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便秘和糖尿病的关系(便秘是糖尿病并发症吗?怎么治疗)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多会被便秘困扰,原因是什么呢?又该怎样调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大肠君,我真的快受不了了!每天都在拼命挤,而它们却越来越懒!”某天深夜,人体的肠道细胞们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主角是勤勤恳恳的“蠕动工作者”——肠平滑肌细胞,它正在控诉自己工作的艰难:“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就像一条老旧的‘地铁线’,谁来修修?”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身边有人患糖尿病,便秘这个隐秘却常见的问题或许并不陌生。那么,糖尿病和便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场“肠道会议”或许能为我们揭示真相。

糖尿病与便秘的“隐秘连线”

让我们先从糖尿病的“幕后操作”说起。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控制中心”早已失控,导致血糖水平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这种“血糖风暴”不仅会损害血管和神经,还会悄悄盯上肠道,特别是那条负责排泄的“地铁线”——大肠

连接一:神经系统的“断电事故”

糖尿病对肠道的最大威胁,是它可能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听起来复杂?没关系,让我们简单点:想象你的肠道是一条地铁,而自主神经就是地铁的“中央调度系统”,负责指挥列车准点发车。如果神经系统遭到糖尿病的破坏,这条线路的“列车”自然会变得迟缓,甚至停摆,导致便秘问题。

据权威统计,约6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病变,而这种病变往往会首先袭击肠道,导致排便困难。肠平滑肌细胞无奈地抱怨:“没有指挥,我们就像失控的民工,干起活来全靠运气!”

连接二:水分的“蒸发之谜”

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常常感到口渴,尿量也比常人多。这背后是高血糖在搞鬼——当血糖过高时,肾脏为了“洗刷”掉这些多余的糖分,会拼命增加尿量。结果,身体里的水分被大量排出,而大肠却因缺水而无法正常运作。

“肠道里的存货(粪便)干得像块石头,我们怎么挤得动?”肠道细胞们一边抱怨,一边苦哈哈地工作着。大便变硬、排出困难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水分不足。

连接三:药物的“副作用黑名单”

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然而,降糖药有时会对肠道“下黑手”,导致便秘或腹泻问题反复交替。肠道细胞们纷纷吐槽:“明明是帮血糖‘打工’,却让我们吃尽苦头!”

不仅如此,一些患者为了控制血糖,还会减少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甚至不吃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纤维素摄入不足,进一步加重便秘问题。

便秘的背后:肠道细胞的“吐槽大会”

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肠道细胞们的“内部会议”:

大肠蠕动细胞:我们太累了!血糖高的时候,神经系统罢工,我们就成了无头苍蝇!

肠道黏膜细胞:水分呢?水分在哪?每次都干巴巴的粪便,我们怎么能顺畅工作?

肠道菌群代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太单一,不爱吃蔬菜水果,我们的“粮仓”都快空了!

这场吐槽大会揭示了便秘的根源:神经损伤、水分不足、饮食结构紊乱、菌群失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最终让糖尿病患者的肠道陷入了困境。

如何调理?让肠道重新“上轨道”

既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调理的方向也就清晰了。以下是几条科学建议,帮助糖尿病患者摆脱便秘困扰。

1. 补水,给肠道“加油”

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唤醒肠道的“动力系统”。记住:即便不觉得口渴,也要主动补水,这是对抗便秘的第一步。

2. 多吃膳食纤维,给菌群“喂粮”

膳食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以下低糖高纤的食物:

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空心菜。

低糖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蓝莓。

粗粮:如燕麦、糙米。

小贴士:千万别突然增加纤维摄入量,否则可能会引起腹胀或肠胃不适。慢慢增加,循序渐进。

3. 适量运动,唤醒“肠动力”

运动对肠道的帮助不可小觑!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运动时,肠道细胞们会兴奋地喊:“终于不用再单打独斗了!”

4. 调整用药,避免“副作用”

如果糖尿病患者因为降糖药出现便秘问题,可以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避免滥用泻药,以免损害肠道功能。

5. 益生菌的“神助攻”

益生菌是肠道的“好帮手”,它们可以调节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选择无糖版本)或益生菌补充剂。

6. 定时排便,培养“好习惯”

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即使一开始没有便意,也要尝试“蹲一蹲”。这种习惯能帮助肠道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

结语:让肠道“不再堵车”

糖尿病导致便秘,就像一场肠道的“交通事故”。但只要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科学的调理方法,就能让肠道重新“上轨道”。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带来的“小问题”。

最后,大肠君在会议上总结发言:“只要血糖控制好、饮食结构合理、还愿意多喝水、多运动,便秘一定可以被赶跑!”肠道细胞们纷纷鼓掌,期待着你为它们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资料: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1年更新版。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便秘的影响》,《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0年第4期。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学杂志》,2022年第2期。

血糖高的人,为什么容易便秘,要怎么办呢?

