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辨证(糖尿病辨证分型有哪些)
糖尿病中医六经辨证专科诊疗方案
一、消渴病#哆咖医生超能团# #健康科普排位赛#
辨治原则与步骤:首辨阴阳,再辨六经,后分经腑、表里、寒热、虚实、标本。
阳证:年龄较轻,精神状态佳,体形壮实,肌肉丰满,面有光泽,或满面全红,语声高亢有力,舌色尚鲜活,脉象大、浮、数、动、滑而尚有力。
阴证:年龄较大,精神较差或很差,体形瘦弱或虚胖,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晄白、淡白或晦暗,面色少华或无华,语声低微,舌色暗而不鲜活,脉象沉、涩、弱、弦、微而无力。
1.阳证
(1)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伤证
症状:口干咽燥,口渴无度、欲冷饮甚多、饮后可舒,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身恶热,热汗出、汗后背部恶风寒,或伴发热,舌干红苔黄燥,脉洪大。治法:清热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
(2)瘀热互结,兼气阴两伤证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便干便秘,口唇紫暗,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脉沉而涩等。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方药:加味桃核承气汤。
(3)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
症状:口渴咽干,饮水不多,口苦,情绪不佳,心烦,纳差,时有呕恶,或紧张焦虑,失眠,消极,心神不安;右胁部胀痛,隐痛或刺痛;胃脘部痞胀或闷痛;耳鸣耳闷胀、目赤、目眩。患者主诉症状繁杂。舌红或暗、或边尖红,苔白或薄黄,脉弦细。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
2.阴证
(1)太阴、阳明虚寒证
症状:微渴或不渴,纳呆,食谷欲呕,呕吐物无酸腐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手足冷汗出,大便稀烂不成形或初硬后溏,或伴胃腹满或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理中丸合吴茱萸汤加味。
症见四肢烦疼,脉浮,舌淡红苔薄白者,辨证为太阴中风,主以桂枝汤;若心下胃脘痞硬,噫气频发,呕吐,噎膈反胃,辨证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肝胃失和,主以旋复代赭汤。
(2)少阴阳虚寒湿证
症状:小便频数量多,饮一斗,溲一斗,有泡沫,手足厥冷,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四肢乏力,腰酸膝软,或伴性欲淡漠,周身疼痛,关节疼痛,腰膝肩背寒痛,舌淡苔白或白滑,边有齿印,脉沉迟弱。治法:温补元阳,散寒除湿。方药:四逆汤合附子汤。
若汗多而凉,或两颧泛红如妆等阳虚甚,阳不敛阴,用肉桂易桂枝;若下肢甚则全身皆肿,小便不利或清长,或伴四肢沉重疼痛主以真武汤;若口大烦渴,饮水不解甚或饮后加重,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伴少腹胀满不适主以五苓散;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加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身痒无汗,或皮肤瘙痒伴有白色或淡红色疙瘩,汗出可解,辨证寒湿郁表,卫闭营郁,加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心悸心慌明显,按压或得温后可减,脉虚数无力者加以桂枝甘草汤,重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心悸,脉结代者主以炙甘草汤。
(3)少阴阴虚证
症状:渴欲饮水,心烦,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夜尤甚,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法:滋阴泻火,交通心肾。方药:黄连阿胶汤。
若兼见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尿赤或尿血,主以猪苓汤以清热育阴利水。
(4)厥阴经脏虚寒证
症状:干呕,吐涎沫,癫顶痛,目光滞涩,目常流泪,遇寒加重或迎风流泪,视力障碍,女子月经不调或白带量多,外阴瘙痒,男子睾丸痛,或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舌淡,苔白,脉沉或微细。治法:暖肝祛寒,温经通络。方药: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
若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脉细欲绝,病位在厥阴经者,主以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若干呕、头痛、目疾、男女阴器为病,病位在厥阴脏者,主以吴茱萸汤暖肝祛寒;经脏同病者,主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养血温经,暖肝温胃。
