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吃什么油(糖尿病可以吃什么肉类和蔬菜)
糖尿病人吃什么油好
长期摄入高脂膳食可损害糖耐量,促进肥胖、高血脂和心血管病的发生。为防止或缓解糖尿病病人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必须限制膳食脂肪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比较合适的比例为25%~35%,对超重或肥胖者,脂肪供能比不应超过30%。烹调用油及食品中所含的脂肪均应计算在内。
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小于10%。动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糖尿病人要尽量避免吃动物油(如猪油)和肥肉。
虽然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油、鱼油、玉米油、豆油等中含量较高)有降血脂和预防动粥样硬化的作用,但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容易氧化而可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也不宜超过总能量的10%。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则是较理想的脂肪来源,宜大于总能量的12%,其在橄榄油、茶油、花生油中含量丰富,是较好的脂肪来源。
胆固醇是血脂主要成分,糖尿病人的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mg/kg。动物脑、肥肉、动物油、内脏胆固醇含量较高,宜少食。植物固醇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花生油中植物固醇/甾醇含量约为245mg/kg,茶油中植物固醇/甾醇含量约为600mg/kg,橄榄油中植物固醇/甾醇含量约为307mg/kg。
综上所述,糖尿病人最适合食用的油脂是橄榄油、茶油、花生油。
糖尿病最怕的油不是猪油,而是这两种,很多糖友每天吃却不知道
“糖尿病不能吃猪油”是许多人的固有认知,但近年研究发现,真正威胁血糖和血管的“隐形杀手”竟是两种更常见的油!
很多糖友每天摄入却浑然不知,长期食用可能加速并发症。
今天,梅子医生带你揭开真相,教你科学避坑。
一、猪油被冤枉了?科学用油要看关键指标
过去认为猪油饱和脂肪高、升胆固醇。其实根据最新研究来说
优点:饱和脂肪稳定性高,高温烹饪不易氧化,且含维生素D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0%以上),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
风险:过量摄入仍会升高“坏胆固醇”(LDL),建议糖友每月<2-3次,每次≤10克,更适合替代部分精炼植物油。
关键点:猪油本身不直接升糖,但需警惕“猪油拌饭”“猪油糕点”等高碳水组合,这类搭配才是升糖炸弹!
所以对糖友而言,适量猪油(每日≤10克)并非禁忌,真正危险的是以下两种油。
二、糖尿病最怕的两种油,你可能天天在吃
1. 反式脂肪酸:血管的“慢性毒药”
藏身之处:植脂末、人造奶油、廉价糕点、速溶咖啡伴侣、反复油炸食品。
危害:
✓直接升高“坏胆固醇”(LDL),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更难控制;
✓WHO统计:每年超50万人因反式脂肪酸死于心血管疾病。
2. 高温氧化的植物油:厨房里的“定时炸弹”
常见场景: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高温爆炒、油炸;一桶油反复使用多次。
危害:
✓高温下产生大量醛类致癌物和自由基,损伤胰岛细胞;
✓氧化后的油脂促进慢性炎症,加剧胰岛素抵抗;
✓研究证实:长期摄入氧化油脂,糖尿病肾病风险升高2倍。
三、糖友科学用油的3大黄金法则
1. 坚决杜绝反式脂肪酸
✓购买食品看配料表,避开“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植脂末”等字眼;
✓少吃烘焙点心、奶茶、油炸快餐。
2. 低温烹调,选对油品
✅凉拌/蒸煮:首选橄榄油、亚麻籽油(富含Omega-3);
✅快炒:选山茶油、花生油(烟点高,稳定性好);
✅避免大豆油、玉米油高温烹饪。
3. 控量比选油更重要
✅每日总油量≤25克(约2.5瓷勺),合并高血脂者≤20克;
✅家中备小油壶,定量使用,避免“隐形用油”(如外卖、浓汤)。
四、梅子推荐:糖友厨房必备“三剑客”
1. 特级初榨橄榄油(凉拌/低温烹调)
2. 高油酸菜籽油(适合快炒,单不饱和脂肪酸达80%)
3. 亚麻籽油(补充Omega-3,抗炎护血管)
- 为什么这三种油适合糖友?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单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菜籽油)和Omega-3(亚麻籽油)均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抗炎护血管:糖尿病易伴随慢性炎症,这三种油的抗氧化成分(多酚、ALA)可降低炎症因子(如CRP)。
稳定血糖:健康的脂肪代谢有助于维持餐后血糖平稳,避免波动。
结语
控油不等于“滴油不沾”,而是科学选择、精准避坑。
转发给身边的糖友,远离“害人油”,用好“护身油”,让每一滴油都为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糖友可定期检查血脂四项(尤其关注LDL和氧化LDL指标),及时调整饮食策略。关注梅子医生,下期揭秘《糖尿病最该吃的5种“超级食物”,血糖稳、并发症少》!
