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长胖是糖尿病吗(长胖是糖尿病吗)
关于牛奶的十二个疑问(健康直通车(第86站))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依托当地优势大力发展养牛产业,采取“支部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养牛产业,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图为1月19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东鑫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挤奶车间。 贝 赫摄(新华社发)
众所周知,喝牛奶不仅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还有助于成人的骨骼健康。想简单喝个纯牛奶,却容易被市场上种类繁多、名字各异的牛奶“整懵”,究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牛奶?了解以下12个问题,买牛奶就再也不会迷茫了。
1.买牛奶,选常温还是低温?
有时间经常买牛奶,有条件冷藏,对牛奶风味要求较高的人:选低温奶。
没时间经常买牛奶,没有冷藏条件,喜欢促销时囤货的人:选常温奶。
常温奶(超高温灭菌乳)是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生产加工,并灌装入无菌包装内的牛奶。由于杀菌温度比较高,虽然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不会损失,但是叶酸和B族维生素会有损失,牛奶的风味也会出现细微变化。经过高温杀菌,牛奶的清甜味道会变淡,味道更浓烈,有的人觉得“有怪味”,有的人反而更喜欢这种“浓烈”的风味。
常温奶通常采用无菌复合纸包装,无需冷藏和防腐剂就可以使牛奶在常温下保存较长时间。
低温奶(也就是鲜牛奶)通常指巴氏杀菌乳。与常温奶相比,巴氏杀菌乳的灭菌温度相对低,因此其风味口感、维生素保留得相对更好。
此外,牛奶中的一些对热敏感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乳铁蛋白等,保留得也更多一些。但就补充蛋白质和钙而言,常温奶和低温奶区别不大。
低温奶保质期短,一般为2—8天,需要放冰箱里冷藏,适合平时方便购物和冷藏食物的人。如果条件不允许,买常温奶即可。
如果直接饮用,低温奶能享受到更清甜的牛奶风味。
如果用牛奶做烹调、烘焙或者做咖啡,味道浓厚的常温奶更适合。
2.巴氏奶更新鲜、营养更高吗?
一般来说巴氏奶是更新鲜的。与常温奶相比,巴氏奶的大部分营养素,例如蛋白质、钙等没有差别。但整体而言,巴氏奶营养价值相对更高。
做巴氏奶要求杀菌温度低,对牛奶本身的基础条件要求比较高,因此一般都是最好的奶源用来做新鲜的巴氏奶。
3.低脂脱脂奶比全脂奶更好吗?
饮奶量很大、需要严格减肥的人,可以选择低脂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没有对低脂或者脱脂奶做特别的推荐。对于普通人,不建议选择低脂奶或脱脂奶。如果去掉牛奶中的脂肪,就会丢掉85%以上的脂溶性维生素。而牛奶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都是中国人比较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同时,牛奶脂肪并不全是饱和脂肪,它还含有一些有益的脂肪酸,比如共轭亚油酸。
减肥的人可能会纠结喝牛奶是否会长胖,这主要取决于牛奶摄入量。如果每天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喝300克全脂奶,按脂肪含量3.1%计算,通过牛奶摄入的脂肪为9.3克;如果换成脱脂牛奶,按脂肪含量0.5%计算,约摄入脂肪1.5克。因此,把全脂奶换成脱脂奶也就减少了7.8克脂肪,不到1汤匙炒菜油的量。
4.复原乳牛奶兑水了吗?
复原乳,简单说就是用奶粉加水兑成的牛奶——不是牛奶兑水,而是奶粉兑水。
中国的产奶区比较少,奶源比较少,原奶的价格比较贵。因此,从国外进口奶粉再复原变回液态奶,是一个较为经济的办法。但是这种复原乳风味确实差很多,因此往往会加入糖和其他东西调味,最典型的就是不少人小时候爱喝的“旺仔牛奶”。
5.什么样的“奶”兑了水?
如果包装上标明“乳饮料”几个字的,就是兑了水的牛奶。因此,在购买相关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商品包装上的说明。
6.学生奶最适合孩子吗?
作为专供在校生饮用的牛奶,学生奶不在商场上销售。中国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安全、营养、方便、价廉。因此,平时给孩子喝市场上能买到的纯牛奶即可。
7.什么是零乳糖牛奶?
零乳糖牛奶是去除了牛奶中乳糖的奶,适合乳糖不耐受的人。很多人对“乳糖不耐受”并不陌生,乳糖不耐受的人喝完牛奶会出现产气、打嗝甚至腹胀、腹泻等症状。
牛奶中的乳糖含量约为4.5%,现代工艺已经可以降低或者去掉牛奶中的乳糖,低乳糖奶中乳糖含量≤2%,无乳糖的乳糖含量为≤0.5%。如此一来,有乳糖不耐的人也可以喝牛奶了。
需要注意的是,牛奶中的乳糖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一分子乳糖经过降解后生成了两分子单糖。因此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零乳糖牛奶的升糖指数会更高,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8.高钙奶是否更补钙?