3.阴阳寒热错杂证
(1)中焦寒热错杂证
症状:微渴,纳呆,胃脘痞满,满而不痛,呕逆肠鸣,下利,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方药:半夏泻心汤。
若为水饮食滞所致胃脘痞满,干噫食臭,则以生姜泻心汤主之;若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所致之心下痞,下利甚,谷不化等证,甘草泻心汤主之。
(2)厥阴寒热错杂证
症状:口渴,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舌暗红或边红,苔白或黄。
治法:清上温下,生津止渴。方药:乌梅丸。
(3)正虚阳郁,上热下寒证
症状:口渴,咽喉不利,手足厥逆,下利,脉沉迟。
治法:发越郁阳,兼清上温下、滋阴和阳。方药:麻黄升麻汤。
二、消渴心痹(1)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口干欲饮,舌偏红或舌淡暗,少苔,脉虚数或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竹叶石膏汤、生脉散加减。
若见大便秘结,腹痛,甚则精神烦乱等瘀热互结证者,合桃核承气汤;
若兼有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者,舌苔黄白者,可合温胆汤;
若口干甚,虚烦不得眠者,可合酸枣仁汤加减;
若气短明显者,可加黄芪30g,五指毛桃30g等。
(2)心肾阳虚证
症状:猝然心痛,宛若刀绞,胸痛彻背,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自汗出,四肢厥逆,面色晄白,舌质淡或紫暗,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通络止痛。方药: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
若见腹痛腹泻,胃纳差等脾阳虚衰表现者,可合理中汤加减;
若见下肢浮肿、舌质瘀暗等血水互结证者,可加三七10g,益母草15g,泽泻10g等活血利水;
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加大人参(15g)与熟附子(15g)的量;
大汗淋漓加黄芪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磁石20g(以上三药先煎)等;
若见口苦、咽干、头晕等少阳枢机不利者,可合小柴胡汤疏解气机;
若见心烦欲死、呕吐清水、面色青等肝寒少阳相火不升者,可合吴茱萸汤升相火以助心阳;
若兼外感,发热、恶寒、口苦、肢节烦疼、胸部满闷者可合柴胡桂枝汤加减。
(3)阴阳两虚证
症状: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大汗出,畏寒肢冷,甚则晕厥,舌淡,苔薄白或如常,脉弱或结代。
治法:滋阴补阳。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若见舌质暗,胸部刺痛等瘀血阻络证者,可加三七10g(先煎),丹参15g等;若五心烦热,可合二至丸;
若见口渴,心烦不得眠,腰膝酸软,舌尖红等心肾不交者,可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若畏寒肢冷甚者,可合四逆汤或加二仙汤;
若以阳虚为主者,可用茯苓四逆汤加减。
(4) 痰浊湿阻证
症状: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心下痞满,倦怠乏力,肢体重着,形体肥胖,痰多,纳差呕恶,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痛,舌质淡或暗淡,苔厚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宽胸止痛。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理中汤加减。
若痰热口苦,可加黄连或合小柴胡汤、温胆汤;
若以胸闷、脘痞、腹泻等为主者,可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5)水气凌心证
症状:气喘,咳嗽吐稀白痰,夜睡憋醒,或夜寐不能平卧,心悸,动辄加剧,畏寒,肢冷,腰酸,尿少,面色苍白或见青紫,全身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合理中汤加减。
若见心悸头晕,起则加重,以心脾两虚、水气上犯为主者则以苓桂术甘汤合理中汤加减;
若见喘甚,胸闷,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若见呕恶痰多,可合二陈汤加减;若见胸闷痛,舌暗等瘀血阻络者,可加三七10g(先煎),益母草15g等活血利水。
(6)心脉瘀阻证
症状:心痛如刺,痛引肩背、内臂,胸闷心悸,舌质紫暗,脉细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若心痛甚,可加三七10g(先煎),延胡索15g,丹参20g等;
若脉结代,可加重炙甘草至12g,加人参10g,桂枝10g等;
若见乏力、胸闷、气短等阳气不足者,可加附子理中汤温阳益气;
