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不思饮食)
为什么糖尿病越来越多?提醒:7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赶紧忌口
在健康数据的版图上,一组数字令人忧心忡忡。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如同迅猛攀升的山峰,高达 30.2%,患者人数已达 3550 万之多,这一庞大数字,约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四分之一,使我国在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上位居榜首。再看另一组数据,依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 - 2030)》显示,我国还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当下,糖尿病患者超过 9700 万,还有约 1.5 亿人徘徊在糖尿病前期的边缘,正一步步迈向糖尿病的 “危险地带”。深究根源,糖尿病越来越高发的现象,与 “吃” 这个字紧密相连,难解难分。
70% 的糖尿病,竟都是 “吃” 出来的!
2023 年 4 月,《Nature》子刊发表了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其覆盖全球 184 个国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全球大约 70% 的 2 型糖尿病,竟是由不良饮食一手造成的。不良饮食的 “罪状” 包括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频繁加餐扰乱身体代谢节奏,吃饭时间漫长让消化系统不堪重负,饮酒过量毒害身体机能,以及宵夜增多带来额外热量负担等。
在我国,这一比例更是高得惊人,约 75% 的 2 型糖尿病都能归咎于不良饮食。该研究进一步指出,碳水化合物质量差,是全球因不良饮食导致 2 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这项研究详细涉及 11 个饮食因素,其中有 6 个是有害饮食因素,堪称糖尿病的 “帮凶”。“精制大米和小麦”,看似普通的主食,实则在加工过程中丢失大量营养成分,进入人体后迅速升高血糖;“加工肉类”,经过腌制、熏制等工序,不仅含有大量盐分,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加重身体负担;“含糖饮食”,甜蜜的诱惑背后是血糖的急剧飙升;“未加工红肉”,虽有营养,但过量食用,其中的血红素铁等成分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土豆”,淀粉含量高,容易转化为糖分;“果汁”,看似健康,实则在榨汁过程中丢失膳食纤维,浓缩了糖分。
与之相对的,是 5 个具有保护作用的饮食因素,它们宛如守护健康的 “小卫士”。“全谷物”,保留了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能缓慢释放能量,稳定血糖;“酸奶”,富含益生菌等有益物质,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对血糖控制有益;“水果”,天然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宝库,但要注意选择低糖水果;“坚果和种子”,富含健康脂肪和蛋白质,适量食用可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摄入;“非淀粉类蔬菜”,热量低、膳食纤维丰富,是饮食中的健康基石。
虽说糖尿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数据都在大声呐喊:其危险因素大多和不合理膳食息息相关。无独有偶,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团队也曾深入分析 184 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数据,最终发现导致全球 2 型糖尿病的三大关键不良饮食因素,分别是全麦食物摄入不足、大量摄入加工肉类以及过量食用精米精面。这三大因素如同三只 “黑手”,将人们一步步推向糖尿病的深渊。
7 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赶紧忌口!
①晚餐时间不固定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很多人的晚餐时间就像飘忽不定的风,毫无规律可言。有的人工作忙碌,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匆匆吃上一口晚饭。可他们不知道,夜晚来临,人体的代谢速度如同放慢了脚步的老人,逐渐减慢。此时,进食后食物消化产生的热量,无法像白天那样被充分消耗。这些多余的热量就像无处安放的 “小麻烦”,在体内堆积起来,最终导致体重不断增加。体重超标又会进一步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水平也随之升高,如同多米诺骨牌,一个问题引发一连串的健康危机。
②喜欢吃红肉
有研究像一位严谨的侦探,揭示了血红素铁摄入量和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微妙关系,二者大致呈现线性关联。每日每增加 1 毫克血红素铁的摄入,糖尿病风险就会像被点燃的鞭炮,增加 28%。而红肉,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血红素铁在红肉相关的 2 型糖尿病风险中占比高达 65.6%。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也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每周吃两次红肉的人群,和少吃红肉的人群相比,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还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不断攀升。
③吃饭时间过长
