要药物,只要控制饮食和运动就够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常忽视药物治疗的必要性,认为通过饮食和运动就能够控制血糖。然而,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单靠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不足以完全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而对于一些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的患者,可能需要外源性胰岛素的支持。
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应是并行的,互为补充。通过药物的帮助,可以更精准地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全面管理糖尿病,药物与生活方式齐头并进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依赖胰岛素,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涵盖了药物治疗、饮食管理、运动干预以及定期监测等多个方面。了解并打破这些常见的治疗误区,能帮助患者更科学、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管理不只是控制血糖,它还意味着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以及长期的努力。通过科学的治疗、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过上健康、充实的生活。
@头条健康#健康##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有望不打胰岛素……我国科学家有重要突破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研究组,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研究组等合作25日深夜在《细胞》发表论文,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CiPS细胞)制备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在临床试验中,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复了内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移植75天后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目前疗效已稳定持续1年以上,实现了临床功能性治愈。
“本研究对于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邓宏魁介绍,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胰岛素注射、降糖药物,难以实现血糖的精准调控,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经过四十多年的临床积累,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人胰腺供体短缺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而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为糖尿病移植治疗提供了新来源。记者了解到,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及分化成生物体所有功能细胞类型的能力,在细胞治疗、药物筛选等方向具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再生医学领域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
经过二十余年系统性研究,邓宏魁团队以糖尿病治疗为切入点,基于化学重编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人CiPS细胞高效分化功能成熟胰岛的方案,并在灵长类糖尿病实验动物模型体内,证明了所分化出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2023年6月,研究团队正式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开展了人CiPS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研究入组的首位患者,是一位病史长达11年的1型糖尿病病人,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仍无法有效控制血糖。为治疗糖尿病,患者于2017年5月接受了胰腺移植手术,但一年后胰腺移植失败。
令人欣喜的是,患者在接受自体人CiPS细胞分化胰岛移植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逐步恢复正常,外源胰岛素需要量持续下降,从移植后第75天开始,患者可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注射治疗。移植5个月后,患者血糖达标率已从基线值43.18%持续提高到98%以上,并维持在该水平,表明血糖控制稳定。另一个重要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在移植后一年降至4.76%,表明全身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非糖尿病状态,达到正常人水平。
截至论文发表时,患者已完全脱离胰岛素治疗超过1年,临床数据达到1年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无移植相关异常迹象。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还首次在临床上实现了通过超声和核磁对移植物的有效监测,极大提高了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的安全性。
“这些结果初步证明,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疗法安全有效,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邓宏魁强调,化学重编程技术制备的功能细胞在临床试验的成功,表明化学重编程有望成为高效制备各种功能细胞类型的通用底层技术,为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路。
策划制作
原标题:《治疗糖尿病,有望不打胰岛素……我国科学家有重要突破》
阅读原文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糖尿病是否可以逆转?如何实现糖尿病逆转?
一、什么是糖尿病逆转?
糖尿病的逆转,并不是糖尿病的完全治愈,而是一种通过干预措施实现的血糖长期稳定状态。糖尿病逆转(也称为糖尿病缓解)是指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恢复并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
根据202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共识报告,糖尿病逆转的诊断标准为: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此外,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也可作为辅助评估指标。
糖尿病逆转的三种类型:
1. 部分逆转:停用降糖药物至少1年以上,HbA1c<6.5%,空腹血糖<7.0 mmol/L。
2. 完全逆转:停用降糖药物至少1年以上,HbA1c<5.7%,空腹血糖<5.6 mmol/L。
3. 长期逆转:达到完全逆转标准并持续停药5年以上。
二、糖尿病能不能逆转?有哪些临床研究支持?
首先1型糖尿病目前是无法逆转的;现在所说的糖尿病逆转主要是指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逆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
1、复旦大学相关临床研究的支持: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李小英、李晓牧教授团队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惠杰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达格列净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缓解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2、中山大学的相关临床研究的支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团队提出的“强化-简化”治疗策略,也证实了通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采用简化口服药物方案,能够显著改善伴有严重高血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该策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李延兵教授团队启动了一项持续18年的临床随访研究,最早提出了“先强化,后简化”的治疗观点。这一策略在2024年10月15日通过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
3、“中国大庆糖尿病研究”的支持
大庆糖尿病研究(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研究之一,始于1986年,由潘孝仁教授和李光伟教授等专家在大庆市进行。该研究通过长达30多年的随访,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大庆糖尿病研究的核心发现
1)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大庆研究首次证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研究结果显示,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30%至50%。
2)生活方式干预可长期健康获益:研究的长期随访表明,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在干预期间有效,而且具有长期的“后效应”。例如,6年的干预可以使其后20年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微血管病变风险降低66%,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50%。
3) 推迟糖尿病发病:最新研究发现,如果能在确诊为糖尿病前期后维持4年不进展为糖尿病,可以长期降低全因死亡风险26%和心脑血管病风险37%。若推迟发病6年,其后20年间的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可降低40%。
大庆糖尿病研究对糖尿病逆转的意义
虽然大庆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关于糖尿病的预防,但其结果也为糖尿病逆转提供了间接证据。研究表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显著降低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甚至部分人群可以长期维持在非糖尿病状态。这表明,早期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变对于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大庆糖尿病研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大庆研究的成果被广泛认可,其研究结果被世界700多家机构、350多家医学杂志引用10000余次。该研究不仅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糖尿病预防领域的领跑地位,还为全球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大庆糖尿病研究虽然主要聚焦于糖尿病的预防,但其发现也为糖尿病逆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早期干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显著降低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并获得长期的健康益处。
4、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方式实现体重减轻,特别是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幅度较大、确诊后1年内开始治疗、基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低的患者,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更高。例如,采用全膳食替代方案(如汤和奶昔为主)结合生活方式干预,部分患者可实现糖尿病的长期缓解。
三、糖尿病逆转的条件和限制
- 适用人群:逆转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短(5年以内)、肥胖、胰岛功能未严重受损的患者。1型糖尿病目前无法通过类似方法实现逆转。
- 关键指标:逆转的定义是停用所有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5%或空腹血糖<7.0mmol/L。部分缓解是指血糖水平达到糖尿病前期水平,完全缓解则是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四、糖尿病逆转未来展望
- 干细胞治疗的突破:2024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和王树森研究组等通过化学重编程技术,将患者自身的体细胞转化为功能性胰岛β细胞,并移植回患者体内,成功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这一技术为未来糖尿病的彻底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持续研究的重要性:尽管已有突破,但糖尿病的逆转仍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特别是对于不同个体的差异和潜在风险。
总之,逆转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有可能实现的,但需要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并结合科学的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