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直系亲属有糖尿病会遗传几率多大)
糖尿病真的会遗传吗?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给出答案
糖尿病真的会遗传吗?哪些人比较容易得糖尿病?肥胖人群是否更容易患病?在11月6日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郭立新给出详细解答。
郭立新表示,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研究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郭立新强调,遗传因素我们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1.避免肥胖。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加剧,糖尿病风险将进一步升高。
2.适度运动。郭立新介绍,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使身体机能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
郭立新呼吁,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前期,可以及时进行干预,阻止糖尿病进展。
来源: 央广网
不知不觉得了糖尿病?这些早期症状你要了解
早发现,早控制!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其实很多人在确诊时,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
难道这只是特例吗?现今,糖尿病早期症状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也毫不知情。
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这时还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得的人有1~3个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4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5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可选择检测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诊断标准,则为糖耐量减低。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以下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注意!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 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胰岛素受体也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 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得多,以白米饭、馒头、面包等精细面食为主,从不吃杂粮。
做菜重油重盐,偏好甜食、饮料等。
5 饭后易疲倦
大部分人可能会有“饭困”,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但如果自己比其他人的“饭困”明显很多,可能需要当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或偶尔未及时进食就饥饿感明显的人,也建议进行血糖检测。
6 久坐不运动
不爱运动、活动量小、体能较差的人群,连上几层楼梯都觉得十分费力人群。
7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7点中,占有2条及2条以上,就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除此之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值得警惕!
但糖尿病除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大多还是由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 结
糖尿病早期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高危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本文首发丨维他狗营养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年轻“糖人”越来越多 怎么办?
新华社成都11月13日电题:年轻“糖人”越来越多 怎么办?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赵丹丹
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临床上发现,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年轻“糖人”为何越来越多?应该怎样预防?
(小标题)年轻“糖人”逐渐增多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最近来了一位13岁的小患者,本来是肚子觉得不舒服来看下,结果一检查发现,糖化血糖蛋白超过14,空腹血糖指数也超标,各项指标都显示是2型糖尿病患者。
“现在门诊发现年轻的‘糖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年轻人血糖都偏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桂侠说。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黄晓飞博士也有同感。近年来,来科室就诊的年轻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加,“以前大家都说糖尿病是‘老年病’,现在年轻患者也多了。”他说。
22岁的小杨刚大学毕业,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总感觉头晕乏力,还以为是工作比较累休息不够,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个“糖人”,空腹血糖严重超标,需要立即吃药干预。“平时经常喝奶茶,有时候一天喝几杯,也很喜欢吃甜食,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没想到居然也得糖尿病了。”小杨懊悔地说。
黄晓飞介绍,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肥胖、超重问题的低龄化趋势,让30岁以下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小标题)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元凶”
“糖尿病主要是由‘内因 外因’引起的,内因主要是易感基因,很多年轻人却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黄晓飞说。
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摄入量约30克,食用油摄入量为42.1克,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
不良生活方式让很多年轻人血糖偏高,早早出现糖尿病前期的症状。王桂侠说,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这些人群有四个特点:一是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二是体型肥胖,学习和工作压力大,运动少、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三是出生时体重超重;四是母亲在妊娠期患有妊娠糖尿病。这些都是导致低龄化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也是年轻“糖人”逐渐增多的原因。王桂侠指出,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仅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的也仅为40%左右。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小标题)加强早诊早治: “管住嘴、迈开腿”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黄晓飞说。他呼吁,避免年轻“糖人”越来越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提高大家对糖尿病危害和防治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目前市面上针对儿童的口服降糖药十分匮乏,一些常用降糖药对儿童该如何用药没有丰富的临床药物观察数据,儿童使用较为困难。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健康饮食和积极运动,使血糖尽快达标。”王桂侠建议,对孕期妇女的糖尿病筛查和控制也十分重要,能有效减少胎儿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应控制胎儿的体重,降低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
今年9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携手行业专家及国内慢病管理平台“医联”共同发布了《互联网医院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化的互联网诊疗服务。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认为,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并随着病程进展不断调整的综合管理过程。随着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入,也将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关专家还提醒,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发现经常口干、口渴、尿多、乏力等,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前期症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时就诊。(完)