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吃的不多的糖尿病(糖尿病吃得少可以降低血糖吗)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近4万人研究:主食吃太少,增加糖尿病风险

来源:生命时报

主食,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误会:“得了糖尿病最好不要吃主食”“多吃点肉没关系,只要不吃主食就不会长胖”……

很多人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或只吃一点主食能减轻代谢负担、防范糖尿病,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揭示主食对健康的影响,并教你如何科学搭配。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钟历勇

不吃主食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与评论》杂志刊发一项澳大利亚团队的研究,经过对近4万名成年人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碳水摄入量不足3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饮食更均衡(碳水摄入量大于55%)的人群高出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钟历勇表示,近年来“主食有罪论”甚嚣尘上,让不少人对主食的功能产生了深刻偏见。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首,它在体内分解产生的葡萄糖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还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导致人体出现低血糖、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脂肪过度分解、蛋白质过度消耗等现象,影响多种机体功能。

钟历勇表示,为了保证总体热量需求,选择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的人,通常会过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

脂肪的热量约为9千卡/克,远超过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热量,因此过量摄入脂肪更易引起肥胖、高甘油三酯及高胆固醇,加重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这其中就包含糖尿病。

低碳水饮食与生酮饮食类似,后者通过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来促进脂肪分解、生成酮体,再通过大量饮水排出体外,这原本是为了治疗癫痫而发明,虽能在短期内快速降低体重,但从长期来看不仅可能出现反弹,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甚至危害心脑血管,不建议普通人盲目采用。

主食吃不够的副作用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主食摄入不足还可能引起以下健康问题。

营养不良

减少主食后,蛋白质食物会作为热量消耗掉,真正能供身体使用的蛋白质会大幅度减少,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皮肤变差、掉发严重、抵抗力降低等情况。

肌肉流失

蛋白质对肌肉的生长、修复非常重要。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不够用,身体肌肉被消耗,老年人骨质疏松风险会增加。

影响记忆力

美国研究发现,坚持不吃碳水化合物一周,记忆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受损。长期不吃碳水,会使脑细胞缺少能量供应,降低学习和思考能力。

嗜睡易疲劳

主食吃得少,可导致人体细胞和各组织缺乏“燃料”、能量代谢异常,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疲劳、嗜睡、昏昏沉沉。

低血糖

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主食吃得不够,易造成机体缺乏葡萄糖,甚至低血糖。

情绪抑郁

碳水化合物促进血清素分泌,它是一种令大脑愉悦的化学物质。另外,如果没有摄入足够葡萄糖,大脑基本功能会受影响,导致烦躁沮丧。

降低生育力

英国研究发现,低碳水、高蛋白饮食可能会降低男性的睾酮水平,从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和精子数量减少。

不同人群的主食搭配

良好的代谢需靠均衡膳食来实现,不可偏废。钟历勇表示,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应占50%~55%最有利于人体代谢健康。

若想保证饮食健康,最科学可靠的方法是遵循“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选择优质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需要减重控糖的人

对于有体重管理及控糖需求的人群来说,要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适当多吃优质碳水。

精制碳水如精加工大米、面食等,升糖指数较高,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给胰岛β细胞带来负担,引发肥胖及餐后高血糖等代谢性问题。

全谷物、豆类等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升糖指数较低,替代部分精米白面,不但能增强饱腹感,还能提供充足的能量,有效避免餐后血糖快速升高。

大多数普通人

日常多吃糙米、红米、黑米、燕麦、藜麦、荞麦等全谷物,以及赤小豆、绿豆、芸豆、鹰嘴豆等豆类,保证每日摄入量在50~150克,或占碳水摄入总量的30%~40%,胃肠功能较弱的人酌情减量。

虽然新鲜水果也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之一,但水果富含果糖,对于控糖人群来说不宜多吃,每日以200~350克为宜。

大多数坚果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亦为优质碳水和优质脂肪的重要来源,每日以25~35克为宜。

一些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玉米、薯类等,也可起到减缓升糖的效果。

35岁小伙体检查出糖尿病!医生:其实都是吃出来的

小赵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老员工,大学刚毕业就进入这家公司工作,至今也有十来个年头了。35岁的小赵没有别的爱好,就好一口美食,可以说是地道老饕了。

就在今年,小赵升职成为部门经理,他十分高兴,本来打算像平时一样吃一顿大餐庆祝一下,但是想到第二天一早还要去体检,就暂时按捺住了激动地心情,想着体检结束以后再去大吃一顿。谁承想,第二天检查完准备回去,等过几天才会拿到提交报告,却被医生叫住了。

原来医生看到小赵有些肥胖,并且似乎有些疲乏无力,当下上了心,叫住他并让他再做一个血糖检测。结果就是医生担心的那样,小赵的空腹血糖达到9.4mmol/l,确诊患上了2型糖尿病。

事业有成的年轻高管,竟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叹息:这么吃就是“自毁”血管。

这对小赵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刚刚升职的好心情一下烟消云散。医生向小赵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小赵这么年轻就患上糖尿病,全是因为他的那个小爱好。

小赵平时喜欢吃美食,下班之后到处走街串巷寻找美食,尤其是烤肉、火锅、高热量菜式是他的最爱。而这也是引发小赵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了。

医生提示:这些动物肉类食物中饱含脂肪、胆固醇、蛋白质还有可食用酸。这些营养成分是在我们人体所需范围内的,适当摄入是有益的。但是当这些营养成分被过量摄入到人体内时,就会出现有害物质的产生,再加上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结果就是诱发糖尿病。

不要以为脂肪只会产生胆固醇,它们出了会堆积附着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硬化和高血脂外,也会导致2型糖尿病,甚至加重、加速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患者都是吃出来的吗?医生:一般有这3个高风险因素。

第一,饮食因素

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糖尿病只跟高糖食物有关。

很明显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糖尿病和饮食是有多种关联的,比如患者吃过多高热量、高糖分、油腻食物和进食量过大等等,都会导致肥胖出现,而这就是2型糖尿病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都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遗传倾向,约1/4~1/2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有至少60种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第三,长期久坐不运动

现在社会很多工作都是一坐一天,根本没有时间做运动。看似这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长期不运动就会导致热量消耗减少,脂肪也就更容易堆积、包裹在细胞周围。而这也就导致了细胞会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更易患上糖尿病。

生活中做到这2点,或能恢复健康的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低碳低脂肪饮食,营养均衡

现在糖尿病仍然是2型糖尿病为主,占了所有糖尿病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我国近年来的糖尿病高发和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人只知道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糖,少吃油,其实我们的主食也是糖的一种,在体内会转变成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少吃点主食尤其是精制主食,少吃一些油腻的东西,不但可以减少体重改善肥胖,同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往往很多患者通过控制饮食 增加运动就可以吧血糖控制非常平稳。

2、坚持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对于血糖比较高的人来说,更应该保持运动,可以选择一些强度适中的运动。比如:散步,练太极,慢跑等。

运动对于血糖有调节作用,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帮助控制血糖,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有益于养护胰岛功能,加强血糖的稳定性,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主食吃太少,增加糖尿病风险!

来源:【草原云】

主食,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误会:“得了糖尿病最好不要吃主食”“多吃点肉没关系,只要不吃主食就不会胖”……

很多人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或只吃一点主食能减轻代谢负担、防范糖尿病,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与评论》杂志刊发一项澳大利亚团队的研究,经过对近4万名成年人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碳水摄入量不足3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饮食更均衡(碳水摄入量大于55%)的人群高出20%。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

主食摄入不足还可能引起以下健康问题

制作:白雪

资料来源:生命时报 人民日报客户端

本文来自【草原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