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专家(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邓铁涛等七位国医大师:治糖尿病的经验方
糖
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病因比较复杂,治疗起来也并非易事。现将邓铁涛、方和谦、朱良春等七位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方,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邓铁涛:经验方
邓铁涛 首届国医大师(1916.10-2019.01)
【组成】熟地黄12g,生地黄12g,怀山药60~90g,黄芪30~60g,山茱萸15g,泽泻10g,茯苓15g,牡丹皮10g,玉米须30g,仙鹤草30g。
【功效】滋阴益肾,健脾益气。
【主治】消渴,证属肾气阴两虚者。临床多见于2型糖尿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和谦:四君子汤
方和谦 国医大师(1923-2009)
【组成】太子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10g,生白芍6g,炙甘草5g,当归6g,炒谷芽15g,焦神曲6g,竹茹10g,麦冬10g,柴胡5g,生黄芪10g,山茱萸10g,大枣3个,薄荷5g。
【功效】补气培元。
【主治】消渴,证属脾肾两虚者。临床多见于2型糖尿病。症见多食善饥,乏力困倦,大便干燥,唾液多,舌苔稍腻,脉平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朱良春:斛乌合剂
朱良春 国医大师(1917.8-2015.12)
【组成】川石斛5g,制首乌15g,制黄精15g,生地黄15g,生黄芪30g,怀山药30g,枸杞子10g,金樱子10g,紫丹参10g,桃仁泥10g。
【功效】益气养阴,和血通脉。
【主治】消渴,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脉者。临床多见于2型糖尿病。症见形体消瘦乏力,不耐烦劳,心慌气短,懒言少动,头昏目眩,心烦少寐,多汗口干,肢体发麻疼,腰膝酸软,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多沉细或细弦、细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李玉奇:经验方
李玉奇 国医大师(1917.8-2011.2)
● 经验方一:
【组成】苦参10g,槐花25g,胡黄连15g,葛根15g,冬瓜仁20g,藕节25g,泽兰15g,枇杷叶20g,天花粉15g,茯苓20g,白茅根20g,桃仁15g,浮萍15g,乌梅10g,青蒿20g,青黛5g。
【功效】清燥救肺生津。
【主治】消渴。症见大渴引饮,饮一溲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 经验方二:
【组成】苦参15g,黄连15g,槐花25g,当归10g,桑白皮20g,五灵脂10g,浮萍15g,鹿角霜20g,阿胶15g,黄柏10g,茯苓20g,乌梅10g,山药25g,山茱萸20g,石斛20g,天冬20g,知母20g。
【功效】润燥生津。
【主治】消渴。症见饥饿难忍,食后旋即复饿,伴随大便秘结等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 经验方三:
【组成】山药25g,鸡内金20g,石莲子20g,菟丝子15g,五味子10g,茯苓20g,泽泻20g,黄连15g,萆薢15g,覆盆子15g,当归20g,山茱萸20g,鹿角霜20g,黄柏15g,熟地黄15g,阿胶15g,桃仁15g。
【功效】除燥生肾水。
【主治】消渴。症见身形消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周仲瑛:经验方
周仲瑛 国医大师(1928-2023.10)
● 经验方一:
【组成】生地黄12g,玄参12g,麦冬12g,天花粉15g,制大黄5g,鬼箭羽15g,桃仁10g,丹参15g,芒硝5g(冲服),知母10g,炙僵蚕10g,炙水蛭3g,地龙10g,木瓜10g。
【功效】清热通腑,凉血化瘀。
【主治】消渴,证属瘀热互结者。症见双下肢麻木,时有拘急,大便干结,三日一行,彻夜不眠,手足心热,舌苔黄薄腻,边尖红隐紫,脉细弦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 经验方二:
【组成】桑叶15g,地骨皮20g,天花粉12g,知母10g,黄连3g,藿香10g,佩兰10g,炒苍术10g,鬼箭羽20g,水蛭3g,泽兰12g,炙僵蚕10g,玄参12g,煨葛根12g,生黄芪12g,太子参12g,生地黄15g,山茱萸6g。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湿通络。
【主治】消渴。临床多用于2型糖尿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颜正华:经验方
颜正华 国医大师(1920.2-)
【组成】生黄芪30g,生晒人参9g,炒白术15g,怀山药30g,茯苓30g,生、熟地黄各12g,山茱萸10g,天花粉12g,五味子10g,炒薏苡仁30g(打碎),补骨脂10g,泽泻12g。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补肾。
