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得了二型糖尿病(得了二型糖尿病能要孩子吗)
面对性生活,糖尿病患者该怎么办?科学调理,药师给您支招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4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及其干预措施》
你是否曾听过这样一个说法:糖尿病患者的性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完全丧失性能力?
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但现实却往往比想象更复杂。
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遭遇性功能障碍,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者——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现,“某些能力”正在渐行渐远。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真的无法逆转吗?
我们总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的问题”,可它更像一个全方位的“拆迁办”,从血管到神经,从激素到心理,它都能悄无声息地动工,让你“失守”在最亲密的战场。
糖尿病患者还能不能过上满意的性生活?是节制、放弃,还是有办法科学调理、重新夺回“战力”?
这篇文章,就来给你答案。
糖尿病,如何让你的“战斗力”悄然下降?糖尿病就像一个狡猾的入侵者,它不会一夜之间让你“缴械投降”,而是慢慢蚕食你的神经、血管、激素调节系统,最终让你在某一天惊觉:“怎么回事?以前从没有这样的情况……”
性快感的传输,依赖于神经信号的流畅传递。
可糖尿病会让这些“信息高速公路”变成一条条破旧的乡间小路——外周神经病变(DPN)就像一场静悄悄的“神经短路”,让你的大脑和“下半身”失去联络。
结果?
· 男性:性刺激传输受阻,勃起变得乏力甚至失效。
· 女性:生殖器敏感度降低,快感减弱,润滑功能下降,甚至对性行为产生排斥。
2.血管的“堵车现场”勃起和性兴奋,本质上就是一场局部的“血流盛宴”。
但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就像是被油腻外卖和久坐生活摧残的老旧高速公路,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让血流供应变得极其不稳定。
结果?
· 男性:海绵体的“蓄水池”无法充盈,勃起不坚,甚至完全无法勃起。
· 女性:生殖器局部充血不足,导致感觉迟钝,性兴奋度降低。
3.激素的“指挥失灵”糖尿病是血糖的问题,它还会影响胰岛素、睾酮、雌激素等一系列激素的分泌。
睾酮是男性维持性欲和勃起能力的关键,而雌激素则是女性保持性腺健康和润滑功能的重要保障。
但糖尿病会让这些激素的分泌变得混乱,甚至直接降低性欲。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得了糖尿病,就必须接受性生活质量下降的现实。
但事实是,性功能障碍并非糖尿病的必然结局,而是血糖失控、血管损害、神经病变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只要采取科学管理,很多患者仍然可以保持甚至改善性生活质量。
具体该怎么办?
科学调理:如何守住你的“战场”?你能想象一个长期熬夜、暴饮暴食的人,期待自己拥有巅峰体能吗?糖尿病患者的性功能管理,最根本的核心就是稳定血糖。
· 饮食管理:减少高GI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控制总热量。
· 运动训练:有氧 抗阻训练结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管功能。
· 规律服药: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血糖稳了,神经和血管压力减轻,性功能恢复才有希望。
第二步:局部血流改善,重建“生命通道”血管健康,决定了你的“战斗能力”。
· 男性可以考虑: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短期改善勃起功能。
· 女性可以使用:局部雌激素治疗,帮助改善阴道干涩和性快感下降问题。
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
但很多患者在遭遇几次“尴尬情况”后,会陷入焦虑、恐惧,甚至主动回避性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 沟通很重要:和伴侣坦诚交流,不要让误解加重心理负担。
· 放松训练:瑜伽、冥想、深呼吸训练,减少焦虑感。
· 专业咨询: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或性健康专家的帮助。
结语:糖尿病≠性生活的终结,但你需要正确的方法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时,会陷入深深的焦虑,甚至开始逃避亲密关系。
他们以为这是不可逆的衰退,是疾病对生活的彻底剥夺。
但事实是,糖尿病并不会直接摧毁你的性功能,真正的敌人是血糖失控带来的全身性损害,以及你对问题的误解和消极应对。
问题的关键不是“还能不能”,而是“该怎么做”。
你要明白,性功能障碍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恢复同样需要时间。
调整血糖、改善血管健康、重建神经传导、优化心理状态——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你不能指望只靠吃一两次药就能立竿见影,而要有长期策略。
很多男性患者会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变得自卑,甚至刻意回避性生活,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但科学的治疗、合理的药物配合、心理调整,完全可以帮助你找回自信。
更重要的是,你的伴侣也是这场战役中的“盟友”。
很多人害怕谈论这个问题,怕被嘲笑、怕被嫌弃,最终选择沉默。
但良好的沟通,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让伴侣理解你的情况,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独自承受压力,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糖尿病患者的性生活,绝对不是一条死路,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心的修复工程。
