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突然去世吗(糖尿病会不会突然得)
糖尿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去世的?面对这几种结局,你会选择哪种
有的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可以长寿,也有的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寿命不会太长,那么,事实又是什么呢?
在这个关注身体健康的社会,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一直备受关注,不光是糖尿病患者本人,还有家属和其他人群都想要知道这个答案。
目前,从相关的数据来看,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类型来看,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往往是无该疾病或者是其他疾病的80%;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比1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略高,其平均寿命约为一般人群的90%,也就是在70岁左右。
不过,大家也不用被这个数据所局限,因为根据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其实际寿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或者只是在上面提到的范围内,大家可以放心。
至于糖尿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去世的?面对这几种结局,你会选择哪种?
受各种并发症的“折磨”
都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而真正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由自身疾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好比是藏在大家身边的健康“杀手”,这里包括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等。
举例说明,如果糖尿病的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更要警惕的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还有糖尿病足,患者会出现足部溃疡、皮肤组织坏死、感染等等,更危险的还可能需要截肢,这还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为家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健康长寿:
当然,如果控制好自身的血糖水平,一直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既能帮助糖尿病患者预防相关并发症,还是延长寿命的关键,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生活细节。
包括饮食均衡,只有保证机体营养摄入,相关组织器官才能正常运转,如进食多种类的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蛋类、禽畜肉类、水产品、全谷物等等;
饮食习惯,应控制脂肪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保证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进食先吃蔬菜、小口慢咽,可稳定餐后血糖;
适量运动也是很好的助力,它能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心血管系统,稳定体重,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延长寿命。
#春日生活打卡季#
感染新冠糖尿病患者 一成住院7天内死亡
日前,法国一项研究发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一成在住院7天内死亡。
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南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3月10日至31日期间分析53家法国医院1317名住院患者数据后发现上述情况。这些患者平均年龄70岁,其中89%患II型糖尿病、3%患I型糖尿病,其余患其他类型糖尿病。
患者中47%有涉及眼睛、肾、神经等部位的微血管并发症,41%有涉及心脏、大脑和腿等部位的大血管并发症。较无并发症患者而言,出现并发症患者住院7天内死亡风险高出一倍多。
研究人员说,长期患糖尿病并有严重并发症的老人死亡风险尤其高。
研究报告5月29日刊登于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刊物《糖尿病学》。(新华网)
糖尿病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多半是身体早有预兆,却没当回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听起来不像什么“立竿见影”的致命疾病,但它的危险却像潜伏的暗流,一点点侵蚀着身体。
当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到最后,很多人并不是直接因为血糖高而去世,而是因为并发症的“接力赛”,一步步把身体拖垮。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致命的并发症,在来临之前身体早就发出了“求救信号”,只是很多人没把它当回事,等到情况失控,后悔都来不及了。
那么,糖尿病患者到最后是怎么被“拖垮”的?哪些预兆其实是身体在试图“报警”?
下面一条条来梳理,看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捣毁”全身系统的。
1. 心脑血管崩了:糖尿病人的头号杀手糖尿病患者的“终点”很大概率跟心脑血管有关。长期血糖偏高,会让血管壁受到伤害,变得越来越脆弱,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这样的血管就像一条“老化的水管”,外表看着还能用,但内里已经满是垃圾,血流不通畅。
心肌梗死、中风这些急性事件,就是因为血管被堵住,血液供应突然中断,重要器官被活活“憋死”。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去世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到4倍。
更棘手的是,很多糖尿病人因为神经受损,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心肌梗死发作时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等到发现时,心脏已经遭到了不可逆的损伤。
预兆其实很明显,比如平时走路稍微快一点就气喘吁吁,甚至出现胸闷、心跳异常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心血管在“报警”。
但很多人觉得“歇会儿就好”,结果等到血管彻底堵死,后果不堪设想。
糖尿病“盯”上肾脏,几乎是个时间问题。血糖长期过高,肾小球中的毛细血管压力会不断增加,导致肾脏受损,形成糖尿病肾病。
刚开始可能只是尿蛋白微量增加,但如果不加控制,肾功能会越来越差,直到发展成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或者肾移植才能维持生命。
糖尿病肾病是个“慢性杀手”,它的预兆往往被忽略。比如有些人突然发现小腿浮肿、尿液泡沫多、血压升高,其实这些都是肾脏“扛不住”的表现。
尤其是尿液泡沫,很多人以为是水流太急导致的,但其实可能是蛋白质通过尿液大量流失的信号。
数据显示,大约30%到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成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衰竭最终会导致全身代谢紊乱,让心脏、神经等系统一同受累,最终走向不可挽回的局面。
3. 神经系统崩坏:从小问题到大麻烦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纤维损伤,形成糖尿病神经病变。这种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是手脚麻木、刺痛,尤其是夜间更加明显,有时候脚底像踩在针尖上一样疼。
这些症状虽然看起来“不致命”,但长期存在会极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这种病变还会让患者的反应迟钝,比如脚被烫伤了可能都感觉不到,等发现时已经溃烂甚至感染,严重的可能要截肢。
更危险的是,神经病变还会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导致心率异常、心跳骤停。
这种隐形风险往往让人防不胜防,很多患者以为只是“老了”的表现,殊不知危险早已潜伏。
4. 感染难治:免疫系统全面溃败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战斗力”很差,伤口不容易愈合,一旦感染就很难控制。
血糖过高会削弱白细胞的功能,让身体的防御能力大打折扣。特别是肺部、泌尿系统、皮肤这些部位,最容易成为感染的“重灾区”。
有些患者可能只是一场普通的感冒,但发展得特别快,最后演变成严重的肺炎,甚至败血症。而败血症这种全身性感染,往往会导致多器官衰竭,直接威胁生命。
糖尿病足也是个典型例子,脚上的小伤口感染后可能会形成溃疡,感染扩散到骨骼时甚至需要截肢来保命。
感染的预兆很明显,比如发热不退、皮肤伤口愈合缓慢、尿频尿急等。但很多患者不以为然,觉得“小毛病扛扛就过去了”,等到全身感染再想治,就已经很难了。
说到底,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发的这些致命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要想延长生命,关键在于控制好血糖,同时密切关注身体的各种信号,及时干预。
比如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发现异常要立即咨询医生,别等到小问题酿成大祸才后悔。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参考资料[1]颜苗.哪些征兆预示得了糖尿病?[J].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