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糖尿病医院哪家好(合肥治疗糖尿病最好的医院)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丨病痛世界有点苦 我想给你一点甜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畅通患者就医“路”,温情服务暖人心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
出院前,高压氧科的患者家属都会收到一份护理大礼包。
医院药师在社区查房。
院感防控定期督查。
医院分批分次召开行政、临床科主任沟通会。
药房根据患者需求增减服务窗口。
伤口造口门诊护士在给患者上药。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为透析患者“减负”、对住院患者开展“延续性服务”、给社区居民用药提供“上门指导”……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各党支部按照院党委要求,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集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使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不断转化为服务群众和基层的现实举措,转化为推进医院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推进解决“急难愁盼”,持续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提升学习教育成效,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今年九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印发了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医院各党支部在前期活动的基础上,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集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需求为导向,结合医院重点工作,要求各党支部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带头开展高质量学习研讨,带头开展调研走访,带头推动问题解决,引导广大党员跟着学、照着做。各党支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党日活动,要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上下功夫。截至目前,医院共收集各党支部提交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共44条,一批涉及群众难事、基层难题、发展难点的问题正逐一得到解决,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将不断转化为服务群众和基层的现实举措,转化为推进医院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行政倾听临床声音,力促问题整改“清仓见底”
为不断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落实医院发展战略目标,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促进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医院分批分次召开行政、临床科主任沟通会。会议共征集三个院区56个临床医技科室在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建议近百条。特别是对当前医疗质量和安全、科研教学、学科发展、人才团队建设、运营和绩效、DRGs支付改革等提出了发展新思路。如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日益增多,产前诊断中心建设迫在眉睫;为满足患者需求,加快出具病理(包括胃肠镜病理)及术后病理结果;为不断改善患者就医感受,需要及时改造一些布局欠佳的区域等。针对临床科室提出的问题,行政部门表示将牢固树立“行政职能科室服务临床一线”意识,充分发扬医院“部队传统、军人作风、敢于冲锋、能打胜仗”红色精神,明确时间节点,及时解决问题,力促近百个问题短期内“清仓见底”。
为透析患者减负,把沉重“腹透液”送到家
尿毒症患者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其中一些患者会选择居家进行腹膜透析。家住合肥市瑶海区的胡先生每周要做三四次透析,这意味着他每个月需要把重达250多斤的腹透液搬回家中,沉重的透析液对于他来说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腹透患者身体虚弱,家庭经济不好,有的距离医院较远,甚至需要租车请人到医院来帮忙取药,很不方便。”近年来,透析患者群体越来越大,随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透析液的配送再次成为亟为彻底解决的难题。
为彻底解决透析患者取药不方便这一难题,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第一党支部将该问题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改进举措。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改进透析液配送流程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党支部通过四处走访,多方协调,从患者后期用药需求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多次模拟入库出库和配送方法,确保流程顺畅,最终确定配送方案。由患者每月电话预约需求腹膜透析液的规格和数量,约定时间内第三方配送公司将会直接送药上门,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用药便利,解决了透析患者的这一难题,避免了来回奔波搬运的烦恼。
药师坐诊社区,让居民家庭用药“有指导”
这个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这几个药能不能在一起吃?很多患者都有类似的苦恼。如今,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点,患者都可以在合肥二院托管的社区医院得到临床药师的帮助。70多岁的陈大爷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我从去年开始吃降压药,但是血压还是波动很大,不同血压计量的血压差别也很大,现在我都不知道这药该怎么吃才对。”在瑶海区红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大爷手里拿着几个压扁的药盒,告诉医生自己吃药比吃饭都多,最近还感觉到牙龈有点肿,血压也不稳定。接诊的家庭医生把陈大爷带到了用药咨询窗口,找到了正在这里坐诊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张正升。
“牙龈增生应该和这个降压药的副作用有关,建议您对降压药进行调整。”仔细了解陈大爷的病情后,张正升为陈大爷更换了降压药。过了一段时间后,陈大爷发现血压稳定了下来,牙龈增生也有所缓解。为了表示对医生的感谢,他亲自写了一幅字送到了社会 区医院。
