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运动能预防糖尿病(经常运动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
经常运动可以预防糖尿病吗
经常运动确实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运动对于血糖控制和整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好处:
1.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使得肌肉和其他组织更容易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2. 体重管理: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或减轻超重及肥胖,减少腹部脂肪堆积,这些都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3. 心血管健康:有氧运动如跑步、自行车骑行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高血压的风险,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4. 心理健康:运动还可以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更好的睡眠质量,所有这些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联。
5. 代谢调节: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体内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有效利用,进一步支持血糖稳态。
6. 抗炎作用:长期坚持适度强度的体育锻炼可降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而这种炎症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最大化运动预防糖尿病的效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球类运动等,确保自己享受这项活动,这样更有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 保持一定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一般推荐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快步行走),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此外,还可以加入力量训练来提升基础代谢率。
- 结合饮食调整:除了运动外,还需要注意饮食结构,避免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食品以及优质蛋白质来源。
- 定期监测:如果你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或是有其他高危因素,应该定期检查血糖,并根据医生指导调整生活方式。
总之,通过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包括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加上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显著降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对于那些具有较高遗传倾向的人群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糖尿病预防攻略:从今天起,这样做远离高血糖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深远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其发病机制,并据此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维护大众健康意义重大。
深入认识糖尿病发病机制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1型糖尿病多由自身免疫介导,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等多方面因素。长期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胰岛β细胞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需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负荷过重,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从而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预防策略
一、生活方式干预
1、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应遵循低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饮食原则。减少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避免餐后血糖快速上升。例如,将白米饭替换为糙米饭,每餐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可有效改善血糖波动。同时,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每日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
2、规律运动
规律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预防糖尿病效果显著。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5天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相结合,能更全面地改善身体代谢功能。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3、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肥胖会导致脂肪组织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加重胰岛素抵抗。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减重速度不宜过快,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可咨询专业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
二、血糖监测与早期干预
1、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是早期发现糖尿病的关键。对于普通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应增加检测频率,每半年甚至每季度检测一次。同时,关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在4%-6%。通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糖异常,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2、早期干预
一旦发现血糖处于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减低(IGT)阶段,即糖尿病前期,应立即进行干预。此时,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如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减轻体重等,部分人群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人群,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药物干预,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以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三、药物预防与疫苗研究
1、药物预防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具有多个危险因素且血糖已出现轻度异常的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可考虑药物预防。二甲双胍是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预防药物,它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尤其适用于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阿卡波糖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延缓餐后血糖上升,也可用于糖尿病预防。药物预防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2、疫苗研究
针对1型糖尿病,目前有研究致力于开发疫苗以预防其发生。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疫苗的作用机制是调节免疫系统,阻止胰岛β细胞的破坏。虽然相关疫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为1型糖尿病的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2型糖尿病,也有研究探索通过疫苗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等途径来预防糖尿病,未来有望取得突破。
预防糖尿病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施策,包括深入了解发病机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血糖监测与早期干预以及探索药物预防和疫苗研究等。通过专业的预防策略,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共同应对这一慢性疾病的挑战。
你知道吗?每天这个时间运动更有助于控糖
众所周知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那么
什么时候运动
更有助于血糖控制呢?
该怎样运动才能达到相应效果呢?
01
运动控糖
下午更佳
国外做了相关研究
⬇️⬇️⬇️
1.选择了11例受试者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分为上午运动组和下午运动组,上午8点,下午4点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运动时间为2周,在2周内不进行任何运动,2周后再进行相反时间运动。也就是原来上午运动的人下午运动,原来下午运动的人改成上午运动,再进行2周的试验,然后对比上午运动和下午运动的降糖效果。
得出结论:下午运动比上午运动降糖效果好,而且在上午运动的第1周患者会出现急剧血糖升高,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跟高强度运动,造成了日间激素急剧波动有关系,但是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运动者对运动方案的适应可以看到,在早晨运动也起到了一定的降糖效果。下午运动比上午运动效果好的原因,可能跟人体对高强度的运动代谢反应有时间差异有关系,而且人们的骨骼细胞代谢水平和肌肉力量,在下午或晚上的时候会达到高峰。
2.参与的人群是超重和肥胖人群,根据他们进行中高强度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量,分为上午运动活跃组、下午运动活跃组、晚上运动活跃组以及全天均衡运动组,观察这4组人肝脏脂肪含量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在进行中高强度运动的这些人的肝脏脂肪含量,在不管是什么运动时间都是明显降低的,但是在下午或者晚上运动的人,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得更好,因此对于想改善胰岛素抵抗、想控糖的患者,可能在下午或晚上运动会更好。
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提到: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训练是糖友运动方式的良好选择,尤其对于血糖控制不良者,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力运动。
02
还有哪些人
适合下午运动?
- 心脏病患者:下午或晚上运动为宜
每天上午6~9点是心脏病发作的“早高峰”,因为早上人体相对缺水,血液比较黏稠,易形成血栓。同时,上午的血压在一天当中最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或破裂,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运动最好避开这个高峰时段,运动时间安排在午饭后一小时到晚上九点前为宜。
- 高血压患者:下午或傍晚运动为宜
高血压的一般规律是早晨血压逐渐上升,到了下午四五点钟,血压相对稳定,此时比较适合运动。
未得到控制的重度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或急进型高血压病,合并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视网膜病变等患者不建议运动,应先控制好病情,遵医嘱治疗。
- 痛风患者、尿酸高的人:下午运动为宜
痛风患者和尿酸高的人,最好选择在下午运动,也就是午饭后至晚饭这段时间。
处在痛风急性期的人群不适合运动,这个时候需要休息,尽量减少关节活动。
03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 糖尿病患者:在中强度运动里选择自己能够长期坚持的运动方式即可,比如散步、打拳、游泳、登山等。每周建议5天左右的运动时间,每次30~40分钟,运动强度达到身体微微出汗或发热即可。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也建议联合一些力量训练,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前进行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 心脏病患者:对于冠心病患者,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不适合的运动方式不但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加重病情。而且由于此类人群多为中老年,建议以有氧运动为主,可以考虑踢毽子、打羽毛球、骑行、慢跑等运动方式。运动前一般需要5~10分钟做准备活动,运动后不能立即停止进行休息,可以进行5分钟的整理活动,使心脏逐渐适应运动量的减少。运动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选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才是最好的。
- 高血压患者:对降压有较好作用的运动是有氧运动,如慢跑、步行、做广播体操、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等。高血压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运动方式,可以同时选择2~3种。运动强度自己掌控,并随时观察运动时的心率,如年龄70岁整,用170减去年龄,测定1分钟心率,在100次左右比较适中,且中间不超过2次间歇。推荐每周运动5次,每次1小时左右(包括热身活动)。尽量少做剧烈运动,尤其是需要弯腰、低头的运动。如果高血压患者在运动时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如果血压不稳定,应至医院就诊,由医生明确病情,决定采取哪种运动方式。
- 痛风患者、尿酸高的人:可以选择一些简单和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健身操、骑自行车及游泳等,还可以适量做一些抗阻练习和关节柔韧性练习。建议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防止过度运动,以微出汗为度。
- 健康人:可以选择快走、游泳、乒乓球、篮球、跳舞等活动方式。
- 膝关节有损伤的人: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
- 其他特殊人群运动的安排,建议听医生或者专业人员的建议。
一些研究发现,不管你做什么运动,都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有肿瘤的死亡率以及其他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重要的是动起来。
注意:无论什么样的运动,运动完了以后,膝关节疼痛持续超过2个小时,就说明运动过量了,需要减少运动量,大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来调整运动量。
责任编辑:李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