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怕搅烂吗(糖尿病害怕的3种食物)
糖尿病患者,烟酒都别沾了?快乐那一下,3个痛苦我们真难以承担
话说有这么一位 58 岁的老王(化名哈),他儿子给他买了一辆新车。这可把老王高兴坏了,就像小孩子得到了心心念念的玩具,一整天都合不拢嘴。当天晚上,老王就哼着小曲儿去菜市场,买了一堆好酒好菜,准备好好庆祝一番。
回到家,饭菜摆上桌,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老王看着桌上的酒,眼睛都放光了。他老伴儿一看,赶紧拉着儿子过来劝:“老王啊,你可别忘了,医生说糖尿病最好别喝酒,你可别犯糊涂!” 老王正高兴着呢,哪听得进去,大手一挥说:“我这几年也偶尔喝点,能有啥事儿?今天这么开心,就让我多喝点儿!” 说完,拿起酒杯就开始喝,一杯接一杯,那半斤白酒不知不觉就下了肚。
喝了酒的老王,感觉还不过瘾,又偷偷躲进厕所,点上了烟。烟雾在小小的厕所里弥漫开来,老王吞云吐雾,那叫一个 “惬意”。可他万万没想到,危险正在悄悄逼近。
凌晨三点,万籁俱寂,老王的老伴儿突然被一阵痛苦的呜咽声惊醒。她迷迷糊糊睁开眼,发现老王不在身边,心里 “咯噔” 一下,有种不好的预感。她赶紧起身,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老王正捂着胸口,在床上打滚,脸色惨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老王的儿子也被吵醒了,两人慌了神,顾不上穿好衣服,赶紧七手八脚地把老王送到了医院。
到了医院,老王被推进了急诊室。心电监护仪上的数据 “滴滴滴” 地响个不停,老王指尖血糖仪直接显示 “HIGH”,这可把医生急坏了,皱着眉头说道:“超出上限值了,得马上送抢救!” 护士们在一旁紧张地忙碌着,推着急救设备,进进出出。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紧张抢救,老王终于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还得留在医院观察。
老王在 ICU 苏醒后,虚弱地喃喃自语:“就高兴了那么一下......” 医生看着他的病例,无奈地直摇头,语重心长地叮嘱:“就算再高兴,也得顾虑自己的身体啊!您这情况,烟酒可一定要戒掉,不然身体还会‘造反’!” 老王听了,心有余悸,连连点头。
其实啊,像老王这样的中老年人还真不少。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觉得吸烟、喝酒没啥大不了的,这是为啥呢?一部分患者觉得自己吃着药呢,喝点酒、抽点烟,药物能 “对付” 这些负面影响;还有一部分患者认为糖尿病是上了年纪躲不掉的,小瞧了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想法,就像蒙在眼睛上的布,让他们看不清真相,其实都是对疾病的认知偏差和错误的健康观念在作祟。
可事实上,吸烟、喝酒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 “雪上加霜”。《糖尿病学》期刊在 2019 年做过研究,每天吸烟超过 10 支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幅度,就好比人一下子老了 20 年,代谢衰退得厉害。为啥呢?因为香烟里的尼古丁,就像个 “捣乱分子”,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10 - 40%,这就相当于每天给自己注射 “抗胰岛素”;香烟里的镉等重金属,还会直接 “攻击”β 细胞,让它降低血糖的能力大打折扣。
那酒精又为啥会让病情加重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当人喝了太多酒,乙醇就像个 “调皮鬼”,会跟葡萄糖 “抢地盘”,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导致体内血糖异常下降。2 型糖尿病患者喝酒后 3 - 6 小时,低血糖的风险会增加 40%,可别以为这就完了,随后出现的反弹性高血糖更危险!而且,酒精还会把药物代谢搅得一团糟,它能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却又削弱二甲双胍的疗效。你看,烟酒这俩 “坏家伙”,把血糖控制搅得乱七八糟,病情能不加重吗?
更严重的是,烟酒还会让糖尿病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就像给病情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
先来说说微血管病变。长期血糖控制不好,我们的微血管就像老化的橡皮筋,又脆弱又容易破。这时候,烟酒又来 “捣乱” 了。烟草里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就像一把把小剪刀,会破坏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让眼底出血的风险大大增加;喝酒呢,容易让交感神经兴奋起来,就像给血压装了个 “开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很可能引发视网膜黄斑区发炎,出现黄斑水肿,看东西就像隔着一层雾,模模糊糊的。更可怕的是,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就像给水管拧上了阀门,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供血减少 50%。要是再加上喝酒,末梢神经病变进展的速度就像火箭一样快,比不喝酒快 2.9 倍,这会损害足部运动神经,引发糖尿病足。要是脚烂了、感染了,还不及时治疗,真有可能得截肢!
