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胆囊炎加糖尿病(胆囊炎加糖尿病吃什么)

家庭医生报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注意了,吃高蛋白、脂肪食品易诱发胆囊炎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的存在增加了胆道手术的危险性及手术前后处理的难度。

中国《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强调:胆囊切除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唯一治愈性手段。目前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包括——

一、胆囊结石:多发结石以及结石直径超过3cm;充满型结石、瓷性胆囊;胆囊壁增厚超过0.3cm;

二、胆囊息肉:直径>1cm,生长迅速且形状不规则的单发息肉;

三、胆道感染: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四、胆囊恶变:胆囊癌(早期)。

治疗上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主,对于无法耐受胆囊切除术的高危人群或炎症严重解剖不清的急诊患者,可以暂行胆囊造口术。

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个病例故事述说如下:

2022年10月18日,60多岁的患者冯女士被120救护车送至我院急诊,因神志欠清,急救科黄冠东医生第一时间询问病史。

据冯女士的女儿介绍,冯女士有多年的2型糖尿病病史,此次腹痛3天,没有就医,也没告诉女儿,自己在家吃点止痛药略有缓解,当日疼痛难忍而挂急诊。

黄医生了解病情后,认真检查患者:患者心率150,血压75/50mmHg,神志欠清,整个腹部都有压痛,即刻完善抽血及影像检查。

检查结果一出来,把众人吓了一跳,血糖高到25.2 mmol/L,白细胞只有2.4 *10^9/L,肌酐304 mmol/L,腹部CT检查提示腹膜炎,局部小肠肠壁增厚水肿,系膜间隙内渗出、腹腔积液,胆囊结石,胆囊炎,盆腔积液。

急诊组陈杰主治医师应邀急会诊,通过家属的病史和急救科黄医生提供的检查结果,再检查患者,发现该患者仅仅在30分钟内就出现点头样呼吸,整个腹部压痛非常明显。

陈医生做了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的是淡黄色液体,可以肯定的是腹腔有脏器穿孔,陈医生和急诊组高琦副主任医师再次去看患者CT,发现有一颗高密度影游离在盆腔,和胆囊内的结石密度一样,高主任当时就判断,该患者胆囊穿孔的可能性极大。

结合所有的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脓毒性休克、急性腹膜炎、胆囊穿孔、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

高主任和陈医生把治疗方案告诉患者女儿,女儿看着濒危的母亲,含着泪说:“高主任,陈医生,希望你们能救救我妈妈,不开刀的话,必死无疑,哪怕有一丝希望,我宁愿死马当活马医也要救我妈!”

家属的配合,让医生无比感动,高主任和陈医生一边制定手术方案,力争“快速,简单,有效”,一边联系急诊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短短15分钟内陈医生就把患者送至急诊手术台上。

经验丰富的麻醉科严海副主任医师,快速而谨慎地进行麻醉,整个手术过程中,全程使用升压药抗休克治疗。术中证实为胆囊穿孔,腹腔大量胆汁及脓苔。陈医生为患者实施了“胆囊造口术 腹腔引流术”,整个手术时间仅用了40分钟,术后即刻护送至重症监护室(ICU)。

入ICU后患者病情危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值班张中伟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床旁超声等,充分评估病患的心肺功能及液体平衡状况,迅速予抗感染、抗休克、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

考虑到患者术前合并肾功能严重减退,体内有机酸堆积、毒素清除障碍、高钾血症、尿量减少,当晚果断地采取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治疗。

接下来的日子也是如履薄冰。由于患者胆囊穿孔毒素入血,病情复杂且凶险,持续性休克仍需较大剂量升压药维持血压。此外,感染消耗,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最低跌至20*109/L以下,治疗复杂且存在一定矛盾。

ICU吴芳副主任医师团队仔细分析病情后制定了详细而有效的治疗方案,如及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调整抗菌方案;予以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血流动力学,优化治疗策略;并根据每日血检结果及超声评估情况,动态调整每日血液净化治疗方案,包括透析抗凝策略与每日超滤量,尽可能做到精准治疗;凝血方面的管理也是困难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血栓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经过连续13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在ICU医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10月31日成功拔除冯女士的气管插管,4天后转出ICU,转入外科病房继续治疗,并在6天后顺利出院。

一个月后,冯女士精神抖擞地来院复诊,她激动地握着医生的手说:“感谢六院给我第二次生命,谢谢白衣天使们!”