“社区的慢性病患者比较多,部分患者存在用药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重复用药、用药时间不对等。”张正升说,他们下社区已经有一年多了,他每周二下午固定到合肥市瑶海区红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此外,医院还专为患者组建了药物咨询的微信群,随时为居民提供用药指导。
从“药房窗口发药”到“助患者科学用药”,为了给患者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不但在本院开设了药学门诊,还将六名药师轮流派驻到社区坐诊,延伸服务半径。“慢病管理的前沿阵地在社区,我们把药师派驻到社区,指导居民哪些药不能在一起吃,哪些药要错时吃,哪些药在有新病情的时候不能吃。”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刘建军表示,药师下社区不但受到了患者的欢迎,还为社区药房工作人员开展定期的专项药品管理培训,指导他们进行处方点评、药物重整等,规范了社区医院药房的管理。
从入院到出院,“延伸性服务”更便捷
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有一个“特殊”的科室,在这里住院的患者基本上都处于昏迷或者微小意识状态,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后,应用高压氧促醒治疗。
作为全省公立三甲医院中最大的昏迷促醒中心,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学科综合实力目前已跻身全国前列。随着学科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心的床位也越来越紧张,高压氧舱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转。为了缩短患者院前的等待时间,提高住院期间的治疗效率,延伸出院后的家庭护理,中心推出全流程延伸服务。
住院前,高压氧治疗中心的医生线上为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确定预住院时间,以减少无效等待。住院期间,通过密切精准的配合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促醒中心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为了避免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我们院内成立了MDT团队,集全院之力为患者服务。”合肥二院高压氧治疗中心主任齐胤良介绍说,大脑在人体中是最精细、最重要的部位,促醒中心的工作同样也需要高水平团队的配合。“我们同时延长了氧舱的服务时间,从早上七点半开始,每天运行12个小时,可以说是全省氧舱工作量最大的地方,这也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让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高压氧治疗。”
在昏迷促醒中心,每一位醒来的患者,都复苏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个世界有点苦我想给你一点甜。”即将出院时,家属都会收到科室赠送的一个暖心护理包。记者看到,暖心护理包里面有供氧管、吸痰包、一次性手套、镊子等近十种护理工具。“慢性意识障碍的患者,他们的护理比较繁杂,家属经常手足无措,这个护理包中的物品够他们使用3~5天,之后可以照着清单自行购买。”齐胤良说,他们同时还为患者家属提供出院后的护理指导,提出家庭护理的环境改造建议,让患者在出院后有一个延续性的优质护理。据了解,合肥二院高压氧科累计高压氧治疗达10万余人次,先后促醒多名昏迷患者,包括脑外伤术后、心肺复苏术后、脑血管意外、缺血缺氧性脑病等伴有严重意识障碍的病人。
打破学科壁垒,探索专科护理诊疗新模式
70多岁的孙大爷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因为脑梗后遗症导致肢体活动受限。在家卧床几日后,家人发现他的身体出现了压疮。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合肥市二院伤口造口门诊护士吴娟上门对他的创面进行了处理。差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来说,保持一个睡姿不动两小时以上就有可能形成压疮。”吴娟提醒,压疮是从里往外烂的,因此家人在护理时不容易发现。在给老人处理完伤口后,吴娟对患者家属提出了一些床面改造和相关的护理建议。
近年来,随着造口、伤口患者的日益增多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伤口、造口及难愈性创面的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护理不当,一些严重的创面会发出阵阵恶臭甚至会招引蚊虫,而吴娟几乎每天都是和这些创面零距离接触,仔细地为患者清创、上药。除此之外,她每周还会定期到社区门诊为患者处理创面,帮助指导患者科学护理伤口造口,提高伤口造口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为了方便伤口造口患者,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从去年起开设了伤口造口门诊。该门诊主要是为造口、难愈性伤口及失禁患者处理各种相关并发症,并提供健康指导,解除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糖尿病足患者较多的现状,该院还将成立糖尿病足专病门诊,由骨科、介入科、内分泌科、创面修复科等学科组成MDT团队,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诊疗服务。
内勤外勤全员培训,保障院感防控安全
医院保洁工作、外勤人员工作是医院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医院环境维护和优质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院党委“学党史,为群众办实事”工作部署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及患者安全管理,提高保洁人员的院感知识和清洁消毒水平,提高医院外勤人员安全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就医安全,医院院感处针对不同重点区域开展了多次培训,例如发热门诊,缓冲病区,留观病房,方舱CT,方舱PCR,还对一些重点高危部门进行了培训考核。自八月起两个月来,共开展了线上线下培训45场,覆盖到全院医务护理人员、行政部门人员、保安、保洁、工勤人员、第三方人员。
院感处将最新版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基本知识有及相关的政策要求、疫情防控策略、重点部门的技术要求、消毒方法、人员防护等知识进行了及时全面的普及培训,从病房清洁管理要求、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外勤人员陪检、医院垃圾处理四个方面对内勤外勤人员进行详细讲解。“环境清洁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基础,病人的陪检是医院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方法之一。”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院感处蔡朝阳表示,通过培训帮助大家增加了消毒隔离、职业防护、病人陪检、标本送检的相关知识既可以减少防护用品的消耗,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朱沛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超一半合肥人,都有这位“朋友”!