我们常听闻 “细嚼慢咽” 有益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吃饭时间越长越好。在生活中,聚餐是常见的社交活动,很多人一聚起来,吃饭时间就变得漫长无比。每次聚餐,一顿饭吃上两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可大家不知道,这样做会让消化道陷入 “持久战”,需要长时间加工食物。胃肠、肝胆、胰腺等消化器官就像日夜不停工作的机器,没有休息时间。长此以往,这些器官会因不堪重负而逐渐衰竭,身体的消化和代谢功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血糖调节自然也会出现问题。
④吃饭狼吞虎咽
吃饭速度也是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吃饭太慢不行,太快同样危害不小。进餐速度过快的人,血糖往往像失控的火箭,迅速升高。这是因为进食过快,身体来不及发出饱腹信号,人很难感觉到吃饱,所以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吃得过多。而且,吃太快会使血糖升高的速度加快。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自身胰岛素分泌本就不足,一旦进食速度过快,就更加难以应对餐后血糖的急剧上升,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加重病情。
⑤盐吃得太多
无论何时,盐摄入过多都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于血糖控制而言。有研究通过对比发现,每日食盐摄入量大于 8 克的糖尿病患者,和每日食盐摄入量≤6 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都明显更高。过量的盐就像身体里的 “捣乱分子”,干扰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影响血糖的稳定。
⑥喜欢吃超加工食品
研究如同一位公正的裁判,揭示了超加工食品和糖尿病之间的关联。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每增加 10%,糖尿病发病风险就会像被推动的滚轮,增加 17%。对不同类型的超加工食品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咸味零食”,高盐高油,给身体带来双重负担;“加工肉类”,前面已提及它的危害;“即食 / 加热混合菜肴”,往往含有大量添加剂和调味料;“甜味饮料”,高糖的代表,这些超加工食品都和较高的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紧密相关。
⑦主食没吃对
前面提到的塔夫茨大学研究分析出的导致 2 型糖尿病的三大关键不良饮食因素中,主食没吃对占了两项。“全麦食物摄入不足(26.1%)”,全麦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稳定血糖,摄入不足就少了一道健康防线;“过量食用精米精面(24.6%)”,米饭、馒头、面条等精制米面,属于高升糖指数(高 GI)食物。它们进入人体后,会像点燃的烟花,迅速导致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期如此,身体的糖代谢系统就会陷入紊乱,最终诱发糖尿病。
想要血糖稳一点,饮食上要注意 3 点
①淡一点
不少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可谓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仅血糖高,还同时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等问题。而很多糖尿病并发症,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敌人,都和高血压、高血脂脱不了干系。所以,为了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控制血压与血脂刻不容缓。这其中,吃饭时的油盐控制尤为重要。通常来说,每人每天的盐摄入量要严格控制在 5 克以内,大约就是一个啤酒瓶盖的量。油的摄入量则要控制在 25 - 30 克,用家里常见的白瓷勺来衡量,大概就是 2 - 3 勺。
②杂一点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征程中,合理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保持食物多样化是关键。主食方面,推荐粗细搭配,让白米饭、白面包等细粮和糙米、荞麦、玉米碴、青稞、藜麦等粗粮 “携手共进”,各占一半的比例。在食物种类上,要做到主食搭配适量的蛋白质,比如瘦肉、鱼类、豆类等,还要搭配大量蔬菜。如此搭配的混合饮食,就像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峰值,避免出现大幅的血糖波动。
③彩一点
这里的 “彩一点”,指的是食物颜色要丰富多样。蔬菜是饮食中的 “主力军”,要多吃。水果要适量食用,每日蔬菜摄入量应保持在 300 - 500 克,其中深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像菠菜、西兰花等绿叶菜,摄入量不少于 70 克。糖尿病患者吃水果时,可以选择低 GI 水果,比如苹果、柚子等,并且选择在两餐中间或者运动前后适量食用。此外,吃饭时还要放慢速度,做到细嚼慢咽。进食顺序也可以调整一下,按照蔬菜 - 肉类 - 主食这个顺序去进食,这样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为什么糖尿病越来越多?12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赶紧忌口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与现代社会快节奏、高热量饮食密切相关。以下是12个最易被忽视的饮食习惯及其危害机制,附具体防控建议为什么糖尿病越来越多?提醒:7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赶紧忌口
在现代生活的舞台上,糖尿病正悄然成为一个愈发引人关注的健康难题。瞧瞧我国的情况,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高得惊人,达到了 30.2%,患者人数多达 3550 万,几乎占据了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妥妥的全球第一。再看看《健康中国行动(2019 - 2030)》给出的数据,我国堪称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当下糖尿病患者数量突破 9700 万,还有约 1.5 亿人处在糖尿病前期,这数字着实让人揪心。
