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血压有关吗(糖尿病血压有多高)
得糖尿病的人缺乏两种营养素,容易造成血糖波动,诱发并发症
糖尿病,常被人调侃成“甜蜜的负担”或是“美食的报应”,实则它是自律缺失和觉悟不足发出的双重警告呀。先来说说自律这方面。缺乏自律,那血糖就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忽上忽下,好似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顽童,肆意折腾。吃顿火锅,血糖会像火箭升空般飙升到极高处;喝杯奶茶,血糖更是直接冲破天际;而要是饿上一顿,血糖又会像坠入深渊般跌得极低,比那不断减少的存款余额掉得还快呢。
血糖这般剧烈波动,带来的恶果可不少。血管就像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在长期忽高忽低的折腾下,最终弹性全失,硬化、堵塞接踵而至,心梗、脑梗这些“恶魔”也就随之而来了。神经也跟着遭了殃,仿佛一群被扰乱秩序的“小卒”,变得手脚麻木、疼痛,甚至失去知觉,可别以为只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实则是神经不堪血糖的“折磨”,罢工了呀。肾脏更是每日在帮着过滤血糖,却未被好好对待,长期高血糖如同汹涌的洪水,直接把肾给“冲垮”了,尿蛋白出现,肾衰竭也一步步逼近,直至走到透析的边缘,处境十分艰难呢。
那怎么让血糖不再像坐过山车呢?得管住嘴呀,高糖、高脂、高精加工食品要少吃,别把奶茶当水一样猛灌,别心存侥幸觉得“只吃一口”没关系,血糖可不管吃几口,只看最终的“总账”呢。还要迈开腿,运动就像是最天然的“胰岛素增效剂”,每天走上一万步,血糖便能稳如磐石。可别整天瘫在沙发上,不然血糖可就要“撒欢”失控了。再者就是规律作息,熬夜会让胰岛素变得像个“懒汉”,致使血糖彻底失控,别再刷短视频到凌晨三点了,身体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呀。
再讲讲觉悟这一块。不少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血糖高点没啥大不了,反正不胖,平时也没啥感觉,可这想法大错特错呀。糖尿病最狡猾的地方就在于前期几乎没啥症状,等察觉到不对劲时,往往为时已晚了。糖尿病的并发症那是多种多样,就像一份长长的菜单呢。眼睛方面,视网膜病变可能出现,严重的话直接就失明了,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可能瞬间变成“黑白模式”,让人陷入黑暗呀。
心脏这块,一旦糖尿病与高血压、高血脂凑一块儿,那就如同凑齐了“心梗套餐”,到时候医生想救都难呢。肾脏呢,糖尿病肾病会引发尿蛋白、肾衰竭,最后只能依靠透析维持,肾可不是只用来调侃“补肾”的,那可是保命的关键呀。还有脚,糖尿病足会让伤口难以愈合,严重的话直接就得面临截肢,原本买鞋的快乐,最后竟变成了“假肢挑选”的无奈,多可悲呀。
那如何提高“糖尿病觉悟”指数呢?体检是重中之重呀,每年去查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别等到尿蛋白出现、视力模糊了才想起去看医生,那可就迟了。血糖监测也不能少,虽说不用天天扎手指,但定期测一测还是必要的,可不能让血糖悄悄飙升了自己还蒙在鼓里呢。另外,要听医生的话,让吃药就吃药,让控糖就控糖,别自作聪明当什么“网络医学专家”,乱信偏方,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呀。
总之,糖尿病最缺的不是那些降糖药,而是自身的自律和觉悟呀。血糖大幅波动,会让血管、神经、肾脏一同陷入崩溃境地,后果远比想象中严重得多。糖尿病的并发症丰富得如同自助餐菜单,若不想“点菜”,就得提前做好预防呀。最好的“药”就是自律与觉悟,可别等到医生无奈摇头叹息了,才后悔没好好照顾自己。
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除了吃药,这四个方法也能降血压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血压?血压的控制目标是多少?高血压对身体有什么伤害?高血压必须吃药吗?除了吃药,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降血压呢?
如果你还不了解这些问题,那我建议你一定要看完本文。
一、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血压?
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同时合并高血压,如果高血糖和高血压同时存在,那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又会增加一倍,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血压,每次到医院就诊时都应量血压。
二、血压的控制目标是多少?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最好能控制在110/70mmHg左右。当糖尿病患者血压大于120/80mmHg时就应该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高血压了;血压大于140/90mmHg时应考虑降压药物治疗;血压大于160/100mmHg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三、高血压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高血压和高血糖一样,对人体最主要的伤害就是引起动脉硬化。很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如果有高血压的参与,这些并发症的发展速度会更快。
四、高血压必须吃药吗?除了吃药,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降血压呢?
