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白砂糖(糖尿病吃白砂糖和葡萄糖哪个好)
白糖的血糖指数比白米饭低,糖友是不是应该吃白糖,不吃米饭?
吃糖或者有甜味的食物能让人感到开心,但糖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不仅容易肥胖,还容易得慢性病,对于糖友们来说,虽然糖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但也占了一部分,需要控制糖的摄入量。但是有人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白糖的升糖指数比白米饭低,为什么糖友可以适量吃白米饭,却不宜吃白糖呢?难道不是应该吃白糖,不吃米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很多人都知道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吃多了对控糖不利,白米饭的血糖升糖指数是80多,而蔗糖只有60多,为什么白糖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却反而比米饭要小呢?并不是搞错了,如果单纯地吃同样热量的白糖和米饭,吃白糖后的血糖水平确实会低于吃米饭,但不利影响却远大于吃米饭。
白米饭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进入人体后可以被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血糖水平会快速的升高。
但是白糖进入人体内,消化和淀粉是不一样的,除了葡萄糖,白糖还会分解为果糖,两者的代谢也不一样。果糖与葡萄糖相比,不是很容易引起血糖水平身高,而是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因此,虽然白糖的血糖指数比米饭高,但消化过程比吃米饭要复杂,更容易肥胖,而肥胖带来的问题,可就不仅仅是会引起血糖水平升高了,还可能引来心血管或其他方面的健康隐患。
再往大了说,其实不止是白糖,像红糖、黄糖等额外添加的糖,糖友还是尽量少吃为好。
不过,白米饭也要适当少吃,建议和粗粮杂粮搭配起来吃,或能降低点对血糖的影响,如果完全不吃米饭,可能也有坏处。
因为糖分和热量之间的转化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胰岛素对于葡萄糖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如果直接不吃米饭了,它的工作量就会减少,时间长了,功能可能会下降,反而不利于降糖。
建议糖友在吃米饭的同时,遵循下面几个原则,对降糖或许有积极的影响:
米饭不要煮的太软烂,虽然口感比较好,但长时间的蒸煮,会加快机体对于淀粉的消化速度,经常吃这样的米饭,更容易引起餐后血糖上升。
米饭最好当天吃完,少反复加热,米饭多吃加热后,会更烂,同样的道理,可能餐后血糖会上升。
吃饭的速度也要放慢,进食速度会影响到米饭的升糖指数,吃太快,吸收消化就会快,建议糖友细嚼慢咽,那么碳水就会被慢慢吸收,血糖就会相对稳定。
吃米饭的同时,还要注意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空心菜、茭白、香菇、木耳、芸豆等,有助降糖;还要少食多餐,不要等到很饿的时候再吃,也不要吃太饱,调整进食顺序,建议先吃菜,增强饱腹感,就能减少主食的摄入了。
综上所述,虽然白糖的血糖生成指数比米饭高,但糖友还是要少吃糖,具体的原因相信大家看完此文已经有了解了,但吃白米饭也一定要注意适量,且注意以上几点,或许才有利于降糖,你都吃对了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无糖≠健康 糖尿病人吃代糖需谨慎
来源:新民晚报
小甜是个甜食爱好者,然而又担心糖分带来的健康“隐患”。为了健康,她选择甜而无糖的“无糖”食物。那么,这些无糖食物真的无糖吗?能预防糖尿病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黄珊主任医师表示,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无糖食品(指一些在食品加工中没有添加蔗糖,而采用代糖来增加甜味的食品)大都是由精制米、面粉做的,如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等,其实这些都是血糖生成指数非常高的食品,进食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血糖,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也不能预防糖尿病。
生活中,有些糖尿病患者会选择木糖醇、甜味素作为白砂糖的替代。对此,黄主任介绍,代糖不会像糖一样使血糖飙升,所以对于糖尿病人相对安全,是很好的糖替代品,不仅能控制糖的摄入,还能满足对甜食的渴望,非常受糖尿病人的欢迎。
代糖主要有3大类:天然甜味剂、糖醇、和人造甜味剂。然而市面上大部分代糖产品使用的都是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这些甜味剂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通过化学合成的具有甜味的化学物质,哪怕是既不升高血糖也不变成热量的高效甜味剂,也可能具有刺激食欲、促进肥胖的作用,过量摄入后可能引起腹泻,也会加重肾脏负担,改变肠道菌群,影响健康,因此不推荐大量摄入人造甜味剂。而糖醇或是天然甜味剂则是相对健康的选择,例如木糖醇、罗汉果甜苷、甜叶菊、菊粉等,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摄入解解馋。
此外,有些糖尿病患者在食用甜食后选择增加胰岛素的剂量。黄主任强调,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的剂量是在固定饮食的情况下根据血糖调整的,她建议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定时定量进食水果或甜食,调整长期胰岛素应用剂量。如果患者不控制饮食,在食用甜食后选择增加胰岛素的剂量,容易造成血糖波动。而如果胰岛素剂量增加过量,甚至有低血糖的风险,对糖尿病人来说低血糖的危害更大,即使没有低血糖,血糖上下波动大,更易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就失去了胰岛素治疗的意义。若特殊情况偶尔进食甜食,也可通过监测血糖,餐后运动的方式减少血糖波动。(高媛)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这些误区你要了解→
截至2017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而“糖前”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人群保守估计有5亿。“糖前”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前”可以说是一个警钟,如果继续放纵将会加速2型糖尿病的到来,但是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则可以远离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糖尿病前期又该采取哪些方式预防和治疗呢?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讲,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需要测量两个血糖值,即空腹血糖值>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值>7.8mmol/L,这里两个数值高于普通健康人群,但是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不做好预防工作,随时都有可能转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餐后血糖浓度≥11.1 mmol/L,糖耐量试验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这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达到标准,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大吗?
首先“糖前”非常容易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其次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如脂代谢紊乱等。它不仅损害全身的微血管,引起视网膜、神经等部位的病变,而且会伤害全身的大血管,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糖前”在职场高发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糖前”高发主要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如肥胖、熬夜、经常吃夜宵、爱吃甜食、缺乏运动、爱生气等。
高血糖有哪些症状?
主要有总觉得饿、时常口渴、多尿、体重下降、体力下降、耐力减退、餐前低血糖、异常排汗、视物模糊、皮肤瘙痒、手脚麻木、四肢疼痛、肌肉痉挛、皮肤反复感染、伤口久不愈合等。
只要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血糖与我们吃的“糖”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所吃的食物,大部分最终都会转变为血糖来供能。也就是说血糖的来源,并不只是我们平常吃的白砂糖、红糖之类的糖,任何食物都可以转变为血糖。
不甜的水果含糖量低?
不要以口感来检测含糖量。1、低糖水果:西瓜、草莓、桃子、樱桃、柠檬、橙子、菠萝、葡萄;2、中糖水果:火龙果、柚子、荔枝、芒果、苹果;3、高糖水果:桂圆、石榴、香蕉、哈密瓜、红果。
运动可以降血糖?
有氧运动对身体好,肌肉锻炼可以降低血糖。把肌肉锻炼到“酸”的时候,肌糖原用没了,血糖就会快速补充到肌糖原里来,血糖值就降下来了。
“糖前”患者需要吃药吗?
不需要,但更该关注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饮食 运动”的自我调整,预防“糖前”发展为糖尿病。
“糖前”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是什么?
1、控制摄入总量。2、控制不知不觉的糖分。3、避免“空热量”的食物。
今天22:00,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邀请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和营养科主任刘英华,为您一起解答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与预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