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还会得糖尿病吗(老年人得糖尿病可怕吗)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慢性病开始找上年轻人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慢性病开始找上年轻人
半月谈记者 袁全 程思琪
不久前,浙江海盐28岁的淼淼(化名)早上醒来头晕目眩,前往医院就诊。没想到化验结果出来后,淼淼血糖“爆表”,静脉血糖高达56mmol/L!到医院后,淼淼一度意识不清,处于昏迷状态。经检查发现,淼淼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现象,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28岁的年轻人会得糖尿病?医生在追问病史时了解到,淼淼每天至少喝1至2杯果茶或含糖碳酸饮料,也酷爱甜食,再加上平时工作忙,运动少,发病很正常。
淼淼并非个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介绍,近几年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成年居民饮用含糖饮料率为67%,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率更是高达90%,饮用频率≥1次/天的占比21%。一些畅销饮料的单体含糖量很高,一瓶445毫升的维C饮品有42克糖;一瓶500毫升的雪梨汁有60克糖,远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的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25克的限额。
糖尿病老年人才会得?其实不然
近年来,因营养过剩、糖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肥胖疝外科主任姚琪远表示,糖尿病患者中开始出现初中年龄段甚至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部分还有高血压。“难以想象一个12岁的孩子,血糖超过20,血压也有200。”姚琪远说。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过去4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11.2%,青少年患病率增长更为迅速。
“人们总认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其实不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谢壮丽说,不少年轻人常年保持高油、高糖饮食,有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会造成慢性疾病早发。
专家认为,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教育不足,在限制不健康食品广告、提供健康食品选择等方面政策不足,也是加剧这一趋势的原因之一。此外,慢性病发病初期不易察觉,往往让人掉以轻心。谢壮丽表示,不少年轻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出现急性并发症才到医院看病,这个时候,一般已经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守护青少年健康,倡导健康生活习惯
2024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对参与试点的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进行“营养选择”ABCD四级分级标识,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参考。“新加坡等国家已将此举作为强制监管政策。”臧嘉捷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鼓励食品企业开发更多健康食品,倡导健康饮食新风尚。
“政策改进固然重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谢壮丽说,体形肥胖、饮食不节制、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锻炼、有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考虑到这些疾病在早期的隐匿性,我们应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健康监测。同时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饮食和运动的指导,保证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
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基层医疗体系赋能。姚琪远建议,权威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参与采写:巴庚)
为什么老人容易患糖尿病?提醒:平时尽量避免4个行为,别忽视
在健康的世界里,糖尿病如同一位不请自来的“隐形客人”,尤其对老年人青睐有加。它悄无声息地潜入,带来一系列令人头疼的健康问题,从心血管疾病到肾脏病变,甚至可能导致截肢。但别以为这是无法避免的命运,其实很多情况下,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命中注定”,而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慢慢积累而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哪些行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为糖尿病“铺路”。
“甜蜜”的陷阱:高糖饮食的诱惑
想象一下,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沙发上,一位老人悠闲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块巧克力,享受着午后的宁静。这样的画面看起来很惬意,但频繁的甜食摄入却像是在给健康“埋雷”。老年人的新陈代谢速度放缓,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运转不再那么高效。当他们摄入大量高糖食物时,血糖就像被点燃的火箭,迅速飙升。年轻人或许还能通过运动把这些糖分消耗掉,但老年人活动量减少,多余的糖分只能堆积在体内。长期如此,胰腺就像被过度使用的机器,最终“罢工”,糖尿病便趁虚而入。数据显示,长期吃高糖食物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正常饮食的老年人高出近三倍。所以,不妨用低糖、无糖的食品来替代那些甜腻的诱惑,比如无糖酸奶或低糖水果,既能满足口感,又不会让血糖飙升。
