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测血糖贴身上(血糖贴贴哪里)
测血糖不用扎手指,用一张“膏药”贴一贴就知道,真有这么神奇?
测血糖要扎手指真的苦啊,只有要扎手指的人才深刻体会这种痛苦。
前段时间小编看到新闻最新报道说,用一张“膏药”贴在皮肤上就能知道血糖高低,真有这么神奇的事吗?
快来探个究竟,顺便盘点一下还有哪些新型不需要扎手指的血糖监测设备。
NO1:一张膏药就OK的血糖监测设备近期发表在Nat Biomed Eng上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柔软而有弹性的皮肤贴片,将其贴在脖子上就可以通过电化学传感器,持续监测佩戴者组织液中的葡萄糖、以及汗液中的乳酸、酒精或咖啡因水平以及血压、心率。
随着各种传感器的研发,未来能监测的指标应该会越来越多。
图1
一种柔软而有弹性的皮肤贴片,将其贴在脖子上就可以持续监测佩戴者的血压、心率,还能通过汗液监测佩戴者的各种生化指标水平。
这种监测设备优点很明显:
优点一:这种贴片不怕弯曲和拉伸,真正贴在人的皮肤上时,也能够适应各种皮肤表面;
图2 各种皮肤状态都适应
优点二:这种设备可以使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人受益,因为是实时监测数据,所以可以即时监测血压或血糖的变化,也能及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乳酸或pH水平,从而能及时发现酮症酸中毒等紧急情况。
呃,不过,这新玩意还在研发中,距离正式用于临床还有一定距离,目前大家还只能观望。
另外,这种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各个机械元件之间可能存在信号干扰、运动后的汗液干扰、缺乏更多人群数据等。
另外,这一贴片目前仍需要先将传感器连接到电源和台式机器上才能显示读数,而研究人员希望最终能研发出无线传输传感器,并可以检测多种指标,组成真正可穿戴的完整系统。
NO2:检测血糖的智能隐形眼镜关于智能隐形眼镜测血糖,最早是谷歌在2014年提出的,遗憾的是,在2018年谷歌宣布暂停了该项目进程,其官方发布的博文表示,经过四年的研究,它们不得不承认通过眼泪检测血糖是一项庞大艰巨、难以攻克的科学技术。
图3 谷歌智能隐形眼镜
图片来源:BI中文站
尽管谷歌的这项研究以失败告终,但全球的研究机构对隐形眼镜检测血糖的技术研发热情并没有被浇灭。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隐形眼镜式血糖监测器,外形与彩色隐形眼镜片类似,它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据说,这种监测器搭载了一个小黑点形状的传感器,是目前全球最小发电传感一体型传感器,只有0.6平方毫米。这枚小小的传感器被镶嵌在两层镜片之间,让监测器的整体使用感受与普通隐形眼镜相差无几。
设想很美好,据说已经研发出来了,后续希望能通过临床试验使其推向实用化。
好吧,上面这两个血糖监测设备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下面这两款血糖监测设备倒是离我们不远。
NO3:实时动态血糖仪实时动态血糖仪是一款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它包括三部分:传感器、扫描检测仪和数据分析软件。不同于传统的血糖检测,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植入一次性葡萄糖传感器,可以连续监测葡萄糖水平,如录像一样反映血糖变化情况。
优点很突出:
优点一:操作只需要三步:将传感器贴于上臂后部或者腹部皮下;用手机或者扫描检测仪接近传感器进行扫描;获取数据。(嗯,跟把大象关进冰箱一样简单呢);
优点二:不需要指尖取血,时效性强,随时可以查看血糖,一目了然;
优点三:既能反映即刻血糖,发现不易被传统指尖测血糖方法所检测的高血糖和低血糖,还能反映血糖波动,其中,反映血糖变化趋势的数据,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优点四:已经投入市场使用,可以买到。
缺点也是有的:
缺点一:相比便携式血糖仪,价格比较贵;
缺点二:现在经投入市场使用的传感器最多佩戴14天,也就是说,一个月最起码要换2个传感器。
缺点三:佩戴传感器过程中因运动产生汗水等将导致传感器松动;
缺点四:由于动态血糖仪和传统血糖仪获取的数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目前以传统血糖仪的数值为准,动态血糖仪测量的数据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
简单来说,动态血糖仪发现葡萄糖水平有较大波动,这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进行指尖取血测量血糖情况后,再进行降糖方案的调整,而不是直接根据动态血糖仪获取的数据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需要佩戴实时动态血糖仪的人主要是1型糖尿病人,尤其适用于有能力日常使用的成人1型糖尿病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人使用有一定要求;
至于2型糖尿病人,主要在住院期间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或者围手术期时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实时动态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
关于血糖监测设备,有传统血糖仪,也有逐步走向市场的新设备,更有未来努力的方向。
这些监测设备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科技改变生活,让糖友们无痛测血糖,更好管理自己的血糖,远离并发症!
