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比例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的比例占多少)

封面新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用“苦哈哈” 专家:控糖不能牺牲幸福感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超过1.18亿人患有糖尿病,在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总数中占比约22%。如此庞大的数量每年仍在上升,人们对糖尿病有哪些认识误区?糖尿病治疗有哪些创新理念?如何科学控制糖尿病?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四川省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田利民教授。

田利民教授。受访者供图

综合代谢管理是什么?

田利民教授表示,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降低血糖,更多的是综合治疗,要同时注意血压、血脂达标,并控制体重,在降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心脏和肾脏的长期获益。“医生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选择上,需要为患者作出长远和全面的考虑。”同时他也提醒患者不要自行服药,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经过专科医生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据田利民教授介绍,糖尿病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主要根据糖尿病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常见的口服药物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注射类药物有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比如司美格鲁肽,不仅有针剂,现在还有创新的口服片剂,在降糖同时还具有降压、调脂、减重等多重代谢调节能力。

“对现在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的选择比过去多很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也很多,但不是说选择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单纯降糖,也不是说把血糖控制好就行了。” 因为糖尿病不单是血糖的问题,还会引发血压、血脂、体重在内的多重代谢紊乱,是我国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肾病的主要原因。田利民教授表示,糖尿病的治疗还是要从其根本上解决,也就是从代谢问题入手,进行综合代谢管理,同时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药物治疗、规范监测等,形成“早筛、早诊、早治”的闭环管理。

控糖就得天天“勒紧裤腰带”吗?

“我觉得控糖不能牺牲人的幸福感。”田利民教授说,超重/肥胖和糖尿病关系密切,一些患者在控糖、减重时过度控制饮食,这种做法也不可取。

“实际上,减重、控制血糖不是什么都不吃,最核心的是养成均衡的膳食摄入习惯。”田利民教授透露,四川省人民医院已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帮助患者科学进行体重管理。

在饮食和运动方面,他建议大家日常饮食中不摄入高热量、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多吃蔬菜、优质的蛋白以及富含纤维素等食物,同时主食碳水化合物也要占一定的比例。运动时机选在餐后1-2小时开始,这样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避免空腹运动,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以防低血糖。每周至少5天有氧运动,每次有氧运动30-6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为主。当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龄较大的人群要适量运动,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季节更替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影响吗?

“是的,季节更替可能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尽管个体差异较大,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温变化、饮食习惯、运动量、激素水平等。”

田利民教授表示,冬季天气寒冷,许多患者户外活动减少,同时人们喜欢摄入更多高热量、高碳水的食物,能量摄入多,消耗少,可能导致血糖升高。此外,寒冷会刺激人体肾上腺素、皮质醇的分泌,使血糖上升。而夏季高温环境下,患者饮食摄入量、饮水情况及运动量的变化,也可能引起血糖的波动。科学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并密切监测血糖,可有效降低季节变化对糖尿病管理的不良影响。

研究发现:这20个国家里,中国饮食的升糖指数最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有5.37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约四分之三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数将飙升至6.43亿。

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糖尿病的迅猛增长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41亿,发病率高达12.8%。

这意味着在每8个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

为了解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前瞻性城市农村流行病学研究(PURE)应运而生。

这项研究覆盖了来自20个国家的127,594名参与者,旨在探讨饮食、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使用了特定的有效食物频率问卷(FFQ),收集参与者的食物和饮料摄入量,特别关注血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的影响。

血糖指数(GI)是衡量食品对血糖水平影响的一种指标,GI值越高,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越显著。

研究中,白面包被设定为对照,其GI值为100。

根据这一标准,不同类型的食物GI值各不相同,例如,非淀粉类蔬菜的GI值为54,而含糖饮料的GI值为87。

血糖负荷(GL)则是GI与实际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的乘积,反映了某种食物对血糖的实际影响。

这种综合指标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饮食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研究的结果显示,高GI饮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关联。

具体而言,参与者如果食用高GI食物,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15%。

而血糖负荷(GL)更是显示,最高五分位GL的参与者比最低者的患病风险高出21%。

这一发现尤为重要,因为它强调了饮食结构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关键作用。

特别是在BMI较高的人群中,饮食GI值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显。

数据显示,BMI较高的人群若摄入高GI饮食,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提示我们在控制体重的同时,也需关注饮食的质量。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习惯普遍偏向高GI食物,这可能是造成高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快餐文化与高糖、高脂肪的饮食模式逐渐普及,导致了公众健康的隐忧。

因此,提升对GI和GL的认识,改变饮食习惯势在必行。

面对日益严重的糖尿病问题,公众意识的提升与饮食习惯的改善是控制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

选择低GI食物,如全谷物、豆类、非淀粉类蔬菜等,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同时,结合适量运动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在根本上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DOI: 10.1016/S2213-8587(24)00069-X

中印糖尿病患者数量对比:印度有超2亿糖尿病人,中国多少呢?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全球性疾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史书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西汉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长期为消渴症所苦,这就是典型糖尿病征象。

根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2024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报告,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30余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8.2亿,且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两个国家,占到了全球糖尿患者的4成以上。

印度糖尿病患者数量超2亿人

虽然印度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国家,但是在印度的文化中,似乎没有什么比挺着大肚子更能象征一个人的富态,因为大肚子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财富与食物。另一方面,肥胖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2到5倍。

2011年,一项名为“印度两种常见病筛查”全国性研究显示,在八个邦接受调查的1.6万名成年人中,有超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患有糖尿病,46%的人患有高血压,有两成人同时患上这两种病症。

根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发表在2024年《柳叶刀》上的最新研究报告,2022年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约有2.12亿人患有糖尿病,占全球8.28亿病例的四分之一以上。

印度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如此之高,与遗传基、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与欧洲白人相比,印度男性的BMI更低,腰臀比更高,躯干皮褶厚度更高,胰岛素抵抗更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是白人的2倍以上。

另外,印度是全球食糖第一大国,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摄入较多,每年要消费掉3000万吨的蔗糖。吃糖虽然不会直接导致患上糖尿病,但是长期大量摄入糖分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在印度,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很多人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医疗服务和糖尿病筛查。这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未能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和治疗,进一步加重了糖尿病的发病情况。

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超1亿

《柳叶刀》杂志认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在1.48亿,占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8%。这1.48亿患者中,九成以上是2型糖尿病,约一半的人在确诊前并未察觉任何症状。去年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团队发布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突破1.18亿。无论哪一种结果,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当无太大争议。

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只有1%。此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的改善,到如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0%,呈年轻化趋势。

超重和肥胖是近年来国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增加相关的重要因素。约有超过六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了超重或肥胖,每5个肥胖者中就有一个糖友。

从糖尿病的患病率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均在20%以上,排名全国前三。河南、江苏、广东、山东、河北、四川这六个省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均在800万人以上,占到了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半壁江山。

庞大的患者数量,使得我国每年在糖尿病方面的相关健康支出总额超1.2万亿人民币,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