有位老年朋友跟华子说,自己有糖尿病,心脏也不太好,经常会便秘,可是用力排便又害怕心脏出问题,被折磨得苦不堪言,要怎么办才好呢?

华子说,很多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朋友有便秘的问题,如果排便时过于用力,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长期便秘还有可能引起肠梗阻,诱发或加重痔疮、直肠脱垂、肛裂等疾病。

一、有糖尿病的人容易便秘

有糖尿病的人,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这种神经病变会累及到胃肠的自主神经,造成胃、肠蠕动功能下降,就会出现腹胀、排便困难等情况。

血糖过高,还会产生高渗作用,把肠道中的水分吸到血管中,致使大肠中粪便水分减少,变得干燥,出现便秘。

有些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过少,会造成胃肠蠕动功能下降,出现便秘。还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不足,或是因为疾病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也会抑制胃肠的蠕动。

二、便秘的药物治疗

1、控制血糖控制好血糖,是糖尿病以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关键,如果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好,需要使用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可以减轻高血糖造成的便秘症状。

2、使用泻药:如果是粪便过于干燥,可以使用润滑性泻药(开塞露、液体石蜡等);如果是肠蠕动不足,便意减弱,可以使用容积性泻药(聚乙二醇4000散)、渗透性泻药(乳果糖)等。

刺激性泻药(如大黄、番泻叶等)不良反应较大,不建议使用。不要长期使用泻药,避免形成药物依赖性。

3、改善神经功能:如果糖尿病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可以使用依帕司他改善神经功能;也可以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等药物促进神经修复。

4、胃肠动力药物:使用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胃肠动力药物,可以增加胃肠蠕动,对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恢复菌群平衡:使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菌群平衡对腹胀、便秘有缓解作用。常用的有双歧三联活菌、地衣芽胞杆菌活菌、酪酸菌等益生菌药物。

三、预防便秘是重点

便秘的治疗,不能只依赖药物,预防便秘的发生才是重点

1、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不管是否有便意,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都要去卫生间“努力”一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排便反射,预防便秘。推荐在每天早饭后去排便,这是大多数人容易出现便意的时间。

2、多吃膳食纤维多吃粗粮、杂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还要多喝水。膳食纤维不会被吸收,在肠道内会吸水膨胀、软化粪便,同时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3、进行运动锻炼:运动过少会使结肠应激性减弱,出现便秘。进行运动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肠蠕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帮助控制血糖。运动也可以改善不良情绪,避免因为精神紧张对排便反射的抑制。

总结一下,有糖尿病的人,因为疾病和饮食的原因,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长期的便秘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需要积极治疗。治疗便秘时,控制血糖是关键,泻药不建议长期使用,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便秘是重点。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人为什么容易便秘?主要有6个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病,听着挺吓人,得了以后得管住嘴、迈开腿,血糖高了要降,低了要补,时刻不能掉以轻心。

可有时候,糖尿病人最头疼的不是血糖,而是上厕所。

蹲在马桶上,等半天没动静,肚子里胀得难受,身上还冒汗,这种感觉,谁经历谁知道。

有人说:“是不是吃蔬菜少了?”

有人说:“是不是水喝得不够?”

糖尿病人便秘,并不是简单的饮食问题,背后有不少让人想不到的原因。

血糖高,肠子变懒了

人的肠子,就像一条自动传送带,吃进去的东西,从胃到小肠,再到大肠,最后排出去,全靠肠道自己蠕动。

如果肠道蠕动变慢,食物残渣就会在肠子里待得时间太久,水分被吸干,最后变成又干又硬的粪便,排出来就更费劲了。

糖尿病人的血糖高,时间一长,肠道里的神经可能会出问题。

这些神经负责指挥肠道蠕动,神经一旦受损,肠子就不听话了,蠕动变慢,甚至“罢工”,食物在肠道里走得慢,便秘自然就找上门了。

这在医学上叫做“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而便秘,正是它的一个常见表现。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人发生便秘的概率,比普通人高了2到3倍,可见,这不是个小问题。

