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有二型糖尿病(爷爷有二型糖尿病会遗传吗)
10周实现糖尿病缓解,这三位外国糖友是怎么做到的?
关注糖管家 收获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作为一种复杂的代谢疾病,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攻克它的办法。
但是随着医学认知的进步,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负责任地说,一些还没有“病入膏肓”的糖友,可以暂时“摆脱”糖尿病的困扰,达到临床缓解,这无疑也为广大糖友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可是要达到临床缓解,应该怎么做?何时才能缓解?能缓解多久?这些问题,对于一千个人来说,就有一千个答案,解答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其中又有很多极具共性的地方。所以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已经达到临床缓解的“过来人”是怎么做的,以他山之石,攻糖病之玉。
1. 朱女士的故事
讲述人
Julie Taylor
确诊日期
2019-08
正文
我在2019年8月被确诊2型糖尿病。
在这之前,我已经知道自己是糖尿病前期,所以对于这个诊断,我并没有觉得很意外。当时我正在受抑郁症的折磨,我知道糖尿病很快就要找上门来,但是当时的我心态很差,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
在确诊的时候,我体重超重,血压154/85 mmHg。医生让我吃二甲双胍,从最初的每天一片开始加量。那时候我依然保持着以前的饮食方式:米饭、面条、土豆为主,蔬菜很少。我每天都觉得很迟钝,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吃得多的时候。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深知糖尿病的危害和严重性。我母亲一方的亲戚中,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我见过那些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是什么样子,所以我知道我必须得做点儿什么了。
于是我联系了我的医生,参加了体重管理计划。在一名营养师和一名运动教练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低热量饮食,大概每天只有800大卡的热量,食物来源主要是汤和代餐奶昔。
刚开始的一周是最难熬的。我每天都很累,感觉没有能量。上班的时候,看到同事在我旁边吃饭的感觉非常煎熬。但是熬过开始的一周之后,我觉得逐渐有所好转,心态也更加积极,我心想我必须得坚持下去。
于是,在差不多第10周的时候,我心情忐忑地去复查。
当医生告诉我我达到临床缓解的消息时,我高兴到当场跳起了舞。在过去的10周中,我减掉了40斤体重,血糖降低了27%。现在的我感觉自己年轻了20岁,精力充沛,睡得也很香。以前我总是很累,爬个楼梯就筋疲力尽,现在我能小跑着上楼梯了。
2. 小布的故事
讲述人
Bupe
确诊日期
2019-08
正文
从2019年年底以来,我就感觉自己完全不像自己。
我感觉每天都很累,有时会偏头痛。刚开始我以为是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压力导致的。
直到2020年3月,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出了什么问题,于是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在结果出来之前,我就一直有隐隐的不安,直到诊断结果证实了我的不安。
在被医生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同时,我的血压也出现了升高趋势,而我恰恰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家族史。
其实我早就知道我应该运动得更多一些。我每天要坐6、7个小时,然后回家给孩子准备晚饭,之后再继续完成我的论文——我当时正在读在职研究生。
我的医生鼓励我,由于我还处在早期阶段,还有“逆转”的可能。于是我开始改变我的饮食方式和结构,同时开始运动。
最初,我选择的是快步走。我的老公非常支持我,他给我买了一个手环,来帮助我监测我的运动情况和睡眠情况。
渐渐地,我觉得这些数据非常有意思。我发现,每当我每天走了10公里时,我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运动能帮我睡得更好,白天的精神更好,做起事情来更有效率。
直到去年8月,我已经减掉了30多斤的体重。医生告诉我我已经达到了糖尿病缓解。
我真的非常想告诉所有糖友:得了糖尿病不是世界末日,做出改变永远不迟。
3. 小肖的故事
讲述人
Sean Carter-Selwood
确诊日期
2019-08
正文
2020年1月,我被确诊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是11.1%。
当时的我只有27岁,我对糖尿病几乎没有什么直观的认识。我只知道我爷爷有2型糖尿病,而且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之前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肥胖、久坐、爱吃零食,一样不落。
我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服用二甲双胍,而且逐渐加量到每天四片。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疯狂地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并且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做出积极改变。我开始仔细看食品背后的营养标签,选择糖含量更低的食物,而且开始积极运动减重。
好在我还很年轻,还有让我的身体重回正轨的机会,哪怕是暂时的。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减掉了近60斤体重,这也让我达到了临床缓解。
如果我早一点知道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我绝对会提前预防,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虽然亡羊补牢也很重要,但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要强得多。
三位糖尿病患者的真实故事,其实也共同反映出糖尿病临床缓解的核心:减重。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对于一些病程较短、体况较好,胰腺功能尚未完全丧失,而且存在超重或者肥胖问题的2型“胖糖”来说,至少10%(最好在15%以上)的减重,是达到糖尿病临床缓解的重中之重和核心要义。
就算不能达到临床缓解,减重也能给存在超重、肥胖问题的糖友们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所以,通过科学的饮食、锻炼方法以及适当的医疗干预,从而达到体重大幅减轻,才是糖友们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同时,像小肖和小布说的那样,在意识到自己不良生活方式的同时,积极改变,不要等到已经无法挽回再去补救。
今天就开始行动,哪怕是很小的一步,以后的你,也会感激现在踏上改变之路的自己。
医生忠告: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在夏天收敛一些,别等住院才后悔!