若见皮肤干燥、烦躁不寐等瘀血伤阴者,可加大四物汤用量;
若面色青,恶寒甚,脉沉紧者,加合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消渴筋痹(1)风寒湿阻滞太阳经络
上肢及下肢后侧及足尖的麻痛、冷感,同时兼有恶风寒,易感冒,周身肌肉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2)寒湿阻滞少阳经脉
肢体外侧麻木、疼痛、寒冷感,兼有晨起口苦,胸胁满闷,胃纳欠佳,常有两侧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法:疏通少阳经脉。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味。
(3)寒湿阻滞厥阴经脉
大腿及小腿内侧麻痛、寒冷、蚁行感,有时伴恶寒,头晕以巅顶为著,口水多,大便易溏,舌质淡红、舌苔白或淡黄厚腻,脉沉弦。方药: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4)太阴与阳明同病-湿热阻络
四肢末端尤其是足背尖、胫前部、手臂麻痛,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先干后软,质粘,多有不尽感,甚则口中粘腻不爽,小便黄臊,舌质红黯、苔黄腻,脉弦滑数。方药:《医宗金鉴》当归拈痛汤加减。
(5)少阴虚寒湿盛证
四肢末端寒冷、疼痛,有时连及肘腕、踝膝关节青冷,疼痛麻木得温则减,遇寒则剧,大便稀溏,小便频多清长,身重蜷卧,唇黯舌青,舌体胖大,苔水滑,脉沉弱或沉微,或沉弦,或虚大而数。方药:附子汤加味。
(6)上热下寒,邪犯厥阴
四肢内侧、腹股沟、少腹偏厥阴经走行方向以及阴部挛缩、寒冷、疼痛,有时伴手臂麻痛,四肢不温,心胸灼热,口干口臭,尿频便溏,甚或极易腹泻,经久不愈,饥不欲食,舌尖红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尺沉弱。方药:乌梅丸加减。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方法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并发症多种多样,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赛,肾功能下降都与它息息相关,目前治疗手段为单纯降糖,首选胰岛素治疗,其次为口服降糖药物。因长期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的诊治,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糖尿病的呢?
消渴,中医对糖尿病的命名。《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消渴的病名,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主要病机在于内热,《金贵要略》中有专门的消渴篇,详细提出了 治疗方药,后世诸多医家也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做了详细介绍。
消渴的症状一般认为“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但并不绝对,现在病人症状往往不太明显,且消瘦一般出现的病情较重的时候,后期会很出现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的表现。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现在糖尿病向年轻化发展,很多年纪较轻的病人患糖尿病,且大多肥胖,并不明显三多症状,考虑与现代社会的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消渴的病位及病机是什么?
中医认为消渴主要相关的脏腑为肺、脾胃、肾。认为主要是这三个脏腑出现问题,才会引发消渴。其主要的病变在散膏,即现代医学的胰腺。其病机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疾病的初期会出现燥热的症状,日久燥热伤阴,会出现阴虚的情况,长此以往阴阳双损。所以,根本病机在于“阴虚燥热”。
引起消渴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
1、禀赋不足 现代医学一般说是遗传因素,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尤其是阴虚体质容易患消渴。
2、饮食过度 这里指长期的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积热化燥伤津。
3、情志为病 中医一直认为五脏分别有情,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怒、喜、思、悲、恐。情绪刺激会导致暴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此以往也会郁久化热,伤津耗液。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制,会导致肾精亏损,造成虚火内生,同样发为消渴。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消渴呢?