口渴却不爱喝水,身体越来越干

糖尿病人常常口渴,这是因为血糖高了,身体为了“稀释”多余的糖,让人不停地想喝水,同时尿也多。

但奇怪的是,很多糖尿病人其实并不爱喝水,有些人甚至一天也喝不了几口白开水,宁愿喝茶、喝饮料,也不愿意喝纯净的水。

但人体的肠道,最需要的就是水。

水分不够,食物残渣就会变干,甚至卡在肠道里,难以排出。

有些人排便时费劲到爆,甚至还会肛裂,疼得不敢再上厕所,结果越害怕越不想排,便秘就变成了恶性循环。

糖尿病人如果老是便秘,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水喝得太少了

饭吃得太精细,肠子没得“锻炼”

人这一生,吃什么,肠道就适应什么。

小时候吃粗粮长大的人,肠道里充满了膳食纤维,蠕动得特别带劲;但如果天天吃精米白面、甜点、肉类,肠子就变得懒洋洋的,少了纤维的刺激,蠕动速度大大降低。

糖尿病人因为要控制血糖,很多人吃得特别讲究,有些甚至把米饭熬得软乎乎的,蔬菜也喜欢炖得烂烂的,结果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这些纤维,本来是肠道的“清道夫”,能帮助肠道保持活力,促进排便。

如果长期缺乏,便秘就会越来越严重。

天天吃药,肠道被“拖累”了

糖尿病人通常要吃不少药,比如降糖药、高血压药、降血脂药等等。

但有些药物,对肠道并不友好。

比如一些降糖药,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菌群,让肠道里的“好细菌”减少,而“坏细菌”增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便秘;有些降压药,会让肠道蠕动变慢,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停留时间变长,水分被过度吸收,排便就变得困难。

更棘手的是,有些人为了降血糖,还会吃很多补充剂,比如钙片、铁剂,但这些东西吃多了,也会让肠道变得“迟钝”,导致大便干燥难排。

糖尿病人如果发现自己便秘了,不妨回忆一下,是不是最近吃了什么新药,或者补充剂?

活动少,肠道像“堵车”

很多糖尿病人,年纪偏大,腿脚不灵活,或者怕血糖波动,不太愿意运动。

久坐、少动,会让肠道的蠕动变得更慢,尤其是长时间坐着,肠道就像一条被堵住的马路,食物残渣“排队”出不去,便秘自然就更严重了。

这并不是吓唬人,有研究发现,每天坐着超过6小时的人,发生便秘的风险,比每天活动超过2小时的人高出30%以上

糖尿病人如果便秘了,除了饮食调整,适当的运动真的很重要,哪怕只是每天在房间里走几圈,都比整天坐着强。

情绪焦虑,肠道也“跟着烦”

很多糖尿病人,心理压力大,一方面担心血糖控制不好,另一方面又怕并发症找上门,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

而人的肠道,其实跟大脑息息相关,你心情不好,肠子也会“闹脾气”,要么拉肚子,要么便秘。

有些人,平时生活节奏快,吃饭狼吞虎咽,睡眠也不好,结果肠道功能紊乱,排便变得越来越困难。

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人,本来就容易失眠,长期睡不好,肠道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便秘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怎么改善糖尿病引起的便秘?

如果糖尿病人便秘了,别着急吃泻药,长期依赖泻药,肠道会变得越来越懒,最后离不开药。

可以试试从日常习惯入手,比如:

多喝水,每天至少1500-2000毫升的温开水,别等口渴了才喝,早晨空腹喝一杯温水,能帮助肠道启动蠕动。

多吃点粗粮和蔬菜,燕麦、红薯、糙米、芹菜、菠菜这些东西,膳食纤维丰富,能促进肠道蠕动。

饭后活动一下,别吃完饭就躺着或者坐着,哪怕只是站起来走两步,也能让肠道动起来。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哪怕拉不出来,也可以每天固定时间去厕所,让身体形成规律反射。

放松心情,不要过度焦虑,适当听听音乐、晒太阳,保持良好的睡眠,肠道也会跟着舒服起来。

糖尿病不是单纯的血糖问题,它对身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便秘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调理了一段时间,便秘还是很严重,甚至影响到了生活,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不是有更严重的肠道问题,比如肠梗阻、肠息肉等,早发现早治疗,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出版社.

张进,王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5):321-327.

李娜,陈伟.《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发生机制及管理策略》.临床消化病杂志,2022,34(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