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一型糖尿病(中药治疗一型糖尿病的最新研究)
哲学中医 | 1型糖尿病并发多症,哲学中医动定护航中
开栏语: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开创性提出的中医理论。团队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成书《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运用哲学来解读中医,通过中医来验证哲学。通过本专栏定期文章的推送,希望让中医从业者开拓思维,提高临床水平。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 范冠杰
引言
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性因素或不明原因所致患者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的一类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比较,1型糖尿病典型特点是年轻发病(<20岁)、发病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或以酮症/酸中毒起病,C肽水平低下并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血糖脆性大、易波动等。患者常常在发病后5年逐渐出现神经、血管慢性并发症,可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肢体麻木、下肢溃烂、尿潴留等。因多为年轻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治疗等,该病俨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1型糖尿病患病率虽不及2型糖尿病,但在我国因人口基数大,是不可忽视的病患群体。范冠杰教授基于哲学中医学术思想,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遵循胰岛素治疗为基础,运用中药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波动、治疗并发症、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案例举隅
林某某,女,30岁,1型糖尿病病史22年。
【初诊】2022年10月21日。患者自诉8岁时诊断为1型糖尿病,病程长达22年,从发病起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后逐渐出现视力模糊下降、小便淋漓不尽、漏尿等,曾外院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神经源性膀胱,目前需留置尿管。近期患者血糖忽高忽低,高时可达20mmol/l,且频发低血糖,同时因血糖波动导致严重失眠。视力呈进行性下降导致无法正常阅读手机中文字,以及因长期留置尿管随身携带尿袋,严重影响到林小姐的生活质量。22年的病程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位坚强的1型糖尿病患者,但也能感受到患者背后的焦虑与无助。
症见:精神状态尚可,睡眠差,弱视,留置尿管,尿道不适感,大便尚调,月经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完善相关检查:糖化血红蛋白7.6%,空腹血糖8.71mmol/L,空腹C肽:0.04ng/ml。
西医诊断:1型糖尿病伴有多个并发症。
中医诊断:消渴。
辨证:湿热困遏,瘀血阻络。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祛瘀。
方药:苍术10g,关黄柏5g,薏苡仁30g,车前草30g,茵陈30g,布渣叶15g,丹参30g,连翘15g,甘草5g,川芎10g,莪术10g,山楂15g。
医嘱:中药每日一剂,水煎服。西药维持目前胰岛素治疗方案。
【二诊】2023年1月5日。服药后血糖已相对稳定,空腹血糖5~7mmol/L,餐后6~9.9mmol/L,未再发生低血糖。睡眠改善,视物模糊较前改善,少许尿道不适感。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紧。前方加金钱草15g,白茅根10g,淡竹叶10g。服药方法同前。胰岛素剂量总量由45iu下调至40iu。
【三诊】2023年2月2日。血糖控制平稳,空腹血糖5.2~6.8mmol/L,餐后6.3~8.7mmol/L,患者自行下调胰岛素剂量。自觉视力明显改善,重影减少,现可轻松查看手机;睡眠恢复正常;尿道不适症状消失。前方去金钱草、白茅根、淡竹叶,加青葙子10g,木贼10g。
【四诊】2023年3月30日。患者血糖、视力、睡眠、泌尿系症状均得明显改善、大部分症状消失而满心欢喜来到诊室复诊调整用药,并表示对生活又多了一份信心与勇气。
按语
范冠杰教授在治疗本例患者过程中,诊疗思维、目标、用药等很好地回答和启发临床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
一、中西医治疗谁为先
范冠杰教授在哲学中医思想指导下,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客观看待问题、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原则之一。每个疾病有自身特点和发病规律,客观认识并遵循规律是准确处理临床问题的基础。在临床中,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常常面对治疗方式选择问题,如应该西医治疗、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范冠杰教授认为要认清疾病的本质,即发病的核心问题,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与选择。一些患者就诊时在诊桌上陈列一堆平素所服用的西药,而范教授可能对患者医嘱是“西药可以全停,积极配合,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完全可以搞定啦”。本案为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导致糖尿病,当以补充胰岛素为基础治疗,但面对患者血糖波动大、并发症进展、症状,中药可发挥保驾护航之力。
二、坚持人本主义,注重患者感受与生活质量
治病需回归到病人本身,注重患者感受、生活质量。在糖尿病诊疗中,范冠杰教授认为,不应仅以血糖数值为目标,更应关注疾病给患者的影响,如当前症状、远期并发症,以及诊疗方案是否给患者带来不便等。提高对患者的关注度,立足于人本的诊疗方案,不仅可提升依从性,更有事半功倍之效。范教授不仅关注疾病与症状,更觉察到低血糖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失眠所致的焦躁,视物不清、尿道不适带来生活不便。
三、用药以“准”“简”