又隔3月,冯女士严格控制血糖,把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于今年2月,来我院普外科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6天即出院。

本病例中的冯女士是因为病情危重,行“急诊胆囊造口术”;在出院后,居家有效控制血糖,二期再行“胆囊切除术”,这样更有利于手术切口愈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感染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进食高蛋白、脂肪食品,又易诱发胆囊炎的发作。所以,建议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糖尿病患者应尽快择期手术切除胆囊,以防后患,确保生活质量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在胆囊疾病的诊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能为更多的患者朋友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陈杰

通讯员: 顾海鹰

编辑:黄萌楣

审校:陈师睿

核发:谢涛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酸甜可口的它,还能治胃炎胆囊炎

乌梅临床应用甚广,细研本品,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又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近年来,用乌梅治疗胃炎、胆囊炎、糖尿病及过敏性疾病等,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胃阴虚,肝气犯胃

初诊:

患者,女,42岁。患者3个月前曾感冒发热,病后形瘦乏力,食欲不佳,西医诊断为消化功能障碍,也曾服中药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效果不明显。刻下症:面色少华,胃中时有灼热,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大便量少不爽,小便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无力。辨证属气阴两虚,胃阴不足,肝木承土,运化失常;治以益气养胃,柔肝助运。方药: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乌梅10克、生麦芽12克、枸杞子12克、鸡内金12克、石斛9克、黄连5克、神曲9克。水煎服,5剂,每日1剂。

二诊:

服药后精神好转,饮食增加,食后胃中无灼热感,药已见效。前方加麦冬12克、白豆蔻6克,再进5剂,诸症悉平。

按:

本案立方用药,妙在方内加入乌梅一药。乌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有收敛生津止渴、安蛔止痛之功。近年来,笔者常用乌梅配合益气和胃、养阴生津、理气止痛药治疗消化功能不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纵观历代医家,对乌梅之用评价甚高,清代的叶天士善用乌梅治胃阴虚、肝郁脾虚之症。他认为:“凡醒胃、养胃及治胃病,必先制肝”。“治胃应重视养胃”,“乌梅味酸,且禀木气最全,花于冬而实于夏,得少阳生气而成”。故此可见,制肝、柔肝、养胃生津,乌梅均可称之为良药。本案例患病已久,消化功能障碍,方虽用参芪及消导之品,更妙在用乌梅味酸,以图酸甘化阴,共济养胃、调和中焦、柔肝助运,故效甚捷。

肝胆湿热

初诊:

患者,女,54岁。患者诉其患慢性胆囊炎3年,近来常有发作,治以疏肝理气,可有小效,但总未能彻底好。患者常感右上腹隐隐钝痛,口干喜饮,大便数日一解,小便黄。观其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综观脉证,实属湿热夹滞,壅结肝胆;治以清化湿热,利胆通腑。方药:茵陈20克、乌梅9克、生大黄9克(后下)、木香6克、佛手9克、鸡内金10克、川楝子9克、元胡10克、山楂10克、甘草5克。水煎服,3剂,每日1剂。

二诊:

服药后病情稍安,仍上腹痛不休,思之再三,方内酌加乌梅10克,水煎服,5剂,每日1剂。药后腑气得通,小便转清,右上腹已解,嘱其以上方继服10剂,病未再复发。

按:

近代医学研究,乌梅有收缩胆囊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故本案二诊加乌梅一味,则取其利胆止痛作用,故获效。

文/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王金亮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糖尿病、胃肠炎、胆囊炎吃花生催命?专家说因病而异