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很缺钙;其次,看看高钙奶里加的是什么钙。
牛奶本来就富含大量的钙,每100克牛奶大约有100毫克的钙。高钙奶每100克牛奶中至少要含120毫克的钙,其实也没有高出多少。
牛奶中天然存在的乳钙吸收率非常高,可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高钙奶”中加入的钙是碳酸钙,人体对这种钙的吸收率比较低,与牛奶放在一起,存在意义就更弱了。如果要买高钙奶,可以选择添加乳钙的产品。
9.什么是特浓奶?
一般来说,特浓奶就是浓缩的奶。这种奶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奶味更香浓,但是要注意,脂肪含量也更高。不过也有厂家贴心地把特浓奶的脂肪去掉一部分,因此购买时要注意营养标签。
10.什么是A2奶?
只含有A2型β-酪蛋白,而不含有A1型β-酪蛋白的牛奶,就是A2β-酪蛋白奶,简称A2奶。目前并没有研究发现这种牛奶营养更好,但是价格往往更高。
有研究证明,A2型蛋白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果一喝牛奶就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且喝无乳糖牛奶仍不见好转,可以尝试A2β-酪蛋白奶。如果平常喝牛奶没什么不舒服,喝普通牛奶即可。
11.有机奶值得买吗?
有机奶是按照有机标准生产的奶。有机奶的安全性更高,但是营养成分并不比普通牛奶更高。
需要提醒的是,有机奶会比普通牛奶贵不少,请按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行选择。
12.蛋白质越高的牛奶越值得买吗?
注意了!牛奶90%以上都是水,不能指望喝牛奶来补充蛋白质。普通牛奶每100克含蛋白质3克,即使一些高蛋白质牛奶能达到每100克牛奶含蛋白质5克,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喝300克牛奶计算,这样也只比普通牛奶多摄入6克蛋白质,还不如多吃一口肉。
不过,如果高蛋白质的牛奶是原生的,不是浓缩出来的高蛋白质,确实能说明牛奶的奶源是不错的,依然请按自身的经济状况来选择吧。
(作者为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知名科普博主)
得了糖尿病为什么会胖
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的情况,尤其是2型糖尿病中较为常见,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胰岛素的作用
1. 胰岛素治疗: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来说,特别是那些需要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水平的人群,胰岛素不仅帮助调节血糖,还具有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这意味着使用胰岛素可能导致体内能量储存增加,进而引起体重上升。
2. 体内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初期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即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为了克服这种抵抗,身体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胰岛素。高水平的胰岛素同样能促进脂肪存储。
饮食习惯
3. 饮食管理不当: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误认为只要限制糖分摄入即可,而忽视了总热量的控制。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即使它们不是高糖食品,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4. 过度依赖低GI(升糖指数)食物:虽然选择低GI食物有助于血糖控制,但如果不注意份量控制,也可能因为总热量超标而导致体重增加。
生活方式
5. 缺乏运动:体力活动不足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运动不仅能帮助消耗多余热量,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缺乏足够运动容易造成能量过剩,促使体重增长。
6. 心理因素:面对慢性疾病的压力,部分患者可能会通过进食来寻求安慰,这同样会导致额外的热量摄入。
其他原因
7. 药物副作用:某些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可能会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从而间接促进体重增加。
了解上述原因后,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定期运动以及必要时咨询营养师或内分泌科医生的专业意见来预防或减轻体重增加的问题。同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体重管理和血糖控制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两者都需要重视。
这4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好好吃饭睡觉,就能有效预防……
最近又听到身边有人得糖尿病了,这个病这么普遍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啊!没想到竟然这么常见,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呢?有没有什么预防的方法?
有4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还为你附上了远离糖尿病的健康宝典哦。
01
睡眠少或睡太多的人
经常熬夜、睡眠较少的人或睡得太多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研究普遍认为,这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让生物钟紊乱,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这样睡,远离糖尿病
成年人最好每晚10~11点入睡,睡够7~9小时后起床。
02
久坐不动的人
久坐和不运动的人更容易被糖尿病找上。
研究发现,每天静坐时间超过3小时,得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45%~89%。而长期不运动的人,身体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人也更容易长胖。
双重作用下,得糖尿病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如果一整天就做,即使下班去健身、锻炼,得糖尿病的机会,也会比正常人高。
这样动,远离糖尿病
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中等强度是指:需要用力、但运动时仍然能轻松讲话的活动,比如快速步行、跳舞、休闲游泳、打网球、打高尔夫,擦窗户、拖地板、手洗大件衣服等。
坚持每天都要动动,每天活动总量至少相当于6000步。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都要起来动一动。
03
乱吃饭的人
如果以下几点,你中招了,那就要小心了。
有事没事就出去撮一顿,尤其爱吃夜宵,吃完就睡。
无肉不欢,每餐都要有肉,油越多越好。
不爱吃蔬菜、水果。
偏爱重口的菜。
吃饭速度贼快。
主食从来不吃粗粮,每顿都是精白米面。
这样吃,远离糖尿病
最重要的,
就是要做到均衡饮食。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每天吃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
04
家人患糖尿病的人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不仅仅爸爸、爷爷,如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姨妈、舅舅、表兄弟姐妹中有得糖尿病的,尤其家里有好几个糖尿病患者的人,都容易的糖尿病。
这样的家庭,就要从孩子抓起了。做好前面的几条,提早预防糖尿病。
综合源自:健康中国、腾讯医典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