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打激光后能恢复吗)
【为了您的健康,我们的专家有话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治愈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主要并发症,是我国四大致盲眼病之一,主要以视网膜血管改变为病理特征。眼底多表现为视网膜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及增殖膜形成,严重威胁患者的视觉健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视力下降,有些患者因为玻璃体出血会出现突然视力下降,晚期患者视力多有明显下降。
诊 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为六期:
Ⅰ期:有微血管瘤或并有小出血点。
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Ⅲ期: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积血。
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纤维膜增生。
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纤维膜增生,并发视网膜脱离。
治 疗
目前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及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1)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情况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和视力预后有很大关系。糖尿病眼病的防治要力争在诊断为糖尿病的第一天开始,严格长期控制血糖,这是早期预防的关键。
(2)使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 此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其中有羟苯磺酸钙,复方血栓通等,这些药物虽能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但疗效尚不能肯定。
2、激光治疗
眼底激光光凝已成为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预防新生血管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的目的是阻止病变的进展,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3、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
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糖尿病黄斑水肿的首选治疗方式,临床常用药物有康柏西普、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
4、手术治疗
对于玻璃体积血长期不吸收、严重的进行性视网膜纤维血管增生,玻璃体内增殖膜牵拉性网脱者,需行玻璃体切割合并激光治疗。
预 防
糖尿病人无论有无视力改变,均应接受定期的眼部检查。等到视力下降后才就诊,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可能已经较重了。
1、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应至少3个月到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血糖控制稳定的,每半年散瞳检查一次眼底,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则三个月检查一次。
2、对于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病变在Ⅰ期、Ⅱ期者需3个月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3、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Ⅵ期(尚未出现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应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该治疗一般需3-4次,治疗后仍应每3个月复查1次。如果您错过了激光治疗这一机会,病情继续进展,将不得不行手术治疗,因眼底病变严重,视力损害程度重,手术治疗后多数患者视力不会有明显的恢复。
作者介绍:
刘彦、副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 眼科
擅长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激光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尽早查眼底,5项早防早治预后好
在前文《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中介绍了糖尿病的所有并发症,本文来详绍介其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该病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重点关注。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进行性疾病。本病影响视力甚至致盲,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国家、地区、种族而异,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患病率低。在许多国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中可预防性失明的最常见的原因。中国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23%。
类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两大类: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主要是由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相关的危险因素。
(一)病理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确切机制不详,一般认为其与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有关。
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造成微血管病变,最先损害在毛细血管网。其病理过程如下: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周细胞损害(醛糖还原酶在胞体内的积存)→内皮细胞损害→微血管瘤形成→毛细血管闭塞→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闭塞加重→新生血管形成。
1、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称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此时视网膜中的微血管壁会变脆弱,并形成微小的凸起(微血管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视网膜水肿增厚和(或) 渗出,当累及视网膜中央部分(黄斑)时,会出现肿胀(黄斑水肿),可引起视力下降。
2、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称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此时会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它沿着视网膜内表面生长并进入玻璃体,新生血管脆弱,更容易出血,生成纤维增殖,进而牵引视网膜脱离,严重者可能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二)高危因素
高血脂、吸烟、饮酒、妊娠、体重指数(BMI)、维生素D基因(染色体1p、3和9 ,ALR2和DR有关)、蛋白尿、药物使用(比格列酮增加糖尿病性黄斑水肿2.6倍)是该疾病的高危因素。
症状与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病变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后期会出现视力下降,严重者会出现失明。
(一)典型症状
患者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常没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状可能包括:
1、飞蚊症(患者眼前会出现黑点,并且会随着眼球的转动而飞来飞去,好像飞蚊一般,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点状、线状等)。
2、视野模糊、复视。
3、视野中有阴影或空白区域。
4、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二)相关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还可伴有糖尿病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病变:
1、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疾病进展可出现心悸、站立时轻度头痛、晕厥等。