作者 | 赵亚楠

来源 | 搜狐健康

最近花生有点尴尬,有人说它是“长寿果”,有人说它是“催命符”,坊间传说患有糖尿病、胃肠炎、胆囊炎、痛风、高血脂…甚至减肥的人,都不能吃花生,据说吃了花生加重病情,无异于“催命”,吓得我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不敢吃花生了。

可是花生也很冤枉,本来是营养价值极高的天然食物,怎么就成为有些人的砒霜了,为了还花生一个公道,搜狐健康邀请陆军总医院营养师于仁文,科学的分析下那些“花生传说”的真假。

“糖尿病和减肥人群不能吃花生”是谣言

花生为高脂高蛋白食物,能量值高,而糖尿病人群和减肥人群需要控制总能量摄入,于是坊间也就有了糖尿病和减肥人群不能吃花生的说法。于仁文表示这是谣言,每天食用10-20颗花生对糖尿病是有利的,而减肥人群食用花生的同时减少其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只要总能量控制合理,也肯定是无害的。

花生中富含高膳食纤维,是“高饱腹感”食物,能让你感觉更饱,或者饱的时间更长,这对于血糖控制和能量摄入控制。据生命时报报道:发表在《营养与代谢》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发现,用花生当零食的人吃得更少。花生会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如果将饮食中的高胆固醇食物换成花生,会减少糖尿病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健康科普大赛# #我要上头条#

痛风、高脂血症人群少吃即可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使体内产生尿酸过多所引起的疾病,患者宜多吃不含嘌呤或含嘌呤极少的食物,常见的高嘌呤类食物(每100克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为150~1000毫克),包括动物内脏及鲭鱼、沙丁鱼、鱼籽、干贝、蛙、贻贝等,而花生等干果属于低嘌呤类食物。不过痛风患者最好限制高脂食物摄入,而花生中脂肪含量高,所以最好少吃,每天几颗是没有问题的。

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上应该限制热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花生热量含量高,确实不应该多吃。但花生中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且纤维素含量高,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吸收,所以少吃点花生对高血脂人群肯定并没坏处。

这五类人确实最好不吃

1. 胆囊炎患者

花生含有大量脂肪,需胆汁去消化。胆囊炎患者,贮存胆汁的动能减弱,如食用花生,没有大量的胆汁帮助消化,常引起消化不良。另外,由于没有足够胆汁,必然会增加肝脏分泌胆汁的负担,日久天长,将损害肝脏功能。

2. 胰腺炎患者

胰腺炎患者应该尽量食用高脂高蛋白食物,高脂食物不容易消化,并且会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又能激活胰腺中的消化酶,会让胰腺炎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的恶化。因此,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如肥肉、花生、芝麻、油酥点心、油炸食品等均应禁止食用。

3. 肾衰和尿毒症患者

肾衰和尿毒症患者需限制蛋白质的摄取量,以减轻肾脏之负担,但如果吃的太少,则消耗身体的肌肉及内脏组织,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最好多吃优质生理价值高的动物性蛋白质食物,如:鲜奶、蛋类、肉类,但量要控制。植物蛋白相对于动物蛋白在体内的利用率偏低,代谢后产生较多含氮废物,所以不可任意食用,如花生等坚果、豆类和豆类制品。

4. 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患者肠胃功能减弱,最好摄入软烂、易消化、低脂、少膳食纤维的食物。这样有利于消化吸收,也减轻肠胃负担。而生花生不易消化,所以此类人群不易食用生花生,最好食用熟花生,比如煮粥的时候加入少许。

5. 花生过敏人群

花生是重要的食物过敏原,国外近年来对其过敏的人数急剧增加。对其过敏的人,哪怕进食微量的花生,就可立即出现类似哮喘的咳嗽、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花生过敏还会引起面部水肿、口腔溃疡、皮肤风团,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喉水肿,导致窒息,危及生命,或因过敏性休克死亡。所以如果食用花生后有类似反应,最好去医院做过敏原检查,如果有过敏,应立即停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