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定义(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胰岛素用量)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100问解惑-37—什么是糖尿病高渗昏迷及预防要点

糖尿病患者可因多种原因发生昏迷,昏迷的情况主要有两种,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高渗性昏迷。二者区别在于,高渗性昏迷多发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临床表现虽与酮症酸中毒昏迷相似,但尿中不含酮体,几乎无酸中毒现象。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中含糖量高,使得血液的渗透压也增高。若血糖控制得不好,则容易引起高渗性昏迷,造成患者严重脱水,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障碍。高渗性昏迷死亡率较酮症酸中毒高,曾一度达到40%~70%,现在虽有所好转,但仍高达15%~20%。

早期诊断与合并症的治疗对高渗性昏迷的死亡率起了决定性作用。高渗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各种合并症特别是感染,是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若患者有其他糖尿病合并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感染性的合并症,应在早期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

即使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诊断及时,进行了积极的治疗,死亡率仍然很高。因此相比于治疗,不如采取积极预防的方式。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

1. 早期发现糖尿病,合理控制血糖;

2. 防止各种可引起高渗状态的因素,如感染、应激、高热、胃肠失水、灼伤等;

3. 平时应注意补充水分,调节渗透压平衡;

4. 避免使用升糖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心得安等,注意各种脱水疗法、高营养流汁、腹膜及血液透析时引起失水;

5. 中老年人应尤其警惕本病的发生,最好定期到医院做血糖和渗透压检查。

关注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

警惕老年糖尿病的头号杀手: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什么!高血糖也能昏迷?高血糖也能致命?太可怕了吧!

我们看看杨爷爷的惊险过程。

杨爷爷是多年糖尿病患者,平时白天口服降糖药物,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降糖治疗,血糖控制良好,近两天出现厌食,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休克,急诊入院。

头颅CT检查排除了患者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查随机血糖高达64mmol/L,尿酮体阴性,血压60/30mmhg,脉搏120次/分(增快明显)、呼吸急促30次/分,眼球凹陷、皮肤皱缩,最终确诊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抢救及时,杨爷爷转危为安。

什么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由于机体的应激情况导致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进而引起严重的高血糖(常大于33.3mmol/L)、高血浆渗性压、严重脱水、无明显酮症、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预后凶险,死亡率高达40%~70%,远远高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谓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头号杀手。该病多见于老年人,约30~40%以上的患者发病前没有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微症状。故当老年人突然出现昏迷时需警惕此病可能。

本病若诊治不及时,可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心衰、肾衰、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脑水肿、脑血管意外、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等,这些都是致命的疾病,并发症多发生于昏迷的患者,昏迷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并发症。

诱发因素?

急性感染、急性胃肠炎、外伤、手术、急性心脑卒中、消化道出血等应激因素,促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加。

对于老年人,尤其在夏季人体出汗较多,但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不敏感,进水量不足。严重腹泻及呕吐引起失水过多。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可引起血糖升高。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还常有因记性差,经常漏服降糖药物或漏注射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

高渗性昏迷虽然凶险,但却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老年人要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和认识,注重糖尿病知识的学习。无论有无糖尿病史都要注意避免可能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因素。

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达标。其次除非有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需限制饮水的疾病,老年人一定不要限制饮水,每天保证足够的水摄入,防止脱水和血液浓缩。

作者介绍:耿亚辉、副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

主要擅长内分泌科常见病糖尿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肥胖、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有一定的研究。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糖尿病高渗昏迷、糖尿病合并感染等危重病有较多的临床经验。

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及应对策略——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可引发100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要规律、规范用药,不宜随意停药或盲目更换治疗方案。

1、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状态。有口渴、多饮、多尿、乏力、头晕等症状时,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及时化验血糖以及肝肾功能、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情况。

2、应激情况下如发生感染、外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等,要加强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及时发现过高血糖,及早就医。

3、糖尿病患者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病症以及出汗过多时,要保持适度饮水量,避免引起脱水,同时积极就诊,治疗引发上述症状的相关疾病。

4、老年人由于机体对口渴的反应不敏感,要注意主动饮水,必要时可记录每日的出入量,便于进行调节,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5、对于生活不能自理者,进食时要防止食物误吸,卧床时注意适时翻身,避免发生褥疮。(北京地坛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