再看看心血管方面。高血糖本来就是心血管疾病的 “导火索”,烟酒再这么一 “助攻”,血管可就遭殃了。吸烟会让血液里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2.3 倍,血小板也像听到集合哨的士兵一样,聚集得更快;酒精还会干扰抗凝剂华法林的代谢,让它失去作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患者血管里的血栓越来越多,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一下子飙升到普通人的 4.1 倍,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太危险了!
还有神经损伤。很多神经性疾病都和维生素 B 缺乏有关,比如癫痫、帕金森。酒精就像个 “小偷”,会偷走身体里的维生素 B 族,加重周围神经病变。那吸烟呢?烟草里的一氧化碳、烟碱等有害物质,会像一群 “小恶魔”,让神经细胞缺氧,对神经健康造成很大伤害。临床统计发现,那些对烟酒不拒绝的糖尿病患者,疼痛性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达 67%,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知道烟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有多大了吧。那该怎么戒烟戒酒呢?这对很多男性糖尿病患者来说,确实是个痛苦的过程,毕竟烟酒可能陪伴了他们大半辈子。别担心,办法还是有的!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过戒烟治疗指南,里面提到了 4 种戒烟疗法,像伐尼克兰、尼古丁替代疗法(NRT)、安非他酮和金雀花碱。伐尼克兰能和体内的尼古丁受体 “抢座位”,减少吸烟带来的快感,慢慢地就能把烟戒掉;尼古丁替代疗法就是用含有尼古丁的贴片或者口香糖代替香烟,这里面尼古丁含量比香烟低很多,还没有香烟里那些有害物质。
戒酒虽然没有专门的指南,但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可以服用纳曲酮或者斯美格鲁泰,这两种药能像 “灭火器” 一样,降低患者对酒精的渴望,减少喝酒量,还能降血压呢。不过,这些药物都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可别自己随便吃!
除了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办法可以试试。比如用食物代替法,用自己喜欢的美食代替烟酒,慢慢戒;当想抽烟喝酒的时候,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像是画画、钓鱼,把注意力转移开;还可以加入烟酒戒断组织群,大家互相鼓励、监督,就像一群并肩作战的队友,一起增强戒烟戒酒的意志;改变饮食结构,多吃点有营养的食物,补充长期吸烟喝酒缺失的营养;平时多运动运动,跑跑步、打打球,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让自己更有信心戒烟戒酒,运动带来的健康体态就像给自己的生活加了一道 “防护盾”。
手脚动一动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常常被人们称为“富贵病”,其“贵”之处除了发病原因多是饮食不当导致,还在于其病程长,要靠长期吃药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现代研究表明,控糖不是只能靠药物治疗干预,还可结合健身气功来实现。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的运动形式,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动作,能起到调节血糖,改善人体内分泌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改善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发生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现将一些简单、有效的动作推荐给大家,希望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受益。
赤龙搅海 缓解糖尿病口渴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消,包括上消、中消和下消三个方面,其中上消的特征就是口干、口渴,中医认为多是由阴虚燥热引起。针对口渴、喝水特别多等阴虚症状,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滋阴清热。中医认为,唾为肾之液。一般情况下,口腔都会正常分泌唾液,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唾液的分泌是比较少的。日常可通过搅动口腔里的舌头,刺激唾液的分泌。具体方法是:
赤龙搅海
1.先把舌尖放在外侧牙龈的右上部位,从右上外侧牙龈,向左上外侧的牙龈缓缓地移动,然后再回来,来回做3次。
2.舌尖贴在上牙龈内侧从右上开始,移动到左上,来回做3次。
3.舌尖贴在下牙龈外侧,从右外侧向下再向左外侧移动,来回做3次。
4.舌尖从下牙龈的内侧开始,从右侧向左侧搅动,共重复3次。
鼓漱吞津
分泌较多的唾液以后,将唾液在嘴里像漱口一样鼓漱。在漱口的过程当中,唾液就会更大量地分泌,然后分成三口缓缓地咽下,感受它经过胸腔、腹腔,一直到肚脐。
手上有活儿 有效防治神经病变
对于健康人来说,拿针扎一下手指会觉得非常刺痛。但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末梢神经病变,两手会出现温、痛、触觉的迟钝,就好像戴了“手套”。此外,有人还会出现手发麻、发胀的表现。针对糖尿病引起的上肢神经末梢病变问题,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锻炼?
