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糖尿病(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患糖尿病20年,高糖让视网膜也变了“糖网”了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胡炎夏
图/受访者提供
“没想到得了糖尿病,还害了眼睛。”在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门诊,被确诊患有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的姜伯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患糖尿病二十余年,血糖控制不好,最后眼睛也患上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不清。
糖尿病20年,双眼视力被“甜蚀”57岁的姜伯在1周前突然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伴有眼前黑影飘动,于是到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
眼底科主任张静琳详细检查后发现,姜伯右眼玻璃体积血严重,视力下降明显,但幸好患者之前做过双眼全视网膜激光术,虽出血较多,但未出现视网膜增殖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损伤视力的并发症。
张静琳副院长为患者检查眼睛
张静琳告诉姜伯,因为他患有糖尿病20年,而这个“糖网”的根源便在于“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果长期控糖不佳,会引发心脑肾、眼睛、神经等方面的并发症。这次姜伯的“病发”,除了身体因常年“浸糖”慢慢被“甜蚀”外,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即其本身没有控制好血糖。
为挽救姜伯的视力,张静琳为他进行了抗VEGF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姜伯视力恢复良好,终于又能清晰地看书读报了。
糖网的治疗方式 图/医院提供
糖网致盲不可逆,早期筛查可降失明风险9成以上张静琳指出,糖网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常见致盲性眼病,堪称“甜蜜杀手”,其患病率高、危害大。
据相关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1-15年,75%可发生糖网;2型糖尿病患者,70%以上会发生糖网。而且,糖网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或只有飞蚊症表现(如眼前黑影飘,像蚊子追着跑),等到明显感觉视力下降时,往往到了晚期,视力已很难挽回,严重者可致盲,病程不可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虽然血糖控制稳定,但病程较长仍可能患上糖网。因此,糖网的早期筛查尤为重要。据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可使糖网严重失明风险降低94.4%。
“控糖 查眼底”是预防“糖网”的关键由于糖网致盲不可逆,“控糖 查眼底”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做好这两点能够帮助到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远离致盲风险。
专家表示,一旦确诊糖尿病,应积极就医,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同时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眼底检查;当出现眼睛有“飞蚊”、视力下降等,请及时就医,排除糖网、视网膜裂孔等严重疾病,早预防、早治疗。
了解更多
什么是2型糖尿病,如何正确诊断,如何预防并发症
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人体内的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且2型糖尿病患者多出现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原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中老年人易发病,但是儿童和青少年也会因肥胖患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症状
2型糖尿病的症状可能非常轻微,容易被忽略。症状包括:
口渴多尿视力模糊脾气暴躁四肢麻木乏力伤口愈合慢酵母菌反复感染饥饿消瘦易感染颈部或腋下出现暗红疹(称为黑色棘皮病),通常是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2型糖尿病的病因
胰腺会产生一种叫做胰岛素的激素,帮助体内细胞将食物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仍会产生胰岛素,但是细胞无法正常使用这些胰岛素。胰腺会因此产生更多的胰岛素,试图让葡萄糖进入细胞。
但最终,葡萄糖并未进入细胞,反而堆积在血液里。通常情况下,一些综合因素会导致2型糖尿病。这些因素可能包括:
基因:科学家发现不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会影响人体产生胰岛素的方式。超重:超重或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腰部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患者通常有以下症状:高血糖、腰部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肝脏中葡萄糖过多:血糖低时,肝脏产生并输出葡萄糖。吃东西后血糖升高,肝脏产生葡萄糖的速度通常会减慢,将其储存起来以备后用。但有些人的肝脏会不断产生葡萄糖。细胞间通讯紊乱:有时,细胞会发出错误的信号,或者无法正确接收信息。当这些问题影响到体内细胞产生、使用胰岛素或葡萄糖的方式时,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糖尿病。β细胞受损:如果胰岛素生成细胞在错误的时间分泌的胰岛素数量不对,血糖就会下降。高血糖也会损害这些细胞。
2型糖尿病的诊断
医生可以通过血液检测确定你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
最靠谱的方法就是去医院抽取静脉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也就是喝糖水,通过这个试验,可以观察你的身体是如何处理糖分的。
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治疗2型糖尿病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
减肥:减掉多余的脂肪会有所帮助。最好减掉5%至10%的体重,不过减掉7%的体重并保持下去似乎更为理想。
也就是说体重81公斤的人可以通过减掉大约6公斤的体重来改变自己的血糖水平。虽然减肥看似任重道远,但可以从控制饮食份量、健康饮食开始。
健康饮食:2型糖尿病没有特定的饮食方案,可以请营养师帮助你制定一个长期的饮食计划。
注意:少吃热量高的食物;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尤其是甜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吃高纤维食物。