【主治】消渴,证属气阴两虚者。症见多饮、多食、多尿及形体消瘦,双下肢肿胀麻木,劳累后、午后更甚,纳可,眠安,便稀,日二三行,尿微黄,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颜德馨:消渴清
颜德馨 国医大师(1920.11-2017.4)
【组成】苍术15g,白术15g,升麻9g,生蒲黄9g,知母30g,地锦草30g,黄芪30g,柴胡9g,川黄连3g,丹参15g,怀牛膝9g,山药9g,熟大黄9g。
【功效】补肾清热,益气补脾。
【主治】消渴,证属热盛者。症见口干引饮,体重减轻,消瘦,易出汗,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悦读中医,内容选自《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气血津液与头身肢体病分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宁泽璞、蔡铁如主编】
院士仝小林,中医治疗糖尿病“第一人”,打破中药不能降糖的断言
仝小林是我国中医药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1956出生于吉林。他的母亲是西医,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医,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救治我们的战士,立下赫赫功勋,救人无数。后来,为了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她自学了针灸,为了获得临床经验,更快进步,她用自己的身体试针。在母亲的影响下,仝小林从小立志学医,他曾写过一篇想学医的作文:“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大夫”。
1978年,他考入长春中医学院,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位非常牛气的教授:一字不差地背完了28部脉,又把奇经八脉和14经脉完整地背下来。仝小林当场愣住,被彻底征服,从此一心跟随这位教授学习中医。这位先生就是名医陈玉峰教授。在陈老的悉心指导下,仝小林打下非常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后来,仝小林又跟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学习《黄帝内经》,同时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医技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苏北地区爆发流行性出血热。此时,他正在跟随周仲瑛教授读博士。周教授是我国危重症方面的专家,此时一直奋战在抗击出血热疫情的一线。而仝小林的博士生涯基本上就是和周教授在一起抗击疫情。正因为如此,他积累了非常多的重症临床救治经验。在周仲瑛教授和仝小林的共同努力下,出血热的病死率从10%下降到了1%。
1991年至1994年,仝小林在日本的一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由于中医理论功底和临床经验丰富,日方多次以高薪挽留他。但是,极其爱国情怀的他,毅然回国,报效人民。回国后,仝小林担任了中日友好医院中风和杂病科主任。上任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中医糖尿病科,这在全国是第一次。
当时,外界对中医治疗糖尿病并不看好,认为中药并没有降糖的功效。而且,中医用消渴理论来治疗糖尿病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疗效不显。仝小林却坚定地认为,中医中药肯定能够治疗糖尿病,而且传统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治疗理论是不合适的。
于是,他组建专门团队,潜心研究糖尿病的中医新疗法。他们将样本扩充到了5000例糖尿病患者,研究后发现,仅有13%的患者出现了消渴症状,而大部分患者都没有出现。
通过反复研究《黄帝内经》中脾虚的理论,他提出用“中满内热”的理论来治疗糖尿病。他将糖尿病的中医病名确定为“糖络病”,就取得了非常好的降糖效果,并重新进行了中医上的分类、分期和分证,首创“开郁清热法”治疗糖尿病,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让很多糖尿病人摆脱了终身服用降糖西药的苦恼,有效解决了“中药不能降糖”的历史性难题,有力打破了某些人的断言。
2017年,仝小林牵头编写了《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这是第一部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有力推进了中医药专病国际标准化。2020年,仝小林被中央宣传部等6部门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注:图片来自网络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