只要你愿意行动,愿意科学调理,你仍然可以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是典型的“夫妻病”?如果其中一人得病,另一个人怎么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早已悄悄潜入很多中国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餐桌越来越丰盛,但“甜蜜的负担”也随之而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糖尿病竟然被称为典型的“夫妻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真相?如果夫妻中一人不幸“中招”,另一人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为什么糖尿病被称为“夫妻病”?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夫妻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的家庭中,如果夫妻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另一方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具体数据显示,夫妻双方共同患病的概率高达26.5%!也就是说,夫妻间的糖尿病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生活方式的“同步化”
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通常是高度一致的。比如,一方喜欢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另一方很可能会“陪吃陪喝”;一方缺乏运动,另一方也容易变得懒散。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2型糖尿病的温床。
遗传因素的叠加
如果夫妻双方都有糖尿病家族史,那么他们的后代患病风险会更高,而夫妻彼此也可能因为遗传背景而更易患病。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的遗传性在2型糖尿病中尤为明显,尤其是父母双方均患病的情况下,子女的患病概率高达50%以上。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夫妻生活中,情绪和压力会互相传递。如果一方患病,可能会引发另一方的焦虑、抑郁,进一步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进而提高患病风险。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研也显示,慢性病患者的配偶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情绪压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并非只是简单的“血糖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内分泌专家宁光教授曾指出,糖尿病的真正“杀手”是其并发症。数据显示,我国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病例中,超过70%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举个例子,北京协和医院曾接诊过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王先生(化名)。他患糖尿病多年,但一直不重视控制血糖。
直到某天突发心梗被送入急诊,才发现他的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医生表示,如果早期能够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监测心血管健康,这一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夫妻一方得病,另一方应该怎么办?如果夫妻中一人确诊糖尿病,另一人切勿掉以轻心。以下是几条具体的建议: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即便另一方暂时没有确诊糖尿病,也应主动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多选择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
推荐饮食搭配:
主食:粗粮(如燕麦、糙米、玉米等)代替精制米面。
蔬菜:多吃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
蛋白质:优选鱼类、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
水果:尽量选择低糖水果,如柚子、草莓、猕猴桃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健康饮食对糖尿病管理的作用不亚于药物治疗。而夫妻共同调整饮食,不仅能降低患病风险,还能增进感情,一举两得。
2. 一起养成运动习惯夫妻间可以选择适合双方的运动方式,比如饭后散步、瑜伽、骑自行车等。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注意事项:
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
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不要过度劳累。
糖尿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以备低血糖时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发现,规律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改善心血管健康,是糖尿病防治的“天然药物”。
夫妻一方确诊糖尿病后,另一方应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监测血糖情况。特别是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更需要每年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体检建议: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查。
对40岁以上人群,建议增加糖耐量试验(OGTT)。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的数据,早期糖尿病的干预效果显著。如果能够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80%的患者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变化可能会对配偶造成压力,因此夫妻双方都需要学会减压。可以通过聊天、旅行、培养共同兴趣爱好等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中医调理对夫妻双方的帮助中医在糖尿病的管理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改善体质和缓解并发症方面。以著名中医李连达教授的研究为例,中药配方如玉泉散(人参、黄芪、山药、葛根等组成)对调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有一定疗效。
推荐中药食疗方:
山药薏米粥:山药50克,薏米30克,煮粥食用,有助于健脾益气。
苦瓜茶:苦瓜切片晒干,用开水冲泡,可辅助降血糖。