最新研究:“糖尿病贴片”问世,只需轻轻一贴,血糖平稳达标35天
63岁的赵大叔,患糖尿病已经7年了。每天清晨,他都要在手指上扎一针,先测血糖,然后再根据血糖数值,给自己扎针注射胰岛素。早餐后,他又要吞下口服降糖药。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赵大叔疲惫不堪,平时连个远门都不敢出。
尽管如此,他的血糖还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高血糖很危险,低血糖也常常让他措手不及。有一次夜间低血糖,险些要了他的命。
其实,像赵大叔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在少数,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手段,确实存在诸多局限。口服降糖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糖,但单一用药时,血糖达标率很低,随着病程延长,用药也会越来越多。而胰岛素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需要频繁注射,稍不注意可能还会导致低血糖,这也让很多患者难以坚持。
正因如此,关于糖尿病的创新治疗研究,一直都是科研热点。好消息是,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就像是黑暗中的曙光,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最近,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犹如平地惊雷:科学家开发的“基因开关”皮肤贴片,在糖尿病小鼠实验中实现了长达35天的血糖平稳控制。这项突破性技术将130年前的心脏病药物硝酸甘油“变废为宝”,开创了慢性病治疗的全新模式。
1. 百年老药的新生
硝酸甘油,大家肯定都听说过,作为一种冠心病急救药,在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含服可快速缓解疼痛,是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会随身携带的一种药。那在此基础上研发的硝酸甘油贴片为什么还能控制血糖呢?这个贴片厉害在哪?
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个贴片有一个创新的“基因开关”系统。简单来说,硝酸甘油在进到我们身体里,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会开启一系列反应。而科学家瞄准这一特性,专门为其设计了一个“开关”,让这个“开关”在硝酸甘油这把“钥匙”的帮助下,成功完成经过一串“接力”,最终让细胞生产一种叫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 - 1)的东西。而GLP - 1作为控制血糖的 “小能手”,就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帮我们把血糖降下来。
整个过程完全利用人体自有元件,就像用自家钥匙开自家门,既安全又精准。
2. 亮眼的实验成果
如此神奇的“基因开关”,真能发挥降糖效果吗?为此,科研人员又进一步做了小鼠实验,结果好得让人惊喜。研究发现,该贴片不仅让小鼠的血糖水平稳定了长达35天,还让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体重也有所减轻。而且,治疗期间并未发现有明显的副作用。
总之,是希望,也是动力。这个研究就像是给糖尿病治疗领域点亮了一盏新的明灯,让大家看到了用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甚至其他疾病的新方向。而这种给药模式也彻底改变了传统药物定时定量服用的被动局面。当然了,这只是个开始,未来应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未来展望:攻克糖尿病的新征程其实,不只是皮肤贴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研究开始瞄准细胞疗法,让糖尿病治疗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有个很厉害的本事,就是能自我更新,还能变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在糖尿病治疗研究里,科学家们就盯上了它这一点。他们想把干细胞变成胰岛 β 细胞,这样就能代替那些坏掉的胰岛细胞,让胰岛素正常分泌。在动物实验里,研究人员把胚胎干细胞变成胰岛样细胞团,再放到糖尿病小鼠身体里,成功实现了血糖的控制。这种方法不仅有望解决胰岛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还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具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的策略。
2. 胰岛细胞移植技术
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让这些新的胰岛细胞承担起分泌胰岛素的重任,像正常胰岛一样,根据人体血糖水平精准地释放胰岛素,实现血糖的平稳调控。目前也有临床试验已经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部分患者在接受胰岛细胞移植后,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摆脱对胰岛素注射的依赖,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就是通过对患者自身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修正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或者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为糖尿病的个性化治疗开辟新的道路。不过,基因编辑技术也有一些难题,像编辑的时候安不安全,会不会出现脱靶的情况等。但它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也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目光。曾经就有研究针对单基因糖尿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这些新型疗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糖尿病治疗领域向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为全球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彻底治愈的曙光,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医学在攻克复杂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写在最后:尽管糖尿病治疗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涌现,但在目前,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仍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患者要勤测血糖,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药物,按时服药。同时,要合理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还要保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此外,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对血糖的控制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记住一点,只有好好活着,才有机会等到糖尿病被治愈的那一天。
(科技)新型腕贴不扎针即可监测血糖
新华社伦敦4月9日电英国巴斯大学报告说,该校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非侵入式的血糖监测贴,只需贴在手腕上,无需采血就能监测血糖。
目前糖尿病患者日常监测血糖时,需要在手指扎针,通过指血来测量血糖水平。
巴斯大学团队开发出的这种腕贴内置一系列微型传感器,每一个传感器在微小电流作用下,能对应从单个毛囊附近吸取葡萄糖,储存在腕贴内的微型装置里,并进行测量。
这一腕贴目前可以在几小时时间段内实现每10分钟至15分钟给出一次血糖水平读数。由于每个传感器对应一个毛囊,避免了葡萄糖提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腕部皮肤之间以及皮肤内部的参数差别干扰,因此葡萄糖测量相对更加精准,无需再采指血血样进行校准。
开发团队在新一期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据介绍,这一腕贴的原材料中最重要的是石墨烯,它具备导电、柔软、环保等多种特性。
研究团队在猪皮肤以及健康志愿者皮肤上均测试了这一设备,取得了理想的血糖监测效果。
下一步他们希望能进一步优化腕贴中的传感器数量,以实现全天候血糖监测。在这一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希望最终能推出一种低成本、可穿戴传感器,定时将测得的血糖水平发送到佩戴者的手机或智能手表上,并在血糖水平异常时发出警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