追根溯源,糖尿病高发和我们的饮食 —— 这个 “吃” 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毫不夸张地说,70% 的糖尿病,都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2023 年 4 月,《Nature》子刊发表了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覆盖全球 184 个国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全球差不多 7 成的 2 型糖尿病,居然是不良饮食在背后搞鬼。这些不良饮食包括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频繁加餐、一顿饭吃上老长时间、饮酒过量以及夜宵吃太多等等。在咱们国内,这个比例更是高得吓人,约 75% 的 2 型糖尿病都能归咎于不良饮食。进一步探究发现,碳水化合物质量差,是全球不良饮食引发 2 型糖尿病的首要因素。
这项研究涉及 11 个饮食因素,其中 6 个堪称有害饮食因素,像精制大米和小麦、加工肉类、含糖饮食、未加工红肉、土豆以及果汁。而与之相对的,是 5 个保护性饮食因素,分别为全谷物、酸奶、水果、坚果和种子、非淀粉类蔬菜。虽说糖尿病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数据都在揭示,不合理的膳食才是关键的危险因素。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团队也没闲着,他们分析了 184 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数据,得出导致全球 2 型糖尿病的三大关键不良饮食因素,即全麦食物摄入不足、大量食用加工肉类以及过量食用精米精面。
7 个饮食习惯让血糖 “坐火箭”,赶紧忌口
晚餐时间 “随心所欲”
生活中,不少人晚餐时间毫无规律可言。有的人忙起来,天都黑透了才匆匆吃上晚餐。可他们不知道,到了晚上,人体代谢速度就像放慢了脚步,食物消化后产生的热量没法充分消耗。长此以往,体重就像吹气球一样增加,胰岛素抵抗也愈发严重,血糖水平更是一路飙升。
对红肉 “爱不释口”
研究表明,血红素铁摄入量和糖尿病风险之间,存在着近乎线性的关联。每天血红素铁每增加 1 毫克,糖尿病风险就跟着升高 28%,而红肉在其中 “贡献” 巨大,血红素铁占了红肉相关 2 型糖尿病风险的 65.6%。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还发现,每周吃两次红肉的人群,相比少吃红肉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更高,而且红肉吃得越多,风险越大。
吃饭 “马拉松”
我们常讲吃饭要细嚼慢咽,但这可不意味着吃饭时间越长越好。很多人喜欢聚餐,一聚起来,一顿饭吃上两三个小时是常事。可这对身体来说,并不是好事。消化道长时间超负荷运转,胃肠、肝胆、胰腺等器官都得不到休息。日子久了,这些器官就像过度劳累的机器,不堪重负,最终走向衰竭。
吃饭 “风卷残云”
吃饭速度太慢不好,太快同样糟糕。吃饭速度过快的人,血糖很容易失控。这是因为吃得太快,人很难及时感知到饱腹,往往会不知不觉吃多。而且进食速度快,血糖升高的速度也快。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岛素分泌就不给力,一旦进食过快,餐后高血糖就更容易找上门。
盐 “重口味”
不管什么时候,盐吃太多都不是什么好事,对控制血糖来说更是如此。研究发现,每天食盐摄入量大于 8 克的糖尿病患者,和每天食盐摄入量小于等于 6 克的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都要高不少。
钟情超加工食品
研究显示,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每增加 10%,糖尿病发病风险就会增加 17%。进一步对不同类型超加工食品分析后发现,咸味零食、加工肉类、即食 / 加热混合菜肴、甜味饮料等,都和较高的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脱不了干系。
主食 “踩雷”
前面提到的塔夫茨大学研究,分析出导致 2 型糖尿病的三大关键不良饮食因素,其中主食没吃对占了大头。全麦食物摄入不足(26.1%),过量食用精米精面(24.6%),这两项加起来占比超过一半。像米饭、馒头、面条这些精制米面,都属于高升糖指数(高 GI)食物,吃下去后会让血糖像坐火箭一样迅速上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期如此,糖代谢系统就会陷入紊乱,最终诱发糖尿病。
想让血糖稳如泰山,饮食注意这 3 点
口味 “淡一点”
不少糖尿病患者,可不只是血糖高,高血压、高血脂也常常相伴。而很多糖尿病并发症,都和高血压、高血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为了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控制血压和血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饮食上,首当其冲就是要控制油盐的摄入。一般来说,每人每天的盐量最好控制在 5 克以内,油控制在 25 - 30 克。
饮食 “杂一点”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得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和分量,保证食物多样化。主食方面,建议粗细搭配,白米饭、白面包等细粮和糙米、荞麦、玉米碴、青稞、藜麦等粗粮各占一半。同时,主食要搭配适量蛋白质和大量蔬菜。这样的混合饮食,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餐盘 “彩一点”
这里说的 “彩一点”,指的是食物颜色要丰富多样。多吃蔬菜,水果也要适量。每天蔬菜摄入量保持在 300 - 500 克,其中深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绿叶菜不少于 70 克。糖尿病患者吃水果时,可以选择低 GI 水果,并且在两餐之间或者运动前后适量食用。当然,吃饭时速度要慢,做到细嚼慢咽,进食顺序也可以调整一下,按照蔬菜 - 肉类 - 主食的顺序吃,对血糖控制也大有裨益。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