(本文参考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WHO《反式脂肪酸替代指南》、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
为什么有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吃藕粉或粉条?
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比糖尿病本身危害更大。而现有医疗水平下,糖尿病并发症无法逆转,只能延缓其进展。
有的糖尿病患者,经过多年病程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其肾脏微血管并发症,已经发展到糖尿病肾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更严重者,甚至已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此时糖尿病的饮食治疗策略,相对于之前阶段的糖尿病饮食,需要调整为糖尿病肾病治疗饮食,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继续维持血糖平稳,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减轻肾脏的代谢负担。
在操作层面,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需要控制蛋白质的种类和摄入量,以及蛋白质供能比例。
这是因为,如果饮食蛋白质持续过高的话,则可能加重肾损害。但如果过分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出现免疫力下降或者肌肉量减少等情况。
膳食中的蛋白质,通常来源于两大类食物,主要来源是肉、鱼、蛋、奶和大豆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另一大类容易被忽视的,是主食中的植物蛋白质,例如面粉里的谷蛋白,俗称面筋。
从蛋白质营养价值角度看,前者属于优质蛋白,氨基酸种类和含量更符合人体需求,食用后身体对其利用率更高,产生含氮代谢废物相对更少。
而后者属于非优质蛋白,正常健康人食用倒无妨,例如特色小吃烤面筋,或高筋粉制作的面包等等,但糖尿病肾病或者其他肾病患者食用的话,则可能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控制膳食蛋白质总摄入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需要由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根据患者体型、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个性化计算后得出,通常都会低于一般健康人的蛋白质摄入水平,即低于1g/kg体重。
同时,在压缩蛋白质摄入量的同时,还需要尽量提高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一般要求达到50%以上,这样才能兼顾蛋白质营养供给和不明显增加肾脏负担之间的平衡。
这时,如果经过计算后患者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仅为0.6g/kg体重,那也不能为了压低非优质蛋白质的量,而盲目减少主食。为了保证身体能量充足和碳水化合物供给,有时需要将一部分普通谷物或薯类主食,更换成蛋白质含量更低的纯淀粉类食物,例如藕粉、粉丝、粉条、凉皮等。
说到这里,有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觉得,这些纯淀粉食物,淀粉含量非常高,会不会升糖太快?
其实不然。食物的升糖能力,营养学上用“血糖生成指数(GI)”来评价,也就是说GI越高的食物,吃了之后消化吸收越快,血糖升高得也更高更快。
一般认为,GI值在55以下为低GI食物,55~70为中等GI食物,而超过70则为高GI食物。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数据,查得藕粉的GI值为33,苕粉的GI值为35,粉丝汤(豌豆)的GI值为32,都属于低GI食物。与之相比,大米饭的GI值为82,馒头的GI值为88,妥妥的高GI食物。即使是杂粮主食,糙米饭的GI值为71,全麦馒头的GI值为82,也都仍然属于高GI食物。
所以说,糖尿病肾病患者选择藕粉、粉丝、粉条等纯淀粉食物,来部分替代普通主食,不仅能减少非优质蛋白质摄入,进而减轻肾脏代谢负担,而且也不会如想象的那般明显升高餐后血糖。
举例来说,如果一顿正餐需要吃75克主食,50克瘦肉和200克蔬菜,那么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以安排1根蒸玉米棒(相当于25克米面) 白菜猪肉炖粉条(50克干粉条 50克瘦猪肉 200克白菜),另外加入不超过10克烹调油即可。但要注意,也别炖得太久,把粉条炖太烂了,也会加快餐后血糖上升速度的。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删。)
作者:于永超
来源: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