“这两天的血压有点高啊,按时吃药了吗?”
“下次复诊在周三,最近不要剧烈运动。”
“回家之后有什么问题,给我打电话啊。”
今年52岁的胡国庆
是包河区方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一名全科医生兼家庭医生
日常除了在诊室坐诊
还常常去签约的患者家中家访
手机几乎成了辖区居民的
“24小时健康热线”
“这两年,手机里的签约居民资料逐渐增多,同事们都说我是‘行走的电子健康档案’。”说起家庭医生的工作来,胡国庆满心感慨。在他看来,“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不仅仅是签订合约,更是签订信任,“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信任我们。”
据了解,自开诊以来,方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肥滨湖医院建立高血压门诊糖尿病门诊,与多所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采取合作共建、专家坐诊、教学查房等形式,提升中心的基本医疗水平,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防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基层医疗机构。
“相比过去,丰富的医疗供给给了辖区居民更多的保障,儿童保健、心电图、B超等项目在家门口就能做。”胡国庆说,若是进行CT、磁共振等大型项目检查,患者可以在社区医院开单,前往医联体医院做检查,费用更低;重症患者也可由社区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转诊等。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胡国庆见证了健康合肥建设的过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越来越完善,服务能力也逐渐提升,家门口就医的便利度越来越高。”
正如胡国庆所说,家庭医生已成为合肥人身边的“医生朋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合肥市家庭医生共签约服务对象497.86万人,签约覆盖率为52.19%,其中重点人群签约212.15万人,签约覆盖率为72.72%;老年人签约93.7万人,签约覆盖率为77.90%。
“随着政府对卫生事业的不断投入,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多。身在基层,我将继续苦练内功,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当好居民的医生朋友,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员。”胡国庆说。
文字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许露瑶 李想
视频 |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想
剪辑 | 全媒体编辑 王艳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不少医院开设体重门诊,能干啥?适合谁?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腰围太大,体重超重,有人甚至患上了慢性病……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一时间,体重门诊在网上网下引起热议。3月11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起关于体重管理的互动讨论,截至当日22时,阅读量超700万。
各地不少医院已经设立体重管理、减重多学科联合等门诊。体重门诊能解决哪些问题,涉及哪些学科?哪些人群适合就诊?人民日报记者在多地进行了采访。
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率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新华社发 王鹏 作
解决哪些问题家住北京海淀区的王女士带着儿子乐乐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营养减重门诊。16岁的乐乐,BMI(体重指数)高达40.3,属于重度肥胖。
“孩子平时爱吃炸鸡腿等油炸食物,蔬菜、水果摄入较少。”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柳鹏了解到,乐乐的饮食搭配不太合理。检查化验发现他的内脏脂肪明显超标,血尿酸也偏高,如果不尽快改善,可能引起脂肪肝、转氨酶升高、痛风发作以及其他代谢问题。
考虑到乐乐处于生长发育期,柳鹏给他制定了饮食和运动方案:高蛋白高纤维膳食模式,尽量减少油炸食品和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通过鸡蛋和牛奶补充优质蛋白,主食适量控制,粗细搭配;保证充足睡眠,建立规律作息,改善新陈代谢能力。
“后续,我们还会跟踪回访。”柳鹏说,每月随访记录体重、微量营养素及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变化,再结合饮食运动情况,及时评估调整方案。