2、消化系统:可表现为食管蠕动障碍、胃排空时间增加、便秘、腹泻、大便失禁等。
(一)实验室检查
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血糖监测对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避免高血糖加重血管闭塞。
(二)其他检查
凝血功能、D-2聚体、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等抽血检查,通过各项指标结果能对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进行评估,以减少其余并发症发生风险。
(三)眼科专科检查
1、视力检查,眼压检查,必要时前房角镜检查。
2、散瞳后眼底照相和裂隙灯下眼底检查。
3、眼底照相,记录糖尿病的严重程度。
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
(四)眼部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工具,可以评估视网膜在玻璃体出血或玻璃体混浊时的状态。B超检查可能有助于明确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的程度和严重程度,尤其是对糖尿病眼黄斑的牵拉。
诊断与鉴别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高度特异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但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包括白内障、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因此推荐糖尿病患者首次全面眼部检查在眼科进行,眼部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视力、眼压、房角、虹膜、晶体和眼底检查等。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判断。
目前治疗主要以: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另外,对高危因素的控制也同样重要,如血糖管理、血压控制、血脂调节等。
(一)一般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该早期进行眼底检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有效的随访计划,进而达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防早治。强调常规眼底检查及每年随访的重要性,早期、及时管理效果最佳。另外,指导患者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进展的关键。
(二)药物治疗
1、代谢治疗
血糖的管理:血糖的波动以及低血糖会加重眼底改变,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和(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进展。推荐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科学降糖,同时重视降糖的速度与幅度。合并有血脂、血压异常者需要控制血脂、血压水平。
2、改善微循环类药物治疗
羟苯磺酸钙能降低血液的高黏滞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能减轻或阻止视网膜微血管的渗漏,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阻止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临床证据显示,其可改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对中重度病变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证实。
(三)激光治疗
1、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
眼底激光治疗是目前防止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有效手段。目前临床上PRP仍是严重非增殖期以后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方法。
眼底激光治疗痛苦小、方便、经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正确认识眼底激光治疗的作用,定期散瞳查眼底,及时发现损害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时接受激光治疗,以保证更好的生活质量。
2、黄斑的局部光凝(Focal)治疗
黄斑局部光凝是治疗局灶性黄斑水肿的有效方法,也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补充治疗。
眼底激光治疗后一定要定期复查,目的是了解视网膜光凝斑的密度和范围是否足够,眼底病变是否好转以及是否需要补充激光治疗等。
3、玻璃体切割术治疗
对于进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患者,可能会发生玻璃体积血以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预后不好,此时进行玻璃体切割术仍有希望挽救视力。
此项治疗的目的是切除混浊或血性玻璃体, 解除纤维增殖膜对视网膜牵拉, 从而使视网膜解剖复位, 同时也抑制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的发生和发展。
(四)中医治疗
研究显示芪明颗粒、复方丹参滴丸、银杏叶片和复方血栓通胶囊等一些中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辅助治疗作用。但中成药的选用必须适合该品种药物的中医证型,应该规范使用。
(五)其他治疗
1、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一个治疗选择, 因为其具有抗炎、抗血管生成和稳定血-视网膜屏障的作用。
虽然大多数疾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但其使用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白内障和眼压升高以及激素抵抗等,这些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
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
VEGF是参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发病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缺氧、高血糖的病理条件可能导致VEGF上调,进而引起渗漏,血管增生等病理过程。
(1)目前已有大量证据显示抗VEGF治疗在DME治疗中的疗效。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在提高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已成为DME的一线治疗方法。
(2)同时抗VEGF治疗也是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的很好的联合手段。
1、玻璃体出血
新生血管可能渗入透明的玻璃体(透明的果冻状物质),填充眼睛的中心。如果出血量很小,您可能只会看到一些黑斑(漂浮物)。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血液可以填充玻璃体腔并完全阻挡您的视力。玻璃体出血通常不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血液通常会在几周或几个月内从眼睛中自行清除。
2、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后期,将出现新生血管增生,而新生血管脆弱,更容易渗出和出血,进而牵引视网膜而致脱离。
3、青光眼
新生血管可能会在眼睛前部生长,干扰眼睛正常的房水(眼内的一种透明液体)流出,导致眼睛压力增加,即发生青光眼。这种压力还会损害从眼睛到大脑的视觉神经(视神经)。
4、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晚期,会因视网膜脱离及青光眼导致完全视力丧失。
预后情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防、可控、可避免致盲眼病中的首位疾病,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对延缓病变进展、减少视力丧失至关重要。患者定期随诊,接受必要、适当的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以使90%的患者避免严重视力下降。
(一)预防
控制血糖、控制高血压、调整血脂异常、戒烟戒酒等减少高危因素,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支持,适当的运动等,可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定期的眼科检查,视力问题的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预防严重的视力丧失。
(二)日常管理
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在此基础上应更加爱护眼睛、保护眼睛。
1、适当运动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
2、合理饮食