夏日炎炎,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确实是一个需要格外小心的季节。高温和潮湿的天气容易加重糖尿病的症状,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医生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夏季要适当"收敛"是很有必要的。
刚满65岁的张爷爷是一名退休工程师。在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里,张爷爷一直都很注重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身体状况也一直不错。然而,两年前,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张爷爷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在医生的指导下,张爷爷很快调整了生活方式,通过饮食控制、适度运动和定期监测血糖等措施,基本控制住了病情。
今年夏天,正值酷暑,张爷爷感觉身体状况与平常有些许不同。他出现了更加频繁的口渴、多尿等症状,有时还会感到头晕乏力。作为一个谨慎的老人,张爷爷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迹象,于是赶紧预约了当地医院内分泌科的门诊。
在与内分泌科主任李医生的诊疗过程中,张爷爷详细地描述了自己最近的身体状况。李医生仔细询问了张爷爷的饮食、运动和生活起居等情况,并嘱咐张爷爷测量了血糖、血压及其他相关指标。经过一番检查和分析,李医生告诉张爷爷,这些症状很可能是由于夏季高温、湿热天气导致的。
"您这段时间的症状确实提示您的糖尿病控制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李医生耐心地解释道,"我们知道,夏季高温环境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一些症状,比如多饮、多尿、乏力等。这主要是因为高温环境会增加身体的水分流失,加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到血糖的稳定性。
此外,夏季炎热也可能会降低运动耐量,影响患者的运动习惯。而运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一旦运动量下降,血糖也容易失控。
另一方面,夏季气温高、细菌滋生也容易引发各种感染,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旦出现感染,血糖的波动会更加剧烈,患者的身体状况也会大不如前。
所以我建议您在这个夏季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饮食要更加清淡、多补充水分;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各类感染;定期检查血糖、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您的糖尿病才能在夏季得到更好的控制。"
张爷爷认真地听着李医生的叮嘱,心里感到既焦虑又感激。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他深知夏季的种种挑战。但是,在医生细致入微的指导下,他也更加明确了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回到家中,张爷爷立即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作息。他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补充水分,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同时,他也养成了每天定时检查血糖的习惯,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通过这些调整,张爷爷的身体状况很快就有了明显好转。多饮、多尿的症状基本消失,体力也恢复了不少。他甚至还能在家中的小花园里适度地活动一会儿。
"医生说得很对,我们这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夏季确实需要特别小心。要是我再不注意,说不定真的就要住院了。"张爷爷由衷地感慨道,"幸好有李医生的及时提醒,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夏季确实是一个需要格外注意的时期。高温潮湿的环境会加重他们的症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住院。因此,医生提醒他们在夏季要"收敛一些",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具体来说,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夏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补充水分,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饮食。这样既可以稳定血糖,又可以预防因体液流失而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运动调理: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这不仅可以防止中暑,还能保持较为稳定的运动量,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各类感染。一旦出现感染,血糖的波动会更加剧烈,给身体带来严重的负担。
定期监测:定期检查血糖、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对于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夏季确实需要格外注意。只有通过饮食调理、运动调理、个人卫生和定期监测等综合措施,他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夏季的种种挑战,避免住院的不良后果。
医生的这一提醒无疑为广大老年糖尿病患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进一步加深大家对此问题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14岁男孩查出2型糖尿病,警惕这个“老年病”盯上年轻人
14岁男孩确诊、16岁少年有3年病史、20岁大男孩征兵体检被“揪”出2型糖尿病……近日,清远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连接诊了多名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该科主任杨彩娴提醒,在遗传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双重作用下,2型糖尿病这个中老年人专属病已将“魔爪”伸向年轻人。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其危害比老年人患糖尿病更大。
2型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
今年14岁的初中生小飞(化名)是一名东北小伙子,身高1.8米,体重90公斤,平常喜欢喝饮料。1周前,他出现明显口干,每天饮水量达2-3升,体重在短期内下降近30斤。因为外婆、爷爷、奶奶均有糖尿病,家人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便带他到清远市人民医院治疗。
“空腹血糖16.8mmol/L,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检查后,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杨彩娴说,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缺乏而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M),因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所造成;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相对缺乏。