用药要准,才能简。而准、简的前提是对核心病机的把握。病证同治或辨证论治均是以核心病机为基础。本案患者核心病机是气血运行失调。气机失调主因是湿热困遏三焦,气机升降、津液输布失常,清阳不升无以濡养脏腑官窍,浊阴不降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故见血糖波动、失眠、视物不清加重、尿道不适。血行受阻是因患者消渴日久,气血脏腑功能失调,久病多瘀阻络,进而发展为消渴目病、消渴筋痹等。故治疗原则以通利三焦血脉为准,以清利湿热,活血祛瘀为法。以布渣叶、薏苡仁、苍术、关黄柏、车前草、茵陈清热祛湿消积、通畅三焦而助开气血津液之道。借连翘清热之功以助分泄邪热之势。川芎、莪术、山楂行气活血祛瘀,助精微通达末梢筋脉以发挥濡养之效。在后续二诊、三诊复诊时,仍抓住核心病机,综合而又有序地解决患者血糖波动、失眠、尿道不适、视力进行性下降等问题,在1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中保驾护航,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助其重获生活的信心。
哲学中医 | 瘙痒反复苦难忍,序贯治疗解病忧
哲学中医 | 运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巧变脸
“哲学中医”让中医重拾神韵
医学指导:
范冠杰,省级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教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亚甲炎等甲状腺疾病、痛风、肥胖、高脂血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出诊时间
出诊地点
周二上午(07:30-10:30)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周四下午(13:30-15:30)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5号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涌岸街36号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一书,就是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主流的哲学思维方式,探讨中医理论的重塑和构建,是中医理论突破的全新尝试,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范例。《哲学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又高于临床,并指导临床运用,本书系统阐述了范冠杰教授的临床医学思想,也是范教授临床经验之总结。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李安香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医圣治疗糖尿病的妙方,只需六味药,一次全告诉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我们身边患有糖尿病的人几乎随处可见,但是它的危害可不仅仅是让我们“变美、变瘦”。
它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会导致多个器官受到侵害,还会出现许多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消渴”“脾瘅”等范畴。
多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郁化火,肾精亏虚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内生燥热,燥热伤津,或阴亏精少,虚火内生导致。
《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说明长期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喜食肥甘厚味是消渴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
肺为水之上源,就像是一个三通管,将人体吸收的水分进行再分配,将津液输布至全身。
肺气亏虚,宣发肃降功能紊乱,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咽,则出现口渴多饮;津液直趋于膀胱,则小便频数。
人体约70%是水分,当人体的水分变少,就会导致阴虚阳亢,燥热灼伤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亏虚,出现多饮、多食
脾气虚则运化水液功能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及时消化吸收,随小便排出体外,使身体就会日渐消瘦,也会出现尿蛋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泡沫尿。
面色常表现为颧红或者整个面部泛红。体内的燥热之邪迫津外泄,会有多汗的症状,汗液也属于津液,出汗过多也会伤及津液。久而久之,津伤及气,会出现气虚的表现,如乏力。
舌脉
舌一般瘦或胖均能出现,舌质红,苔薄或少。脉细或沉。气阴两虚证,津伤明显一般舌瘦,气虚明显一般舌胖。
因为津伤会有虚热上逆,所以舌红苔少。脉细主津伤,想象一下,脉管变细了,里面的血液津液自然是缺少的;而脉管里缺乏“气”去振奋鼓动,所以会有脉沉或者寸脉沉。
麦门冬汤
气阴两虚证一般选用麦门冬汤治疗。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为“大(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我一般使用的剂量:麦冬,清半夏,党参,甘草,大枣,粳米或大米。
方解
麦门冬,是一味养阴的好药,是本方的主药。性微寒,微寒则性沉降,善于治疗虚热上逆的症状。
养肺阴可以治疗津伤咳嗽、咯血,养心阴可以除烦安神,养胃阴可以治疗消渴、虚热上逆的呕吐、口疮等等。
《名医别录》:“疗……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强阴益精”,这里虚劳客热是指虚症而产生的虚热,并非感受外邪的邪热;并且因为麦冬养阴,性粘滞,不宜在外感初期使用。
细看本方中,麦冬比半夏剂量是7比1。半夏辛温,药性与麦冬完全相反,辛可以通络,防止麦冬黏滞碍胃,温可以佐治麦冬寒凉之性。
用了那么多麦冬,稍稍用一些半夏佐制,也不会影响全方养阴清热的大方向,但是使得脾胃不太好的患者易于接受。
同时,半夏还有化痰的功效,有些糖尿病患者稍稍有些苔厚,用本方更是恰当不过。
党参、甘草、大枣、粳米,这四味药配伍在一起,既能顾护胃气,也能益气养阴,所以全方治疗津伤而伴有虚热上逆的消渴病、咳嗽、咽炎等等。
加减
1.如果伴有大汗或者动辄汗出、非常口渴、面红、头晕、呕吐等症状,大汗、大渴说明患者体内燥热炽盛,宜加大清热养阴除烦的力量,单独使用麦门冬汤,症状难以控制。
可以加竹叶、石膏(合起来即竹叶石膏汤)或者用白虎加参汤(石膏、知母、粳米、党参、炙甘草)治疗。
其中石膏、竹叶、知母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滋阴润燥的作用。但是注意苔黄腻或苔白腻的患者不宜使用。
2.并发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不通畅,神经周围的血管血运减少,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四肢不温等症状.