建议吃富含膳食纤维,或者让血糖上升较慢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蔬菜、豆类、水果、全麦面包和谷类食品等;提倡摄入深海鱼、鸡蛋、大豆等优质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C有助于溃疡的愈合。少吃多餐,规律饮食。
3、定期复诊
按时定期复诊,特别是尽早进行眼底检查。
(1)1型糖尿病: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发病,可在12岁开始眼底检查筛查,青春期后发病患者一旦诊断即进行眼底检查筛查。此后,每年1次或根据情况复查。
(2)2型糖尿病:确诊时即进行眼底检查,此后,每年1次或根据情况复查。
(3)妊娠糖尿病:妊娠前或妊娠初3个月进行眼底检查。此后,NPDR中度:每3~12个月复查,NPDR重度:每1~3个月复查。
4、病情监测
在家可通过视力检查进行监测,一旦视力低于4.8,或患者出现突发的视力下降以及视物模糊应及时就诊。
5、特别注意事项
对于暂无眼部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即使目前视力及眼底情况良好,仍有发生严重眼底疾病的可能,需要定期检查、适当治疗。
就医指南糖尿病患者应当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当糖尿病患者出现眼部不适、视力突然变化或变得模糊甚至突然视力丧失,则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就诊科室:眼科、内分泌科。
总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导致的,影响患者的视力甚至致盲。而这一过程大多是因为血糖没有控制好加上其它高危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程较缓慢,早期无症状,常常不被患者重视。因此,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一定要尽早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眼底筛查。本病以预防为主,应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减少高危因素,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特别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内科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等,仅作医学科普学习,不做临床医疗使用,如果患有相关病症,请尽快到医院诊治。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不错,敬请点赞、收藏和评论,欢迎关注飞狐医生,感谢您的支持!
协和医生说|糖尿病患者应警惕视网膜病变!
前几天,孙先生来到门诊,他焦虑地说:“医生,我患糖尿病已经10年了,血糖控制得不好,半年前我发现视力下降,以为是老花眼就没理会。前阵子两只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医生,怎么突然会发展这么快?我该怎么办?” 经过详细的眼科检查,孙先生的双眼已经发生了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双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因为之前没有定期检查眼底且患病后也没有及时治疗,才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否则延误了治疗时机,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盲!今天是全国爱眼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专家就来为您讲一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复杂、严重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并发症可导致眼、脑、心、肾、神经、足等损害,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是糖尿病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眼底病变,是一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平均每3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率越大。此外,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肾脏病,加上不好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率也会增加。
糖尿病是如何导致视力下降的呢?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台超精密的照相机,视网膜是这台照相机的感光元件,位于眼底的最内层,感光元件在黄斑的密度最高。如果眼睛这台照相机的感光元件也就是视网膜被破坏了,成像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其中包括视网膜微血管的周细胞发生坏死,内皮细胞变薄,血管内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血管内的液体成分渗入组织中,引起视网膜病变。当损害严重,发生较大面积的毛细血管闭塞缺血时,视网膜就会产生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易破裂出血,反复玻璃体积血、机化,最终就会导致视网膜脱离。
下面几张图片展示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从轻到重的发展过程,临床上通常按病情严重程度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及增殖期。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病变进一步发展,可有视力下降、眼前漂浮物、视物变形、闪光感、视野缺损等表现。有不少患者错过了早期的治疗时机,就诊时已经发展到了增殖期,甚至发生了视网膜脱离或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严重影响视力预后,最终导致失明。
刚刚提到黄斑是眼睛这台照相机感光元件最密集的部位,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也经常合并黄斑病变,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出血发生在黄斑时会出现黄斑水肿,这也是影响患者视力的重要原因。
首先,为尽早发现眼底病变,在确诊糖尿病后应及时检查眼底,此后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随着人工智能在医学的应用逐渐深入,眼底筛查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如果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稳定或者眼底筛查发现可疑病变,建议来眼科进行散瞳后眼底检查,并根据病情缩短检查的时间间隔。
一旦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根据医嘱和病变严重程度定期复查眼底。发现眼底异常,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改善黄斑水肿。治疗方法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药和玻璃体切除术,具体的治疗方法因病情而异,需要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当然,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光需要针对眼睛治疗,治病求本,最关键的还是控制血糖,同时控制血压、血脂,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
是不是血糖控制好了,就一定不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发展,但是不能杜绝其发病,因此即使血糖控制得很好,也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没有视力下降也会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吗?医生诊断该疾病时主要依据眼底状况,患者的视觉症状只是一个参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不累及黄斑时可以有很好的中心视力,甚至有的患者已发展到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仍然很好。因此不能简单通过视力来判断是不是得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治愈么?就像糖尿病不能治愈一样,目前的医学水平并不能治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只能最大限度地延缓病程进展。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仍然非常必要,可以尽量保留有用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关系到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通过今天的介绍,希望广大糖尿病患者能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您别忘记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千万不要等到视力已经下降,出现症状再去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