“沙发土豆”的困境:久坐不动的隐患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人坐在沙发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是看电视,就是和邻居聊天。沙发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让人难以起身。然而,久坐不动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长时间坐着,血液循环变得迟缓,就像河流被淤泥堵塞,胰岛素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血糖便容易升高。如果每天都能抽出30分钟进行简单的活动,比如散步、做体操或打太极,糖尿病的发生率就能降低35%。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活性,还能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强度,让老年人的身体更加健康。运动,就像是天然的“降糖药”,帮助身体维持血糖的平衡。
饮食的“不规律”:血糖的过山车
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也常常让人担忧。早餐匆匆忙忙,可能只是随便吃一口;午餐忙着聊天,不知不觉就吃多了;晚餐则可能是大餐,吃得过饱。这种不规律的饮食模式,就像一场混乱的战争,让血糖在一天中起伏不定。胰腺在这种不规律的“攻击”下,逐渐失去正常工作能力,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饮食不规律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规律进餐的老年人高出两倍。所以,每天三餐定时定量,控制饭量,保持七分饱,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
体重的“警报”:腹部肥胖的威胁
在许多老年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明显的“啤酒肚”。这可不是什么可爱的标志,而是健康隐患的信号。腹部脂肪过多,就像给身体套上了一件沉重的“盔甲”,不仅加重了心脏的负担,还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工作。脂肪堆积在腹部,就像在器官周围筑起了一道“高墙”,阻碍了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数据显示,腹部肥胖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体重人群的1.5倍以上。因此,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一步。
预防糖尿病,其实并不复杂。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注意饮食、增加运动、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就能大大降低患病的风险。如果不幸患上糖尿病,也不必过于担忧,通过药物控制、饮食管理和运动调节,依然可以过上健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用科学的方法守护他们的甜蜜生活。
为什么老人容易患糖尿病?提醒:平时尽量避免5个行为,别忽视
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一个和老年人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 —— 糖尿病。可能很多人都发现了,身边的老人好像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这是为啥呢?难道真的是年龄大了就躲不过这一劫?先别急,咱这就一起揭开这背后的秘密,顺便提醒大家,平时可得尽量避开 5 个危险行为,千万别不当回事儿!
先给大家讲讲糖尿病到底是咋回事。一提到糖尿病,大部分人都知道是血糖高了,但为啥血糖会不受控制呢?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糖尿病这么容易找上门?这背后,既有身体自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生活习惯的因素。
从医学角度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功能衰退是躲不掉的。胰岛可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指挥官”,它就像一个精密的工厂,专门生产胰岛素,来调节我们身体里的血糖水平。年轻的时候,胰岛这个工厂活力满满,里面的细胞干劲十足,胰岛素的产量也充足。就算偶尔胡吃海塞一顿,身体也能迅速调动胰岛素,把升高的血糖降下来,维持在正常范围。
可岁月不饶人呐,等步入老年,胰岛就像一个老旧的工厂,设备老化,生产效率大不如前。胰岛素的产量减少了,“战斗力” 也变弱了,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再加上老年人的肝脏代谢能力也跟着下降,身体里的肌肉含量变少,这些都让血糖调节变得困难重重。
除了身体机能的自然衰退,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给糖尿病 “助力”。有些老人饮食习惯不太健康,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还不爱运动,每天不是坐着看电视,就是躺着休息。长期这样,身体里的脂肪越堆越多,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也越来越严重,血糖自然就容易失控。
还有一些隐藏在基因里的风险。如果家里长辈有糖尿病史,那老人患糖尿病的概率就会比别人高很多。据《中华糖尿病学杂志》2022 年第 6 期的数据显示,差不多 50% 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都有家族遗传背景。而且现在的生活太便利了,外卖、超市里的速食到处都是,还有各种过甜的饮料和糕点。这些对年轻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健康挑战,更别说年老体弱的老人了,吃多了简直是给身体 “雪上加霜”。
不过,咱也别灰心,虽然衰老是自然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老人就得乖乖被糖尿病 “拿捏”。其实,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比年龄和基因大多了。2019 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全球性研究表明,超过 70% 的糖尿病病例都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避免。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平时好好养护身体,胰岛还是能继续正常工作很多年的。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说说,哪些行为会让胰岛 “提前退休”,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又该怎么避开这些 “坑”。