无独有偶,就在小飞就诊的两天后,该院内分泌科又接诊了青少年病号,他们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一位16岁男孩病史3年。还有一位是征兵体检时发现的20岁大男孩,空腹血糖高达21mmol/L。
杨彩娴介绍,过去认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主要为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研究发现,在新发生的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比例达到40%~80%,尤其是随着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明显上升,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快速增加趋势。
“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患儿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肾病、外周神经病变、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并发症,危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杨彩娴说,糖尿病可致急性及慢性并发症,其中急性并发症中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患儿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等,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不规则的深长呼吸、呼吸可闻及烂苹果味,严重时患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神志改变甚至昏迷、休克。
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催化”
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与遗传、环境、社会行为等因素有关。
“肥胖是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杨彩娴解释,由于目前的饮食条件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增多,加之儿童青少年尤其偏好高油高糖食品,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各种饮料代替喝水,而缺乏锻炼直接导致能量消耗减少,易产生肥胖,进而引起周围组织胰岛素抵抗,即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容易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另外,糖尿病患者中带病生存者增多,造成群体基因库的变化,进而使儿童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增加。如患者小飞的外婆、爷爷、妈妈均有糖尿病,因为基因相似,再加上一家人的生活行为习惯相似,所以家族更容易聚集发病。
“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有家族史或出生时体型较大的孩子要更加注意身体情况。”杨彩娴介绍,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即空腹血糖≥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
她提醒,家长平时可以根据孩子日常表现的一些症状,及时发现糖尿病“潜伏”信号。
一是突然饮食大增却消瘦。糖尿病具有“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如果出现饭量大增,但体重不升反降,需警惕。
二是频繁口渴和小便。孩子出现频繁口渴现象,虽然饮水量较前增加,但仍诉口渴。甚至夜间多次起床喝水。并且有小便频繁现象,多年不尿床的孩子多次出现尿床现象,需重视。
三是疲乏无力、嗜睡。孩子本来处于精力较为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应该多动,但突然在一段时间内老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户外活动,精神较为萎靡,就有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科学防治,遵“五驾马车”
目前,经过给予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小飞的血糖控制平稳,口干、多饮等症状消失,但他的治疗远没结束。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对于胰岛素不敏感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药物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杨彩娴说,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但需长期或终身控制的代谢性疾病。
她建议,家长应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发现孩子有极度口渴、多食和消瘦现象时,应立即带孩子就诊。同时,改变孩子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多参加户外运动,控制体重。此外,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尽量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拥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家里有孩子确诊为‘小糖人’,应该遵循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杨彩娴解释,这“五驾马车”分别为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控。
家长和孩子都需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改变暴饮暴食、不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孩子的情绪波动及时引导,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家长要遵照医院营养专家的指导,每日每时每餐根据碳水、蛋白质、脂肪的需求,合理搭配三餐,保证食物多样性,使孩子得到充足营养茁壮成长。
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的控制和促进生长发育。根据血糖情况及身体状态,选择适当强度的运动,例如散步、慢跑、跳绳等,培养运动习惯,坚持锻炼。
光靠运动和饮食都无法控制病情,这时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药物。服药也需要持之以恒,并按时去医院复查,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千万不要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
此外,按时进行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情况,根据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感觉身体不适时要随时到医院就诊。
【记者】黄剑琴
【通讯员】彭可明
【作者】 黄剑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