生活水平提升,吃得多、运动得少,加之学业压力大,不少儿童青少年面临肥胖问题。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患糖尿病等慢性病,还会增加骨骼和关节负担,对心理健康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帮助孩子科学减重?柳鹏介绍,全面检查身体后,计算出能量摄入值,采用适合的减重膳食模式,配合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通过定期复诊监测减重进度、指标变化情况,及时了解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降低体重,还要实现‘体重管理 慢性病管理’双重达标,通过综合干预实现相关指标的全面改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教授说,中国科大附一院与省内基层医院紧密合作,借助远程会诊、技术培训和资源共享,将体重管理服务下沉至基层。
涉及哪些学科根据中国科大附一院2024年度健康管理中心体检数据,约有22%的受检者存在超重问题,其中不少人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因此,体重门诊往往需要多学科协同。
近日,57岁的安徽合肥市民李先生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体重多学科诊疗门诊复查。李先生之前体重超标,还有高血压、血脂紊乱和血尿酸升高等问题。经过半年多健康管理,体重下降13公斤,BMI降至正常范围,血压稳定并停用降压药物,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肌酐指标均恢复正常。
医生给出的个性化减重方案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和心理干预。“我们整合资源,组建了由健康管理中心、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老年医学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诊疗团队,为超重、肥胖人群尤其是伴有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综合性体重管理服务。”刘连新说。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医师刘长勤也表示,减重过程中,体重容易反弹,需要定期随访,由多学科医师和患者共同讨论,调整减重方案。
2019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设立肥胖专病门诊,联合营养科、中医科、康复科、生殖医学科与妇产科等多学科会诊团队,帮助超重肥胖的育龄期女性改善身体状态。今年1月,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体重管理多学科联合门诊开诊,由普外科、内分泌糖尿病科、营养科、中医科等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诊疗。“联合门诊的启用将为就诊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规范化、精准化的体重管理方案,通过前端预防干预,降低因肥胖引起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刘长勤说。
适合哪些人群除了慢性病患者、儿童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者,想生育的肥胖女性和追求身材管理的人群也适用于体重门诊。
家住福建厦门的周女士不久后将迎来第二个孩子的1周岁生日。得益于长期体重管理和跟踪,周女士成功减重并实现了做妈妈的心愿。
“刚接诊周女士的时候,她属于肥胖人群,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刘长勤介绍,在超重肥胖的育龄期女性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28%。超重肥胖人群还易得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产生胰岛素抵抗,危害健康。
“为了健康,减重是必要的,要科学管理、长期坚持。”刘长勤说,团队对周女士的代谢功能进行充分评估后,制定了综合管理方案。内分泌糖尿病科制定减重措施,适时给予安全药物调节患者内分泌系统;营养科设计专门菜单,控制饮食种类与数量;康复科确定安全运动强度,指导合理运动方式;中医科发挥中医特色,提供针灸、中医药辅助减重治疗……
如今,周女士每隔3个月仍会到刘长勤的门诊报到,一是继续改善甲状腺功能,二是要长期跟踪,预防体重反弹。
对于希望通过减重改善身体状态的人群,刘长勤建议,要少吃油腻、高糖食物,早吃晚饭、少吃夜宵,吃饭八分饱;避免久坐,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活动,并适当开展抗阻力运动;尽量每日23点前睡觉,避免熬夜影响生物节律。此外,若需要使用药物辅助减重,应根据全面检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用药。
柳鹏建议,减重首重饮食,每日能量摄入需控制在合理范围,提升优质蛋白质占比,碳水化合物以粗杂粮为主,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同时限制嘌呤和盐的摄入。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3.12 第10版
人民日报记者 申少铁、徐靖、施钰
版面责编:吕莉、徐阳、李祉瑶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娄霄霄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