连环三掌
1.自然站立,手部中指带动两臂向身体两侧平举。
2.须弥掌。手指向远向上伸展,最后手指呈翘立姿势,掌心向外。
3. 鹰爪劲。两手在须弥掌的基础上,先将大拇指和小指打开,无名指和食指再打开,最后两手的五指完全打开。手指向回勾,掌根向外推。
4. 虎爪劲。在鹰爪劲的基础上,将手指第一和第二关节弯曲,抓扣,形成虎爪的姿势。
动作要领:立掌时手部肌肉要有拉伸的感觉。将五指逐步打开,就像一个圆圆的荷叶一样,感觉有一股力量一直向手指方向,以手指有胀和疼的感觉最佳。
十指抓扣
两手十指分开,相互交叉,扣在一起,置于胸前。两手同时用力,使人能感觉到手指和手掌之间相互用力挤压,然后相互按摩数次,心中默念“三二一”,最后放松,稍微活动一下。
动作要领:可以在个人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力量大一些。因为手部肌肉收缩时,会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末梢神经功能恢复。注意力要集中在手掌的动作上。
手部蛇形涌动
1.两臂向身体两侧水平伸直,手掌和胳膊呈水平状态。
2.将手指向回勾,手指向下,拉伸手背肌肉。
3.手掌向上翘立,随后手指逐节翘立起来,呈立掌。
以上关于糖尿病造成的上肢末梢神经病变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如果大家坚持锻炼,不仅能够延缓末梢神经的进一步病变,还能帮助末梢神经的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脚下八法 教你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病有一种并发症,叫糖尿病足。足是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因此,它的神经受到损害后,危害程度更深。主要表现为,痛、温觉等感觉减弱,还会出现神经血管的综合性病变,如局部动脉的闭塞,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出现溃疡,甚至坏疽,更严重者还需要截肢。为了防治脚上末梢神经的病变,可以尝试以下动作:
脚上八法
1.两脚开步站立,两手叉腰。
2.重心移到右脚上,左脚脚尖点地,这个称之为丁字步。
3.丁字步站好了以后,将腿伸直,然后左脚踢出去,脚尖绷直,脚面绷直,这个方法称之为搜裆腿。
4.勾脚尖,这个动作称之为翘尖式。脚尖尽量地向回勾,这个时候会感觉我们小腿的后侧是完全的绷紧。
5.脚跟尽量向下用力蹬,称之为海底针,就像是我们向海底,向下扎针的一个感觉。
6.脚的大趾向下点,身体直立,称之为凤点头。
7.脚大趾来拧动,向左→向上→向右→向下划弧,共划弧3次。然后再反方向,向右→向上→向左→向下划弧,共划弧3次。
8.左脚练习3次以后,我们将左脚收回,恢复两脚与肩同宽的站立姿势,换右脚练习,动作相同。
动作要领:1.左脚丁字步,重心在右脚上,左脚脚跟提起,脚尖点地,是垂直于地面的。右脚丁字步,重心换左脚上,脚尖依然要点地,与地面垂直。2.搜裆腿,脚向前踢出,要保持住脚面绷直绷紧,脚尖尽量向远伸展。3.翘尖式,脚尖向回勾的时候,力量要集中到小腿的后面,力量在足跟。4.转动脚掌时,向左向上向右转圈,这是内转太极,内转太极3次,然后反方向,称之为外转太极,也是3次。这个动作需要单脚来站立,如果站立不稳,大家可以借助一下旁边的桌子,或者其他能帮助我们站立平稳的物品,也可以躺着练习。
以上方法非常实用,也适合在任何场景,任何环境下进行练习。比如说在办公室可以做一做脚上八法,在公交车上,也可以把脚跟向下踩,然后脚尖提起来。通过反复练习本节动作,有助于促进气血的运行,防治病变。
诸葛亮发明的美食-搅 团
搅 团□张军大家都知道陕西小吃众多,肉夹馍、凉皮、牛羊肉泡馍、葫芦头、裤带面……十个指头也数不过来,且风味各异、各有特色。“搅团”作为陕西小吃中的一种,虽不怎么起眼,口味绝对独特。
“搅团”,顾名思义,即是用面粉搅拌成团的糊状食物。其渊源无从考证,据传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即今陕西的岐山县)屯兵时,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们清闲无事,便在那里种麦植黍,以供军粮,但总吃面食,军中都觉厌倦,为了调节士兵情绪,诸葛亮遂发明了这道饭食,当时的名字还不叫搅团,而是形象地称为“水围城”。
