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寒湿还是湿热(糖尿病是湿热)
你的“湿气”重吗?三伏天祛湿事半功倍
来源:中国妇女报
图集
睡不醒、身乏力、舌苔重、没胃口、脸部出油多还爆痘……在潮湿闷热的炎夏酷暑,这些不适可能都是湿气惹的祸。三伏天是一年中最“湿热交蒸”的时节,也正是体内湿邪形成最佳时机。中医认为,湿邪容易损伤脾阳,湿气是各种病症的源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风、痛风等都和湿气有关系。如不及时健脾祛湿,对健康十分不利。
中医常说“十人九湿”,专家指出,湿气无所不在又难于去除,男女老幼都应该有祛湿的意识。夏季阳气生发,人的新陈代谢快,尤其是三伏天,正是祛湿的好时节。而祛湿首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饮食均衡适量、有规律,宜多食小米、薏苡仁、玉米、红小豆、白萝卜、紫菜、扁豆、海带、木瓜、山药、冬瓜、莲子、芡实等健脾利湿的食物,少食甜食等肥甘厚腻、酸涩、寒凉之品。此外,适当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交际舞、广场舞、慢跑、骑车、登山等,以及热水泡脚、经络按摩等,也都有助于气血运行,化痰祛湿。同时还应保持居所空气流通、清爽干燥,保证充足睡眠,及时舒缓不良情绪,防范湿邪侵扰。
雨雨雨、闷闷闷、湿湿湿,入伏以来,不仅南方暴雨洪水肆虐,而且北方也相继进入雨季。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时节,“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今年又赶上长达40天的超长伏天。如此高温高湿的季节里,你是否总感觉睡不醒,睡醒后也常常犯困、胸闷、腿重,舌苔重,没胃口,大便不成形还常常拉肚子,皮肤爆痘,又频发湿疹,这可能都是湿气惹的祸。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副主任医师刘洋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常用‘十人九湿’来形容湿气侵袭人体的普遍性,中医认为,湿气是各种病症的源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风、痛风等都和湿气有关系。湿气不除,后患无穷。”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主任医师董峰也表示,湿气无所不在,非常容易侵入、积聚在人体,导致全身多种疾病,又难于去除。男女老幼都应该有祛湿的意识。夏季阳气生发,人的新陈代谢快,尤其是三伏天,正是祛湿的好时节。”
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易致湿邪,生活中注意六大“湿气警报”
都说现代人普遍湿气重,那什么是湿气呢?刘洋介绍,湿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一,中医称之为湿邪。湿邪引起的疾病往往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能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例如湿疹、关节炎、哮喘等。此外,湿邪往往和其他病邪联合攻击人体,既可和“风”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湿”,也可和“寒”结合在一起形成“寒湿”,又可和热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还可和“暑”结合在一起形成“暑湿”,甚至可能会出现如风、寒、湿或风、湿、热等三邪合病的情况。
什么因素会导致湿邪偷袭我们呢?董峰总结了五点主要原因:
1.情志致湿。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令体内津液运化失常,导致湿病产生。如经常生气会引发肝胆湿热,经常忧虑容易出现肺和大肠湿热。
2.饮食致湿。经常吃的辛辣、寒凉容易伤脾胃,尤其在夏季,天气炎热吃的辛辣、寒凉等容易出现代谢紊乱,湿气更难排出。夏季里一边喝冰镇啤酒、一边吃烧烤的人随处可见,还有的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他们的脾胃运化功能都遭到了破坏,水液在体内久蕴就会成湿。
3.药物致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的形式出现,且药物致湿较普遍。
4.环境致湿。梅雨时节、三伏天气,室内加湿器使用过度等,都会引发体内湿气。
5.不良习惯致湿。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熬夜,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就得不到休息;熬夜用眼更加剧了肝脏负担,引起肝胆代谢紊乱,诱发肝胆湿毒。经常熬夜的人感觉头昏脑涨、眼干涩胀痛、胁肋疼痛、爱长吁短叹等,这都是肝胆湿热的表现。
刘洋比喻说,“湿气重”就如同我们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很重,不舒爽。具体有六大类表现:
1.舌苔厚腻。舌头可以敏感反映出身体状况,如果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锯齿,叫“裙边舌”;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
2.身体沉重懒动。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睡不醒、睡醒后仍不解乏,浑身不清爽,有头昏脑胀之感、易困倦,记忆力减退,小腿发酸、发沉等,这也说明你的体内有湿气,就是中医说的“湿性重浊粘腻”。
3.食欲不振。湿邪困扰脾脏,影响脾主运化的功能,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起床后嘴里气味重发黏等表现。“湿聚成痰”,日久还会表现咽部有痰、咽部不清爽等表现。
4.面部容易出油。湿气大的人脸上出油多,尤其是额头处、口鼻周围出油明显,面部油亮、头发也爱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严重,面色发黄、发暗。
5.大便粘腻不成形。如果大便外形软烂、粘腻、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说明你的体内有湿气。
6.体态虚胖。饮食和作息都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湿毒由表及里分为五级,祛湿需辨体质因人而异
董峰将湿邪致病按照由表及里分为五级:一级湿毒在表皮,可以用油、痘、疹、痒、疮来概括;二级湿毒在肌肉,表现为酸、重、困、乏、肿,肌肉酸痛、身体疲乏、身体浮肿、头重如裹等;三级湿毒在骨骼,表现为颈肩腰腿痛,颈椎、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四级湿毒在脏腑,表现在心肝脾胃肾,肺部、肝胆、脾胃、膀胱的湿热;五级湿毒就是肿瘤。
董峰说,湿气有粘滞特点,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如果不在一级、二级湿毒时加以干预,湿气就会一直黏着人体,层层入侵,最终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为什么夏季更适合祛湿呢?董峰解释,虽然在一年四季我们都会受到湿邪困扰,但夏季炎热,人体代谢快、出汗多,再加上夏季吹空调、吃的寒凉,受风寒机会比较多,因此应格外注意祛湿。另一方面,夏季新陈代谢快,体内湿毒会从内往外走,如果此时能“推”一把,借助汗液代谢加快,就能帮助湿气排除。