运动:尽量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体育活动。可以走路、骑自行车、游泳或做任何能让你心跳加速的事情。除此之外,做一些力量训练,如瑜伽或举重。如果服用降低血糖的药物,你可能需要在锻炼前吃点零食。
注意监测血糖水平:根据你的治疗情况,遵医嘱监测血糖水平。
药物
如果改变生活方式没有让你达到目标的血糖水平,你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药物包括:
二甲双胍:这通常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它能降低肝脏产生的葡萄糖量,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
磺酰脲类:该类药物能使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主要包括格列美脲、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
格列奈类:该药物促使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比磺酰脲类药物起效更快。你可以服用那格列奈或瑞格列奈。
噻唑烷二酮类:这类药物像二甲双胍一样,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你可以服用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但它们会增加你患心脏病的风险,所以通常不是治疗的首选。
DPP-4抑制剂:利拉利汀、沙格列汀和西格列汀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GLP-1受体激动剂:注射该药物可以延缓消化速度,降低血糖水平。最常见的是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
SGLT2抑制剂:该药物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你可以服用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或恩格列净 。
胰岛素:你可以在晚上注射长效胰岛素,餐前注射餐时胰岛素。
什么是糖尿病并发症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糖会损害你的心脏和血管。你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性比正常人要高五倍,同时还面临血管阻塞(动脉粥样硬化)和胸痛(心绞痛)的高风险。
肾脏:如果你的肾脏受损或肾衰竭,你可能需要透析或换肾。眼睛:高血糖会损害眼底的微小血管(视网膜病变)。如果不治疗,会导致失明。神经:导致消化不良、双脚麻木和性功能障碍。皮肤:高血糖导致血管循环变差,所以伤口愈合较慢,可能会被感染。怀孕: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更有可能流产、死产或生出有缺陷的婴儿。睡眠:你可能会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就是睡觉时呼吸会暂停。听力:你很可能存在听力问题,但不清楚原因。大脑:高血糖会损害你的大脑,并可能增加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避免这些并发症的最好方法是有效控制你的2型糖尿病;按时服用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检查血糖水平;正确饮食,不要漏餐;定期去看医生,检查是否存在并发症的早期迹象。
作者:金文欣 吴莎翻译整理
谨防糖尿病引起白内障!“糖友”右眼视力骤降到0.02
【来源:武汉晚报】
“术前右眼只有0.02的视力,现在提升到了0.6,我很满意!”日前,患有糖尿病的胡阿姨(化姓)因“双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在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重获清晰视力。
据该院老视与白内障科主任常晓可介绍,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发病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核硬度更高、病情程度更严重。近一个月来,科室收治了多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来院时病情发展到了中重度。
胡阿姨今年60岁,四年前意外查出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得时好时坏。四个月前,她的右眼视力急剧下降,生活主要依赖左眼。为提升双眼视力、提高生活质量,胡阿姨来到了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就诊。
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发现胡阿姨右眼视力仅有0.02,诊断为右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建议手术治疗。
医生正为患者精心手术。通讯员敖盼盼 摄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胡阿姨于11月11日上午接受了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第一天,胡阿姨右眼视力提升到了0.6。
70岁的徐先生跟胡阿姨情况相似,一个月前,徐先生感觉双眼视物模糊,自觉症状逐渐加重,于是来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老人患有“双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右眼视力0.08,左眼视力0.2。
“糖尿病会导致白内障,甚至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青光眼、干眼症等并发症,对眼睛造成严重的伤害。”常晓可介绍,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病风险较无糖尿病患者高4—5倍,发病年龄提前10年左右。她强调,由于糖尿病患者有血糖高、伤口较难愈合等特点,若等晚期再行白内障手术,将会大大增加手术难度与风险。
常晓可建议广大糖尿病患者,无论有无视力改变都应定期接受眼部检查。“糖友”在控制好血糖的前提下,可以顺利进行白内障手术,绝大部分患者的术后视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如果患者术前已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甚至发生了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出现了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即使白内障手术很成功,术后视力恢复仍不会很理想,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眼底。”常晓可说。
为迎接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将在11月14日举办“糖尿病眼病关爱日”科普活动,但凡参加活动的糖友朋友可免费享受欧堡SLO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
(通讯员敖盼盼)
编辑:费吟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