可以加葛根,葛根性辛,辛能发散达表,可以治疗外在的肢体病症,同时葛根能养阴舒筋,不仅能补充身体内的津液,还能使拘急的筋脉得以舒缓,增强了本方养阴清虚热的功效。
3.口渴严重,可以加天花粉。
天花粉是瓜蒌的根部,归肺胃两经,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缓解口渴的症状。
但是天花粉性苦寒,脾胃虚寒、怕凉的患者要适当减量,或者添加其他药物佐制。
4.伴有腹胀、头身困重的患者,多由于气虚日久,津液输布功能失常,津液停聚、燥热炼湿成痰,虚实夹杂。
在本方基础上去大枣,加瓜蒌。瓜蒌性苦寒,可以清热化痰,同时相比大部分化痰药,瓜蒌还有润燥的作用,用来治疗气阴两虚兼有痰浊的消渴病最为恰当。
食疗
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息息相关,在糖尿病的防治上,需要忌甜食,尤其是蛋糕、巧克力、糖果、饮料、汽水这些。
平时可以多吃一些牛乳、鲤鱼、竹笋、洋葱、香菇、南瓜、冬瓜、猕猴桃等食物。
肾阴亏虚的患者,多伴有腰膝酸软,可以吃天冬枸杞饮(天冬、枸杞子,党参、五味子,研成粉末,放入保温杯中,用开水冲服)
茶饮玉米须(将洗干净的玉米须15g在开水中煮10分钟后取出,过滤后的水,晾凉后分次服用);
胃热炽盛的患者,多伴有大便干燥,苔黄,平时可以喝五汁饮(将30克梨汁,20克荸荠汁、藕汁,10克麦冬汁,25克鲜芦根汁和水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后,小火煮30分钟,晾凉后分次服用);
气阴两虚的患者可以选用党参山药炖猪胰子(将猪胰和猪瘦肉洗干净切块放入锅中,再放入党参和山药、盐大火煮沸后,小火煮1小时即可)。
预防和调护
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是很有优势的。我个人认为糖尿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控制,是可以避免加重或者并发其他后遗症的。忌烟酒。规律饮食,定期检测血糖。肥胖的患者通过运动减肥。
一古方专治多年糖尿病,标本兼治显奇效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是常见且多发性疾病,病因比较复杂,造成的原因比较多,但他主要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合病所引起的,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会遍及全身重要器官,会导致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如果出现急性并发症,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出现生命危险。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调理脾胃。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糖尿病病机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所以在中医治疗上常常以健脾益气,和胃养阴为原则。
之前有一位患者,女,45岁,糖尿病4年有余。之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一直服用西药,但控糖效果不是很理想,她说:“最近一直感觉到乏力,稍微一吃东西就感觉腹胀,胃满,嗳气,有时也会出现便秘症状,但有时也会出现腹泻,平常感觉异常烦躁,动不动老是爱发脾气”
查看他的舌脉,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无力。
这位患者是脾虚,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疏肝,行气导滞。
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柴胡,当归,白芍,厚朴,枳实。
患者服用两周后,大便正常,腹胀,嗳气等明显好转。
并嘱咐患者注意控制饮食,加强餐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