不过,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夫妻间的共同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和心理压力,都会让它成为“夫妻病”。当夫妻中一人确诊糖尿病时,另一人更需要引起警惕,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情绪,共同守护健康。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互相扶持,用实际行动对抗糖尿病,让生活更甜美,而非血糖更“甜蜜”。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内分泌科研究报告
纪立农教授,《糖尿病与健康饮食》
宁光教授,《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
李连达,《中药调理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为啥患了2型糖尿病?糖尿病给过你3次机会,可惜一次也没抓住
糖尿病主要有两大分型:约10%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约90%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整体占比大、人数多,是临床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2型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医学上有很明确的定义和专业的分析,用老百姓能看懂的语言来说,大致是7步进程:
1、当我们进食后,食物里的碳水化合物,经胃、肠等脏器一阵捣鼓,变成细胞所需的原料——血糖。
2、血糖并不是直接被细胞吸收,需要“中间人”胰岛素来搬运、分配,胰岛素由胰腺分泌,只有它能敲开细胞大门,相当于村里的“生产队长”。
3、血糖每天产生的量并非固定的,多一点或少一些是常事,多了的那部分,细胞不接收,由胰岛素送到肝脏作为糖原存起来,成为脂肪。
4、如果某一时期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也就是不要胰岛素配送的血糖了,胰岛素无法将血糖送给细胞,只好把它们送到肝脏。
5、但肝脏处理和收纳血糖是有定额的,许多血糖被“拒收”,它们只能游荡在血液里,身体就出现高血糖。
6、胰腺并不知道其中变故,以为是自己分泌胰岛素少了,所以疯狂加班,产生更多胰岛素入血。与此同时,细胞没有原料补充,频繁“喊饿”,大脑于是强令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7、胰腺在多方重压之下,每天超负荷高强度运转,慢慢损害了胰岛素分泌调节功能,直接影响血糖调节,恶性循环出现,开启“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进程。
相信你看出来了,从“胰岛素抵抗”开始,2型糖尿病出现苗头,不及早发现和干预、控制,就会恶化为糖尿病。
同时也说明,糖尿病不像感冒、发烧那样,一夜就出现的,而是经历一段代偿、受损、异常期,这个时期因患者个人身体条件、生存环境、饮食习惯不同而不同,但都是糖尿病向身体发出警告和提醒,是滑向糖尿病的必经阶段。
换句话说,2型糖尿病在“正式进驻”前,陆续向身体发出若干提示告警信号,相当于给患者纠错机会。机会共有几次?临床上分析至少3次。
第一次: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患病。
2型糖尿病是后天获得的,大吃大喝、生活习惯长期不良会大大增加患病风险,尤其是5种情况易被糖尿病盯上:
1、孕妇在怀孕时有血糖异常现象,出生的宝宝超过4公斤,母婴都要高度警惕日后的血糖异常。
2、身体肥胖,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米),大于24就是超标了。
3、有高血脂、高血压的问题,它们和高血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大意。
4、年龄超过45岁,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衰退,代谢功能下降。
5、有糖尿病家族史,直系亲属有2型糖尿病,自己患糖尿病的几率高很多。
除了第五条是先天因素之外,其它都是后天因素,当事人建议每年都到正规医疗机构查一下血糖,因为这是糖尿病给第一次机会。
同时从减肥、运动入手,戒烟酒、忌高脂高油高盐饮食,不吃油炸食物,尤其是注意把体重降下来,可以大幅降低风险,脱离“高危人群”。
第二次: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也就是一条腿迈进了2型糖尿病大门。
“糖尿病前期人群”基本上由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而来,此阶段血糖已经偏高,但还没有达到2型糖尿病门槛,身体存在胰岛素抵抗。
据《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专家共识(2023年版)》的标准,满足以下任意一条,就是“糖尿病前期”。
1、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
2、7.8mmol/L≤加上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3、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mmol/L。
一旦成为2型糖尿病“预备队员”,就是糖尿病给的第二次机会,这个预备身份可以取消,怎么办?
一是定期测量血糖,千万不能偷懒图省事;二是心态放稳,注意放松;三是全面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多动少吃;三是多了解糖尿病防控常识,多掌握技能;四是减肥一定要重视起来,管住嘴迈开腿。
第三次:成为“早期糖尿病”患者,也就是两条腿都进了糖尿病大门。
糖尿病前期进一步发展,就是早期糖尿病,这阶段大多数患者胰岛功能已经损伤,胰岛β细胞“躺平摆烂”,但仍有很大的修复可能性,这是糖尿病给我们最后的提示和补救机会。
此阶段有3个特点:
1、不仅有胰岛素抵抗,而且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2、可能已出现心、脑、下肢等部分的大血管病变,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3、可能存在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风险。
早期糖尿病重中之重是保护好胰岛,努力扭转,靠“组合拳”,比如:合理的营养治疗、运动治疗、饮食管理、遵医嘱用药,等等。
此阶段的病程,向后退可能逃出糖尿病威胁,向前进则掉入糖尿病深渊。有的患者存在侥幸、懒惰心理,坚持几周干预就挺不住,放松自我要求,后面就是长期治疗、长期服药、长期被困扰、长期担惊受怕。
如果放任“早期糖尿病”发展,下一步就是进入“糖尿病中期”,胰岛功能进一步萎缩,慢慢吃某种降糖药不管用了,并发症开始出现,从头到脚有不同症状,此阶段逆转糖尿病基本不可能。
再下一步,就是“糖尿病晚期”,胰岛功能很差,血糖控制很困难,并发症此起彼伏,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但都会引起视网膜、口腔、神经、血管、心脏、肝肾、足部的恶变,治疗和管理难度很大,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寿命被严重影响。
所以,2型糖尿病给了患者3次机会,每一次都可以扭转,化被动为主动,越早把握越大,关键在于患者自我警醒、自我管控、自我要求,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获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