刘洋指出,祛湿方法有很多种,如健身运动、艾灸、拔罐刮痧、食疗、中药等,但这都属于外部疗法,治疗过后不能从根部祛湿,“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我国著名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提出人体分九种体质,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在人群中仅占32.75%,而与“湿”有关的体质包括痰湿质、湿热质。不同体质的人所得湿邪也不尽相同,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
1.痰湿体质:体型一般偏胖,腹部脂肪堆积明显,活动时出汗多且容易疲劳。这种体质的人要注意饮食调节,以清淡为主。药膳方面建议:
陈皮粥。陈皮10克,大米50克,一起煮稀粥。也可加入其他有健脾利湿、化痰去湿的食物如白萝卜、紫菜、海蜇、枇杷、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等,还可配合荷叶、冬瓜仁、茯苓等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药膳来增强疗效。
山药冬瓜汤。山药50克,冬瓜150克,一起放至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山药滋阴利湿,健脾补肾;冬瓜是果蔬里头号祛湿专家,能利水、消肿、清热,此汤可健脾益气、清热利湿祛暑。
赤豆鲫鱼汤。将活鲫鱼1尾(约800克),加赤小豆50克、陈皮10克、草果6克填入鱼腹,上笼蒸熟即成。可健脾除湿化痰,用于痰湿体质症见疲乏、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胸闷眩晕者。
2.湿热体质:常有面部油亮,口苦、口臭等症状,养生原则是清热利湿,对于肝胆湿热者要特别注意清肝利胆。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薏米、红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药膳方面建议:
绿豆藕。藕去皮,洗净备用;绿豆50克,用清水浸泡后取出,装入藕孔内,放入锅内,加清水炖至熟透,调以食盐进食。绿豆与莲藕搭配可明目止渴,防暑祛湿。
董峰最后建议,三伏天养生首先要保证平衡心态,保持开心快乐,避免情志致湿。第二,在饮食中要尽量少食辛辣和寒凉,避免湿热在体内集聚。第三,因病服用药物的患者要注意祛湿。第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按时起居,注意眼睛休息,适当运动。此外,也可选用一些易于人体吸收的正规中医祛湿膏方。(记者 项丹平)
责任编辑: 张馨心
糖尿病患者腹泻,中医分两种类型调理
来源:生命时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彭亚平
糖友腹泻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功能紊乱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为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多因糖尿病治疗不当或迁延不愈而形成。资料显示,糖尿病性腹泻平均发生在发现糖尿病后8年,有少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前两年就开始出现腹泻。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水样便,多发生于夜间,可能伴大便失禁,中医认为多因消渴日久、脾胃虚弱、纳化无力所致,日久可脾病及肾、阳虚气弱、腐熟无权,致脾肾阳虚泄泻。另一种为糖友在本身脾胃功能受损的基础上,不注意饮食及生活习惯,如饮食生冷、熬夜、受凉等,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腹泻急性发作。
当糖友出现脾胃功能紊乱时,用中药调理是非常好的方法。对于处于腹泻急性发作期的糖友,中医通常分为寒湿型和湿热型。
寒湿型腹泻。表现为大便稀溏或如水样,脘腹疼痛,肠鸣泄泻,口淡恶心、食欲不佳,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痛;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中药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或直接服用藿香正气水,一天之内即可见效,同时可以每日服用一次炮姜粥(炮姜6克、白术15克、茴香及花椒少许布包、粳米30克煮粥)。
湿热型腹泻。表现为一日排便数次,可伴便下黄褐、臭秽不爽或便不尽感、肛门灼热、腹痛等情况,食欲减低、小便黄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药可选用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减,也可使用黄连、土茯苓、薏仁等进行食疗。
糖友急性腹泻期间,应采用少油、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食物,且宜少食多餐,尤其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需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急性期过后,针对糖友脾胃虚弱,如见大便不成形、质稀,面黄无力,食欲不佳或食后作胀,腹部隐痛,呕吐清水等,可用中药调理,如以六君子汤为主方等;若不便煎药,也可食用四君子丸、六君子丸或四神丸等。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糖尿病,最怕的事情,寒湿+气血虚
《黄帝内经》中提到:“寒湿之邪,伤人之阳,气血不足,易袭阴邪。”这一古训同样适用于糖尿病的成因。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寒湿与糖尿病之间的联系。
脾阳虚,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容易停滞体内,肾阳虚,身体就会产生寒气。寒湿“狼狈为奸”,导致痰湿内生。这些内生邪气聚集于血脉,气血运行受阻,胰岛素的利用和分泌受到影响,血糖自然升高。
临床上,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寒湿体质,追根溯源,仍是【阳虚】的问题。
寒湿侵袭,百病丛生。体内寒湿交织,不仅会影响血糖,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下面为大家梳理一下,糖尿病形成的步骤,希望各位在“亚健康”状态时,能够及时调理体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气血不足,人会表现为低血糖,气血长期不足,气血运行减缓,血管内的痰浊血瘀沉积,血糖也就升高。
因此,糖尿病在中医看来,并非仅仅是血糖值的问题,而是身体整体功能的失调。
体内寒湿,损伤阳气,机体失去温煦,五脏六腑均会受到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最忌寒湿,直接影响气血的生成,气血不足。
寒湿最终也会影响气血,打破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防范糖尿病,就要从调理寒湿和气血虚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