一、“吃得太精细”,胰岛不堪重负
很多老人觉得食物软烂、精细才好消化,就偏爱白米饭、白面条这类精细主食。可他们不知道,这种饮食习惯就像是在给糖尿病 “铺路”。精细食物里膳食纤维少得可怜,吃进肚子里后,会被快速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像坐火箭一样迅速升高。胰岛为了把血糖降下来,就得拼命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胰岛累得不行,负担越来越重。
而且,长期只吃精细食物,还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身体缺乏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再加上吃得多,体重就容易增加,肥胖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相比之下,粗粮、杂粮就健康多了,像玉米、燕麦、糙米这些,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让血糖上升得更平稳,减轻胰岛的工作压力。
二、“久坐不动”,血糖悄悄升高
在老年人当中,久坐不动的情况太常见了。有的老人一坐在电视机前,就能看一整天;还有的喜欢和朋友打麻将,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长时间坐着,身体得不到足够的活动,肌肉得不到锻炼,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降低。胰岛素的作用发挥不出来,血糖就容易居高不下。
《国际糖尿病杂志》2020 年第 3 期的研究显示,每天久坐超过 6 小时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经常活动的人群高出近 40%。其实,老年人不用做什么剧烈运动,每天抽点时间,比如晚饭后,出去散散步,走上 30 分钟,就能让身体活跃起来,帮助降低血糖,还能保护胰岛功能。
三、“饭后躺着歇”,血糖飙升没商量
很多老人吃完饭就觉得困,特别是吃多了的时候,就想立马找个地方躺下来,来个 “葛优躺”。可这一躺,问题就来了。饭后身体正在消化食物,血糖会自然升高,如果这时候直接躺着,身体没有活动,血糖就没办法及时被消耗利用,会在短时间内飙升得更高。
老人吃完饭,最好别马上躺着,可以先在室内慢慢走动 10 分钟左右,帮助肠胃消化,也能让血糖更平稳地下降。等稍微消化一会儿了,再去休息,这样对血糖的控制就比较有利。
四、“嘴馋停不下来”,高糖零食是隐患
有些老人特别爱吃糖果、饼干这些高糖零食,还觉得吃点甜的心情好。可他们没意识到,这些零食里的糖分对他们的身体来说是个大麻烦。老年人对糖的代谢能力本来就弱,吃进去的糖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快速被分解利用,就会导致血糖升高。胰岛为了降低血糖,又得加班加点工作,长期这样,胰岛功能就会越来越差。
所以,老人要尽量控制高糖零食的摄入,如果真的嘴馋了,可以吃点水果,像苹果、橙子这些,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含糖量相对没那么高,对血糖的影响也小一些。
五、“熬夜看剧”,睡眠不足血糖乱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熬夜看剧居然也和糖尿病有关系。但实际上,睡眠不足真的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人在睡眠的时候,身体会进行各种自我调节,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如果长期熬夜,生物钟被打乱,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变得紊乱,没办法正常调节血糖,血糖水平就会受到影响。
老年人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晚上尽量睡足 7 - 8 小时。睡前可以泡泡脚,听听舒缓的音乐,帮助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不仅对血糖控制有好处,还能让老人的精神状态更好,身体更健康。
了解了这些容易引发糖尿病的行为,咱再来说说老人该怎么预防糖尿病,避开这个健康 “陷阱”。
一、饮食 “七分饱”,多吃 “彩虹食物”
老人吃饭别吃太撑,吃到七分饱就差不多了。每餐搭配上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也就是我们说的 “彩虹食物”。像绿油油的菠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红彤彤的番茄,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还有紫莹莹的茄子,这些食物里的天然抗氧化物质,能帮助延缓胰岛的老化,让胰岛保持更好的功能。
二、定期监测血糖,早发现早干预
很多老人觉得自己身体没什么不舒服,就不用查血糖,这可太危险了。糖尿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非常不明显,可能只是偶尔有点口渴、乏力,很容易被忽略。等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起来就更麻烦了。所以,建议老人每年至少去医院做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时发现血糖的异常,早干预早治疗。
三、保持运动习惯,“小步快走” 好处多
老人不用追求高强度的运动,每天坚持 30 分钟的 “小步快走” 就很不错。这种运动强度适中,能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血糖更好地被利用。除了走路,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力量训练,比如举举小哑铃,能帮助增加肌肉含量,肌肉多了,对血糖的消耗也会增加,有利于控制血糖。
四、管理情绪,别让压力影响健康
心理压力对老人的血糖也有影响。当人处于压力状态下,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波动。老人平时可以多听听音乐,放松心情;也可以练习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有什么烦心事,多和家人聊一聊,把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
五、规律作息,睡个好觉很重要
睡眠对老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不仅能让身体得到休息,还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前面也说了,睡眠不足会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所以,老人一定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