和高血糖一样,如果通过生活方式改善能令血压下降至正常,也可以不服药。以下几个方法都有降压作用。
(1)减重
减轻体重不仅能降血糖,还能降血压,甚至还能调节血脂、降低尿酸。减重可谓是除降压药外最有效的降压武器了,而且还不用花钱。现在国家正在进行“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大家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减轻一下体重。
(2)饮食管理
钠盐可以升高血压,钾盐可以降低血压,这是大家的共识。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低盐高钾饮食。低盐饮食自然就是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并减少高钠食物的摄入,如腊肉、咸菜、腐乳等。含钾元素高的食物包括蔬菜和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大量吃蔬菜,吃水果的话,要兼顾血糖,尽量选择低糖水果。
(3)运动
运动降压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又不用花钱。运动可以降低血压的机制包括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多方面,这里就不给大家科普了,大家只要知道运动降压效果“杆杆滴”就行了。
坚持运动还能让心情愉悦,这也是血压得以下降的原因之一。
(4)选对降糖药
一些降糖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都有轻度的降压作用,糖尿病患者若合并轻度高血压,使用这些降糖药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总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很常见,糖友们一定要血糖、血压共管才行。至于降压方法,大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降压药物来共同实施。
患病率已达50.7%!专家:不要求快,近3成有这个特征→
数据显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到50.7%。其中16%属于肥胖,34%属于超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肥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可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学手段进行管理。
我国中心性肥胖比较多
“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由于人种特点,中国肥胖症患者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叫中心性肥胖。”李小英教授指出,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肥胖的致病因素在东西方人中是类似的,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消耗的减少、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律的紊乱等。
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根据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为24-27.9kg/m2的患者为超重;BMI≥28kg/m2则属于肥胖。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关于肥胖是否是疾病,目前仍有不同的声音。李小英教说,高血压和糖尿病都被认为是疾病,因为血压、血糖超过一定标准就会为健康带来危害。而肥胖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理解,肥胖带来的危害非常广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肥胖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疾病。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BMI达到肥胖标准,但各项指标并没有异常。根据《柳叶刀》的最新标准,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临床前期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他们虽然肥胖,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合并症。因此,李小英教授建议,应当将治疗资源更多倾向于那些BMI≥28kg/m2且伴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合并症或代谢异常的人群。
单纯靠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基础代谢的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胖瘦。
有人会问,运动是否能增加能量消耗?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增加的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单纯依靠运动来减重是非常困难的。了解了体重变化的规律后可以看到,肥胖的主要成因是热量摄入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明显减少。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目前肥胖问题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一旦停止减肥措施,体重就会迅速反弹,甚至比减肥前更重。“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减重,但随后停止了相关措施,之前的努力就会白费。同样,虽然减重可以降低疾病风险,但如果体重反弹,风险又会增加。”李小英教授表示,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短期行为。具体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抗肥胖症药物治疗、代谢外科手术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体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体重管理关口应当前移,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后再进行医学干预。
此外,随着创新药物的出现,抗肥胖药物为肥胖症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创新双靶点GIP/GLP-1药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调节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作用于脂肪组织,实现以脂肪减少为主的体重减轻,除了改善体重外,也可对血压、甘油三酯等多个关键心血管代谢指标均带来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如果没有生活方式的配合,单纯依靠药物,减重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单纯依靠药物,那么停药后不继续生活方式管理,就会面临反弹的问题。
认识不足导致肥胖干预度不够
肥胖长期以来被归咎于个人的责任,普遍存在歧视问题,往往妨碍了肥胖患者及时获得专业的帮助和医学干预。这几年,李小英教授明显感受到,人们对肥胖和体重管理的认识水平大幅提升了。
“5年前,很少有医院开设专门的减重门诊,肥胖患者肯到医院就诊的就更少了。手术治疗虽然存在,但数量也较少。然而,过去5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开始寻求医疗帮助。”李小英说,而肥胖管理的理念已从传统的以症状为中心转向以并发症、健康和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管理模式。
当然,肥胖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从全民层面上管理好体重是有难度的。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李小英建议,除了普及健康知识外,要在更多的公共场所布置体重秤、身高测量仪等工具,方便大家了解自己的体重状况。同时,还要广泛宣传肥胖的危害。“就像糖尿病一样,现在老百姓对糖尿病非常恐惧,但很少有人因为自己胖了而感到恐惧。只有产生恐惧,才能下决心改变现状。”李小英说。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左妍
来源: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