搅团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但要做好也并非易事。须先将干面粉用水调拌成面糊状,待锅里水烧开,缓缓倒入,边倾倒边用一根棍棒搅拌,再依据稀稠情况分次添加面粉,直到成浓稠状,此时搅拌最为关键。俗话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一定要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动,这样才能搅打上劲,口感柔韧筋弹。炉火要中小火,慢慢煨,细细熬,用力搅,不能使锅底焦煳,等到面团用搅棍挑起成粘连的片状,或将棍竖在锅中而不倒,方可大功告成。
搅团在陕西关中一带尤为闻名,其他地方也有其特色吃法。荞面搅团是陕北人的最爱,也是杂粮精吃的一个范例。且荞面营养丰富,口味独特,适量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大有裨益。而甘肃陇南的洋芋搅团也小有名气,选择当年出产、品相良好的洋芋大火煮熟,晾至稍存余温,然后放入石臼中,挤揉出黏性,再由几人轮番揉打,遂成柔韧筋道、色泽黄亮、香味浓郁的上乘搅团,其制作过程与南方的打糍粑类似。玉米搅团则在汶川羌族地区十分流行,制作方法也很特别:将新鲜黄玉米粉用猛火搅拌成糊状,上面蒙盖一层新鲜洁净的芭蕉叶,再以文火蒸熟,用大碗盛出放凉即可。其实无论哪一种原料,搅打是其特性,成团是其本质,外形与内涵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最正宗美味的搅团还要数关中。陕西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素以盛产小麦、玉米而闻名。关中女人擅长擀面、烙锅盔、蒸白馍、捏饺子,尤其是用面粉“打搅团”。人们评论谁家媳妇贤惠与否,主要看她搅团打得如何。好的搅团柔韧筋道,滑润爽口,色香味美,令人回味无穷。
母亲是典型的关中女子,针线茶饭样样在行,打搅团更是一把好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面不够吃,玉米面因口感粗糙又难以下咽,母亲便时常将玉米面做成搅团来变换口味,贫寒简陋的日子因此不再那么难挨。记忆中,母亲打搅团的身影极像一种舞蹈,擀杖是她手中挥动的舞具,锅灶便是她的舞台。搅打间,面团在手底盛开,如美丽的花朵,那是朴拙而动人的视觉享受,也是素简又深情的味觉盛宴。如今想起来,仍有幸福的涟漪在心中荡漾。
搅团虽然做法单一,但吃法众多,甚至可以用花样翻新来形容。最普通的吃法是趁热盛一团入碗,加入备好的酸菜汤汁、一撮爆炒韭菜段、一勺油泼辣子,顺汤搅匀,然后从碗边开始,夹起一块,汤里一撩送入口中,绵软筋弹,十分可口。也可凉调冷拌:热搅团出锅,摊晾于案板,待冷却定型,用刀切成薄条,像拌凉粉一样,酸辣咸淡随各自口味。还可以将搅团切成块与菜汤混合一起热烩着吃,煎烫暖胃,最适宜寒冷冬天食用。
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吃搅团完全是为了安抚饥饿的肠胃,对其并无多少兴趣,倒是每次锅底剩下的那层锅巴是我一直心仪的美味。因是文火慢熬,搅团底部形成的锅巴焦香酥脆,铲下来完全可以当零食享用,这也是贫寒岁月中的一点小欢喜了。后来日子渐渐好转,白面多得吃不完,玉米面不再作为主食,搅团便也不常吃了。母亲去世后,这种独特的美味便从我家餐桌上销声匿迹了。
距家不远的“白鹿仓”民俗文化景区,以展示关中饮食文化而闻名,便约了朋友一起去转转。意外遇到了一家专营搅团的店铺,门面不大,但顾客蛮多,等候的队伍都排到了店外。进店察看,见一小伙正挥臂抡勺对付一锅搅团,他一条腿弓起搭在灶边,双臂用力挥舞成螺旋,锅里的面团被搅打得翻江倒海,波簇浪涌,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泼溅出来,令围观的食客啧啧赞叹。我在一旁倒是很担心那口铁锅的命运,不知它是否经得起这番折腾而不被捅漏。这近乎表演的一幕,其实将搅团的制作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和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边欣赏边等待,终于购得一碗,食之筋弹爽滑,口感极佳。听旁边有人感叹:“确实味美!一会儿再去排队咥上一碗。”
搅团之所以好吃,精髓在一个“搅”字,粗糙寡味的杂粮面粉被打成搅团后味觉已不再粗粝,口感由松散变得紧致细腻,搅打完全改变了面粉的质地。就像那些庸常琐碎的日子,一旦经过细致打磨、用心调拌,便会流金溢彩、活色生香,透射出别样光芒。食物与人生,情理相同。
近日,小区门口忽摆一小摊,经营的正是搅团。摊主是位精干的农村妇女,为两个孩子上学在小区租房陪读。她的搅团盛在一个方便纸碗里,黄油膏脂般的一团,浇上两勺酸芹菜和浆汁,捏一撮翠绿的爆炒韭菜粒,再点上自制的红色小米辣酱,既有绵软爽脆的美味口感,又有西式糕点的创意享受,简直妙不可言。想这女人也是和众多关中女子一样,无论日子是顺遂还是艰难,在她们的眼底、手心都会焕发出无限柔情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