中医将肺、脾胃、肾分为三消,根据病变部位病情的轻重,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分别给予对症治疗。
1、上消
主要是以肺的病变为主:主要为肺热津伤,表现为口渴多饮,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给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药物治疗。
2、中消
主要以脾胃致病为主,胃热臃盛,阴虚不足,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给予清胃润燥,养阴生津的药物,调整脾胃为主。
3、下消
最常见的为肾阴不足,一般表现为尿频、且尿浑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脱发,牙齿松动。一般给予滋阴补肾治疗。
因中医理论磅礴,辨证颇多,这里只简单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分型。有人说中医并不能彻底治好糖尿病,这里我想说,病有轻重缓解之分,严重的感冒都可致人于死地,糖尿病也有轻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患者早期发现血糖升高,立即诊治,给予中药调理,不应用降糖药物,血糖大多恢复,但病久者却不敢保证。例如中药的补肾功效,大家都一致认可,那么对于肾虚造成的糖尿病,当然会有明确疗效。所以,只要辨证准确,配合中药调整,即便不能治愈糖尿病,也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恢复脏腑功能。
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复杂的中医知识,通过阅读本文,如对您稍有启示,请转发、点赞,有任何问题可给我留言,谢谢!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四个阶段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仝小林指出。在糖尿病治疗上,有的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糖尿病都是虚证。实际上,这些都是认识误区,从辨证来看,糖尿病发展有四个阶段:郁、热、虚、损。
现代糖尿病的临床具有以下特点:作为糖尿病的主体人群,2型糖尿病占90%以上,肥胖者又是2型糖尿病的主体。8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肥胖或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发展为消渴,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肥胖——脾瘅——消渴。
《素问·奇病论》记载: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就说明古代糖尿病的主体人群和现代一样。肥胖。古代糖尿病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症状消渴(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少一多”)来辨识,现代医学可以查血糖来诊断,血糖控制良好及糖尿病初期患者基本不会出现消渴,真正有消渴症状的只占13%,而有了这个症状也已经是糖尿病的中晚期。这也正是为什么用治消渴的方法治不了肥胖2型糖尿病的根源。
“仅以消渴来概括糖尿病或对等糖尿病,都是片面的。按照消渴辩证治糖尿病必然难以取得满意疗效。”
现代糖尿病分为胖、瘦两大类型。从中医角度来说,脾瘅引发肥胖型糖尿病,消瘅则是消瘦型糖尿病的原因,二者都将发展为消渴,最终引发并发症。
糖尿病发展存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
第1阶段——“郁”
“郁”是疾病早期,由于患者长期饮食积滞或情志不调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郁滞状态。
“郁”表现有两证,当出现“中土壅滞证”,方药——厚朴三物汤;出现“肝郁气滞证”,方药——四逆散。
第2阶段——“热”
“热”是在“郁”的基础上日久化热。热邪弥漫,波及脏腑,则见肝热、胃热、肠热、 肺热、血热等。
肝胃郁热证——大柴胡汤
肺胃热盛证——白虎汤
热毒炽盛证——三黄汤
胃肠湿热证——大黄黄连泻心汤或承气汤
痰热互结证——小陷胸汤
肠道湿热证——葛根芩连汤
第3阶段——“虚”
“虚”是火热持续。耗气伤阴及脏腑元气,致虚象渐露,形成虚实夹杂。
热盛伤津证——白虎加人参汤
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汤
气阴两虚证——干姜黄连黄芩汤
脾虚胃滞证——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证——乌梅丸
特别提醒,在“虚”的阶段容易出现痰、湿、浊、淤的兼证。
兼痰表现为形体肥胖,恶心口黏,舌体胖大,苔白厚腻。方药——二陈汤加减。
兼湿表现为四肢沉重,倦怠嗜卧,舌胖大,边齿痕。方药——平胃散加减。
兼浊表现为腹部肥胖,实验室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方药——红曲、五谷虫、生山楂、西红花、威灵仙。
兼淤表现为肢体麻木或疼痛,胸闷刺痛,或中风偏瘫。唇舌紫暗。方药:一般选用桃红四物汤,以眼底或肾脏络脉病变为主者,方药——抵挡汤。
第4阶段——“损”
“损”是由虚致损,表现为脏腑脉络的虚损,根本在于脉损(大血管)和络损(小血管)。
脾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
摘自《深圳特区报》仝小林文章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关注糖尿病##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